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衛兵

    我認為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是積極的,他對漢文化的認同是落後向先進靠攏的大勢所趨,也是他的偉大所在。但改革中也產生了許多矛盾,導致國家管理體系出了問題。最重要的是孝文帝改革並不徹底,北方六鎮不但沒有沐浴改革春風享受改革紅利,反因改革的影響出現諸多負面和不穩定因素。而六鎮起義最終成為北魏滅亡之殤。

    北魏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行改革的條件其實並不成熟,但孝文帝為了中華一統的理想實現採取了強硬的助推措施——比如他為了達到遷都的目的甚至找了個伐齊的理由當幌子。許多人表面順從內心牴觸,這會造成改革的不徹底和不充分,成為未來政權不穩的隱患。

    改革也最終出現了既得利益集團與被邊緣化群體間的矛盾——這其實也是所有改革的通病,被委以重任的漢族官員、鮮卑貴族與失去優越感的鮮卑中下階層的對立,讓政府的執行力減弱並導致管理體系的鬆散。孝文帝之後的皇權爭鬥和皇權弱化——比如胡太后與孝明帝的內耗,則加速了這種局面的形成,成為北魏衰敗的內因。

    而孝文帝改革的最大弊端是不徹底性,北方六鎮幾乎成了政策死角。六鎮是北魏軍事開拓時期的產物,作用是抵禦柔然為北魏爭取中原逐鹿的穩固後方。單一的軍事性質讓六鎮的地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柔然肆虐時六鎮備受青睞,不用納稅、服役還有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軍吏也能因戰功而升遷。但隨著柔然勢衰威脅變小,以及北魏對柔然外交政策的柔性變化——比如和親,軍鎮的作用也隨之減弱,不可避免地被忽略。

    經濟是六鎮的硬傷,政府供給減少日子就會艱難,而北魏遷都洛陽後更是有著遙不可及的尷尬——雖然孝文帝設立了北鎮都督區以強化行政管理,但六鎮總體上仍處於一種與首都脫節的遊離態。晉升無門而又無法像洛陽權貴一樣享受改革紅利的六鎮軍吏內心失落,便在封閉的圈子裡依靠土地兼併找補平衡,讓均田制改革無法施行,也讓普通民眾生活更加艱難。吃不上飯離造反也就不遠了。

    糟糕的經濟和生活狀況也導致了民族矛盾的加劇。六鎮人員構成複雜,除鮮卑外還有被俘虜吸收來的柔然、敕勒、匈奴等部族,這些人的地位更低下生活更窮困,反抗的慾望也最強烈——孝明帝時曾試圖將軍鎮改為郡縣以緩解矛盾但為時已晚,起義首先在這些人中發動起來。六鎮起義讓北魏陷入亂局,並導致權臣干政和軍閥割據,成為北魏滅亡之肇始。

  • 2 # 妖鬼雜談錄

    每次看到這種問題的時候,我都會想到那位南非的偉人——曼德拉。

    曼德拉爭取黑人平等有錯麼?沒錯,同樣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也沒有錯,但是為什麼結局卻總是很不好?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這毫無疑問。但是當時孝文帝劇烈又不加揚棄的漢化改革並不適合北魏的國情跟族情

    1、孝文帝的改革吸取了漢文化的精華,也吸取了漢人統治階層的糟粕,過程太劇烈,利益分擔不均

    孝文帝的改革並不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而是一個從上到下的劇烈變動,這就意味著相當一部分鮮卑貴族以及中下層的鮮卑人的利益被極大損害,而其中以六鎮士兵為最。

    鎮守六鎮原本是鮮卑族士兵的一種榮耀,結果因為孝文帝改革以及遷都,六鎮地位一落千丈,成為發配罪犯之地。

    而孝文帝引進的漢族門閥政治,更是讓六鎮將帥被排斥,而洛陽的貴族們卻是迅速腐化,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以及隔閡,終於讓六鎮人民在不堪壓迫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起義。

    也正是因為孝文帝劇烈的改革動作,以及利益分擔不均,加上對當時的漢文化的全盤整合加速了沒有文化根基的北魏政權的崩潰,更是導致北魏末年出現了鮮卑化的逆流。

    孝文帝的改革從歷史角度看還是非常具有積極地歷史意義

    加速民族融合、社會經濟發展,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減緩,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程序。

    如同曼德拉爭取種族平等一樣,願望是美好的,但是執政不當,結局就會很殘酷。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可謂“成也改革,敗也改革”

    北魏王朝就本質上而言是一個漢化的鮮卑王朝:事實上北魏的漢化並非始自孝文帝。北魏的前身是鮮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國。公元386年2月拓跋珪在以武力壓制了拓跋部內部的反對勢力後登上代王的寶座,12年後他擊敗了北中國最好一個強勁對手後燕,也正是在這一年他決定稱帝。在此之前代國的歷代先君都只稱王而未敢稱帝,而拓跋珪在稱帝的同時還決定順便把國號也改了。這在當時是遭遇過不小的反對的,然而拓跋珪力排眾議堅持將國號由“代”改為“魏”。為了和歷史上其他以魏為國號的王朝加以區別,所以後世史書稱其為北魏。拓跋珪以魏為國號正寓意著:北魏將繼承和延續自曹魏傳承下來的中原正統。與此同時一個龐大的工程迅速展開:拓跋珪下令仿照中原漢制在今天的山西大同築造一座名為平城的城池,他試圖以此改變鮮卑傳統的逐水草遊牧而居的習俗並逐步向南發展。

