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州洪348

    如果珍珠港無有中搶有可能言和德國會更慘也有可能被下蛋修關美國先出兵攻德乃當時英國處於急急可危美國也看出先克德後再一舉滅美這也是德日共謀棋算在德國面対勝算不太大姓希的就提示日本先攻打美國後等歐洲擺平了再共同滅美當時日軍在亞洲所向無敵不知死活帶了勝利思帷眼看只差一里路沒想到會無條件投降到現在還不會認錯

  • 2 # 虛度五分之二1

    這問題本身有問題,先打日本,後來因為需要參與劃分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的利益,才參與進攻德國,在非洲以及開啟歐洲第二戰場!

  • 3 # 陸軍下士1

    先歐後亞這是當時美華人制定的政策,在經濟和軍援上是側重英蘇然後才是中國。他們是一個人種用咱們的話叫血濃於水。歐洲是他們的主戰場,亞洲是由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負責的。

  • 4 # 蜀山散人81750681

    日德相比較德國強大,亞歐相比較歐洲最重要,如果歐洲大陸上最後一個堡壘蘇聯戰敗,那英國遲早是死,一但局勢發展成這樣,德國統合整個歐洲工業能力和資源那美國也難以對抗,而日本已陷在中國戰場裡,美國完全可以在全力援助中國拖住日本的情況下騰出手來打擊德國,事實證明很成功,二戰後美國成了球長。

  • 5 # 喵喵喵星人影視

    在二戰爆發之前,美國因獨身處於太平洋,大西洋中間。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美國民眾極度反對戰爭,濃厚的厭戰情緒使美國在大洋彼岸安靜的坐著戰爭雙方的“兵工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因德國閃擊波蘭而開始。此時的美國雖然因國內的孤立,反戰情緒高漲,安靜的坐著軍火販子。隨著戰爭的進行,以及石油禁運導致戰火燃燒到美國的珍珠港。換句話說,美國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提前參戰,美國的加入,使得同盟國逐漸取得優勢,因為美國最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以及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不斷支援同盟國。但是現在還有的人弄不清楚,為什麼美國的太平洋艦隊被日本炸的一塌糊塗,美國卻還要先攻打德國,這又是唱的哪一齣?

    一、利益最大化當時歐洲是美國主要的投資市場,面對強大的經濟利益,美國肯定會先保證好自己的利益,那就要擺平歐洲的問題。其次,安全的問題也是美國主要的考慮因素,當時的德國和日本都對美國造成了威脅,而德國離美國更近,造成威脅更大,還有就是當時的日本剛好在與中國進行著戰役,暫時還威脅不到美國,所以美國會選擇先解決德國,再回頭找日本算賬。最後一點,當時世界的主要中心在歐洲,美國想要擴大自己的地位,就得先吃下歐洲這塊“肥肉”,如果蘇聯搶在了自己的前面的話,那美國就將更加沒有什麼實力能夠與蘇聯相抗衡了。在各方利益的權衡之下,美國自然會選擇抓住時機,進行反擊,打敗德國,忍一時之痛。要知道任何一個國家或者人都不會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美國當時投資了很多國家,而歐洲國家佔比最大,為了維護自己在歐洲其他國家的利益,所以才決定先穩定歐洲其他國家。況且當時英國都快淪陷了,美國再不出手很可能就被德國佔領,到那時候就更加棘手。

    二.地理位置相對來說,德國,距離美國本土更加接近,並且還有英倫三島這個橋頭堡,更利於支援美國空軍海軍的戰鬥。反觀日本,他們主要戰場在中國,被牽制很多,如果以當時日本的能力,打到夏威夷就已經很不錯了,更別說攻擊美國的西海岸,美國認為日本的威脅不如德國大。並且日本也根本沒打算進攻到美國本土。孤擲一注發動珍珠港事件也是因為石油,為了資源。

    三、擒賊先擒王

    歐洲工業水平普遍都要強於亞洲,德國的工業能力也強於日本。如果能夠將德國打敗的話,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也差不多就定了。此時的亞洲在二戰前處於軍閥混戰,半殖民地,擁有工業的國家少之又少,資源也不充裕,就算美國傾盡全力進攻日本,又能得到什麼?戰爭不是為了佔領土地,而是為了得到更多的資源,只有的得到更多的資源,才能支援戰爭進行下去,不然就會像日本這樣,在太平洋中途島戰役後,被美軍慢慢按在地上摩擦了

