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生物健康說
-
2 # 健康一線
1、頭部:當時期首先侵蝕的時候,頭部是首先會反應出來的部位,當溼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溼證,除溼氣,祛溼健脾,是冬季女性和中老年人最熱門的話題。
2、關節:如果體內已經侵蝕到關節的時候,關節也會出現一定的病症,部分氣血執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痠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3、消化效果:溼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欠佳、飯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溼”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溼困的表現。
4、小便及婦女帶下,而且大便也會表現的比較稀:溼邪還有一個特徵也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醫養生,健脾“化溼”。小便混濁、大便溏洩、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特徵都相對經典。
5、舌苔:舌苔厚膩是溼病的經典表現,它常在機體還沒有表現出突出病態態勢時就有所表現。看舌苔以清晨剛起床的最為準確。
6、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體內肯定是有溼氣在侵蝕。大便後總有某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有溼的一種表現,因為溼氣有黏膩的特徵。體內有溼的人,大便後一張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
-
3 # 哆咖醫生
在中醫理論裡,溼對應的內臟是脾。脾是負責運化的,簡單講主要是消化吸收,當溼邪影響脾後,脾的功能就差了,同樣當脾虛出現,溼寒的情況會進一步加重,首先表現為食慾減退,腹部脹氣,人變得懶動,身體發沉,頭腦不清爽,大便會稀點兒,小便可能也不痛快。繼續發展當寒溼之邪停留在經絡,關節部位,就會出現以關節、筋骨疼痛為常見症的證候,就需要用祛溼通絡的方法治療;當寒溼之邪在臟腑停留則容易出現畏寒肢冷,腹痛洩瀉,或浮腫為常見症的證候,形體肥胖也是腫,我們叫臃腫,就要針對臟腑化溼,尤其是脾腎陽虛導致的內溼,要溫補臟腑之陽氣。
-
4 # 養美健康生活
溼是最容易滲透的。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溼氣遇熱則成為溼熱,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溼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體內溼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面板起疹、雀斑加重,甚至出現腸胃炎。口腔症狀比較明顯,舌苔白厚。
怎麼辨別自己是否溼氣太重呢?
1.看齒痕:對著鏡子張開嘴,仔細觀察舌頭,如果舌體胖大、舌頭兩側有牙齒印、舌苔很厚、發黏,那就證明體內溼氣過重。
2. 看便便。大便不成形,顏色發青,長期便溏。
3. 看精神狀況。身體疲憊,容易睏倦,記憶力減退,有頭昏腦漲之感。
如何祛除體內溼氣呢?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那該怎麼祛除體內溼氣呢?
1、食療
薏米,可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
赤小豆,能補心養血,古籍裡記載“久服令人瘦”,還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
2、運動
運動出汗也能祛除溼氣的。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溼度的能力變差,體內溼氣排不出,到了冬天肯定會得病。
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都有助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
3、日常生活
①、夏天不要貪涼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地板中,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
②、減少室內水分。可利用空調或抽溼機等排溼工具,減少室內水分,保持乾爽。晴天可開啟窗戶通風。
④、保持衣物乾爽。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蓋潮溼的被子,被子(墊絮)要經常曬。
⑤、洗浴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特別是腳部。
4、足浴泡療
人的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與人體的五臟六腑息息相關。用熱水泡腳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的臟腑機能。尤其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大,加之空調的大量使用,人們普遍喜歡吃涼的食物,所以體內多寒、溼之毒,用熱水泡腳,有助於驅寒除溼,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慾,促進睡眠。
