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學拍攝剪輯

    正確的使用好影片轉場效果,可以讓你的影片過渡平滑而不顯得突兀。特別是在一些前期拍攝的素材不匹配的情況下,轉場效果顯得尤為重要。當然轉場是不可以濫用的,錯誤的轉場反而會適得其反,轉場效果不僅使得畫面更流暢,同時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效果都是以推動情節發展為宗旨的。

    疊化(Dissolve)

    疊化效果是最常用的一種影片轉場效果,就是從上一個鏡頭漸漸疊化淡入下一個鏡頭。疊化一般表現時間流逝或空間的轉換,再者就是在剪輯時兩段素材出現不匹配或跳閃的情況下用來消除過渡的突兀感。快速疊化可以迅速將觀眾帶入下一個場景,而慢速疊化可以帶給觀眾強烈的時間流逝感。

    剪輯軟體中實現方法:

    開啟pr剪輯軟體在效果面板中找到影片過渡下的溶解/交叉溶解效果,將其拖放到兩段素材的連線處,拖動素材中間的效果塊可以控制疊化的時長。

    淡入和淡出(fade in and fade out)

    淡入和淡出效果是從疊化演變而來,淡入就是從黑場慢慢疊化出畫面,淡出則是從畫面慢慢疊化淡出到黑場,這兩種效果大多應用在開篇和結尾處,淡入是為即將到來的劇情做準備,淡出則為了給觀眾喘息的空間來吸收影片前邊所表現的情感。

    剪輯軟體中實現方法:

    軟體效果面板中影片過渡/溶解、漸隱為黑色,將其放到影片素材的開始或結束位置,同樣拖動白色效果塊可以調節淡入和淡出的時長。

    白化(white out)

    白化常常需要伴隨著劇情中的亮光、閃光燈、霧氣等元素之後使用,透過畫面中的強光擴散至整個畫面再慢慢帶入下一畫面,白化通常用來表現劇情的閃回、回憶,死亡等過程。

    實現方法:這種效果可以透過給影片曝光引數新增關鍵字動畫來實現,也可以使用光效素材疊加的方式實現。

    黑屏(black out)

    黑屏就是畫面直接切至黑場,它區別於疊化和其他轉場效果,沒有淡入和淡出過程。黑屏也是一種突然和十分有效的剪輯方法。通常表現節奏和速度感,在一連續的快速運動的鏡頭中連續插入黑屏,調起觀眾情緒,對接下來的情節充滿期待。(速度與激情中使用較多)

    實現方法:這種比較簡單,在需要黑場的地方插入一張黑色背景圖片便可實現,如果是單個影片軌道將其黑場部分素材剪掉即可。

    閃格(flash frame)

    閃格和上邊的黑屏有點類似,就是在兩個鏡頭之間插入一個黑場或白場畫面,時間非常短,以至於觀眾可能不會主要到閃格,但一定能感受其對畫面的衝擊,閃格多數情況下用於消除畫面直接跳切的突兀及空間上的轉變,比如人物採訪和劇情跳轉等場景。

    實現方法:和上邊一樣在需要閃格的地方,插入一張白色或黑色畫面。時間保留4到10幀。

    疊印(superimposition)

    疊印是指兩個或這兩個以上的鏡頭疊合在相互之上,疊印為了加深每一個鏡頭的價值,並強化情緒,通常用來反映人物內心的心理狀態。疊印效果也可以透過前期拍攝時實現,比如利用窗戶玻璃上的放射使人物和其他主體疊印在一起,表現人物的焦慮等情緒。

    實現方法:pr剪輯軟體效果面板中影片過渡/溶解,疊化溶解效果可實現,如果是兩個以上的素材疊印,可以調節素材的疊加方式實現。

    劃變(wipe)

    劃變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轉場效果,就是用上一個鏡頭中的運動元素以擦拭的方式來逐漸替換當前的鏡頭,一般情況下需要前期拍攝的配合,拍攝時從前景物體移出,後期前景物體做遮罩。比如一輛快速移動的汽車從前景開過後後景就跟隨切換至下一場景。目前很多vlog博主經常使用的一種轉場方式。

    實現方法:將兩段需要劃變轉場的素材放到上下兩層,將上層素材的前景遮擋物,根據運動方式做動畫遮罩。

    轉場就好似文章中的標點符號,學會這些基礎轉場效果的應用,可以讓其影片一氣呵成。切記所有的效果都是服務於故事本身,以銜接劇情和推動故事發展為主要目的。

  • 2 # Ra88

    你的提問是一個學科的一個年度學習的,三言兩語真的說不清楚,下文雖然比較長,但每一樣都是讓你拍攝和剪片提高到電影級別轉場的技巧,希望你能有耐性看玩,並透過練習而實現你的理想。

