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納蘭阿煒

    首先,燕國沒有徹底滅了齊國。反而燕王召回樂毅後,被齊國很快反攻收復了舊地。之所以齊國能有此敗。主要是齊王錯誤的發動對楚國之戰。導致軍力全部在南線。此時,燕國上下被齊國之前壓迫的狀態影響,再加上更有名將樂毅領兵。齊國才該有此敗。從此東方唯一一個能與秦國匹敵的大國就此衰落了!

  • 2 # 布衣藍衫2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二了

    誰告訴你燕國滅了齊?是太史公還是那些偽史專家?

    是誰在即墨讓田單用火牛陣攻擊的落花流水?

    又是誰讓齊國義士魯仲連一封書信而開城門納降了?

    提問者太可笑了,不是無知而是腦殘

  • 3 # 爛好人i713

    你那個逼眼看了燕國滅了齊國? 秦遊說五國伐齊 樂毅連下齊國70餘城 最後在即墨被田單覆滅 燕國一樣死在秦手中

  • 4 # 古今鏟史官

    燕國能夠幾乎滅亡齊國,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齊國幾乎被滅國的直接導火索是齊國吞併宋國。根本原因是齊國為了爭霸擴張,四處樹敵,威脅到了各個國家的利益。

    齊國從齊威王時期開始積極參與中原地區國家的爭霸擴張當中,與魏國打了兩次大戰,並且都取得了勝利,使得魏國元氣大傷,把魏國從戰國初期第一強國的寶座上拉了下來。齊威王之後,齊宣王繼承了其積極參與擴張爭霸的策略,齊國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到了齊閔王時,齊國的國力達到了巔峰。齊閔王即位時,齊將匡章率領齊、魏、韓三國聯軍大破楚軍於垂沙,從此楚國不得不依附於齊國。之後在相邦孟嘗君田文的策劃下,齊將匡章率齊、魏、韓聯軍圍困秦國,並攻破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燕國趁齊國空虛偷襲齊國,齊軍回師大破燕軍。孟嘗君被齊閔王忌憚被迫流亡後,在其之後歲月裡,其一直致力於與齊國做對。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立為西帝,並尊齊閔王為東帝,約為五國伐趙,齊閔王沒有同意,但這卻引起了趙國的擔憂。之後齊閔王,組織山東五國合縱攻秦,迫使秦昭王去帝號。在失去共同的敵人後,齊、趙、魏的矛盾公開化,這個矛盾就是富饒的宋國。最後齊國擊敗了趙魏兩國,成功吞併了宋國,但也失去了三晉、楚國的支援。齊國在吞併宋國後,國力達到了巔峰,這引起了各國的忌憚。在燕國復仇之心和秦國弱齊之心地推動下,五國約定伐齊,以樂毅為上將軍率領聯軍攻齊,齊閔好大喜功,命令在濟水防守將領主動出擊導致兵敗,齊軍大敗後,樂毅遣散各國軍隊,獨自率領燕軍攻齊,連下七十多座城池,最後被燕國打得幾欲滅國,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城。雖然最後田單復國,但齊國實力大損。

  • 5 # 吾論魏晉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列國兼併,至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七個強大國家,史稱“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之中,也有大小強弱之分,其中有兩個超級大國分列東西,這就是西方的秦國和東方的齊國。

    齊國在春秋時期是五霸之首,而在戰國時期是與秦、楚不相上下,能夠有望一統天下的候選國之一。而這樣一個強大國家,卻在戰國中晚期竟被燕國所敗,國都淪陷,國君身死,國家滅亡。而燕國素來國弱民少,遠在北部偏僻之地,是七雄排行榜中最末位的國家,卻以弱勝強,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熟悉先秦歷史的同學們就都知道,戰國時期的齊國是可以與秦、楚相抗衡,有望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候選國之一。齊宣王駕崩,齊閔王即位,齊國國富民強,軍事勢力達到空前鼎盛。閔王奮先世之餘烈,南征北戰,東擋西殺,開疆拓土1000多里,成為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萬乘之國。

    與齊國相形見絀的是,千乘之國的燕國,國弱民少,素來被趙國、齊國大兵壓境,找上門來,往往以簽定城下之盟,才能轉危為安。

    就在前不久,齊國趁燕國內亂的危機時刻,審時度勢,落井下石,以助力燕國平定內亂為由,出動維和部隊,以迅雷之勢攻佔燕國都城,將燕國幾百年的積累一掃而光,滿載而歸,從此燕國與齊國就成為“此恨常在水常東”的敵對國家,如果燕國孤注一擲對付強齊,無疑是飛蛾撲火,以卵擊石,故而一直隱忍不敢發作,只有苟且地生存,根本沒有詩和遠方。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有一位歷史上著名的國君在燕國即位,他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發誓振興燕國,富國強軍,以雪當年之仇,這就是燕昭王。

