-
1 # 陽柳飛絮
-
2 # 石頭諞歷史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對於官員的管束還是很嚴格的,尤其是對於貪汙腐敗的官員更是眼力容不得沙子,見一個收拾一個。因此也出現了很多酷刑,這使得明朝建國之初的官員壓力很大。而且官員的俸祿也是很低的。有時官員的俸祿甚至不足以養家餬口。迫於這種無奈又憋屈的現實,明朝的官員就開始慢慢的想辦法來改變這種現狀,所以慢慢的就有了用權利去交換利益,用為官之便來為自己謀取私利。開始時還謹慎小心,不敢做的太過,但每位皇帝的治國理念與對貪汙腐敗的處理方式的不同,使得明朝的官員慢慢的對貪汙腐敗無所顧忌了,所以一旦開了這個口子,所有的官員已不在是為國家,為老百姓而去做官,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去為官,把當官作為了掙錢的一種手段與方法,所以為了錢,這些官員無所不用其極,這就造就了一大批貪官汙吏,當這些官員都把貪汙作為主業的時候,試想那還有好官,所以官員只會越來越壞。
明朝後期,朝政腐敗,下到普通官員,上到皇帝都沒有將心思用到治國理政之上,相反都不務正業,皇帝去當將軍,去當道士,去做木匠,而普通官員,甚至一個小小的縣令都忙著去貪錢,這是一個什麼王朝啊,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都沒有做皇帝應該做的事,可以說都不是一個好皇帝,那能有什麼好的官員呢?還不是都慢慢變壞,就算有好的官員,誰能保證他出淤泥而不染呢!所以,關鍵還是皇帝的不務正業造就了明朝的官員變壞的結果。
明朝後期,宦官,文官集團把持朝政,各路官員為了更好的去貪汙,去賺銀子,就去向比自己更好一級的官員去行賄,宦官也好,文官集團也罷,明目張膽的去收受這些官員的行賄,而這些行賄的官員,承蒙關照,就做了更大的官,做了更大的官後,就開始大把撈銀子,撈到銀子後,又去行賄,又去坐更大一級的官,又去撈更多的銀子,這樣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所以所有官員都已撈銀子,做大官為理想,為奮鬥目標。但怎樣才能更好的撈到更多的銀子呢?那就是巧立名目,不顧百姓死活,使勁剝削老百姓,所以,為了銀子,為了做更大的官,這些官員那個壞啊,不知道怎麼去形容。可憐的老百姓,有冤無處申,有地被強搶,賣兒賣女,一片淒涼。
所以,明朝官員慢慢變壞的原因還是在於皇帝的執政理念的變化,為人君者當起表率作用,皇帝清明瞭,那麼官員就跟著清明瞭,官員都清明瞭,老百姓能過上安穩的日子,能按時繳稅充盈國庫,人人都富足了,誰還想著去貪汙。雖說不一定每位官員都可清明公正,但最起碼不會為了銀兩而去變壞。
-
3 # 青依yy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一統中原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生活最豐富的朝代,明朝是繼漢唐之後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社會都達到黃金時期的朝代。
明朝前期,最大的亮點就是各級官員氣節品質令人敬仰,明朝的歷代文官中常見各種硬骨頭,他們關心國計民生,大小官員常硬懟皇帝,冶國能臣輩出,如張居正"撕“高拱@
不管彼此有多大仇恨,在朝廷大事上也絕不互相拆臺。
但是到了明朝晚期,一直有著高風亮節的各級官員,其表現呈斷崖式下跌。
細讀歷史,看出其中緣由,明朝官員加速墮落,其價值觀出了問題!
明朝前期官員深受理學教育薰陶,看淡財富和田產,最重氣節名譽,誰做官貪圖享受,經營產業,必被集體鄙視,官員都清廉自守!
但從嘉靖年間起,明朝商品經濟高速發展,傳統信仰被衝得七零八落,官員買田置地,借權勢插手各類生意,社會風氣大變,凡事以金線開路!
於是,各級官員在朝堂上互相拆臺搞黨爭,為自己謀利益,享樂奢靡風氣大起。所以,李自成攻取北京時,甚至清軍南下時,這些官員醜態百出,報國的信仰化作浮雲,做官的都只為權和財!
比起價值觀的崩塌,明朝官員的墮落更致命的方式,就是殘酷的逆淘汰,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黨爭!官員拉幫結派,正常的官員任免,考核成了過場!
各路官員不顧國家危亡,載髒陷害清廉官員如陳啟新,盧象升,孫傳庭,都是含恨而亡!
當一個朝堂劣幣驅逐良幣己然成了氣候,真正的人才豈有容身之地!
崇禎皇帝在臨終時都在說:文臣皆可殺,可真正造就滿朝可殺文臣,令明朝亡國的,正是大明朝自己!
