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探親訪友禮儀習俗:
習俗一【春節禮儀之拜年時間】
拜年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這是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也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
習俗二【春節禮儀之送賀禮】
賀禮一定要送的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賀禮物還應講究衛生、安全。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贈送花炮之類,則萬萬不能去購買偽劣產品。
自己如果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
拜年時還一定要注意禮節和言談舉止。鄰里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縱然平日有所積怨,亦不應提起,至於聊侃時不談粗俗之事,不講無聊低階話語,就更是常識、常理了。
習俗三【春節禮儀之送拜帖】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
早在宋代,親朋好友之間就已經相互送貼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習俗三【春節禮儀之敬茶】
敬茶。敬茶是舉國禮俗。潮人嗜工夫茶,敬茶以工夫茶為多。工夫茶作小壺小甌衝入小杯,一般只是招呼客人自己端杯,也有泡大壺茶或其他飲料待客的。如給客人端杯,當依長幼先後敬奉。泡茶待客常備有糖餅、瓜子、花生、涼果,稱為茶配或茶料。客家地區常用擂茶、菜茶或酸梅湯待客。
敬甜丸敬酒菜。一般常客敬菸茶,若是新客,在農村習慣用糯米粉捏成丸,加糖加雞蛋,稱食甜丸卵。好事成雙,蛋要兩個。懂禮的客人只吃一個,略撈一個回敬主人,表示共圓共甜,如留客人過午,略敬酒菜。此俗,今農村尚流行,城裡人則不大講究,較為隨便。
習俗五【春節禮儀之發紅包】
這個是走親訪友給小孩的必不可少的東西。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是過農曆春節時長輩給小孩兒用紅紙包裹的錢。據傳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裹。現在泛指包著錢的紅紙包;用於喜慶時饋贈禮金。也指獎金、賄賂他人的錢。在中國粵語區紅包被稱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勵事),是將金錢放置紅色封套內做成的一種小禮物。
春節探親訪友禮儀習俗:
習俗一【春節禮儀之拜年時間】
拜年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這是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也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
習俗二【春節禮儀之送賀禮】
賀禮一定要送的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賀禮物還應講究衛生、安全。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贈送花炮之類,則萬萬不能去購買偽劣產品。
自己如果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
拜年時還一定要注意禮節和言談舉止。鄰里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縱然平日有所積怨,亦不應提起,至於聊侃時不談粗俗之事,不講無聊低階話語,就更是常識、常理了。
習俗三【春節禮儀之送拜帖】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
早在宋代,親朋好友之間就已經相互送貼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習俗三【春節禮儀之敬茶】
敬茶。敬茶是舉國禮俗。潮人嗜工夫茶,敬茶以工夫茶為多。工夫茶作小壺小甌衝入小杯,一般只是招呼客人自己端杯,也有泡大壺茶或其他飲料待客的。如給客人端杯,當依長幼先後敬奉。泡茶待客常備有糖餅、瓜子、花生、涼果,稱為茶配或茶料。客家地區常用擂茶、菜茶或酸梅湯待客。
敬甜丸敬酒菜。一般常客敬菸茶,若是新客,在農村習慣用糯米粉捏成丸,加糖加雞蛋,稱食甜丸卵。好事成雙,蛋要兩個。懂禮的客人只吃一個,略撈一個回敬主人,表示共圓共甜,如留客人過午,略敬酒菜。此俗,今農村尚流行,城裡人則不大講究,較為隨便。
習俗五【春節禮儀之發紅包】
這個是走親訪友給小孩的必不可少的東西。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是過農曆春節時長輩給小孩兒用紅紙包裹的錢。據傳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裹。現在泛指包著錢的紅紙包;用於喜慶時饋贈禮金。也指獎金、賄賂他人的錢。在中國粵語區紅包被稱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勵事),是將金錢放置紅色封套內做成的一種小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