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魏無忌也是魏國王族子弟,他雄才大略,威望極高。因此他如果率領八萬魏軍加上趙國的支援,廢除魏王而自立是很容易的事。為何他救趙後就留在趙國客居,而把兵權交回魏王呢?最後魏王還是處處提防他,不重用與信任他,他在鬱鬱寡歡之中縱情聲色,頹廢而亡!
4
回覆列表
  • 1 # 一個人的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信陵君魏無忌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魏無忌被稱為戰國四公子中最賢能的人,這種說法並不為過。信陵君有禮賢下士和急人之難的高尚品德,而這些品德的根源在於其“以國事為重,以個人為輕”的理想。魏無忌禮賢下士,不論對待才能高還是才能低的人,都能以禮相交。因此,方圓數千裡的名士都爭相投奔到信陵君的門下,他羅致的門客有三千多人,當時諸侯國以信陵君賢能,門客眾多,因此十多年不敢興兵侵犯魏國。後來信陵君魏無忌為了解除趙國的危局,竊符救趙並殺死了魏國的將軍晉鄙,這一做法儘管對於趙國來講是巨大的幫助,但對於魏國卻不是一個能稱之為義的行為,因此從信陵君內心的角度講,他對魏國是有愧疚的,他自覺對不起魏國,也對不起為魏王。對於信陵君這樣一個重義輕生的人來講,他最看中的是一個義字。因此他斷然不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趙國的幫助,去推翻自己王兄的統治,自己自立為王。這和信陵君的人生追求,完全不相符。況且按照封建王朝長幼有序的原則,信陵君並不是長子,因此根本沒有理論依據支撐他自立為王,如果他這樣做,那就是叛逆。換一個角度,就算信陵君魏無忌有這個想法也無法實行。因為所謂信陵君救趙,依靠的除了信陵君的志勇及其門客的能力,最主要還要有魏王手下的十萬雄兵。信陵君自己能調動的軍事力量也就幾百車而已,因為他沒有虎符,無法調動軍隊。同時趙國也不會支援信陵君去爭奪王位,從根本上講,這種行為就是古人所最不齒的不義之為。信陵君作為一個以賢能著稱的,以義薄雲天流芳百世的戰國公子,就算丟掉性命,也不會做不義之事來汙衊自己一世的英名。

  • 2 # 阿忠與小忠

    首先我們要先分析他為什麼要救趙。我覺得有三點原因。第一,為了他姐姐。第二,本身道義無雙,常救人於危難。第三,出於唇亡齒的的考慮,秦國勢大,不救,恐怕下一個被打的就是魏國。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他是道義無雙的人,基於這點他不會反。另外魏王是他哥哥,他不想手足相殘,這是其一。如果他想用八萬大軍聯合趙國造反,他的哥哥也可以向魏國求救。手足相殘,便宜的很有可能是魏國。這是其二。

    以上,他不會反的。

  • 3 # 南朝居士

    春秋與戰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春秋時期,一個卿大夫如果足夠實力,很容易就能弒君篡位,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而到了戰國,戰國四公子威望再高,只要君主猜忌了,除了逃到他國別無選擇,白起再厲害,秦王一句話自裁,呂不韋厲害,秦王一句話自裁,戰國幾乎沒有大臣可以篡位了。

    你覺得信陵君權利大,覺得只要他振臂一呼,就能殺回去,問題是,這隻軍隊是他的嗎?顯然不是。

    你覺得用魏王的軍隊造反可行?

    他能調動軍隊,主要是他是魏王的弟弟的身份,又帶著虎符,殺了晉鄙後,沒人直接反抗他,但如果他用這支軍隊造反,我估計沒人敢這樣做了,這不是區區虎符可以做到的,

    鍾會伐蜀的時候,也以為這支魏軍是自己的,只要自己一聲令下,就能造反,然後割據蜀中,結果呢?

    所以,造反不是那容易的,起碼下面的將領都是你提拔的吧?不然,別人憑什麼跟著你賣命?

  • 4 # 有點小曖昧哦

    先秦時期,信義往往比性命還重要,沒有信義的人又如何被人所稱讚,別人又為什麼要投靠你呢。竊國者,不義所不容,這不是一個君子所為的,除非迫不得已(但至少要營造出一個迫不得已的表象,比如曹丕三次沒接受漢獻帝的禪讓,趙匡胤的黃袍加身)。

  • 5 # A0000小米先生

    自古造反成功,必然是實力懸殊、水到渠成。一般有這麼幾個條件:門生故吏遍天下,士族(貴族)支援,掌握軍權,君主昏庸。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軍權。不是這樣的話,基本上都是以失敗告終。歷史上唯一一次勢均力敵甚至力量偏弱而造反成功,只有一個朱棣。但是他也有諸多有利條件,其一朱棣完全掌握自己軍隊而且死心塌地,其軍隊質量比起南京那些姥爺兵強的多。其二,朱允文削番急功冒進,諸王不支援他,尤其是鎮守九邊手握雄兵的幾個大藩王不支援他,甚至還有的暗中支援朱棣。而朱允文雖說不是昏君,但是也稱不上多麼賢明。朱棣基本上是符合造反成功的條件的。再加上他的努力和頂級謀士。

