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章魚

    有一本非常著名的閱讀指導書,叫做《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這本書的作者叫艾德勒,曾經擔任大英百科全書的主編,堪稱是英文世界最博學的人之一。

    《如何閱讀一本書》,也可以說是讀書人的聖經。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作者就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閱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越主動,效果越好。

    那麼,如何讓你的閱讀變得主動呢?你需要首先認識到閱讀的兩個侷限性。

    書籍很像是地圖,可是地圖有兩件事做不到,第一,地圖不能代替我們選擇目的地,第二,地圖不能代替我們去走這條路。

    對於讀書來說,也是這樣,想要升級到主動閱讀,你就需要自己和書籍建立緊密的聯絡,讓書籍為你服務。怎麼樣建立這樣的聯絡呢?

    你需要兩個幫手。

    這兩個幫手,一個叫做「目標」,一個叫做「輸出」。如果你能構建一個由目標、閱讀、輸出,三大元素構成的系統的讀書方法論,那麼你就更加接近主動閱讀了。

    有人問,為什麼要把讀書這件事搞得這麼複雜,恰恰就是因為書籍不是萬能的,書籍有自己的侷限性,而我們用目標和輸出,去彌補書籍的侷限性之後,讀書才能發揮他最大的效力,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為什麼在閱讀的戰略裡,要強調目標和輸出的重要性,就是因為這兩者是最能激發起你的主動性的。因此,他們將會成為你閱讀中,最最重要的幫手。

    「主動」這兩個字,非常關鍵,今後,你會遇到很多關於閱讀的方法、理論還有工具,如何才能確定,哪些是真正對自己有效的呢?你就可以用「主動」這兩個字做篩選。哪些方法、哪些理論、哪些工具最能激發起你的主動性,那麼,它就是最適合你的。

  • 2 # 三眼喵sym

    如果你進行過閱讀主題類的讀書,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書中都提到了主動閱讀的重要性,只有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講到了如何簡單的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那就是筆記讀書法,將閱讀目的改變,為寫讀書筆記而閱讀。當你帶著目的來進行閱讀,而且是一個很容易達到的目的,閱讀看起來就不是很難了。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主要內容是透過記筆記教會人們如何選書購書,讀書,活用,真正將書中的知識融入身心,轉化為無形的財富,整個過程其實就是利用筆記讓人主動選書購書,主動進行閱讀,主動靈活運用書中的知識。

    一、透過筆記主動選購到真正想要的書

    在很多人看來,有效閱讀一本書關鍵是掌握讀書方法,學會如何讀書就行了,其他不需要考慮。《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並不是這樣說的,作者奧野宣之認為選書購書在閱讀中也很重要,直接影響我們的閱讀效率。試想一下,你到書店買了一本書,回來後發現並不是自己需要的,是不是既浪費了錢,又浪費了時間呢。所以《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提倡透過筆記選購到真正想要的書。

    透過筆記選購到真正對自己有價值的書,首先要做的一點是用筆記來蒐集想要書的線索。這個線索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收集,比如在電視上看到少數民族的服飾,很感興趣,就在筆記本上寫下要看關於少數民族服飾的書;可以從平時的感悟中收集,比如跟朋友聊天靈感閃現要解決的問題,就在筆記本上記錄要找到能夠解決這種問題的書;也可以從報紙雜誌中收集,比如雜誌中對名人的採訪和報紙中的廣告中提到的書都可以在筆記本上記錄下來。

    蒐集好線索後,按照線索找到自己想讀的書,將書名列出來形成選書清單。這個選書清單不是購書清單,要得到購書清單還要對選書清單中的書進行篩選,可以透過查詢簡介,檢視書評等方式確定選書清單中的書是不是真值得購買。篩選過後就可以拿著購書清單去書店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強調在書店購書的過程又是一次篩選的過程,透過看序、前言、後記、出版後記等內容能夠進一步明確這本書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瞭解透過筆記進行選書和購書的過程,不難發現筆記本要記錄的東西挺多的,很容易讓人厭煩。所以《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提出了將讀書相關資訊記入同一本筆記,也就是資訊一元化,這樣不僅不會出現資訊缺失的情況,也容易讓人堅持下去。為了使資訊不亂,筆記本一元化也是需要技巧的,要標記日期,按照時間順序記錄,還要善用速記和略記,也可以貼上和剪下各種內容。

