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玥先生
-
2 # 醉倒花深處
街亭之戰,雖然規模不大,但十分重要。雖然十分重要,但並不是一場艱難的大戰。街亭之戰,作戰目標其實只要守住街亭就可以了,而王平駐紮在山腳下,輕易便脫身而去,可知並非什麼艱苦之戰。
一場簡單卻重要的防守戰,為什麼謹慎的諸葛亮不派魏延,吳毅等宿將,而是派馬謖這個誇誇其談的書生呢?街亭之敗,馬謖負上全部責任,怕是理不應當。那麼究竟有什麼人要負責,應該負幾成責任?
首先,諸葛亮。諸葛亮為什麼不用魏延,而用馬謖?我看啊,還是私交不好的原因.諸葛亮第一次見魏延就要殺之,而且在自己身死之後,還定計假王平之手除掉了魏延.看來平常對這個魏延就沒什麼好臉色.吳懿等將也許處於同樣的原因.馬謖對面之敵是張頜,魏大將也.本領高強,從小說的敘述來看,確實只有魏延能敵之.而且,魏延殺入敵陣,"左衝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恰遇王平來救,二將合兵一處,大殺一陣,魏兵方退。由此觀之,王平確有一等一大將軍的風範,敢於在三股敵軍面前,殺入來救魏延,沒有過硬的本領是不行的.
綜上所述,孔明即便不用魏延吳毅等將,也可以考慮王平為前部.這樣較為穩妥.因此,失街亭的責任,首先有孔明來承擔.
二,馬謖.當然是馬謖了,現在該是主角出場的時候了.請看: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真是教他去守街亭,他老兄就守在"街亭山"上了.不守要隘而守絕地,馬謖看來是要"置之死地而後生"了,結果被敵軍斷了水源,士兵不戰自亂.丟了街亭.現在我有個問題想問,為什麼馬謖一定要守街亭山?我看多半是被激怒的原因,看馬謖回答王平的措辭便知端曉,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再有"...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真是"忠言逆耳"啊,那馬謖熟讀兵書,飽學戰策,豈有不知絕地弄險的危險?我這裡的觀點是這樣的,馬謖未單獨帶兵作戰,"書生誤國"啊,殊不知戰爭乃是"以正和,以奇勝"!馬謖事事皆想出奇制勝,為其失敗埋下了附筆,也斷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用個數據來量化一下要承擔的責任吧,孔明3分,馬謖6分,王平1分.怎麼還有王平?請聽我的分析.
三,王平.怎麼會是他?就是此人,激怒了馬謖,有據為證.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王平敢於當面指出主將的錯誤,而且當著眾將的面,可能沒考慮到馬謖的顏面.正是因為王平的反對,馬謖一再譏諷王平"女子之見",然後搬出"丞相尚且向我求教,何況爾等?",這樣的話語,不僅缺乏說服力.而且大失水準,也看出,眾將不服氣馬謖.下面的描寫很見功夫"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謖大怒,自殺二將。眾軍驚懼,只得努力下山來衝魏兵。"現在我們明白了,馬謖失敗的真正原因了,沒威信,自古"無德之人不能領袖","無才之人不能率眾". 要打仗,馬謖竟然不能調動兵將.外行領導內行的一大悲劇.在這裡,馬謖勘查地形之後,不聽眾將的意見,自己制定作戰計劃.絲毫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剛愎自用,也不開個研究會,更不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怎有不敗之理?
再說,對面的司馬懿.他正好和馬謖相反,遇屬下有疑難訊問時,誨人不倦,把自己胸中的計劃說得明明白白,令"張郃大悟,拜伏於地曰:“都督神算也!”",而且,張頜還是司馬懿請至帳下的.
大軍未戰,可是勝負已判.
然而,王平自領一彪軍去後,按照孔明事先的交待,趕緊畫好了駐軍的圖本呈報上來,這為自己洗脫了責任,而且,失街亭以後,,"臨危不懼,英勇善戰,化險為夷",並被"破格擢升為討寇將軍"看到這裡,就不明白了.怎麼論功行賞就沒了苦戰一場的魏延,吳毅等將?都說諸葛亮賞罰分明,以我看來,呵呵....