    為了實現燕國的富國強兵,燕昭王在易山之北修築高臺,廣招天下智慧之士,高臺之上堆滿黃金,這就是著名的黃金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於是,天下有志之士紛至沓來,爭相為建設強大的燕國貢獻力量。其間有一位智慧之士,由魏國出發,以使者身份來到燕國,得到燕昭王重用,這就是諸葛亮心嚮往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牛人之一樂毅。

    樂毅的祖先曾經為魏國滅掉中山國,這就是樂羊子,樂毅的兒子樂間,侄子樂乘都是當時久負盛名的政治、軍事人才,家族富集化特徵得到充分體現。

    燕昭王知人善任,很快提拔樂毅為亞卿,積極推行政治、軍事的改革與創新,制定官職與能力相匹配的幹部任用制度,對軍隊進行從嚴管理,強化沙場秋點兵,燕國軍隊的執行力、戰鬥力日益增強,成為一支驅之能戰,戰則能贏的軍事力量。

    公元前286年,齊國南滅宋國,奄有淮河以北地區,周邊國家頓時震驚恐慌,他們都對宋國垂涎三尺,夢寐以求,求之不得,輾轉反側,豈能坐視齊國獨享舌尖上的宋國而不能分一杯羹,於是就紛紛譴責齊國不人道主義的野蠻侵略行為。首先作出反應的是地盤已經擴充套件到函谷關以東的秦國,然後魏國、楚國也隨聲附和。

    當此之時,樂毅認為機會來了,立即為燕昭王分析天下形勢:齊國地域廣闊,人民眾多,是目前仍然十分強大的國家,單靠燕國的一國之力,難以大敗強齊,採取合作共贏的戰略戰術,與多國聯合起來組成盟軍,才能戰勝不可一世的強齊,並且成敗之機,就在今日。

    燕昭王深以為然,發揮樂毅的縱橫之術,立即派遣樂毅前往趙國,做趙王的思想政治工作,又另派使者分別遊說魏國、楚國,各國紛紛表示,我們必須聯合起來,出動正義之師,與齊國兵戎相見。最後,燕國與趙國、魏國、南韓、秦國簽訂盟約,組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

    公元前284年,樂毅為上將軍,統帥燕趙魏韓秦五國聯隊,與齊國軍隊進行了著名的濟西之戰。濟西,顧名思義就是濟水之西,地理位置在現在的山東省聊城市一帶。

    齊閔王認為,齊國國富兵強,完全可以禦敵於濟水以西,國門之外,只要能夠戰勝多國部隊,齊國就可以逐漸掃滅六國,一統天下,於是積極動員全國武裝力量,奮起抵抗五國聯軍。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齊閔王雖然知己,但是並不知彼,他對於戰國時期著名的優秀將領樂毅置若罔聞。

    透過濟西之戰,五國聯軍三戰三勝,大敗齊國軍隊,而後,樂毅獨領燕國大軍,乘勝追擊,長驅直入,一舉攻克齊都臨淄,齊國各城守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紛紛棄城而逃。樂毅所到之處,積極開展維穩行動,輕徭役,薄賦稅,以人為本,接管工作紮實有效,秋毫無犯,佔領區的混亂局面迅速得到控制。

    於是,不到半年時間,樂毅率領燕軍攻佔了齊國七十餘座城市,並且都分別設立郡縣,納入燕國版圖,齊國幾百年的積累被洗劫一空,齊閔王國滅身死,太子流落民間。

    但在攻打即墨、莒城時,樂毅領導的燕國軍隊卻遭到守軍及民眾的頑強抵抗。他們齊心合力,眾志成城,人在城在,城陷人亡,為戰國時期另一位智慧之士田單領導即墨軍民打敗燕軍,恢復齊國社稷,打下堅實基礎。

    因此我認為,燕國滅齊是燕昭王積極倡導,樂毅組織實施,多國共同參與的合縱抗齊的軍事行動。雖然田單領導即墨軍民力挽狂瀾,反敗為勝,恢復了齊國社稷,但齊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在戰國兼併中有所作為。隨著樂毅奔趙,田單復齊,燕國把滅齊的成果損失殆盡,掠奪的各項資源得而復失。而秦國一家獨大,透過拆縱連橫,遠交近攻,逐漸蠶食六國,一統天下。

  • 6 # 百里不奚

    齊國被滅時,是齊湣王當政。經齊威王、齊宣王兩朝的發展,齊國“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到了齊湣王,齊國的對外政策主要是侵略擴張,但他的擴張之路非常不明智,可以拿秦國對比。

    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即位,一百多年時間裡,秦軍不斷出擊,但除了僻處西南誰也不去關心的巴蜀,秦國多年來也並沒有消滅哪個大國。

    《韓非子・初見秦》裡寫到,秦國早就有機會滅楚、滅魏、滅韓,但一直沒有這麼做。韓非子認為,這是因為謀臣對秦國不忠的緣故。其實,不滅大國未必不也是一種策略。消滅一個大國,立刻就會激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感,從而迅速形成一個牢固的合縱同盟,那未免壓力太大。相反,打一頓揉一揉,卻有利於連橫戰略的可持續發展。