    二、透過筆記主動對書本加深記憶理解

    選書、購書完成後就是讀書,很多人在讀書過程中會有讀不下去的現象,而且沒有解決方法。《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解決了這一問題,奧野宣之提出要帶著目的去讀書,這個目的不是獲得知識和能力這種遠大可能實現不了的目標,而是為了寫讀書筆記而讀書這種小目標,這樣就能夠讀下去了。

    讀書筆記可以是摘抄書中的一句話,可以是贊同書中的看法,可以是對書中內容的拓展,也可以是發表感想,這是一個從低階到高階的過程,對剛運用筆記讀書法的人而言,先從摘抄做起,循序漸進,最終必然能夠寫出感想類的筆記。

    奧野宣之在書中寫到:“你為別人講解書中內容時,才會真正理解它”,我們寫感想類筆記其實就是在為別人講解書中內容,是閱讀後的輸出。這個感想筆記也不是隨便記的,奧野宣之強調要反覆閱讀,在真正打動自己的地方記上筆記,所以可以第一遍讀的時候將記憶深刻的地方摺頁,第二遍換個角度摺頁,第三遍則對前兩次都摺頁的地方記上筆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提出了“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在讀書過程中摘抄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片段與寫主觀評論交替進行,在筆記本上摘抄部分用圓圈表示,感想和評論用五角形表示,這種方法能夠有效記錄看書過程中的共鳴,使閱讀成為難忘的體驗。

    三、透過筆記主動運用書中獲得的知識

    透過筆記對書本加深記憶理解只是掌握書中的內容,真正將書中內容轉化為無形的財富需要學會透過筆記運用書中獲得的知識。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重讀書,但是筆記作為記錄書精華的工具,重讀筆記就是重讀書,重讀筆記會讓我們對書中內容有新的理解和認知,這種新的理解和認知其實就是對書中內容的深化,會形成新的思想,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所以《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提出讀書筆記是一劑解憂藥,我們日常中的問題可以透過讀書筆記來解決。比如想解決工作和生活時間分配問題,挑選提高工作效率,時間管理,如何分清工作和生活相關的書,認真閱讀做好筆記,將書中的觀點和自己的想法整理歸類,再結合自己實際,總結出解決方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讀書體驗不僅僅能夠解決自己的煩惱,還可以在思考討論中幫助他人。

    除此之外,《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提出讀書筆記還可以作為創意素材靈活運用,因為創意來自既有資訊重組,讀書筆記就是既有資訊,安排好資訊與資訊之間的關係就是好的創意,所以讀書筆記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為我們所用。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不僅教會人們如何主動閱讀,這種筆記讀書法如果用在工作生活中,還是克服拖延懶惰的不二法寶,隨著應用,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變得主動起來。

    希望按照《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的筆記讀書法,你能慢慢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

  • 3 # 青顥家庭教育

    “人之所以讀書,無非有三種目的。一是為了實際的用途,二是為了消遣,三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啟迪和享受。”我們培養孩子閱讀應該是抱著第一和第三種目的,但第一種對孩子來說很難讓他明白,只能從第三點來引導,讓他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自發性地閱讀。

    那麼該如何讓孩子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養成主動閱讀的好習慣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嘗試:

    1、從小和孩子親子閱讀,有利於孩子順利過渡到主動閱讀的階段。

    親子閱讀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從小和孩子一起讀繪本,睡前給孩子讀講故事書,很容易會讓孩子覺得讀書是一件非常快樂事情,進而更願意自發地去進行閱讀。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進入美妙的閱讀時光,並嘗試使之成為習慣。不必強求每次閱讀的持續時間,專注而熱情地讀10分鐘繪本也能在孩子腦海裡留下深刻印象。從小的親子閱讀讓孩子和書本成為了好朋友。