    那麼反觀信陵君呢?幾乎一條都不具備。最關鍵他掌握不了軍隊。他到了軍營連晉鄙都擺弄不了,只好殺了(其實這事幹的挺特麼齷齪的。晉鄙並沒有錯,你完全可以軟禁起來,等事後再說,何必殺害大將呢)。主將死了,手裡又有虎符,手下士兵自然聽命。而且關鍵是,救趙這個事是得民心的。魏趙兩國國土犬牙交錯,又多次互換領土好讓自己國家連成一片,許多人昨天是趙人,今天是魏人,基本上是一家人。所以大家都支援救趙。何況士兵中許多人和秦國有世仇。再這樣的情況下,中下級軍官們才同意跟著信陵君去救趙。反正晉鄙死了,魏王追究下來有信陵君頂著。

    但是如果讓魏武卒跟著信陵君造反,那是大大不可能的。信陵君完全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唯一的選擇就是留在趙國政治避難。想造反?想都不要想。上面沒有貴族支援,下面沒有士兵支援,你怎麼造反?

    而且啊,信陵君雖說非常有才,但是個人覺得他性格有點缺陷,就是愛耍小脾氣。比如後來魏王多次派使者請他回去,他連見都不見。後來還是趙王勸說下才答應回去,這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應該有的態度嗎?本來從國家統治角度來說就是你錯了,魏王不殺你還重用你,你居然不理不睬,這說明他的性格不夠成熟。還有,後來秦用反間計離間信陵君和魏王,魏王也的確上當了,罷了信陵君的官。但是魏王並沒有殺他。這期間作為一個有作為的人,應該想辦法為自己辯解啊!因為本來就是誣陷,辯解起來並不難啊!你又不是像李牧、吳起、伍子胥他們直接被殺,沒有辯解的機會,你是有機會的啊!但是他沒有。他幹什麼?又回家自己生悶氣去了。結果沒有兩年他自己也死了。這樣的人,沒有雄才大略和堅強的意志力,想造反成功也很難。參考朱棣的造反歷程,信陵君真的差的太遠

  • 6 # 春秋雕龍

    如果在國內,仍然手握兵權的話,倒是有可能試一下,但其身在國外,部隊又並不忠於他,那聯合趙國推魏王下臺就是不靠譜的事了,政變政變,只有在政治中心發動才能叫政變,在外那叫叛亂。關鍵兩點,一是手裡沒有兵權,二是身處朝廷之外。

  • 7 # 鯤鵬歷史

    感謝誠邀。我認為答這道題要深層次地剖析信陵君魏無忌其人了。

    其一:從信陵君所處的歷史時代——戰國時期來看,有道是“春秋戰國多義士”,這種情形與當時的文化思想進步有很大的關係,彼時的“百家爭鳴”各種學說為文人義士提供了豐饒的思想土壤,比如仁和義就是儒家思想的最核心組成部分,處在這種時代環境下計程車階層自然是崇尚“忠義”二字,甚至輕生重義,這才有了侯贏、豫讓、介子推、荊軻這些俠義之士。那麼,處在這種大環境下的魏無忌,作為戰國四君子之首位的信陵君,這個讓太史公司馬遷老先生胸中的得意之人更是成為眾多“士”們歸附的物件。

    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論賢與不肖皆謙恭而以禮交之,並不因自己貴為王侯而驕士,趙孝成王曾讚譽他:“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信陵君當時有食客三千,因為他賢而多客,諸侯有十餘年不敢加兵於魏。從這一點上來說,信陵君此人極重情義,怎會逼自己的兄長下臺自己來當魏王呢?其二:信陵君竊符救趙實屬無奈之舉。因趙國平原君的妻子是自己的姐姐,信陵君為救親人心切,私自透過魏王身邊的人竊取了虎符,又椎殺了魏國大將晉鄙,這本不是“賢”者所為,更不是以仁義之名而得士子之心的信陵君之本意,要知道,古人是極注重個人名節的。因而趙國邯鄲之圍解除後,信陵君不管是對魏王有愧也罷,還是害怕回去受到責罰和排擠,總之在趙國一呆就是十年,直到十年後魏國有難,魏王請他回去保家衛國,他才重新回到魏國,後來結局也不大好,此處就不多贅述了。

  • 8 # 孝陵衛小校

    有很多問題都充滿了“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的思維,反正只要有點兵力就有一個問題他咋不造反呢?其實這個問題恰恰是君王們時時刻刻想的一個問題。

    其實,信陵君竊符調軍已經算是犯上作亂了,平定趙國亡國之危後不敢回國就恰恰說明了信陵君知道自己罪孽深重。

    魏王為什麼不處置信陵君

    按理說信陵君竊符的行為是萬萬不能忍受的,這種行為如果不處置,一個國家的大王怎麼君臨天下,管制臣下?