    從道武帝拓跋珪到孝文帝拓跋宏的八代帝王其實都致力於北魏王朝的漢化改革,不過北魏的漢化改革始終存在搖擺不定的跡象——這是因為北魏的漢臣以及傾向漢化的鮮卑官吏同主張維持鮮卑舊制的保守派鮮卑貴族之間的權力博弈所致: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燾曾任用崔浩“齊整人倫、分明姓族、尊孔修文”,還讓崔浩仿照此前歷代正統王朝的舊制修史,可當他看到崔浩在國史中對鮮卑拓跋家族的不光彩事蹟秉筆直言時就將崔浩以及與崔浩有有姻親關係的范陽盧氏、河東柳氏以及太原郭氏幾個燕趙漢人大族盡數族誅。仿照漢制興建的都城平城見證了北魏漢化程序上的各種改革、復辟、奮鬥、無奈和各種陰謀詭計、冷酷殺戮。當孝文帝拓跋宏登上北魏帝位之時仍試圖在這所見證過太多風雨的都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而他的抱負就是漢化。如果說此前北魏歷代先君始終在漢化和守舊之間搖擺不定的話,那麼孝文帝的目標是清晰的——他就是要成為繼承中華正統的君主。公元488年孝文帝在平城修建了宣文堂和經武殿用以彰顯文武之道,次年他又修建了祭祀孔子的廟宇,490年他修建了《周禮》中用於君主和上天對話的明堂,492年他修建了太極殿。可以說他努力想要使中原漢文明所擁有的一切都出現在北魏都城,可就是在一年後他放棄了這座承載著北魏歷代先君和他自己中華正統君主之夢的都城並隨即展開了一場更加深徹的漢化改革。

    公元493年孝文帝親率步、騎兵三十多萬南下伐齊,10月25日北魏大軍抵達洛陽,此時正值秋雨連綿、道路泥濘,一時間隨行的北魏大臣們紛紛打起退堂鼓。孝文帝勃然大怒地斥責眾臣耽誤了他一統天下的大計,這時他的兩位重臣:叔祖安定王拓拔休和族弟任城王拓拔澄拉著拓跋宏的戰馬殷勤泣諫。孝文帝嚴肅地說道:“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代人笑話?如不能南進,那就把國都遷到這裡。諸位認為怎麼樣?”儘管那些主張維持鮮卑舊制的大臣們並不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平城,但這時他們早已失去了鮮卑祖先驍勇善戰的屬性,這時的他們一心只想停下南征的腳步以免再受顛簸。於是北魏的國都就這樣從平城遷到了洛陽。而伴隨遷都洛陽的是一系列漢化改革:北魏的稅制、官制在這一時期都進行了重大調整,與此同時孝文帝提倡穿漢服、說漢語、寫漢字並帶頭將自己的拓跋姓氏改成漢姓元氏。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促進了當時中國北方的社會經濟發展,也促進了漢和鮮卑兩個民族的交流融合,然而僅僅就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還不到40年北魏就在六鎮起義、河陰之變一系列事件的打擊之下走向了覆滅,那麼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事實上導致這一切的主要是漢化改革中本身存在的問題和在推行漢化改革的過程中沒能充分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係所致。

    漢化改革中本身存在的問題在於:孝文帝忽略了一點——就是漢文明果真全是優點嗎?如果漢文明沒有自身的缺陷,那麼鮮卑人又怎麼可能輕而易舉入主中原進而統治北中國呢?事實上就總體上而言:漢文明在當時的確比鮮卑舊俗更為先進,但漢文明自身也存在短板。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就盲目採納了導致漢文明走向衰敗計程車族門閥制度,從此北魏的官職晉升不再是依據政績和戰功,而是隻看門第出身。隨孝文帝南下洛陽的鮮卑子弟不再熱衷於馳騁疆場建功立業,而是開始攀比起各自的身家門第。他們這種攀比深深刺激了北魏國內的一大群體,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北魏王朝正是因為沒協調好同這一群體的關係才招來了滅頂之災。

    北魏立國之初為防備北方草原上的柔然部族而沿著邊塞設定了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六鎮軍士是守衛北魏王朝的國之干城。然而隨著北魏遷都洛陽和漢化改革他們逐漸成為被遺忘的一群人,面對身份、待遇的驟然下降他們心中自然是不甘的。他們眼看著洛陽的貴族世家們鶯歌燕舞醉生夢死,而他們在邊塞上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終於在公元523年六鎮軍士發動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一時間北魏的統治瀕臨崩潰。北魏王朝為儘快平息六鎮起義不得不放權給地方實力派豪強,希望藉助他們的力量鎮壓六鎮起義,可這實際上是“前門驅狼,後門近虎”的飲鴆止渴之策——在鎮壓六鎮起義的過程中崛起了一個名叫爾朱榮的契胡將領,他在528年發兵攻陷洛陽,殺死北魏胡太后和幼帝以及王公大臣兩千餘人,此後他扶植北魏宗室子弟元攸為帝,而他自己以大丞相之位遙控朝政。至此北魏王朝名存實亡。