    2、進入小學階段,儘早讓孩子獨立閱讀。

    當孩子開始認識字後,可以嘗試讓他自己閱讀簡單的書籍。如果孩子還是比較依賴你的朗讀,每天睡前還是保持給孩子讀睡前故事的習慣。還可以用些小技巧去引導孩子自主閱讀,比如和孩子表示說媽媽現在比較忙,你可以先自己看看書,等會講給媽媽聽,媽媽很想知道故事後面到底怎樣了,那麼孩子肯定會興致勃勃自己讀下去,然後會和你講述故事,這時就要及時反饋,給孩子肯定和讚美,讓孩子有更多成就感,更願意主動閱讀書籍。

    3、尊重孩子的選擇書籍的權利。

    儘量按照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書籍,不要強制性要求孩子去閱讀他不感興趣的書籍,可以適時做些引導讓孩子去讀些你選擇的書,切記不要生硬地要求,以免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

    總之,只要能夠讓孩子對書籍有興趣,閱讀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他的好習慣,也會成為主動閱讀的求知者。

  • 4 # 可樂必可樂

    【不停讀書】與你分享:讀書有益,但只有主動閱讀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尤其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人習慣了被動接受,那麼,怎樣才能由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呢?

    日本學者齋藤孝是一位教育學者,對閱讀和學習都有自己獨到的觀點。齋藤孝在《深閱讀: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中提出“永遠心懷賢者森林”的口號,主動探索,每一本書都能有所得。

    1.閱讀之前思考,閱讀之後吐槽。

    在閱讀之前要先就某個主題進行思考,等到真正閱讀時才會有思維上的碰撞。反之,拿起一本書就看,讀完了也只會有個大致印象,沒過幾天就忘了。同樣,閱讀後可以就某個點展開自己的見解。所謂吐槽,是深入地捕捉了作者的思想,在內化形成自己的觀點。

    2.安定劑閱讀和興奮劑閱讀。

    這兩種方法是針對不同型別的書籍,比如自己在實踐中獲得了大量的經驗,想要驗證一下是否真的如此,進而投入到閱讀中,就是安定劑閱讀。興奮劑閱讀常常是為了獲得新奇的體驗,如閱讀小說,一直讀下去就是最大的樂趣。可以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擇不同的方法。

    3.據點閱讀與主題閱讀。

    人海茫茫,書海也茫茫。齋藤孝建議,可以先讀一本書,再以這本書為中心讀相關的書,稱之為“據點閱讀”。常見的還有主題閱讀,選定某一型別的書,如寫作或理財,集中閱讀五到八本,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不是所有的開卷都有益,不採取方法的閱讀不過是空耗時間罷了。《深閱讀》讓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主動閱讀反過來又促進深閱讀。

    -END-

  • 5 # 阿白讀書

    主動閱讀才能快速提升,但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不少人是被動閱讀的。那麼,如何才能由被動閱讀轉為主動閱讀呢?簡單做一下自己的總結。

    首先,帶著明確目標讀書,先從工具書開始。《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有一句書寫讀書觀的話:積財千萬無過讀書。能夠表達出讀書的精髓和目標性。這裡的書指的就是工具書。它能夠迅速幫你瞭解一個學科或行業的相關知識。

    比如在職場,如果你是領導,讀關於領導力的書會提高你的領導力和決策力;如果你是中層管理者,讀管理學的書,能讓你學會帶人,解放自己,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學習提升;如果你是基層工作人員,那麼,主攻自己的專業方向,實現專業深挖,年底升職加薪的一定是你。

    人,只有嚐到甜頭之後,才會更有動力,而這一切的基礎都需要學會內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其次,跟高手讀書。跟高手讀書,不一定能成為高手,但你一定會比你的同齡人超出很多。

    現在網路如此發達,普通人也可以接觸到很多大咖級別人物,他們會分享一些自己讀過的行業書籍,這些書一般都是行業經典之作,精讀一本書可能比我們自己讀十本要有用的多。另外跟隨大咖的腳步可以提高自己的時間利用率,減少走彎路的時間消耗。

    再次,先精學再泛學。精學是需要10000小時以及刻意練習修煉的硬本領。泛學,是指知識底蘊,也就是一個人的知識寬度。對於有理想有明確目標的人,想要完成自己成長和認知迭代,除了精學還需要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

    如果說主動閱讀最大的好處和魅力,那一定是:找準人生目標,豐富精神世界,具有讓人蛻變的魔力。

    -END-

  • 6 # Su237822353

    將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你要知道你為什麼閱讀!

