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影閒探
-
2 # 一路向心
因為他妹妹知道沒人能和他一起生活,受不了這樣的人,不世俗意味著不合群,其實現實生活中好多人都知道有些事情不該做,就像丁元英爸爸的事情,現實中好多人都世俗的給爸爸治病,花點錢不讓別人說閒話,讓自己良心上覺得自己給爸爸治病了,對得起爸爸了。其實我在醫院裡看到了好多這種,有一個70歲的老人癌症,還做化療呢,大家知道化療40歲左右的人都受不了,70歲老人得折騰什麼樣,我奶奶78歲發現乳腺癌,醫生說晚期不建議手術了,我們就回家了,結果奶奶活到83歲,只是到後期才有點遭罪,不過還好,止痛藥預備的比較足,沒太遭罪。如果手術化療之類的估計一年都活不下來,主要是那個罪遭不起。所以孝與不孝也是要多角度看的,這部劇就是讓我們多角度思考問題,思考人生。現實生活中有些事情還是要世俗的,只是要遵從本心才好,能讓自己和別人都高興是個技術活,好多時候我們做不到的。
-
3 # 斜陽葉
丁元英的妹妹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知悉,畢竟骨肉親情,血脈相連,她無疑是最瞭解哥哥的品性和為人的!
就像在小說中,肖亞文曾警告過芮曉丹,引用了丁元英前妻的話:“他永遠不會跟你吵架,他的每一個毛孔裡滲透著對世俗文化的居高臨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於給你講道理。包容到不屑於跟你講道理,包容到讓你自己覺得低俗、自卑,當你快要憋死、快要瘋掉的時候,你能想到的就只有一個字,逃!”
丁元英看淡這些,是曾經經歷過,思考過,凡事從結果出發, 就很容易看明白,如果爭了、吵了、辯了,是誰對誰錯重要,還是時間重要?是理論上贏了重要,還是心情重要?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不必吵!
當一個人從一開始就能知道結果是什麼的時候,就不會浪費精力,浪費時間,浪費口舌,又何必去爭,去辯、去吵,連最後雙方反目或者和好的程式都省了。
和丁元英這樣的人一塊生活,會覺得沒有生活情趣,不食人間煙火的即視感呼之欲出。試問,天下女人, 哪個不想被愛人寵,哪個不想要熱氣騰騰的愛情和婚姻生活,而丁元英總是不溫不火,和他一起生活,會感受不到生活的儀式感,連起碼的溫度都沒有。
過得好了,有種老夫老妻的相濡以沫感;過的彆扭的,像是各懷鬼胎的夫妻,貌合神離……
丁元英的境界比較高,一般女子他也看不上,看得上他的除了得入他的眼,更需要入他的心。在愛情中,他一直都在逃,他躲女人,那是因為怕女人,在他心目中,有居高臨下的包容,這種包容實為一種偏見,是“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的偏見。
婚姻生難免會有矛盾,摩擦,牙齒和舌頭打架的事,常有發生。試想,跟他一起生活,動不動不解釋,清高得足以讓,想吵架卻連架也吵不起的女人,瞬間抓狂;骨子裡生髮出的不屑一顧,時不時地讓,夫妻關係處於冷戰狀態,足以讓家庭陷入,冰冷崩潰的邊緣。這樣的生活,是常人能忍受的嗎?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主動尋求這樣的生活方式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丁元英當然瞭解自己,所以他壓根兒就沒打算再結婚,因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最適合一個人過。
-
4 # 太陽天然笨真
因為丁元英超越不了他的痞性,所以和尚說他離得道差一步,他自己也承認緣分到此為止。
圓融,自如,用別人能聽懂的話來隨機點化,度化,更是某種般若智慧……母音只能管自己,只想一個人靜靜的待著,當然也是因為找不到同類……
很多人感嘆知音難覓,有些人卻能調頻共振成為別人的知音,因為他們具有更多的頻道,可以包容萬有,面對一千種人,可以有一千種手段,法門……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教外別傳,不住一法
當然如果他想,他沒有了這個我執,也許他可以……沒有了自我,也便擁有了全世界……
-
5 # 龍城之影
1、在中國,對“百善孝為先”這個傳統思想的傳承,少說也得有個幾千年的時間了吧?