  • 6 # 隨雨飄渺

    這是美國軍事被迫選擇,因為美國艦隊分兩大洋艦隊,太平洋艦隊被日本偷襲中,損失慘重,無法迅速組建優勢的艦隊,而日本聯合艦隊,已經擁有太平洋作戰的絕對的優勢地位。

    美國正在加緊建造新的軍艦程序中,而歐洲正在經歷,史無前列的大決戰中,英國一但戰敗了,美國將無法避免,永久在歐洲大陸上失去立足之地。

    如果義大利再把非洲搶奪去,歐亞非都將失業,歐洲國家是世界經濟中心,又是煤炭和鋼鐵中心區,又是工業重心核心區域,防止德國獨霸歐洲,防止德華人滅了蘇聯與英國兩大工業國家,經濟上將獲巨大的實力增長,如果真的由德國稱霸歐洲大陸,用不了多久,美國將面臨著德國軍事力量,入侵美洲的危險。

    美國不能放棄重歐輕亞的國策,決定了美國真正的戰略性核心區域是歐洲大陸,而非亞洲大陸。

    美國選擇了擒賊先擒王,先歐後亞的軍事策略性,確保美國今後將主導世界的優勢。

  • 7 # 歷史扒糞機

    這涉及到美國先歐後亞政策軍事戰略的由來。

    在西方人眼裡,二戰是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的,日本此時還只對中國實施侵略,到41年6月戰爭擴散到全歐洲和北非、大西洋地區。這種情況下美國未雨綢繆對英國、蘇聯表示支援,從經濟和軍事上幫助他們抵抗侵略,視德國為美國的最大威脅,其重整軍備重點是陸軍,從29萬急劇擴充到168萬。

    7月魏德邁的《如何擊敗我們潛在的敵人的戰略構想》報告就計算了達到對德戰爭勝利所需要的人力優勢比例,想定了美國在歐洲大陸擊敗德國的作戰模式即大規模的坦克—步兵戰。“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做好與德國開戰的準備,擊敗他的地面部隊,徹底摧毀其戰鬥意志……空中和海上力量將做出重要貢獻,但必須提供有效、適當的地面力量,將敵人封閉、摧毀在他們城堡中。”這種思想切合41年1月美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和英軍總參謀長布魯克簽署的ABC—1計劃的大西洋優先原則,於 9月21日以“勝利計劃”的標題呈送羅斯福。可以說美國最開始的戰爭計劃是以德國為最大敵人,尋求以最佳方式予以擊敗。

    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美國失去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到42年1月菲律賓的美軍退守巴丹半島,英國馬來西亞的防禦也岌岌可危。此種情況下,美海軍部長金上將、麥克阿瑟、史迪威等要求美國所有資源積蓄起來,投入到菲律賓、緬甸、荷屬東印度地區作戰。但作為戰爭計劃部負責人的艾森豪威爾在考慮美國工業製造業能力和人力資源後卻認為“我們必須去歐洲作戰,我們必須停止在世界各地浪費資源,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浪費時間。如果我們要拯救蘇聯,拯救中東、印度和緬甸,我們就必須動用空中力量對西歐發起打擊,然後儘快發動地面進攻。”

    羅斯福認為需要盟國的支援美國才能擊敗日本,而只有擊敗德國,才能解放出英國和蘇聯,讓他們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來。艾森豪威爾和馬歇爾的思想最終幫助羅斯福確立美國先歐後亞戰略。

  • 8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標題是假的吧?但凡對下時間表都不會產生這種錯誤,美國什麼時候先打德國了?美國一開始就在與日本苦苦鏖戰,打德國得等到1942年底北非的“火炬行動”,時間差了1年。

    我們說的“太平洋戰爭”,以“珍珠港事件”為開端,其實早在“珍珠港事件”爆發的同時,日軍就已經對東南亞地區的美軍展開了大舉攻伐,亞太地區的戰鬥與夏威夷的轟炸是同步的。

    日本不僅僅在12月7日當天轟炸了珍珠港,他們還隨即對菲律賓的美軍基地展開攻勢,最終美日雙方展開了曠日的大戰,史稱菲律賓戰役。美方男一號是我們熟悉的老兵“麥克阿瑟”。

