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LRIGHT

    人多並不意味著力量大。老八最終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八阿哥急於求成,過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實力。在百官推舉太子的時候,滿朝文武,朝野一致推薦老八,用康熙的話說,一個沒有正經當差過的阿哥,怎麼會影響到那麼多的官員。同時,康熙當時是希望官員能夠推舉剛被廢掉的二阿哥胤礽的,但是官員會錯意了。所以老八被康熙忌憚,認定他結黨營私。

    第二,八阿哥這個人口碑比較好,被官員們稱為"八賢王","八佛爺",但也只是名聲好而已,在拉攏人心方面確實比四阿哥要好得多。所以八爺黨的勢力要比四阿哥看上去要大得多。但在做事上,康熙的幾次試探就判定了八阿哥此人做事不實在。一次是江南救災,國庫空虛,而老八是戶部主管,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次是追討國庫欠款,身為國庫主管的他不去主動爭取將功折罪,反而直接撂挑子推給老四。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誘審肖國興,攀咬太子,被康熙認為是"其心可誅"。所以說,有心但沒對康熙和國家做什麼有益的實事。而老四卻把髒活累活都攬了過去。

    第三,在勢力上,八爺黨有老九,老十還有那個大將軍王老十四,但是在老十四帶兵期間發現老八暗中派人監視自己,於是兩人出現了隔閡,後來才出現了死鷹事件。老八等於是砍掉了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而老四不同,有忠心耿耿且有軍威的老十三,在關鍵時刻掌握了兵權保證其坐穩了位置,有在西北鉗制老十四數十萬大軍糧草的陝甘總督年羹堯(包衣奴才),還有九門提督隆科多,還有小說中的人物鄔先生,人雖少,但是非常精幹。

    第四,就是有個兒子叫弘曆,而且被康熙看中了,認定為隔代國君,當然這只是加分項。

  • 2 # 向敬之

    康熙後期的儲位之爭,以賢能著稱的皇八子胤禩,贏得了絕大多數皇親國戚、八旗王公、勳戚後代及滿漢大臣的擁護和支援。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召集滿漢文武重臣,公推新太子。孰料,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內大臣鄂倫岱、翰林院掌院學士揆敘和戶部尚書王鴻緒,聯合首倡胤禩為皇太子,得到了在場的滿漢大臣的一直擁護。致仕領侍衛內大臣、國舅兼國丈佟國維與首席滿洲大學士馬齊,不在會議現場,也暗中倡議支援胤禩。

    這樣的局面,完全打亂了康熙的復儲計劃。康熙滿以為自己做眾大臣的工作,能夠在公舉儲君活動中,藉助大臣來實現自己盤算的復儲計劃。

    計劃落空,康熙惱羞成怒。尤其是佟國維冒死直陳,請求康熙不要復立胤礽,改立眾望所歸的胤禩,讓康熙當場痛斥佟國維,並遷怒於曾經倚信的胤禩,稱他為賤婦所生,已是戴罪之身,又到處妄博虛名。

    胤禩盛名在外,使康熙很不舒服。加之,胤褆借保舉胤禩謀取輔政之位,相面人張明德陰謀刺殺胤礽詞連胤禩。康熙對胤禩大為設防,甚至打壓,給了胤禛暗中積蓄力量、表現忠孝的機會。

    質言之,九子奪嫡,決定權一直牢牢掌控在康熙的手中。八爺黨即便勢重人眾,但在康熙的絕對權威下,威脅了康熙的帝王影響力,爭奪也是無益的。

  • 3 # 逝去即歷史

    康熙晚年時候眾皇子為了奪取帝位,開始了血雨腥風的聞名於世的“九子奪嫡”,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無疑是八爺黨的勢力最為強大。

    而四爺胤禛僅僅是十三爺胤祥支援,朝中大臣幾乎沒有支援他的,更因為了給康熙辦事得罪了很多朝臣,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孤臣”。

    而正因為這樣,贏得了康熙皇帝的支援,人多並不一定勢眾,最大的“勢”其實是在康熙皇帝這裡。

    所以八爺黨雖然人多但是,八爺胤禩只圖虛名,落了個“八賢王”的雅號,但是實際上只是籠絡了一下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汙吏而已,於國於民,對於鞏固清朝的江山社稷沒有一點好處。

    以上種種,康熙皇帝作為清朝以來,有名的聖主明君當然是心知肚明。

    因此,九子奪嫡中,八爺胤禩敗給了四爺胤禛一點都不冤。

  • 4 # 雨霽視角

    晚年的康熙一直在選接班人的痛苦之中,在諸多皇子中,起初最有資格參與皇位競爭的有皇長子胤禔、太子(次子)胤礽、三子胤祉、四子胤禛(雍正)、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子胤䄉、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史稱“九子奪嫡”。

