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甘嶺的旗幟

    可以這麼說,因為李淵祖上本來就是鮮卑血統,自己的鮮卑血統比漢人還多。而且到李淵這代已經完完全全使用漢族文化,已和漢人無異。

  • 2 # 解脫雞冠花

    胡言亂語,李淵家族世代為漢人士族,只不過因為李淵娶了個鮮卑女子就說唐朝是胡人政權的人,莫不是石樂志。照這邏輯,那古代還打什麼仗,中國給每個國家嫁一個姑娘過去那中國就統一世界了!

  • 3 # 心痴幻城如似夢y

    唐朝不是漢化胡人建立的國家。

    原因如下:本名 李淵 字號 字叔德 所處時代 北周→隋朝→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長安[1] 出生時間 566年 去世時間 635年6月25日 主要成就 晉陽起兵、建立唐朝,抗擊東突厥 年號 武德 廟號 高祖 諡號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陵寢 獻陵 在位 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朝代 唐朝

  • 4 # 路遙lgy

    謝謝邀請!唐李淵,祖上是西涼十六國時期西魏人,祖父李虎,!李淵的父親李昞後周時期的唐國公!說唐是漢化的胡人建立的原因主要是,李源的母親是獨孤氏,這個姓氏最早是鮮卑族的姓!獨孤氏是隋文帝楊堅老婆的親姐姐!這樣按照有些人的說法,隋煬帝楊廣有胡人的血統,李淵也有胡人的血統,那麼這兩個王朝都是胡人漢化建立的王朝?很顯然,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的!只是聊聊而已!

  • 5 # 遠方也許是憂傷

    李淵,字叔德,隴西 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漢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

    也就是說李淵外公是獨孤皇后的父親獨孤信,

    獨孤信(502年-557年),本名獨孤如願,鮮卑族人,北周雲中(今大同)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官拜大司馬,進封衛國公。

    李淵身上的確是有鮮卑族的血,可是請記住這個社會不是母系社會,是父系社會,老子說了算的社會,李淵可沒說過自己是胡人,而且他對胡人的態度很決絕的。殺自己胡人表兄弟那叫一個手起刀落。再說了世界往前推幾億年不都是一個祖宗麼。真服了樓主了。能提出這種沒營養的問題。

  • 6 # 海顏516

    唐王李淵雖然是漢人,但他有少數名族鮮卑族的血統,鮮卑族自從北魏分裂了以後,就逐漸消失了,大部分鮮卑人在十六世紀融入了漢族,而少部分人融進了契丹族

  • 7 # 元豐說事

    唐朝當然不是漢化胡人建立的國家,是我們正兒八經的漢人一手建立的國家,是我們中國歷史上非常燦爛輝煌強大的朝代。

    第一姓氏正統性:唐朝開國皇帝李淵,西涼開國皇帝李暠的後代,而李暠又是西漢飛將軍李廣的後代,甘肅隴西人,世代相傳的李姓,不是胡人改姓的李姓(西夏皇帝李元昊就是改姓的李,和李淵的李和他的不同),得姓始祖李利貞,商紂時期的高官,黃帝的後代,原叫理利貞,因為商紂無道,他被貶,逃命的時候吃李子活下來,後來改姓李。從姓氏來講,毫無爭議,唐朝是漢人建立的國家。

    第二身份的正宗性:李淵出生北周貴族世家,雖說母親是鮮卑人,但是鮮卑人也是黃帝的後代,史書記載: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日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也就是說下鮮卑族是黃帝的後代。你不可能說黃帝是胡人吧,所以李淵還是漢人。

    所以唐朝是我們漢人一手建立起的國家,不是什麼胡人建立的。

  • 8 # 藍鳥1683

    為什麼會有這一問呢?主要是當時經歷過五胡十六國,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均與漢人不斷融合,然後南北朝到隋滅亡也沒有很長時間,所以很多民族的血統還很純正,當時這些少數民族被稱為“胡”。

    唐朝是不是漢化胡人建立的國家,不能看幾個開國的功勳比如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等的民族,而是要看開國之皇帝李淵是“胡”還是“漢”。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當然是漢人。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和隋文帝的皇后是姐妹,她們是鮮卑貴族,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然而,封建帝制時代,一直都是父權制社會,尤其是儒家文化流傳開來後,更是強調父權。因此對民族屬性判別,都是從父不從母,即父系決定論。那麼無論是高祖李淵、還是太宗李世民均為漢人,當然不能說唐朝時漢化胡人建立的國家。無非從中性的角度來說,當時的“胡人”較多,沒有完全漢化,唐朝應該是受胡人影響較大的國家。