    1941年12月7日,日軍由本間雅晴陸軍中將帶領的14軍,與高橋伊望中將的海軍配合,使用了1艘航母,29艘驅逐艦,10艘巡洋艦,陸軍的200架戰機,對麥克阿瑟的13萬軍隊以及美國的亞洲艦隊展開大戰。

    這場戰鬥打到1942年5月7日結束,日軍佔領了菲律賓全境,但也因為急於佔地放跑了大量美軍。

    我們通常所說的二戰“巴丹死亡行軍”,就來自於這段珍珠港事件後的美日戰爭中。戰役中麥克阿瑟隻身逃走,留下75000人的大軍投降,他們隨後在飢渴交加的情形下,被日軍用刺刀和皮鞭押送了100公里,死亡16000人(一說4萬)。

    被俘的美軍最高將領,喬納森·溫萊特中將後來被押解到中國奉天戰俘營看管,直到戰爭結束。他後來成為密蘇里戰艦受降的美方將領之一,站在麥克阿瑟身後的柴火棍就是他,一條大漢只剩下44公斤。

    1個月以後,1942年6月4日,美軍與日本發動了著名的“中途島海戰”。雙方航母對航母的展開了血腥的攻殺。美國約克城號航母沉沒,日軍卻沉沒了4艘航母。這一仗讓太平洋的戰略主動權落到了美國手中。

    而與此同時,美國只是與英國一起簽署了《大西洋憲章》,決定結成陣營共同懟德國罷了,根本就沒有到動武的時候。

    德國、義大利在12月11日對美宣戰,美國也在當天對德、意宣戰。所以這一事件也被美華人認為是他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你看,德華人並沒有與美華人一開始打起來,到1942年底他們才能碰上,知道1944年諾曼底登陸,美軍與德軍正面開片的日子也沒英華人多。1943年美軍主要在透過突尼西亞與西西里的戰鬥登陸歐洲,這部分美軍1944年還在登陸那不勒斯,遠沒太平洋戰爭規模浩大。

    1943、1944這兩年太平洋戰爭別提多慘了。42年5月珊瑚海戰,尼米茲VS井上成美,美軍列剋星敦號航母沉沒,日軍祥鳳號航母沉沒。

    42年8月到43年2月,瓜島戰役開打,雙方几萬人的損傷,被稱之為“中途島後”又一次決定性大戰。神奇機槍手“約翰巴斯隆”就參加了瓜島戰役。1942年10月,巴斯隆帶著他的海軍陸戰隊員用水冷機關槍與日軍血拼時,美軍還在與戴高樂扯皮阿爾及利亞的權屬問題,為11月登陸北非做準備。

    順帶說一句,泰國在1942年1月25日對美國宣戰,但是被美國否決,美國稱其“沒資格”,因為泰國背後是日本。

    但是宣戰後並沒有最直接的戰鬥,美軍積攢和訓練兵力,他們前期主要以透過《租借法案啊》對盟軍在陣營的援助為主。

    一邊打著菲律的戰鬥,美軍別的方面也沒放下,比如“杜立特轟炸”。

    看過《珍珠港》電影的小夥伴也應該有印象,美軍在“珍珠港事件”之後很快就組織了轟炸機部隊,並於1942年4月18日轟炸了日本東京。

    這一戰,美華人本著鼓舞國民士氣、打擊日本囂張氣焰的態度,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炸一炸日本”。杜立特上校帶領16架B-25轟炸機從CV-8“大黃蜂號”上起飛,以全部飛機損失的代價在日本頭上薅了一把。

    (航程不夠,這些飛機大多在中國迫降,8人被俘5人犧牲,70人被中國軍民撈回,一架迫降符拉迪沃斯託克,毛熊禮貌的把人送回飛機扣留)

    雖然美國商船也賣命的為英國輸送了大量物資,甚至還有美國“志願飛行員”參與到對德空戰中。但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社會有點畏手畏腳,既希望於透過戰爭攫取好處,又不願過度深入。羅斯福政府缺少一個使美國能全面投入戰爭的機會,最後是日本人送來了這個機會。