而由“孝順”這個美德延伸出來的“養兒防老”思想,也早就已經深深地扎進了每一個華人的心裡,畢竟這是一個經過了無數代人一直在延續的東西,不僅是以前有,現在有,未來也還會繼續存在著。
而《天道》中的丁元英,卻對這個已經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的傳統思想,進行了最離經叛道的攻擊,雖然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了很嚴謹的解釋,但他的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家人們,卻始終無法接受他“大逆不道”的行為,並且還對他進行了很嚴厲的譴責和質問。 那究竟丁元英都做了哪些大逆不道的事情,才讓自己變成眾矢之的的呢?
2、首先,當父親重病住院,一家人都說要砸鍋賣鐵救父親的時候,他卻在問醫生,我怎麼才能讓我的父親死?他的這個做法,站在常人的角度來看,簡直是冷血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哪有做子女的,在自己父親重病的時候,一心想著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父親死的呢? 其次,當他的母親得知自己的兒子那般冷酷無情之後,就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養兒防老觀念,對丁元英進行了說教。可是丁元英卻用更加犀利的言辭,對自己的母親進行了反擊。他認為母親口中所提到的“養兒防老”觀點,只是父母在用對子女的“養育之恩”,來換取自己老了以後的“贍養之道”,這個跟所謂的“孝順”沒有絲毫關係,只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一個等價交換而已。而他的這一頓犀利言辭,差點沒把他母親給氣死。
3、最後,在他妹妹的眼中,丁元英是一個有見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厲害人物,她一直都很敬重自己的這個二哥,可是自己哥哥在該如何孝敬父母這件事情上的做法,卻讓她有點看不懂了。於是,她就在父親的後事處理完了之後,給丁元英丟擲了一個問題。她問丁元英,如果我們已經砸鍋賣鐵,再也弄不到錢了,但是還差一萬塊錢就能救活父親,你會怎麼辦? 丁元英面對這個假設性的問題,他的回答得非常乾脆,不帶一絲猶豫的。他說,那就讓他死。他的這個冷酷回答,徹底顛覆了自己在妹妹心裡的美好形象,他妹妹看著這樣的哥哥,也只能留下一句,哥,你還是一個人過吧。在他妹妹看來,這樣的丁元英只有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這樣的丁元英,簡直就是個“冷血動物”嘛。 可是這一切的一切,真的就是丁元英做錯了嗎? 他為什麼會有放棄治療父親的想法?在他看來,如果一家人真的都去砸鍋賣鐵地給父親“續命”,不僅會給所有人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還會導致自己的父親跟著大家夥兒活受罪,這種徒勞無功反增麻煩的事情,何必要做呢? 他為什麼要反駁母親“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因為在他看來,真的“養育之恩”和“贍養之道”,是不會因為血緣關係的本質而受到影響的,這應該是大家本身就該承擔責任和義務,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我願意”,而不是什麼親子之間的“等價交換”。 可是他的這些理論,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也得不到大眾的認可,又無力去改變些什麼,你讓他能怎麼辦? 其實說丁元英只適合一個人生活的人,又何止他妹妹呢?他的好朋友韓楚風,不也是這麼給他定位的麼?
讓他乖乖地待在自己的圈裡,不要發出聲來,因為只要他一出聲,就會被其他的聲音給活埋了。 在《天道》這部作品中,丁元英看似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物,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也是那個最孤獨的存在。原著作者用尼采的那段話來形容丁元英,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 尼采:更高階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4、丁元英的妹妹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知悉,畢竟骨肉親情,血脈相連,她無疑是最瞭解哥哥的品性和為人的! 就像在小說中,肖亞文曾警告過芮曉丹,引用了丁元英前妻的話:“他永遠不會跟你吵架,他的每一個毛孔裡滲透著對世俗文化的居高臨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於給你講道理。包容到不屑於跟你講道理,包容到讓你自己覺得低俗、自卑,當你快要憋死、快要瘋掉的時候,你能想到的就只有一個字,逃!” 丁元英看淡這些,是曾經經歷過,思考過,凡事從結果出發, 就很容易看明白,如果爭了、吵了、辯了,是誰對誰錯重要,還是時間重要?是理論上贏了重要,還是心情重要?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不必吵! 當一個人從一開始就能知道結果是什麼的時候,就不會浪費精力,浪費時間,浪費口舌,又何必去爭,去辯、去吵,連最後雙方反目或者和好的程式都省了。 和丁元英這樣的人一塊生活,會覺得沒有生活情趣,不食人間煙火的即視感呼之欲出。試問,天下女人, 哪個不想被愛人寵,哪個不想要熱氣騰騰的愛情和婚姻生活,而丁元英總是不溫不火,和他一起生活,會感受不到生活的儀式感,連起碼的溫度都沒有。 過得好了,有種老夫老妻的相濡以沫感;過的彆扭的,像是各懷鬼胎的夫妻,貌合神離…… 丁元英的境界比較高,一般女子他也看不上,看得上他的除了得入他的眼,更需要入他的心。在愛情中,他一直都在逃,他躲女人,那是因為怕女人,在他心目中,有居高臨下的包容,這種包容實為一種偏見,是“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的偏見。 婚姻生難免會有矛盾,摩擦,牙齒和舌頭打架的事,常有發生。