    1.跳脫固有的思維定式,閱讀不是狹義的學習。

    受中國的教育體制影響,對於很多人來講,一提到讀書,大家首先會將其與艱苦的學生階段聯絡在一起,從而對於讀書的潛意識定位就會變成“困難、辛苦、疲倦”,但是,讀書的意義一定不是如此,舉例說,許多成功的人,或是為這世界作出貢獻的人都受益於讀書,那麼讀書一定使他們獲得了財富,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讀書的價值一定不是我們所想的具有限制性的。所以,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一下,什麼是讀書,為了什麼而讀書。

    2.閱讀的原因在於你的需求和興趣。

    我們可以把“什麼是讀書”和“為了什麼而讀書”這兩個問題合併在一起來看,其實我們就會發現,主動閱讀實際上就是把你的需求和興趣融入到閱讀。需求和興趣是人類永遠也不會停止的兩件事,人類在自己滿足需求的過程中一定會產生疑惑和問題,這種出於“解決”的好奇就在推動主動閱讀,閱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解惑”,相比透過網路獲取的直接結果,閱讀帶來的具有科學性的、過程性的答案讓人的思維更活躍,知識更成體系,思考更具深度,這是閱讀滿足需求的一種豐富性。

    世界很大,大到我們每個人都至少有一種興趣,且也許幾個人在一起,興趣各不相同。我們可能不能從不具有共性的周邊人獲得對興趣的發展,但範圍廣闊的書籍一定能給你想要的“朋友”,你從閱讀中拓展已有興趣的深度,你也能從閱讀中拓展未知興趣的寬度,這是閱讀給予你興趣的禮物,也是你追求主動閱讀的回饋。

    總而言之,被動閱讀和主動閱讀只有一線之差,你先將生活融入了閱讀,那你一定是成功選擇了主動閱讀。

  • 7 # 白斬蜜三刀

    被動和主動之間的最大區別就是動力 ,首先就是要把閱讀的源動力設定成追求反饋,而追求反饋的前提是高效的閱讀方法,具備這兩點,被動閱讀就會轉化為主動閱讀。有一本書把這兩點都涵蓋進去了,就是日本作家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

    反饋機制

    孩子愛玩遊戲不用任何人逼迫就主動上癮,那是因為十幾分鍾做個遊戲任務就能獲得獎勵,這就是遊戲反饋,而且遊戲中的反饋時間被設定的越來越短,人們享受這種短時間就可以獲得滿足的充實感。而閱讀的反饋時間不確定且反饋時間長。主動閱讀就需要主動發掘反饋,創造反饋。無論是為了一場辯論,一段報告,一次主題培訓,哪怕是為了給朋友展示,把閱讀轉化為一次行動,就多了一次獲得反饋的機會,而且這種閱讀反饋的成就感更強。當然,在這裡強調獲得反饋性的閱讀更多的是實用性書籍。

    閱讀方法確定閱讀目的、有效率閱讀

    單純的求快求多都是事倍功半,速度和質量都保證才是真正有效率的閱讀。

    其實在我們上學時剛有閱讀訓練的時候就被要求帶著問題閱讀,只不過那時候是課本上寫好的問題,而現在需要自己提問,帶著疑問閱讀會更專注,更容易發現問題,就像是孕婦效應,當我們自己是個孕婦就會發現身邊都是孕婦,其實孕婦的數量並沒有變多,而是對此注意力提高了。提出的問題要與最終制定的行動反饋有聯絡,一切以行動為指導。閱讀時對問題相關內容以取,其他內容以舍,這樣閱讀就會變得有效率。

    另外,書籍的序言、目錄、後記,這些地方凝縮了很多重要關鍵的資訊,對整本書有提綱攜領的作用。在固定讀書時間,同一時間並列讀書等。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和習慣都可以提高閱讀效率。

    內化、吸收閱讀內容,鞏固閱讀效率,只讀不記就是過眼雲煙。

    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很多名家推崇的讀書方法。錢鍾書先生被稱為“照相機式記憶”但仍舊寫讀書筆記,先生雖藏書不多,但讀書筆記卻洋洋無數,都成為他著書的來源。讀書筆記的作用一是為了整理再加工、可以加深記憶,更重要的是記錄讀書時迸發的思想火花,瞬間的靈感只有被定格,才有被髮掘的可能。讀書筆記記錄的方法隨人而異,但大體上分為摘抄和感想。