    美國真正與德華人正面撞上的大戰還得等到1942年11月8日登陸北非的“火炬行動”(北非登陸戰役),這已經是阿拉曼之戰以後的事情了。為了這場戰爭,中國遠征軍的軍援和航空掩護統統被停止。

    1942年整整一年的時間,美國都在瘋狂的動員、爆兵、訓練以及給工廠下訂單。順帶用那三艘死剩下的“企業號”、“約克城號”、“大黃蜂號”與日本拼死對決。最後日本人迎來的是一支擁有重型航母24艘,輕型航母10艘,護航航母113艘的超級大軍。

    你說,這怎麼能說美國是先打的德國呢?太平洋戰爭從一開始,美日的戰鬥就不曾停止。

  • 9 # 毒刺劍客

    德軍閃擊蘇聯後,蘇軍節節敗退,蘇聯危在旦夕。神助攻的日本讓美國有了參戰的理由。

    此時英國已經殘廢,蘇聯即將崩潰。連美國高層官員都在說:“如果蘇聯被擊敗,那我們趁早開始學德語”。言外之意就是必須支援蘇聯,否則等希特勒推平蘇聯,征服歐洲,下一個就該美國了 。別忘了德日是軍事同盟,而日本已經對美開戰。

    羅斯福總統制定“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第一,必須立即支援蘇聯,同時支援英國,這樣才能讓蘇聯和英國跟德國死磕,從而不斷消耗德國國力。

    第二,歐洲當時是世界經濟中心,所以必須介入對歐洲的爭奪,這有利於美國戰後對世界局勢的把控。

    第三,日本雖然兇悍,但彈丸小國資源匱乏玩,失敗是遲早的事,不著急這一會,可以支援中華民國政府,牽制日本。

    第四,茫茫太平洋,日本幾乎不可能打到大洋彼岸,所以不用太擔心本土安全。

    第五,美國剛剛進入戰時體制,軍工產業剛剛啟動哇,還沒有太多的武器裝備來同時滿足歐亞兩個戰場,要知道二戰期間美國可是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兵工廠”。

    所以聰明的羅斯福總統運籌帷幄,目光長遠,最終透過一場世界大戰,為美國迎來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 10 # 州洪348

    如果珍珠港無有中搶有可能言和德國會更慘也有可能被下蛋修關美國先出兵攻德乃當時英國處於急急可危美國也看出先克德後再一舉滅美這也是德日共謀棋算在德國面対勝算不太大姓希的就提示日本先攻打美國後等歐洲擺平了再共同滅美當時日軍在亞洲所向無敵不知死活帶了勝利思帷眼看只差一里路沒想到會無條件投降到現在還不會認錯

  • 11 # 虛度五分之二1

    這問題本身有問題,先打日本,後來因為需要參與劃分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的利益,才參與進攻德國,在非洲以及開啟歐洲第二戰場!

  • 12 # 陸軍下士1

    先歐後亞這是當時美華人制定的政策,在經濟和軍援上是側重英蘇然後才是中國。他們是一個人種用咱們的話叫血濃於水。歐洲是他們的主戰場,亞洲是由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負責的。

  • 13 # 蜀山散人81750681

    日德相比較德國強大,亞歐相比較歐洲最重要,如果歐洲大陸上最後一個堡壘蘇聯戰敗,那英國遲早是死,一但局勢發展成這樣,德國統合整個歐洲工業能力和資源那美國也難以對抗,而日本已陷在中國戰場裡,美國完全可以在全力援助中國拖住日本的情況下騰出手來打擊德國,事實證明很成功,二戰後美國成了球長。

  • 14 # 喵喵喵星人影視

    在二戰爆發之前,美國因獨身處於太平洋,大西洋中間。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美國民眾極度反對戰爭,濃厚的厭戰情緒使美國在大洋彼岸安靜的坐著戰爭雙方的“兵工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因德國閃擊波蘭而開始。此時的美國雖然因國內的孤立,反戰情緒高漲,安靜的坐著軍火販子。隨著戰爭的進行,以及石油禁運導致戰火燃燒到美國的珍珠港。換句話說,美國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提前參戰,美國的加入,使得同盟國逐漸取得優勢,因為美國最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以及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不斷支援同盟國。但是現在還有的人弄不清楚,為什麼美國的太平洋艦隊被日本炸的一塌糊塗,美國卻還要先攻打德國,這又是唱的哪一齣?