    蘇洵的《六國論》是非常有名的: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宣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賂秦只會使秦國更強大,這無疑明擺著,六國何以腦殘至此,竟看不出這麼簡單的癥結?不妨回顧張儀欺楚故事中的一個細節。楚懷王發現上了張儀的當,決定攻秦,這時陳軫跟楚懷王說“伐秦非計也。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取償於齊也,吾國尚可全。”

    打秦國不合算,不如再送個大城市給秦國,然後跟秦國一塊去打齊國。這樣咱們損失給秦國的,還能從齊國身上找補回來,中國就沒什麼損失了。“賂秦”的行為之所以沒完沒了,就是因為像陳軫這樣的聰明人實在太多。不給秦國送地,秦國要來打我;給秦國送地,就可以跟著秦國塊兒去打別人然後分贓。

    乍一看,後一個選擇並無損失甚而可能獲益,那大家何樂不為?於是秦國就像給兩隻小熊分餅乾的狐狸,這幾年帶著韓魏去打楚國,過幾年又帶著楚國來打韓魏。每回,大家都覺得自己跟秦國結盟並沒吃大虧,但一百多年累積下來,大家就都發現,自己的國本已經給秦國啃得差不多了。

    秦始皇統一,是包舉宇內併吞八荒的橫掃,十年之內六國覆滅。但在此之前,秦的策略卻正像李斯說的,是“蠶食諸候”。

    齊湣王的擴張方案,剛好相反。他是四面樹敵,而鯨吞宋國。

    宋國不是好打的。當時正是宋國復興的時候,宋王偃“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與齊、魏為敵國”,儼然也是要變天下格局為戰國八雄的態勢。而且宋國有個最大的本事就是長於守城,早在春秋時代這點就很突出,極盛時代的楚軍(楚莊王時代)就頓兵於宋城之下而無力攻入,而那個以防守才華聞名天下的墨翟,據說本也是宋國的大夫。

    所以,齊滅宋之戰,號稱叫“並巨宋”或者“舉五千乘之勁宋”,以示和掃滅那些蕞爾小邦絕不可同日而語。可以想象,齊軍為滅宋付出的代價一定非常巨大。所以這個時候齊國最需要的就是時間,一是齊軍必須要有一個休整期,否則根本緩不過勁來,二是需要花時間來贏得原來宋國老百姓的認同,才能把這裡真正變成齊國領土的一部分。

    然而各國不會給齊國這個時間。滅宋的行為,引起了所有國家的憤怒和警覺,使齊國一下子成了眾矢之的。

    於是,齊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竟然出現了五國聯合攻齊的局面。這可能是整個戰國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合縱,只不過,這一次秦國是合縱國之一(可能還是縱長),而並非攻擊的物件。

  • 7 # 小楊品史

    燕國並沒有滅掉齊國,只是佔領了70多座城池,軍事重鎮即墨和莒兩座城池並沒有攻下。對東方大國齊國來說,這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敗仗了,原因在於:

    一、齊閔王滅宋,諸侯眼紅。宋國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大國,末代君王宋康公在位時,一度打敗了楚國、魏國;宋國地處中原腹地,交通要道,商業繁華,陶邑是天下文明的富庶之地。如此大的一塊肥肉,被齊國給吃了,其他國家怎麼想?眼紅啊!燕國一號召,其他國家就抄起傢伙動手了。

    二、齊閔王瞎指揮,聯軍實力過強。秦、趙來犯時,齊軍也在積極備戰,做好了準備,結果齊閔王腦袋發熱,瞎指揮,硬要大將觸子倉促出戰迎敵,大軍出發後,齊閔王有猶豫起來,致使軍無戰心;聯軍強大也是重要原因,比方說趙軍指揮官就是名將廉頗。

    三、齊閔王囂張跋扈、剛愎自用,失去了民心。齊閔王攻下宋國後,野心隨之膨脹,就覺得自己太天才了,準備揮師東進,把周天子趕下臺,自己來做;大臣勸諫時,不問青紅皂白,拉出去就砍了。如此胡作非為,傷透了百姓的心,燕國過來時,就紛紛丟下武器,選擇投降。

    四、燕國君臣臥薪嚐膽,暗中準備了很久。燕國的這次行動,其實是報復齊國之前的暴行。子之之亂時,齊軍假意幫忙,到了燕境後一路燒殺搶掠,犯下了滔天罪行。燕昭王上位後,招賢納士,勵精圖治,暗中早就備好了刀槍,就等著時機到來。換句話說,齊國是捱了一記暗箭。

    總結:燕國能夠重創齊國,一方面是齊王胡作非為,惹得天怒人怨,另一方面則是燕國早就做好了準備,聯合其他國家,以泰山壓頂之勢攻擊齊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翡翠原石的品質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