明朝官員的墮落是價值觀的墮落,人人都崇倘權利與金錢,導致官員一步步地變壞!最後形成一股風氣,難以扭轉!最後導致亡國!
我們要從歷史上吸取教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讓我們的國家永遠繁榮昌盛,走向世界前列!
-
4 # 謀世123
一開始就是墮落的,胡惟庸案件就充分說明一切,而且李善長不僅知道造反,還一直隱瞞,為什麼,錢,在官僚集團看來,老百姓生活的好,我們就受苦,我們之所以打天下,為了榮華富貴,而太祖想讓官僚們繼續為了百姓而艱苦奮鬥,但是官僚集團不想,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
5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明朝的官員從最開始的公正廉明,突然之間變成了貪汙犯,眨眼之間改變了自己德高望重的形象,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沒錢而且窮。古代封建王朝的執政者或者當官者很少會有遠大理想,他們無非就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在富裕日子的前提之下,幫助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罷了。
事件回顧我們拿出整個明朝對於官員們的撫卹和對於官員們的金銀錢財來看,實在是低得可憐。
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小瞧這一部分資料,單純的是這些所有的資料都足以見得朱元璋是用了心的,因為他對每一個官員的俸祿都進行了精心的計算,這些錢才足以保證這些官員能夠衣食無憂。
朱元璋是這樣想的,你們每天需要花多少錢我都給你們,只要給你們的這些錢保證你們的最基礎的生活需求,你們就可以老老實實的給我幹活了,歷史真的是這樣嗎?不併不是。
我們舉一個例子,如果皇帝過生日的時候,你只拿著兩個雞蛋去給皇帝祝壽,皇帝還會喜歡你嗎?當然不會。
官員之間是需要走動的,官員與官員之間需要走動,官員與皇家之間需要走動,甚至官員與某些皇親國戚也需要走動,這一系列的走動就需要很多的錢,而且多得不能再少多了。
官員們需要錢,可是朝廷給的錢少怎麼辦呢?只能透過一些不法的手段去獲得一些額外的錢財。
沒錯,這就是事實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他的威望還在,可以透過一系列嚴苛的刑法來控制官員,讓官員們走在這條正路上。
可是朱元璋去世之後呢,誰還能夠控制這些官員呢,答案是沒有,無論是朱元璋的後代子孫還是朱元璋之後的朝廷當中的官員,似乎都不願意太過於在這件事情上較真,一來二去大家也都形成了相應的潛規則。
這樣折騰來折騰去要指望著明朝的官員能夠廉潔自身的話,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
6 # 焚劍煮酒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用這句話作為我回答這個問題的開頭是再合適不過了。這一句出自於《儒林外史》,而這句話前半句的本意也不是諷刺的意思,前半句的“清”代表的是清廉的意思,但後半句出來就帶著諷刺的意味了,“就算是做官廉潔的人幹上三年知府也能撈個十萬兩銀子,儘管他為官廉潔。”
那我們接下來所要說的明朝官員在歷朝中的官員工資對比來說可謂是相當低的,而官員的墮落一般會伴隨著錢權交易,接下來我們詳細說說。
朱元璋的理想。為把大明建成一個千秋萬世的帝國,官員廉潔、百姓安居樂業、而朱氏子孫鎮各自鎮守好大明邊疆,這便是朱元璋一生為之不懈奮鬥的目標和願望,而朱元璋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事無鉅細的定了相當多的規矩,無論是對於官、對於民,甚至對於子孫後代如何取名字都制定了規範。
1、官員的工資水平引發的廉潔問題。
朱元璋是極度痛恨貪官汙吏的,這緣由於他小時候的經歷,所以大明開國後,朱元璋便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來防止官員貪汙受賄、腐敗墮落。
首先,朱元璋精確的計算到每一個官員一年的開支多少而給他們制定了每一官級的收入,我們可以瞭解到的是明朝官員的工資水平在歷朝歷代中是相當低的,而這些官員領著如此低的俸祿,連飯都吃不飽,於是便走上了貪腐的道路。