    一、利益最大化當時歐洲是美國主要的投資市場,面對強大的經濟利益,美國肯定會先保證好自己的利益,那就要擺平歐洲的問題。其次,安全的問題也是美國主要的考慮因素,當時的德國和日本都對美國造成了威脅,而德國離美國更近,造成威脅更大,還有就是當時的日本剛好在與中國進行著戰役,暫時還威脅不到美國,所以美國會選擇先解決德國,再回頭找日本算賬。最後一點,當時世界的主要中心在歐洲,美國想要擴大自己的地位,就得先吃下歐洲這塊“肥肉”,如果蘇聯搶在了自己的前面的話,那美國就將更加沒有什麼實力能夠與蘇聯相抗衡了。在各方利益的權衡之下,美國自然會選擇抓住時機,進行反擊,打敗德國,忍一時之痛。要知道任何一個國家或者人都不會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美國當時投資了很多國家,而歐洲國家佔比最大,為了維護自己在歐洲其他國家的利益,所以才決定先穩定歐洲其他國家。況且當時英國都快淪陷了,美國再不出手很可能就被德國佔領,到那時候就更加棘手。

    二.地理位置相對來說,德國,距離美國本土更加接近,並且還有英倫三島這個橋頭堡,更利於支援美國空軍海軍的戰鬥。反觀日本,他們主要戰場在中國,被牽制很多,如果以當時日本的能力,打到夏威夷就已經很不錯了,更別說攻擊美國的西海岸,美國認為日本的威脅不如德國大。並且日本也根本沒打算進攻到美國本土。孤擲一注發動珍珠港事件也是因為石油,為了資源。

    三、擒賊先擒王

    歐洲工業水平普遍都要強於亞洲,德國的工業能力也強於日本。如果能夠將德國打敗的話,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也差不多就定了。此時的亞洲在二戰前處於軍閥混戰,半殖民地,擁有工業的國家少之又少,資源也不充裕,就算美國傾盡全力進攻日本,又能得到什麼?戰爭不是為了佔領土地,而是為了得到更多的資源,只有的得到更多的資源,才能支援戰爭進行下去,不然就會像日本這樣,在太平洋中途島戰役後,被美軍慢慢按在地上摩擦了

  • 15 # 隨雨飄渺

    這是美國軍事被迫選擇,因為美國艦隊分兩大洋艦隊,太平洋艦隊被日本偷襲中,損失慘重,無法迅速組建優勢的艦隊,而日本聯合艦隊,已經擁有太平洋作戰的絕對的優勢地位。

    美國正在加緊建造新的軍艦程序中,而歐洲正在經歷,史無前列的大決戰中,英國一但戰敗了,美國將無法避免,永久在歐洲大陸上失去立足之地。

    如果義大利再把非洲搶奪去,歐亞非都將失業,歐洲國家是世界經濟中心,又是煤炭和鋼鐵中心區,又是工業重心核心區域,防止德國獨霸歐洲,防止德華人滅了蘇聯與英國兩大工業國家,經濟上將獲巨大的實力增長,如果真的由德國稱霸歐洲大陸,用不了多久,美國將面臨著德國軍事力量,入侵美洲的危險。

    美國不能放棄重歐輕亞的國策,決定了美國真正的戰略性核心區域是歐洲大陸,而非亞洲大陸。

    美國選擇了擒賊先擒王,先歐後亞的軍事策略性,確保美國今後將主導世界的優勢。

  • 16 # 歷史扒糞機

    這涉及到美國先歐後亞政策軍事戰略的由來。

    在西方人眼裡,二戰是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的,日本此時還只對中國實施侵略,到41年6月戰爭擴散到全歐洲和北非、大西洋地區。這種情況下美國未雨綢繆對英國、蘇聯表示支援,從經濟和軍事上幫助他們抵抗侵略,視德國為美國的最大威脅,其重整軍備重點是陸軍,從29萬急劇擴充到168萬。