  • 4 # 文龍25229

    拓跋宏是個典型佛性男子,北魏雖然滅亡,那些到洛陽過上好日子的代人感謝他,留在代地的雖然很多恨它的,但是像楊堅李世民這些會很感激他

  • 5 # 一般明月

    被歷史塵埃淹沒的最深一個偉大的皇帝應該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按照北魏鮮卑的規定,在立皇太子後,太子的母親就會被處死。其實漢武帝當時立太子後也處死了太子的母親。這主要是當權者防範外戚(女方親戚)干預朝政,事實上很多政權確實被外戚所汙染。

    孝文帝的母親當時是個貴人,姓李,她不幸為皇帝生下了長子,同一年立為太子,於是李貴人在毒酒與白綾之間選擇一種,自行了斷。不過當時把持朝政的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幾乎可以與武則天一樣有手腕的馮太后,她賜的是李家全家一起赴死。

    而更悲涼的是在孝文帝五歲的時候,因為皇帝父親實在在馮太后面前不堪一擊,於是把皇帝禪讓給了孝文帝,而在同一年不知什麼原因也許是馮太后下手也許是自殺身亡了。

    五歲的孤苦伶仃的孝文帝做了馮太后手裡的傀儡皇帝。幸好馮太后也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治國高手,她在兇險的權力綁架者中忍辱負重,終於掃清了架空她與孫子權力的圖謀不軌的篡權者。馮太后的平定叛亂與以均田制為主的制度改革也可以留名青史了。

    史稱馮太后(一個出生被人滅國的皇家之後,做了宮廷奴隸後來又憑藉出眾才華被皇帝鍾情,又憑藉卓越才華治理國家的女人)終於走完了一生。孝文帝大展身手的機會到了。

    此時的北魏已經是軍事與經濟強大無比的帝國,而急需改革的是文化。北魏是一個遊牧民族在不斷的吞併其他遊牧民族的基礎上建立的國家。而穩固的政權需要的是漢人的這一套定居型的國家體系。

    孝文帝選擇的第一件事是遷都。由遊牧性質的平城(現在的大同)遷入中原農業性質的洛陽。他使用的是南征的藉口,故意在秋天出發,等一路上受盡苦寒,眾大臣叫苦連天的時機,他提出了取消南征定都洛陽的建議,眾

    大臣方知中計,大部分也就默默接受了。其中,孝文帝有個兒子偏偏跟他作對,用胡作非為來反對遷都,於是孝文帝命令斬了這個破壞安定團結的兒子,從此,再也不敢有人哪怕悄悄的表達不滿。

    孝文帝大刀闊斧主要是五斧,其一是由鮮卑的緊身服飾改穿寬袍大袖的漢服,外型變革,其二是說漢語,三十歲以下的一律即刻說漢語,三十以上的容許緩衝改變,消滅一個民族最簡單的方式是消滅他們的語言,其三是鮮卑姓氏統統改為漢姓,比如拓跋改為元,獨孤改為劉,其四是鮮卑與漢通婚,孝文帝帶頭一口氣娶了四個漢族女子為妃,其五是改籍貫,從此定居洛陽的鮮卑人死後不得回原籍,所有人落葬在此。

    這些看似無厘頭的改革細則,其實在緩慢的不知不覺中把胡人與漢人糅合起來,於是在幾十年的不斷戰爭演變後,才會有隋朝與唐朝這樣胡漢相融的強大一統江山,否則不同民族之間的紛爭永遠也看不到頭。

  • 6 # 朵夫QD

    按呂誠之先生:“兩晉之世,五胡作害中州,不久皆力盡而斃,而元魏崛起北方,獨獲享祚幾百五十年者?(386-528,計143年)以是時中原之地,喪亂方剡,代北僻處一隅,與於戰爭之事較少,民力較完,抑且風氣較質樸,便於戰鬥故也。元魏南遷以來,此等情形,迄未嘗變,故及其衰敝,而爾朱、高、宇文諸氏,又起自代北,紛紛南下焉,而六鎮則其先驅也。魏之所以興, 正其所以亡也。”太行、呂梁、王屋、黃河將山西地形阻隔類似“U”字形,唯有北部門戶敞開,至晉中北雁門關才得一扼守屏障。所以如呂先生所言,拓跋氏所以興霸一百多年,繼之以高齊、宇文周、楊隋、李唐,並不是沒有地理上的原因。

  • 7 # 倚井盼歸

    孝文帝漢化最主要目的是建立集權國家,在他之前貴族們的地位比較超然,類似於部落聯盟的關係,等到他大權獨攬,貴族們自然是要反抗的,即便鎮壓了起義也不在尊奉拓跋家為首領了。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隋煬帝身上,隋煬帝就是被認為叛變了關隴貴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醬長排骨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