    但實際上,這九個兒子並非都想做皇帝,之所以稱之為九子奪嫡,是因為康熙的這九個兒子都參與到了奪嫡之爭中,但卻是分為好幾個小團伙。

    起初,大阿哥胤禔靠著一身武略和在戰場上累積的戰功得到了康熙的賞識,但二阿哥胤礽的母親是皇后,早在2歲的時候就已經被冊立為太子,於是二人就開始明爭暗鬥的較著勁。

    爭鬥了十幾年都是互有損傷,卻誰也沒佔到多大便宜。最後大阿哥因為對待兄弟太過心狠手辣,被康熙厭惡,太子又因為不遵從康熙的訓示以及私生活過於糜爛而遭到嫌棄,太子之位也是岌岌可危。

    四阿哥胤禛本來是屬於太子一黨的,但是眼看著太子的位子已經搖搖欲墜,於是也生出了奪嫡的野心,聯合與他最要好的十三阿哥胤祥共同做出了好幾件政績,贏得了康熙的賞識。

    除了胤禛外,同樣覬覦皇帝位置的還有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二子中,皇十四子胤禵與之前的大阿哥一樣,都是武略超群但文治不足的,雖然在軍中頗具威望,被稱為“大將軍王”,但畢竟年輕,根基還不是很穩。

    他與四阿哥胤禛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但二人關係卻很一般。相比之下,八阿哥胤禩文采超群,是個治世之能臣,在朝中頗具威望,尤其在文人中有著很高的盛名,被朝中大臣們一致認為是最適合接替太子的人選。

    太子胤礽因為多次讓康熙失望而被罷免,大阿哥胤禔也沒得著好,與太子雙雙失去了爭儲的資格,而後起趕上的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勢態。

    三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支持者,也都自成一黨,相互競爭太子之位。也許是吸取了大阿哥和太子當年的教訓,他們的競爭不再像兩個哥哥那樣撕破臉皮爭得你死我活,但卻都是在暗中較勁。

    三個競爭者中,論實力和支援度上講,十四阿哥和八阿哥正好可以代表著朝中的兩派,十四阿哥虎踞西北,有著“大將軍王”之稱,手中掌握著清朝數十萬的精銳之師,又得到了全國大多數武將的支援,聲勢非常浩大。

    可以說,如果康熙帝突然有什麼不測,十四阿哥隨時都可以憑藉手中的軍隊以及全國大多數武將們的支援,用清君側的方式奪下政權。

    而八阿哥則是身居朝中,主管戶部,掌管著天下錢糧。又因才華卓越,治國有度,得到了絕大多數文臣和封疆大吏的支援,尤其在朝中,更是黨羽眾多,同時還有國舅爺隆科多和九阿哥、十阿哥兩個好兄弟始終幫忙,四人聯合眾多文臣共同結成一黨,外界稱之為“八爺黨”。

    相比於八爺黨和大將軍王,四阿哥胤禛的勢力就顯然要薄弱得多了,在諸多兄弟中,他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始終支援著他,此外就只剩下年羹堯、李衛等當時還微不足道的包衣奴才的相助了。

    可以說,無論在文臣一幫還是武將一夥中,胤禛都是勢力薄弱,就是兄弟宗親中,他也只有一個多年的好兄弟胤祥在堅貞不渝的支援他。

    可就是這麼薄弱的勢力,為什麼到最後胤禛卻可以打敗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從諸多皇子中脫穎而出,登上大寶呢?

    難道說真的只是靠著一個胤祥嗎,其實不然,這還是要從他的手腕以及康熙的視角上考慮了。

    劣勢恰恰成了優勢

    要知道,一個合格的太子儲君並不是需要他有多大的朝中勢力,或是手握多少兵馬,而是他須能做到公平地對待每一個臣子,將國家治理好才行。

    康熙是個明君,他自然清楚這個道理,所以在他看來,八阿哥和十四阿哥雖然黨羽眾多,分別控制了清朝絕大多數的文臣和武將,但正是因為如此,他二人反而不適合做皇帝,因為一旦他二人中的一個做了皇帝,肯定就會厚此薄彼,偏向此前支援自己的一方勢力去排擠另外一方,這樣不但於國家不利,甚至還很有可能威脅到皇位的穩固。

    相比之下,皇四子胤禛雖然黨羽最少,卻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更能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對待所有臣子。而一旦繼位稱帝以後,所有的臣子就都成了你的屬下了,又何來的黨羽之分呢?所以在康熙看來,胤禛在勢力上的劣勢,反而成了他競爭儲君的優勢。