這王平也得負1分的責任.
-
3 # 小怪軟體管家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文學的小青年!
隨著《三國演義》的廣為流傳,馬謖揹負著“言過其實”的劣評長達千年之久,最主要的一個證明就是,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的作戰指令,致使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揮淚斬首。這同時也讓諸葛亮獲得了愛惜人才、執法嚴明的好名聲。那麼問題來了,馬謖真的“言過其實”嗎?街亭失守,真的全部都怪馬謖嗎?我認為肯定不是的。街亭之戰的失敗, 真的不能全怪馬謖,!劉備在臨終前叮囑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諸葛亮卻認為他才器過人,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後來就連線替諸葛亮為丞相的蔣琬,也稱讚馬謖為“智計之士”。這就說明馬謖並非“言過其實”,劉備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後來的北伐之戰中,街亭失守,成為了馬謖之死的一個關鍵點。
可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就會發現有很多的疑點。一,諸葛亮明知街亭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為何不自己親自鎮守,或是選派名將魏延前去,為什麼偏偏要選一智謀之士來擔此重任呢?二,在街亭全部的戰役中,趙雲也打了敗戰,為什麼要把全部的責任都推給馬謖呢?三,馬謖被圍,諸葛亮為什麼不迅速北進街亭,策應馬謖?四,街亭到底能否守得住?
歷史上的馬謖並沒有死搬兵書教條,而是採取了在通關要道處築城據守,這在戰術上是符合諸葛亮一貫思想的。也就是說諸葛亮用馬謖為先鋒並沒有錯,錯就錯在諸葛亮用兵無方,沒有采納魏延集中兵力攻取關中的建議,而是以趙雲、鄧芝為一個軍隊去攻打箕谷,以馬謖、王平為一部分去攻打街亭,自己則率大軍駐足祁山,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攻取。
很多人可能就會想,也有諸葛亮用兵犯錯的時候呢?到在我看來,確實如此!如此一來,諸葛亮就將自己本已強勢的蜀漢兵力進行了分散,強勢變成了弱勢,街亭之戰焉能不敗?另外據裴松之的《三國志注》記載,諸葛亮自己也曾說過:“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兩處戰敗,一人之責,誰?諸葛亮自己唄!
事實上,諸葛亮早就知道街亭根本就守不住,哪怕是讓趙雲、魏延這樣的名將來守,在缺乏後方策應的情況下,成功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的,更何況是智謀有餘而勇武不足的馬謖呢?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總還是要試試的。與其讓本就稀缺的名將來承擔街亭失守的罪責,倒不如讓謀士做替罪羊。這樣一分析的話,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及時北進救馬謖,為何要違背眾人意願,大膽啟用新人馬謖就很好理解了。街亭戰敗後,馬謖感覺很冤屈,並沒有回到諸葛亮身邊,而是獨自流浪在外,終被朝廷緝拿入獄,後病死獄中。裴松之在提及《襄陽記》中說馬謖臨死前曾給諸葛亮寫過信,“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另外《三國志·王平傳》記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這些都說明,諸葛亮和馬謖之間的關係看似很親密,實則很一般。馬謖雖然沒有死於諸葛亮之手,但諸葛亮的確曾下過誅殺他的命令!
由此可見,一場戰役的失敗,總要找幾個替死鬼才行。舍卒保車,這是諸葛亮的慣用伎倆,可能您會感覺到有黑諸葛亮的成分,但是您仔細想想,在亂世,能成為一國之宰相,而且執掌全國軍政大權數十年,說他沒有點黑歷史,您感覺可能嗎?