    7月魏德邁的《如何擊敗我們潛在的敵人的戰略構想》報告就計算了達到對德戰爭勝利所需要的人力優勢比例,想定了美國在歐洲大陸擊敗德國的作戰模式即大規模的坦克—步兵戰。“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做好與德國開戰的準備,擊敗他的地面部隊,徹底摧毀其戰鬥意志……空中和海上力量將做出重要貢獻,但必須提供有效、適當的地面力量,將敵人封閉、摧毀在他們城堡中。”這種思想切合41年1月美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和英軍總參謀長布魯克簽署的ABC—1計劃的大西洋優先原則,於 9月21日以“勝利計劃”的標題呈送羅斯福。可以說美國最開始的戰爭計劃是以德國為最大敵人,尋求以最佳方式予以擊敗。

    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美國失去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到42年1月菲律賓的美軍退守巴丹半島,英國馬來西亞的防禦也岌岌可危。此種情況下,美海軍部長金上將、麥克阿瑟、史迪威等要求美國所有資源積蓄起來,投入到菲律賓、緬甸、荷屬東印度地區作戰。但作為戰爭計劃部負責人的艾森豪威爾在考慮美國工業製造業能力和人力資源後卻認為“我們必須去歐洲作戰,我們必須停止在世界各地浪費資源,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浪費時間。如果我們要拯救蘇聯,拯救中東、印度和緬甸,我們就必須動用空中力量對西歐發起打擊,然後儘快發動地面進攻。”

    羅斯福認為需要盟國的支援美國才能擊敗日本,而只有擊敗德國,才能解放出英國和蘇聯,讓他們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來。艾森豪威爾和馬歇爾的思想最終幫助羅斯福確立美國先歐後亞戰略。

  • 17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標題是假的吧?但凡對下時間表都不會產生這種錯誤,美國什麼時候先打德國了?美國一開始就在與日本苦苦鏖戰,打德國得等到1942年底北非的“火炬行動”,時間差了1年。

    我們說的“太平洋戰爭”,以“珍珠港事件”為開端,其實早在“珍珠港事件”爆發的同時,日軍就已經對東南亞地區的美軍展開了大舉攻伐,亞太地區的戰鬥與夏威夷的轟炸是同步的。

    日本不僅僅在12月7日當天轟炸了珍珠港,他們還隨即對菲律賓的美軍基地展開攻勢,最終美日雙方展開了曠日的大戰,史稱菲律賓戰役。美方男一號是我們熟悉的老兵“麥克阿瑟”。

    1941年12月7日,日軍由本間雅晴陸軍中將帶領的14軍,與高橋伊望中將的海軍配合,使用了1艘航母,29艘驅逐艦,10艘巡洋艦,陸軍的200架戰機,對麥克阿瑟的13萬軍隊以及美國的亞洲艦隊展開大戰。

    這場戰鬥打到1942年5月7日結束,日軍佔領了菲律賓全境,但也因為急於佔地放跑了大量美軍。

    我們通常所說的二戰“巴丹死亡行軍”,就來自於這段珍珠港事件後的美日戰爭中。戰役中麥克阿瑟隻身逃走,留下75000人的大軍投降,他們隨後在飢渴交加的情形下,被日軍用刺刀和皮鞭押送了100公里,死亡16000人(一說4萬)。

    被俘的美軍最高將領,喬納森·溫萊特中將後來被押解到中國奉天戰俘營看管,直到戰爭結束。他後來成為密蘇里戰艦受降的美方將領之一,站在麥克阿瑟身後的柴火棍就是他,一條大漢只剩下44公斤。

    1個月以後,1942年6月4日,美軍與日本發動了著名的“中途島海戰”。雙方航母對航母的展開了血腥的攻殺。美國約克城號航母沉沒,日軍卻沉沒了4艘航母。這一仗讓太平洋的戰略主動權落到了美國手中。

    而與此同時,美國只是與英國一起簽署了《大西洋憲章》,決定結成陣營共同懟德國罷了,根本就沒有到動武的時候。

    德國、義大利在12月11日對美宣戰,美國也在當天對德、意宣戰。所以這一事件也被美華人認為是他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你看,德華人並沒有與美華人一開始打起來,到1942年底他們才能碰上,知道1944年諾曼底登陸,美軍與德軍正面開片的日子也沒英華人多。1943年美軍主要在透過突尼西亞與西西里的戰鬥登陸歐洲,這部分美軍1944年還在登陸那不勒斯,遠沒太平洋戰爭規模浩大。