    轉場是影視行業里約定俗成的一個術語,從字面意思上理解“轉”代表轉換,“場”代表場景,所以轉場的意思就是場景轉換或時空轉換。

    而從實際意義上來看,轉場最基本的作用是分隔內容,就是把兩個場景所發生的情節內容分隔開,避免觀眾在劇情上產生混淆,其次是在轉場的過程中,儘量要用一種流暢連貫的方式予以過渡。

    影視轉場主要分為技巧轉場和無技巧轉場,所謂技巧轉場就是利用簡單的動畫效果來完成場景過渡,傳統的動畫效果主要有淡入淡出,疊化,閃,劃,移,圈,翻轉等。

    電影中的剪輯方法無非是:1硬切、2疊化、3淡入淡出。

    很少使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轉場。

    但是能夠達到讓你根本不注意這 些細節而被情節所吸引,這 就是剪輯的精髓所在:用畫面講故事。

    流暢的秘訣是動接動,其實這並不是唯一方法,剪輯還有靜接靜、動接靜、靜 接動,效果要因片而異,都一樣能剪出很流暢的片子。

    畫面剪輯其實沒有太多的限制,可以 自由發揮,但是有一些準則是不能違背,比如說動接動:

    1.既然是動接動,那麼畫面就不能是死的(固定畫面),必須要有“推拉搖移跟升降”中的 任意一個,如果碰上死畫面,到PM或AE等軟體中作推拉,,清晰度雖然有一點損失,但比起 損失畫面流暢感來說,要划算得多。

    2.兩個畫面不能是相同景別相似機位(通常情況下,同機位剪輯是大忌,除非你追求特殊效果)。

    3.不能等畫面運動到落幅才接,(簡單說快定住或定住後)這樣會影響流暢感,很多人以為 畫面一定要長到看清楚才行,其實畫面剪輯也是一種調動人想象力的技巧,一個很短的鏡頭 因為人的經驗、想象,自然而然的把未表現的內容當成是已表現。

    4.動的要有根據。如果是一個人在到茶壺喝水,那麼鏡頭的邏輯關係就應該是:手拿茶壺、 開蓋(如果有)、另一隻手拿杯子、倒水、水滿 (基本上正常的規律),如果順序顛倒 ,這組鏡頭就會看起來彆扭。

    5.注意節奏。節奏有兩種:

    1)所表現的事物的內在邏輯關係形成的內在節奏。這是本來就有 的。

    2)外加的如音樂、噪聲、 這是人為的、利用外加因素控制節奏。 一條片子不能沒有節奏,所謂流暢感其實就是剪輯中的節奏對人的衝擊帶來的心理影響。

    講了這麼多,其實這些內容講是講不太明白的,最好能實地演示 大家有興趣就 學點理論知識吧。

    因半路起家對剪輯理論知之不多,研究了很多片子,發現好的片子的剪輯無論是硬切 還是轉場效果,都是信手拈來,沒有定律。

    如剪的片子不用淡入淡出,總覺得有跳躍感, 可能是心理作用吧,還有就是轉場效果中翻白淡入淡出也用的比較多,但我用起來總覺得很 彆扭,不知道那方面差了火候,又不知道個所以然。

    其實也不是太複雜,你有沒有注意好的片子的聲音??這些好片子如果不聽聲音、 光看畫面,你是不是也會有跳躍感?:)我不知道你剪的片子有沒有同期聲,聲音的連續是很 關鍵的,有的片子完全靠聲音來貫穿整個情節,可能你的片子加上了音樂、一些現場聲效後 會好得多。

    另外在前面的基礎上加一條:不能跳軸,跳軸,通俗地說就是攝像機的機位不能發生混亂 。

    就比如說看足球,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的攝像機都在一邊?

    你想如果全景上中國隊從左向右 攻過去,而到了特寫卻看見申思帶球往左衝,然後中景又變成從左向右,再變成從右向左, 那這場球賽肯定看暈過去。

    當然,我們做片子遇上這種對軸向要求嚴格的情況不會太多,但 是你剪片子的時候如果碰上畫面之間過渡很彆扭,但景別沒問題、動作也連貫卻又說不出個 所以然,那很可能跳軸了,去找個機位相反的鏡頭吧,或者到編輯軟體中把畫面水平翻轉( 呵呵,碰上有文字之類你就穿幫了)。

    翻白淡入淡我們一般叫“白閃”,能夠製造出照相機拍照、強烈閃光、打雷、大腦中思維片 段的閃回等效果,它是一種強烈刺激,能夠產生速度感,並且能夠把毫不關聯的畫面接起來 而不會太讓人感到突兀,所以適合節奏強烈的片子,如果不擇時機亂用,反而會更顯的亂七 八糟 噗,噗,噗,噗---來人啊,把這個拿著閃光燈亂拍的傢伙弄走, 還有一點:閃的時候必須和音樂的節拍相吻合,或者上音效(卡嚓、呼、刷 )。