-
4 # 追思者
一、馬謖自身實力原因
馬謖少年成名,名氣很大,很受諸葛亮器重,但他從沒有單獨帶兵打過仗,而且驕傲自大,剛愎自用。張郃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後夏侯淵戰死,張郃代帥位,屢建奇功。身經百戰,足智多謀,是不多得的帥才。兩相比較,可見一斑。
二、馬謖不聽諸葛亮安排
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預先安排,舉措煩擾,更加捨棄水源,選擇在南山據守而非佔據山下的城鎮;禆將軍王平曾多番規勸,但馬謖都不接納。這是失街亭於馬謖來說最大的失誤,以至最後被張郃圍困于山上,導致缺水,最終軍心渙散,大敗而失街亭。
三、諸葛亮防魏延致戰略失策
諸葛亮攻祁山時,眾人都建議大將將魏延、吳懿等人任先鋒,但諸葛亮不聽,任命自己十分賞識的參軍馬謖領導諸軍。而且諸葛亮由於謹慎和對魏延的防備,拒絕了魏延子午道之計,最終導致街亭直接成為最重要的側翼,戰略地位更加重要,街亭因此也成為必須被攻下的要地。
四、諸葛亮未聽劉備之言
昭烈帝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諸葛亮卻認為不是這樣,讓馬謖做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從白天直到黑夜。若當初聽信劉備的話,也不至於此。
可見失街亭之過不止在於馬謖,諸葛亮責任也不小,最後斬馬謖甚至有些諸葛亮甩鍋的嫌疑。
-
5 # 永遠的光明大道
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攻打曹魏,聲稱由斜谷道攻入郿縣,並派趙雲、鄧芝為疑軍,諸葛亮則親率諸軍進攻祁山。出征前寫了個《出師表》,說受先帝委託,攻打曹魏。
參戰兵力:曹魏5萬,蜀軍包含後勤估計人數比這多,實際作戰人員3萬左右;
作戰計劃:諸葛亮的計劃是聲東擊西,捨近求遠,在斜谷道以趙雲設疑兵,自己親率大軍從祁山、天水、街亭,到達寶雞,派馬謖為先鋒守住出關口街亭,最後攻打長安。所有的一切都是要越過秦嶺山脈,到達寶雞後才是平原,立足腳跟後才能打長安。
曹魏計劃是要把他們阻擋並消滅在秦嶺山脈。諸葛亮要想出秦嶺山脈,有三個出口:1.最西面出祁山、天水、街亭,到達寶雞;2.中間走斜谷道到達寶雞;3.從東面子午谷直接攻打長安,這是魏延提出建議。
這三個出口從子午谷直接攻打長安,也是最險最難實現的目標,諸葛亮沒有采納,曹魏也想到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會涉險從這出。那另外兩個出口就是斜谷道和街亭了,所以曹魏就派了張郃阻街亭出口,曹真阻斜谷道出口。
街亭的位置:今天水秦安縣東北部,這是一條東北一西南走向的穀道,谷地西北是險峻的山地,谷地東南是無法逾越的秦嶺,從長安到天水,只有透過固關峽,翻越隴板,沿街亭走。
馬謖的規劃:在山上安營紮寨,居高臨下,曹軍來攻,可以佔據地理優勢以一敵百。實際也想著讓曹軍來攻,一決雌雄。
諸葛亮的計劃:讓馬謖守住街亭各要道,不讓曹軍進山,等我大部隊來了幹他。
張郃的規劃:張郃一來,看到馬謖佔山為王,居高臨下,佔盡地利優勢;心想:這小子是想讓我攻,上山直接打這不明顯要吃虧幹不過啊!所以就猶豫不覺在山下想辦法。過了幾天突然發現他們雖然佔山為王,但下面的各路口兵力很少,主力都在山上,水源地都在斜谷中間,突生一計:切斷水源,讓他們不戰自亂,或讓他們下山來打我,以逸待勞。
戰局結果:魏軍切斷水源,不幾日,蜀軍快要渴死,還沒有等到諸葛亮到來,已經潰不成軍,自亂而逃。
戰敗責任:有人認為戰敗責任是馬謖,說他紙上談兵,其實從他規劃來看,也是可以的,張郃要是上來就幹,馬謖說不定就打勝,奪得先發大捷。也有人認為是諸葛亮的責任,說他用人失察,馬謖沒有執行他計劃命令。而我認為是劉備的責任,你老劉沒死之前就要一統大漢江山。你死之後,諸葛亮是繼承老劉的遺願,寫了出師表,發了誓,五次北伐,六出祁山,都大敗而歸,你說小小的街亭失守,怪誰?
-
6 # 平安是對家人最真的愛
真正的原因,只有當事人或者說指揮者心裡最清楚!!!