  • 9 # 看你的小蠻腰

    你提的什麼垃圾提問,拉低自己的智商。

    古代漢人有嚴重族群意識歧視非漢人的族群,就像現在白人歧視別的人種一樣,都分得非常清楚,漢化的是沒人支援你當皇帝得權利的。

    別把古人想象的那樣裡外不分不聰明

  • 10 # 織蓆販履劉皇叔

    李唐皇室作為曾經的西魏八柱國之一,有過與鮮卑貴族的通婚史,流淌著鮮卑血統是毋庸置疑的。當然,如果有人認為來自母系的血統不算血統,那也無話可說。但血統並不是最重要的,我們主要來看李唐這個王朝在政治體制上有何獨特的基因。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衝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國古代政治軍事的主要矛盾。在中國北方,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長城沿線)為界,將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分開。漢族作為一個農耕民族,在古代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很難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定居。個別強盛的漢族王朝,即便能夠在軍事上橫掃漠北,也無法建立起如同中原地區的穩固統治,很快又會收縮回長城以內,一句話:經濟上不划算!此時,草原又會被新的遊牧政權所佔據。

    對於草原上的胡人來說,當他們進入中原後,同樣也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選擇胡漢對抗,激化胡漢矛盾,作為人口少數者的胡人,必然無法對中原地區進行穩固統治,甚至會付出沉重的代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後趙。羯人因為他們對漢人的暴政,遭到了以冉閔為代表的漢人的殘酷清洗。

    選擇徹底漢化,則會失去對草原的控制,陷入漢人王朝的週期性危機,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北魏。鮮卑拓跋部原本是一個強勢的遊牧政權,後來卻要像漢人王朝一樣防備來自草原上的邊患(柔然)。漢化之後,北魏在洛陽的上層貴族迅速腐朽墮落,與邊鎮軍事貴族的關係逐漸疏離,最終釀成了六鎮之亂,敲響了王朝的喪鐘。

    脫胎於北魏的兩個北朝政權——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他們的開創者都是六鎮之亂的參與者,也是北魏衰亡的見證者,因此就不得不慎重思考自己政權的立國之道。

    北齊路線,簡單來說就是重新胡化。北齊皇室雖然是地地道道的漢人,但他們的統治邏輯卻是鮮卑化的。這樣一來,鮮卑軍事貴族們滿意了,但漢人士大夫和老百姓卻離心離德了。儘管北齊統治的疆域更廣闊、更富庶,但卻無法對統治地區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地廣人多的優勢發揮不出來,最終被北周翻了盤。

    北周路線,簡單來說就是二元化統治的探索。一方面,充分尊重鮮卑傳統,甚至把楊氏、李氏這些原本是漢人的柱國大將軍都改了鮮卑姓氏,給足了鮮卑軍事貴族面子。另一方面,按照漢人王朝的架構進行政權設計,從而獲得更有效率的治理。在實際中,北周將草原軍事部落制與《周禮》相結合,開創了兵民合一的府兵制,一舉收服了漢族和鮮卑族兩方面的人心,超然於胡漢二元文明之上,實現了草原軍事力量和中原財政力量的優勢互補,最終扭轉了頹勢,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說了一大圈南北朝的事情,我們再回到題目中的問題,李唐王朝到底是一個胡人政權還是漢人政權?我的答案是:當李唐王朝超然於胡漢二元文明之上時,就是一個能夠同時統治長城南北的超級大帝國;當李唐王朝內卷為一元化的漢人王朝時,就不可避免地失去對長城以北的統治,並給王朝的衰亡埋下種子。

    北周二元化統治的探索,給唐初的統治者李世民以啟發,他在堅持北周路線的基礎上,透過一系列高超的政治軍事手段,在更大的疆域裡使李唐王朝超然於胡漢二元文明之上,即:用農耕文明的邏輯統治中原,用遊牧文明的邏輯統治草原。李世民既是中原農耕民族的皇帝,又是草原遊牧民族的天可汗。但很可惜,這種探索並沒有固化為制度,隨著唐初統治者的凋零,後世成長於深宮大內的皇帝無法理解這種二元化邏輯。即便像李隆基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又重新把王朝帶回了一元化漢人王朝的老路上。儘管李隆基治下的王朝在經濟上更富庶,軍事上依然強大,卻再也無法得到長城以北遊牧文明的認可(其實從武則天時期就開始了),胡人只認得你是漢人的皇帝,而不是他們的可汗。從一元化邏輯出發,盛唐的國力就在一輪又一輪邊疆征伐中被空耗掉了,直到自己內部統治危機的爆發。

    後世究竟是誰把二元化統治給制度化了呢?開創者是遼朝(南北面官制度),集大成者是清朝。尤其是清朝統治者,身兼滿洲旗主、中原皇帝、蒙古大汗、藏傳佛教仲裁者等多重身份,超然於多元文明之上。有意思的是,這兩個王朝的開創者,都是崛起於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過渡地帶(東北地區)的民族,也許過渡地帶的人更能理解二元化邏輯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鐘馗有時候鉤的很準,有時候不行,有沒有練習的方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