    1943、1944這兩年太平洋戰爭別提多慘了。42年5月珊瑚海戰,尼米茲VS井上成美,美軍列剋星敦號航母沉沒,日軍祥鳳號航母沉沒。

    42年8月到43年2月,瓜島戰役開打,雙方几萬人的損傷,被稱之為“中途島後”又一次決定性大戰。神奇機槍手“約翰巴斯隆”就參加了瓜島戰役。1942年10月,巴斯隆帶著他的海軍陸戰隊員用水冷機關槍與日軍血拼時,美軍還在與戴高樂扯皮阿爾及利亞的權屬問題,為11月登陸北非做準備。

    順帶說一句,泰國在1942年1月25日對美國宣戰,但是被美國否決,美國稱其“沒資格”,因為泰國背後是日本。

    但是宣戰後並沒有最直接的戰鬥,美軍積攢和訓練兵力,他們前期主要以透過《租借法案啊》對盟軍在陣營的援助為主。

    一邊打著菲律的戰鬥,美軍別的方面也沒放下,比如“杜立特轟炸”。

    看過《珍珠港》電影的小夥伴也應該有印象,美軍在“珍珠港事件”之後很快就組織了轟炸機部隊,並於1942年4月18日轟炸了日本東京。

    這一戰,美華人本著鼓舞國民士氣、打擊日本囂張氣焰的態度,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炸一炸日本”。杜立特上校帶領16架B-25轟炸機從CV-8“大黃蜂號”上起飛,以全部飛機損失的代價在日本頭上薅了一把。

    (航程不夠,這些飛機大多在中國迫降,8人被俘5人犧牲,70人被中國軍民撈回,一架迫降符拉迪沃斯託克,毛熊禮貌的把人送回飛機扣留)

    雖然美國商船也賣命的為英國輸送了大量物資,甚至還有美國“志願飛行員”參與到對德空戰中。但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社會有點畏手畏腳,既希望於透過戰爭攫取好處,又不願過度深入。羅斯福政府缺少一個使美國能全面投入戰爭的機會,最後是日本人送來了這個機會。

    美國真正與德華人正面撞上的大戰還得等到1942年11月8日登陸北非的“火炬行動”(北非登陸戰役),這已經是阿拉曼之戰以後的事情了。為了這場戰爭,中國遠征軍的軍援和航空掩護統統被停止。

    1942年整整一年的時間,美國都在瘋狂的動員、爆兵、訓練以及給工廠下訂單。順帶用那三艘死剩下的“企業號”、“約克城號”、“大黃蜂號”與日本拼死對決。最後日本人迎來的是一支擁有重型航母24艘,輕型航母10艘,護航航母113艘的超級大軍。

    你說,這怎麼能說美國是先打的德國呢?太平洋戰爭從一開始,美日的戰鬥就不曾停止。

  • 18 # 毒刺劍客

    德軍閃擊蘇聯後,蘇軍節節敗退,蘇聯危在旦夕。神助攻的日本讓美國有了參戰的理由。

    此時英國已經殘廢,蘇聯即將崩潰。連美國高層官員都在說:“如果蘇聯被擊敗,那我們趁早開始學德語”。言外之意就是必須支援蘇聯,否則等希特勒推平蘇聯,征服歐洲,下一個就該美國了 。別忘了德日是軍事同盟,而日本已經對美開戰。

    羅斯福總統制定“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第一,必須立即支援蘇聯,同時支援英國,這樣才能讓蘇聯和英國跟德國死磕,從而不斷消耗德國國力。

    第二,歐洲當時是世界經濟中心,所以必須介入對歐洲的爭奪,這有利於美國戰後對世界局勢的把控。

    第三,日本雖然兇悍,但彈丸小國資源匱乏玩,失敗是遲早的事,不著急這一會,可以支援中華民國政府,牽制日本。

    第四,茫茫太平洋,日本幾乎不可能打到大洋彼岸,所以不用太擔心本土安全。

    第五,美國剛剛進入戰時體制,軍工產業剛剛啟動哇,還沒有太多的武器裝備來同時滿足歐亞兩個戰場,要知道二戰期間美國可是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兵工廠”。

    所以聰明的羅斯福總統運籌帷幄,目光長遠,最終透過一場世界大戰,為美國迎來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eb前端一般用什麼開發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