5、試想,跟他一起生活,動不動不解釋,清高得足以讓,想吵架卻連架也吵不起的女人,瞬間抓狂;骨子裡生髮出的不屑一顧,時不時地讓,夫妻關係處於冷戰狀態,足以讓家庭陷入,冰冷崩潰的邊緣。這樣的生活,是常人能忍受的嗎?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主動尋求這樣的生活方式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丁元英當然瞭解自己,所以他壓根兒就沒打算再結婚,因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最適合一個人
回覆列表
在中國,對“百善孝為先”這個傳統思想的傳承,少說也得有個幾千年的時間了吧?而由“孝順”這個美德延伸出來的“養兒防老”思想,也早就已經深深地扎進了每一個華人的心裡,畢竟這是一個經過了無數代人一直在延續的東西,不僅是以前有,現在有,未來也還會繼續存在著。
而《天道》中的丁元英,卻對這個已經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的傳統思想,進行了最離經叛道的攻擊,雖然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了很嚴謹的解釋,但他的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家人們,卻始終無法接受他“大逆不道”的行為,並且還對他進行了很嚴厲的譴責和質問。
那究竟丁元英都做了哪些大逆不道的事情,才讓自己變成眾矢之的的呢?首先,當父親重病住院,一家人都說要砸鍋賣鐵救父親的時候,他卻在問醫生,我怎麼才能讓我的父親死?他的這個做法,站在常人的角度來看,簡直是冷血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哪有做子女的,在自己父親重病的時候,一心想著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父親死的呢?
其次,當他的母親得知自己的兒子那般冷酷無情之後,就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養兒防老觀念,對丁元英進行了說教。可是丁元英卻用更加犀利的言辭,對自己的母親進行了反擊。他認為母親口中所提到的“養兒防老”觀點,只是父母在用對子女的“養育之恩”,來換取自己老了以後的“贍養之道”,這個跟所謂的“孝順”沒有絲毫關係,只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一個等價交換而已。而他的這一頓犀利言辭,差點沒把他母親給氣死。
最後,在他妹妹的眼中,丁元英是一個有見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厲害人物,她一直都很敬重自己的這個二哥,可是自己哥哥在該如何孝敬父母這件事情上的做法,卻讓她有點看不懂了。於是,她就在父親的後事處理完了之後,給丁元英丟擲了一個問題。她問丁元英,如果我們已經砸鍋賣鐵,再也弄不到錢了,但是還差一萬塊錢就能救活父親,你會怎麼辦?
丁元英面對這個假設性的問題,他的回答得非常乾脆,不帶一絲猶豫的。他說,那就讓他死。他的這個冷酷回答,徹底顛覆了自己在妹妹心裡的美好形象,他妹妹看著這樣的哥哥,也只能留下一句,哥,你還是一個人過吧。在他妹妹看來,這樣的丁元英只有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這樣的丁元英,簡直就是個“冷血動物”嘛。
可是這一切的一切,真的就是丁元英做錯了嗎?他為什麼會有放棄治療父親的想法?在他看來,如果一家人真的都去砸鍋賣鐵地給父親“續命”,不僅會給所有人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還會導致自己的父親跟著大家夥兒活受罪,這種徒勞無功反增麻煩的事情,何必要做呢?
他為什麼要反駁母親“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因為在他看來,真的“養育之恩”和“贍養之道”,是不會因為血緣關係的本質而受到影響的,這應該是大家本身就該承擔責任和義務,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我願意”,而不是什麼親子之間的“等價交換”。
可是他的這些理論,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也得不到大眾的認可,又無力去改變些什麼,你讓他能怎麼辦?
其實說丁元英只適合一個人生活的人,又何止他妹妹呢?他的好朋友韓楚風,不也是這麼給他定位的麼?讓他乖乖地待在自己的圈裡,不要發出聲來,因為只要他一出聲,就會被其他的聲音給活埋了。
在《天道》這部作品中,丁元英看似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物,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也是那個最孤獨的存在。原著作者用尼采的那段話來形容丁元英,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
尼采:更高階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