    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其實說白了就是將思維用圖形呈現的視覺化框架,繪製時通常按神經中樞枝丫發散的形狀進行,也稱為腦圖。思維導圖不僅可以整理思路,提高記憶力,更如頭腦風暴一樣,在繪製中產生更多的創意,也因為其影象的性質加深記憶力。繪製腦圖最重要的是尋找關鍵詞和最大化影象的衝擊力。

    讀書筆記和思維導圖各有優勢,讀書筆記優勢在於承載著大量文字的積累,思維導圖更偏重整體框架的掌握和思維的發散,兩者配合使用,相互彌補。最重要的是需要不斷的反覆回看,反芻一樣的吸收自我整理的精華。因為我們的記憶力有遺忘曲線,記錄完就束之高閣很快就會忘記。

    記憶方法

    1. 重複

    以下是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曲線。正常遺忘和反覆閱讀的記憶區別。

    我們的大腦是十分健忘的,如果不刻意選擇記憶的話,很快就會全部遺忘。用在閱讀上就是重複閱讀,無論是書本身還是讀書筆記,重複閱讀不僅可以體會到深度閱讀的快感,更可以從不同角度體會書中的精華。

    2. 找重點

    “20%的人掌握著社會80%的財富”對於這句話我們一點也不陌生,這就是帕累託定律,也稱為二八定律,這一定律在很多方面都是適用的,包括書籍的內容上,也就是一本書有20%是重點,用最好的精力找出並記住這20%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記憶方法還有感情記憶、複述記憶、聯想記憶等,多種記憶方法一起使用,記憶效果會成倍增長。

    利用閱讀收穫,開始行動,實現反饋 實踐!

    1. 確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緊急重要的事情不用說一定會優先安排,更需要我們關注的就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也可以說是做計劃的格局和遠見。

    2. SMART法則

    反饋是為了滿足自己,而不是折磨自己,制定目標要切合實際。比如學習寫作,每天固定寫作字數,如果每天5000字對於一個只有下班時間初學寫作的小白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數字,那每天500字,發表在社交平臺上,一個月閱讀數量達到千人,這就是一個清楚、可測量、可實現的目標。

    3. 最近發展區

    小時候爬山怎麼爬都還不到山頂,就問大人還有多遠,大人都會告訴說快了快了,如果直接說早著呢,我想我會直接坐在原地哭著不走了。設定目標也一樣,就算目標真的是一個億,那也要從十萬開始賺,定下踮踮腳伸伸胳膊可以觸碰到的目標,既有動力又可以達到。

    總之,不要為讀書數量打卡,要為行動打卡。有了閱讀方法,有了反饋行動,想不主動閱讀都難。

  • 8 # 我看高新區

    這個問題挺好的,剛好也是我有所體會的部分,我來說下自己的觀點:有一個具體的目標來進行閱讀才可以真正主動閱讀。

    閱讀的三種境界:

    一、以書為師。這個習慣是我們自小就養成的,因為我們在學校中總是以教材為最終的規範,養成了書上講得都是對的這種慣性。

    但這種慣性是不對,而且還把我們的閱讀變成了被動的。教材還經常修訂呢,知識點已經迭代了很多了。同時,如果認為書上的東西都對,那麼怎麼可以違背正確的東西呢?

    二、以書為友。書籍除了教材還是很多很多種。有些書籍已經過時,有些書籍觀點本身就不對,有些書籍嚴重注水……所以我們不能捧起書來就覺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你完全可以把書當成一個平等的朋友來看待。他的對錯是可以由你自己來評判的。

    三、以書為奴。讓書籍為你打工吧。你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需要讓書籍來幫你完成這個目標。這時,你絕對不是需要一本書,而是一群書來輔導你,任君挑選。

    當然你會有沉迷進去的時候,但是因為有目標的限制和引領。你還是能跳出來繼續在書山上挖到你想要的那一塊礦石。

    被動還是主動,主要還是看你自己的心理底層是“盡信書”,還是“批判接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早餐都會吃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