    除此之外,胤禛也是三個皇儲候選人中唯一一個看出這點帝王之道的,雖然論文采和治國能力他不如八阿哥,論帶兵打仗他又不如十四阿哥,可以說文治、武功均不算三個人裡最出色的,但他卻投其所好的做到了康熙眼中一個儲君應該具備的最大品質,那就是秉公執法和心懷天下格局。

    在從阿哥到郡王再到親王的一路上,胤禛為朝廷忙前忙後盡心竭力的做事,每次都是秉公執法剛正不阿,雖然得罪了很多大臣,卻贏得了康熙的青睞,最後終於被康熙選中,沒做一天太子就直接繼位稱帝了。

    可以說,胤禛能夠在奪嫡之爭中勝出,雖然少不了胤祥的支援,但最關鍵的還是康熙早就在暗中將其定為自己的接班人來栽培了,而民間流傳的雍正帝偷換遺囑之說其實也是無稽之談。

  • 5 # 歷史長河邊的磨坊

    因為八阿哥允禩有一個問題沒搞清楚——太子之位只取決於康熙一人,它不是比誰支援的人多,誰獲勝

    一,允禩的背景

    愛新覺羅·胤禩(雍正繼位後被改為允禩)出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是康熙帝第八子(實際上應該是第十六子,只是前面很多都夭折)。生母良妃衛氏,衛氏是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女,算是出生“貧苦(以皇室而言)”,所以允禩的出生與普通皇子並沒什麼不同。

    允禩出生後,由大阿哥允禔的母親惠妃撫養,理論上八阿哥與大阿哥是“一黨”,至少他們在打擊太子(允礽)的意見是一致的。

    允禩在康熙諸多皇子中,以聰明能幹著稱。他又能以仁愛自勵,善於籠絡人才與收買人心。

    康熙南巡時招來的名士何焯在允禩府中待讀,後丁憂回家,允禩多次給他寫信,囑其節哀,並委託他弟弟在南方各地採購圖書(收買人心到此種程度,可謂心機之深)。何焯本人耿直,且清譽甚高,根本不明白其中道理,且被學者們尊稱為“義門先生”,在士子之中影響力極大。他稱讚允禩,下面的文士自然也稱“允禩極好學,極是好王子。”

    因此在“朝臣”與“讀書人”中有較好的名聲。比如康熙的哥哥福全就曾當著康熙的面說他;“心性好,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

    二,第一次廢太子事件

    太子被廢四天,康熙命允禩署理內務府。每當清朝有什麼重大事件發生時,皇子或者皇帝的弟管理內務府,因此這算是康熙對允禩表示重視的訊號。內務府原是太子的人在管,太子為人鋪張浪費,又把自己的奶公安排在內。

    康熙的意思是讓八阿哥清理內務府太子黨殘餘勢力,但八阿哥想的是收買人心,對太子的人大有包庇。此事惹的康熙不滿,說允禩“妄博虛名“。

    最核心的原因是如此大的事件,八阿哥竟然沒向康熙透露半分。

    這事無論是玩笑還是傳言,從此康熙就認定八阿哥一黨有野心,十分想當太子,並且可能為此做掉自己的兄弟。

    康熙使了一計,讓眾大臣推薦阿哥當太子,結果眾多大臣都選八阿哥。此事讓康熙認識到八阿哥一黨勢力太大,極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皇位,為了冷處理,只得讓二阿哥復位。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回顧說道;“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允礽放出。”這句應該是真心話。

    三,第二次廢太子事件

    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又將皇太子廢黜禁錮。

    這時八阿哥學精了,為了避免故事重演(眾大臣再舉薦),主動跑到康熙面前,哭天喊地,問康熙,密奏;“我今如何行走,情願臥病不起!”。

    其實康熙心裡清楚,不立太子,一旦自己年老歸西,允禩就會被眾人擁護上臺。康熙把允禩與廢太子相比較,“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允禩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百倍於二阿哥也”。康熙不是怕允禩收買人心,而是怕他用這份力量來篡位

    準確來說,到這裡,允禩已經真正無緣“皇太子”決賽圈。

    準確來說,八阿哥不是敗給四阿哥,而是自己把路走死了。

    康熙從孝莊那畢業,用鰲拜練手,再經歷三藩之亂,收復tw,西征準葛兒,北拒沙俄。面對這種猛人,除了主動討好,正面硬剛,最好的結果是充軍寧古塔,八阿哥好在是康熙的孩子,虎毒不食子,康熙也只是打壓打壓。可隨著雍正繼位,八阿哥一黨又不收斂,流放喝毒藥可是能預見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于漢超稱這個月給了他最好的安排每天都有新希望,但是他如果迴歸恆大能過得了首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