每一個人都是政治的棋子,該你上場的時候,你才能在臺上表演,該你下場的時候,沒有任何理由你就得下場。能有個體面的下場的方式你就是高手啦!!!!
-
7 # 小閔學歷史
街亭之戰其主要責任當然在於馬謖了,的確諸葛亮有用人失察的嫌疑。
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諸葛亮的確得付一部分責任,可是諸葛亮既然任命馬謖為主將,那麼同時也就意味著他把所部將士的生命交給了他。那麼他就要用他的才華去保證將士們的平安。
事前諸葛亮曾經提醒過他,要在當道扣下寨,並且也怕他因為沒有上過戰場,因此派了老將王平前往輔佐。
可是到了實際戰場之後呢,他就一味地按照兵書上居高臨下非要在山上安營紮寨,不管王平如何勸告他也不聽。所以王平自己率領五千人馬聽從諸葛亮的囑託在當道口下寨。
兵書上的確說了居高臨下,可是兵書上也說了因地制宜,戰場上形式瞬息萬變,可能提前計劃好的就會突然被打斷。因此為將者也需要機謀善斷。
這一點上他的對手曹魏老將張郃就做的比他出色。他看到馬謖的下寨之後立馬兵分兩路,一路對街亭圍而不攻,斷其水源讓其軍心渙散;一路牽制王平對其採取猛攻,針對其兵少的局面讓他不能救援馬謖,使得馬謖最終兵敗街亭。
可以說街亭之戰諸葛亮的確需要負責任,他沒有用好人以至於北伐失敗。可是馬謖之過遠大於諸葛亮,一他自己請纓在先但是卻沒有正確的執行既定方陣,其二在被張郃包圍之後不思破解之法以至於軍心渙散最終蜀軍兵敗街亭,兩萬多將士就這樣死於馬謖的愚蠢之下。
-
8 # 逍遙1906
一,諸葛亮排兵佈陣錯誤,古今中外所有戰役,象街亭這種生死存亡之地,除了諸葛亮,沒有人敢不提前駐守的。
二,馬謖王平到街亭後,王平不所號令,口口聲聲說諸葛亮怎樣安排當道下寨,根本沒有將馬謖這個主將放在眼裡,造成安營紮寨一拖再拖。當逼得馬謖分兵給他後,王平又不按諸葛亮交代的當道下寨了,而是離街亭五里外下寨。擺明了當道下寨就是死。接合馬謖王平出兵前諸葛亮又叫回王平細細交代,又擺明了諸葛亮和王平要合夥坑死馬謖。
回覆列表
也不能完全責怪與馬謖。
很多人都知道馬謖丟街亭,由於街亭很重要。
可街亭為什麼重要?很多人說不上來。
就由於街亭是阻止魏國援兵的必經之地。
守住街亭,魏國的援兵過不來,則諸葛亮穩穩拿下隴西。
守不住街亭,則魏國援兵會源源不斷趕來,到時候諸葛亮只需兩個選擇,戰死或撤離。
當然,魏國也知道街亭的重要性,肯定會猛攻猛打。
只需堅持到諸葛亮拿下隴西並穩住局勢就可以了。
那個時候,即便敵人攻破街亭來了又能如何呢?全域性已定了。
所以,馬謖的任務其實並不是確保街亭不丟,而是確保街亭在全域性已定之前不能丟。
《三國志魏書 曹真傳》中記載“(張郃)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是說張郃與馬謖在街亭作戰,馬謖根據南山的險峻方位阻擊張郃,卻沒有在山下部建築城垣。張郃斷絕了馬謖的汲水通道,把馬謖打敗了。 汲水問題是安營紮寨的常識性問題,不要說熟讀兵書,並且當了多年作戰顧問的馬謖自然明白,便是一個幾經戰陣的老兵都是應該清楚的。 那麼為什麼馬謖佔了南山卻不去守汲水通道呢? 答案只能是馬謖軍力不足。 其時馬謖看著自己手中有限的軍力,陷入了兩難境地:要麼下山當道紮營,一起控制水源,要麼佔有山地,憑高恃險。 但是兩種安排都無法改動戰場上的局勢。從魏蜀兩邊的力量對比、街亭的地形地貌來看,馬謖從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決議了他現已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因此,街亭戰役的責任不在馬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