朱元璋同志的想法是沒有問題的,他的計算也是很正確的,但他有一點沒有算進去,那便是大臣們的家丁、僕從、幕僚和師爺的工資也是由大臣來支付的。而且明朝對於官員的要求很嚴,比如在每天朝會時會有專門的風紀官來記錄大臣們的言行舉止和穿戴整齊等情況,如果官服破舊、或者有個補丁什麼的等問題就會被記到小本本上面去,而這官服自然也是官員自己掏錢弄了;然後官員之間偶爾飲酒做樂、宴會賓客也是常事,總之到處都是需要用錢的地方,而此時那麼低的俸祿自然養活不了官員。
朱元璋用重典治官,官員貪汙六十兩銀子就得被處以剝皮的酷刑,但這些官員為了養活自己便不約而同的達成了一種默契,朱元璋不知道的默契。
官員們將這一類收入統稱為常例,如“冰敬、炭敬、別敬和銀兩火耗”一系列東西。
墮落與出身的關係。以前寒門出貴子是很容易的,只要你參加科舉,多半會有機會,但是寒門出身的官員在掌握大權後在斂財這一快上也會比其他人瘋狂許多,比如嘉靖朝著名的權臣嚴嵩。
但也有相反的例子,那邊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清官“海瑞”,海瑞大人可謂是古代文人的表率,他不僅自己不貪,而且也不讓別人貪,家中清貧,穿著樸素,即使海瑞後來做到了正二品,同樣是清貧至極。海瑞與嚴嵩可謂是寒門代表中的兩個極端。
現在我們來列舉一下明朝官員墮落變壞的幾點重要因素。
官員的工資太低,導致官員想辦法從別的地方弄灰色收入。明朝科舉制度使寒門學子得到更多的機會,但這類人在墮落時往往會更厲害。如嚴嵩。官場之間形成的慣例,不收禮就是不合群,在官場就生存不下去。如海瑞。所以我們就以上三點得出結論:工資太低是導致部分官員腐敗墮落的一部分原因。寒門出身的官員在得到權利後往往容易墮落,不墮落則已,一旦墮落則危害更甚。官場之間形成的一些默契,但這不是墮落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官員不會因此點而腐敗,這只是一個默契而已。
回覆列表
一:斷崖式墮落大明王朝三個世紀裡,一個出名的亮點,就是士大夫們的氣節品質。自從明朝建國起,明王朝的歷代文官們,就常見各種硬骨頭。碰上關乎國計民生的原則問題,哪怕品級低的小官,也常見硬懟皇帝,坐牢捱打全不怕。攤上北京保衛戰這樣的危難時刻,更是集體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御外辱。治國能臣也是輩出,雖說朝堂爭鬥不少,大多數閣老尚書,都能分得了輕重負得了責,比如夏言掐張璁、張居正撕高拱,彼此別管多大仇,國家大事也絕不拆臺。大明王朝的輝煌中興,就是這些負責任的政治家扛起來的。但是,到了晚明悽風苦雨的年月裡,一直標榜“氣節品質”的明朝士大夫,表現卻是斷崖式下跌。特別在末代皇帝崇禎帝艱難苦撐的年月裡,滿朝計程車大夫精英們,除了忙著互相算計拆臺,就是遇事慌忙躲貓貓,氣得亡國前夜的崇禎,喊出“諸臣誤我”的遺言自盡。而後,士大夫們卻又毫無壓力,撒腿就去找李自成農民軍賣身投靠。如此集體下作的表現,正如當時大文豪馮夢龍那句怒罵:“尚何面目偷生於天地間”——簡直太不要臉。 可別看馮夢龍罵得狠,等到不久後清軍入關,中華大地山河變色,明朝朝堂士大夫的“不要臉”,卻是更突破尺度。南明初建的時候,就拉幫結派繼續掐,為了個人手裡權力,不惜煽動軍隊譁變,直接給清軍南下開啟方便之門。待到清軍橫掃東南,滿臉忠君報國做派的他們,這時爭先恐後求投降。諸如錢謙益陳名夏等“士林領袖”們,更是投降了都最終不落好,不是悽然而終,就是獲罪身死——做叛徒,都這麼不受待見。雖說歷代王朝覆滅,常見朝堂士大夫們的“不要臉”,但如明朝士大夫這般墮落速度之快,卻簡直青史罕見,細看其中過程原因,更是滿眼觸目驚心。二:價值觀崩潰明朝士大夫們的加速度墮落,首先就是個價值觀問題。嘉靖年間文學家何良俊回憶說:明朝前期的官員,深受理學教育薰陶,從來看淡財富田產,最重氣節名譽。就算在松江這樣的富庶地區,當地周氏曹氏蔣氏這樣世代官宦的名門,生活水平也就中等人家等級。誰要敢做官時貪圖享受經營產業?必然會被集體鄙視。那時士大夫們的剛正表現,正是這清廉自守的信仰支撐。 但從嘉靖年間起,明朝商品經濟高速發展,朝堂上的傳統信仰,也全衝得七零八落。官員從中進士開始,就忙著買田置地,有的甚至借權勢插手各類生意。社會風氣也是大變,《新會縣誌》記載:明代早期時,如果有清官辭官回家,鄉鄰們都引以為榮。但到了嘉靖年間時,如果官員回鄉後沒帶回錢,必然要被街坊四鄰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