    由於人眼的瞳孔對於突發的強烈閃光來不及縮小調整“光圈”,而 強光消失後“光圈復位”又有一個恢復期,造成前快後慢的特點,別小看這個,這可是個仿 真過程哦。

    另外,這4個空鏡頭無一例外都是固定鏡頭,鏡頭本身反映出的是資訊是“靜” ,而快速切換的畫面又賦予了這個片段的速度感,最終制造出了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效果 ,平靜隱藏著一種力量、一股殺機。

    換了運動畫面,就不一定有這效果好,反正我想象不出 來。可見靜接靜同樣可以製造快速眩暈的速度感、壓迫感, 其實剪輯水準和所處環境、經驗有很大的關係,畢竟我在電視臺,每天就在剪剪剪 就象停一樣,每天在做片頭、所以隨時可以拿出一大堆例證。

    幾百上千條片子從手裡過,再差 的水平也練出來了,再說,剪輯和做片頭不一樣,沒有這麼多的技術東西,人人都可以,所 以要提高到一個水準,很快,有好的老師帶,半年就可以剪得很漂亮了,當然,越是簡單, 往高層次裡帶的溝也越難邁,剪輯也要經歷一個由簡單到複雜再回歸到簡單的過程,最終嗎 剪電影嘍。

    無技巧轉場則是透過單純的剪接來實現場景轉換,它可能沒有技巧轉場那麼花哨,但無技巧轉場恰恰是最有技巧的,因為它能夠實現更為自然,精緻的視覺轉換,如特寫鏡頭,空鏡頭以及各種形式的匹配鏡頭都可以實現無技巧轉場。兩個場景利用一個動作完成轉場,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技巧性的剪接處理,由於我們專注於動作的連貫過程,所以忽略了場景變換的痕跡,忽略了剪輯的痕跡。就如你拍攝一組健身做俯臥撐的鏡頭,一個鏡頭是拍運動者全身,接一個特寫,這個動作幅度剛好配合運動方向和節奏,這個硬接不會讓人感覺突然,反而會產生更加的力量感。剪輯師利用了兩個場景的動作匹配實現了轉場,這種轉場技巧叫做匹配轉場,而動作匹配只是眾多匹配形式中的一種,還有形狀,臺詞,聲音和邏輯等匹配形式。匹配轉場是一種極具創意的視覺轉換,在這裡我們簡單的分析一下,A場景的最後一個鏡頭鄰接著B場景的第一個鏡頭,如果鄰接的兩個鏡頭同時存在某種形式的匹配,就可以完成極具逼格的匹配轉場,所以問題的關鍵就是能夠找到構成匹配的兩個鏡頭。轉場的重要性:每部影片都會存在著大量的轉場處理,時空隨著劇情的發展一定會有所變化,與此同時就一定會出現場景轉換,一般情況下,90分鐘的電影會有30-50次轉場處理,有快節奏的場面,為提升壓迫感,轉場的次數會更密集,所以轉場是剪輯師經常面對的一個問題。影視轉場要求編導和攝像在前期要精巧地設計,嚴密的構思,要儘可能的發現場面之間在內部邏輯和外部形態特徵上的聯絡,捕捉一些能夠用於轉場的鏡頭,以滿足後期剪輯中的轉場需要。而在後期製作的環節中,剪輯師要充分地熟悉素材,既要善於發現又要善於創造,根據內容的需求,大膽創意去設計每一個精妙的轉場。

  • 3 # 吳堅遊記

            轉場不是指簡單的一個畫面與另一個畫面的切換。畫面與畫面之間的切換一般可採用“動”(運動畫面)與“動”,“靜”(靜止畫面)與靜,以及不同景別的畫面交替切換,這樣畫面的連線就會感覺順暢,不會有突兀跳躍的感覺。

    而轉場則是這一場景結束,轉至另一場景。就如文章一自然段的結束,和另一自然段的開始。為了很好的過渡,就要有些轉場的技巧。一般轉場有,相似性轉場、利用音樂和聲音進行轉場等等,相似性轉場如:前一組畫面是拍攝室內活動,下一組畫面則需要轉場到室外拍攝室外的活動。我們可以尋找這兩個場景裡有相似的物體拍攝來過渡。如室內一幅花草的油畫轉到室外自然真實的花草,這就是相似性轉場。

    我不知道大師級的電影轉場技巧是什麼。但要做到大師級的電影轉場技巧,必須要有大師級的頭腦。張藝謀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一開場鞏俐特寫鏡頭和她孃的對話,鞏俐臺詞最後說“當小老婆就當小老婆,女人不就是這麼回事”,畫面慢慢轉場到下面一組迎親隊伍背影的畫面,就是透過一段嗩吶吹奏的迎親音樂,過渡轉場的。這就是大師級電影的轉場技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20在古代是什麼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