    信陵君在救趙的過程中處置得恰到好處,魏王就沒有處理信陵君,那麼我們就看看救趙過程中的幾點:

    1、晉鄙統率的十萬大軍正是去救趙,只不過秦國威脅魏國,如果敢救趙那麼在滅了趙國之後就攻打魏國。攝於秦國的威脅,魏王才令晉鄙駐紮在鄴,兩端觀望。

    那麼,有一個點就要注意了,救趙是魏王的命令。不救趙則是魏王私下給晉鄙的命令,在王令中這支軍隊的調動還是去救趙的,因此信陵君竊符之後調他們去趙國,並沒有形成譁變,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2、解趙國之圍後,信陵君命軍隊返回魏國,與其說是信陵君個人的大義,不如說是軍隊已經完成任務,正應該歸國。

    魏軍主力平平安南迴到魏王手中,魏王畢竟沒有什麼損失,因此他也就沒有那麼生氣了。

    3、救趙後魏王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們往往把關注點放在信陵君身上,魏軍救趙說到底是奉了魏王的命令,那麼救趙的成果自然要歸於魏王。你趙國不感謝魏王而感謝信陵君,你是啥意思,不堅持一個魏國的原則了嗎?魏國到底誰說了算?

    因此,信陵君為魏王贏得了名望,魏王也不好對信陵君下手。

    4、信陵君遠在趙國,有趙國君臣的保護,魏王也不好下手。

    信陵君為什麼不反

    那麼就算我們都腹黑,說信陵君不是個東西,一心要謀反,那麼他真的有實力嗎?

    1、八萬大軍並不是魏國的所有軍隊。

    在戰國時期,一個國家至少有幾十萬軍隊,這是毋庸置疑的,以八王軍隊和魏王作戰,實力太過於懸殊。連趙國這種全軍覆沒的國家尚且還有10幾萬軍隊,何況魏國呢?

    問題中的提法就更奇怪了,趙國已經處於亡國的邊緣了,如何還能支援信陵君謀反?

    2、八萬大軍有問題。

    信陵君殺晉鄙時,有一個裁軍的處置。《史記·魏公子列傳》載:

    “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得選兵八萬人

    也就是說有2萬魏軍返回魏國,而這兩萬人與信陵君帶走的八萬人是直系親屬,那麼信陵君要造反,這些魏軍不是兒子打爸爸、弟弟打哥哥嗎?

    3、出師無名

    信陵君的名頭說到底也是魏王封的,包括蓄養門客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魏王為了令魏國強大做的安排,這些門客裡應該會有很多是魏王的人。

    信陵君的名聲就是“為人仁而下士”,現在自己帶軍隊出來瞭然後要造反,不僅是魏國百姓看不起他、其他國家也會罵他不仁不義,這種事情信陵君是不會幹的。

    而且信陵君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能耐,說白了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信陵君住在趙國的時候,秦國攻魏,就有門客說:

    “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這是重點,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沒有魏國也就是魏王,哪有信陵君的今天,如果信陵君謀反,那麼他有何面目去見他的父祖呢?

    綜上,信陵君沒有理由反,反了也贏不了,贏了也丟人。

  • 9 # 立志成蟲

    真這樣搞就是作死了,邯鄲戰役擊敗秦軍是趙魏楚一次成功的合作。此時東方六國特別是軍力都已衰弱,都沒有實力單獨抗衡秦國了。要結成抗秦聯盟必須要保證列國內部的穩定,何況燕國和秦國是盟友,齊國一直麻木不仁,南韓在長平之戰爆發的時候已經弱小的差點兒都沒有存在感了。信陵Regal望再高也不可能仗勢回國篡位,那樣魏國難以避免內亂,進一步衰弱,只能讓大敗而歸縮排函谷關的秦國高興,而且信陵君也沒有篡位的打算。正是信陵君這位戰國晚期的尖端大咖,以結盟抗秦的方式在有生之年打的秦軍出不了函谷關

  • 10 # 張不叄讀秦史

    政治上的事絕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權臣的篡位和自立為王需要大量的準備、複雜的過程:收買全國百姓的人心,讓軍隊完全聽命於自己,讓自己的黨羽派系掌控國家政權,除掉朝廷上的政敵,獲得其他國家的認可,鎮壓反對力量的反撲,等等等等,只要有一個方面做不到位,圖謀就不可能成功。舉例來說,田氏代齊、三家分晉都用了好幾代人的積累;趙高亡秦算得上快,最後他自己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正是因此,想讓信陵君自立為王,主客觀條件都不具備。從他本人的意願來講,根本沒有這個心思。從客觀形勢來看,“竊符救趙”的成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軍事冒險,虎符只起到部分作用,信陵君是憑藉個人的威望和名聲,才得以使魏軍樂於聽從他的號令,而一旦他決定自立為王,這份道義上的資本也就不復存在,他也就不可能得到士兵們的信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在手機上安裝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