其實,夏天把身體養好了,冬天的小病小痛也就不用擔心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冬病夏治”。夏天是陽長陰消的階段,順應這一趨勢養陽,效果比其他季節要好得多,可以治療某些屬於虛性、寒性的疾病(冬天手腳冰涼,宮寒體虛,體內溼氣重),最大限度地以陽克寒,達到標本兼治、預防保健的作用。
-
5 # 荷塘夜話1
人體溼氣重會透過各個方面表現出來,比如行動遲緩,僵硬,浮腫等等。具體說來就是皮下軟組織水分存留過多不能有效排出體外,導致面板正常功能發揮受阻,併產生疼痛,麻痺等症狀,或面板下垂,扭曲。如不能及時停止溼氣侵入或排出溼氣還會形成面板軟組織之下的人體組織結構發生病變,諸如血液神經系功能受阻,如高血壓,聽力下降,牙齒壞死,面部表情僵硬,四肢疼痛麻木等等,嚴重的還會威脅生命。一般來說,人體過多溼氣只停留在皮下組織,或人體組織結構密度較低的地方,比如膝蓋,肩周等關節處,也會存在於不同紋理肌肉,器官的接觸面,當然,溼氣可以透過刮痧去除。溼氣侵入人體是不當生活習慣導致的,無論是在體育鍛煉還是習武或休閒,只要有過抗寒抗潮溼的經歷,大多會導致溼氣侵入。目前尚無他法祛除人體溼氣。自我感悟,歡迎進一步探討。
-
6 # 男科中醫王陽生
自然界六氣得太過或不及,產生了六淫。六淫包括風寒暑溼燥火。其中溼邪是六邪之一,致病非常廣泛。
1,溼邪聚集於皮下,受到某些誘因後,由內而外發出,形成頑固性面板病如溼疹。
2,溼邪停留在四肢關節,溼性趨下,會導致關節腫大變形,形成區域性紅腫熱痛如關節炎、痛風。
3,溼邪停留在腸道,會造成腹痛腹瀉,大便裡急後重,肛門口灼熱等,形成所謂的慢性腸炎、痔瘡。
4,溼邪停留在肝經,會造成人體的胸脅脹痛、口乾口苦、食慾減退、小便面板眼睛發黃,形成所謂的肝炎黃疸、慢性膽囊炎、婦科或男科疾患包括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
溼邪產生的根源,在於肝脾腎代謝能力低下,氣機不暢。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所以慢性期健脾化溼、調理肝腎,是治療溼邪的根本大法。而急性時通常採用苦溫燥溼、祛風勝溼、利水滲溼等藥物治療。
-
7 # 浦康好女人
仲夏時節,體內溼氣容易堆積,溼能傷脾。溼毒就是“脾虛溼盛”,脾運化功能減退,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堆積,形成痰溼。如果你的身體出現以下症狀,那麼很有可能已經被“溼毒”侵體。
-
8 # 陸叔23
身體溼氣重,表現在舌頭上,舌頭胖大有齒痕,帶熱舌質紅苔黃白色,寒溼凝滯則舌質淡舌體胖大有齒痕,苔薄白而滑。久坐者腳顆部浮腫。治療可以針灸豐隆,水分,氣海,關元等穴位治療。不思飲食可服四神湯。
-
9 # 脾胃範兒
身體溼氣重,會在身體哪些身體溼氣重,會在身體哪些部位表現出來?
現在正逢夏日,溼濁流行,加之人們喜食生冷,易感溼氣,脾虛溼氣重,導致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納呆,苔白厚膩等等。那麼除了這些症狀,我們身體溼氣重,還會在身體的哪些部位有很明顯的表現?
第一:頭部很多人溼氣重,其中有很明顯的症狀就是我們的頭面部,而且當我們人體受到溼邪侵蝕的時候,人體的頭部也是最先反應的部位,那麼最典型的症狀就是頭昏腦脹,昏沉沉的,總是犯困睡不醒,怕冷怕風,流鼻涕,臉上油膩,冒痘痘毛孔粗大,面板差等等。
第二:腿部溼邪重,易下行,那麼第二侵蝕的就是我們的身體下肢,所以溼氣很重的人會感到兩條腿無力,酸沉,而且贅肉橫生。
那麼這裡有一個檢驗溼氣是否嚴重的技巧,按揉小腿上脾經的穴位——陰陵泉,位於膝蓋下方的脛骨內側的凹陷處,如果按揉疏通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也不感到痠痛,那麼說明你溼氣不嚴重。如果一按就痛,痛不可摸,那麼說明體內溼邪也是比較重的。
第三:胃腸部位溼邪困擾我們的脾臟,那麼進而就會表現出脾胃方面虛弱,人們比如總是感到胸悶腹痛,吃一點刺激的就腹瀉,吃多了就難受,食慾不好,口發黏沒有味道,口渴但是又不想喝水,怠倦無力等等。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的就是我們大便的情況,溼氣重的人大便很黏膩,衝不乾淨,這也是很明顯的一個表現。
-
10 # 婷婷閣主
體內溼氣重有很多表現形式,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大便不成型,有的人無精打采,睏倦乏力。
還有一種表現就是脂溢性皮炎,這是醫學上的稱呼,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痤瘡,也是由體內的溼氣引起的,這種病還是比較難治的,總之不能根除,拿藥膏的話,塗一段時間就有所緩解,但是藥一停就又長出來痘痘,還有一些比較官方的回答,調節自己的生活規律,不熬夜,減少吃辛辣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多運動,這些都是長期積累的才行,很多人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我覺得比較有用的方法是汗蒸,我一個朋友後背都是脂溢性皮炎長的痘痘,去年夏天七月八月練車,每天都汗流浹背,然後秋天的時候發現後背的痘痘明顯減少了,所以證明出汗排出溼氣的方法是有效的,所以汗蒸也是有效的。
回覆列表
古人云: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氣之所以被稱為“萬惡之邪”,就是因為它不分季節,不分體質,不分男女,不會自愈,隨時趁虛而入,十人九溼,就是這個原因。
溼氣不除,後果嚴重
婦科病:體內溼氣過下注,出現白帶多、異味等情況,導致炎症。體質差者,經期出現四肢疲倦、量少、痛經等症狀。
傷害關節:溼氣進入關節,與寒相遇,會形成寒溼,是引發炎症,導致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
肥胖+浮腫:溼氣入皮下,影響面板細胞新陳代謝,降低脂肪燃燒效率,導致肥胖,影響腎的利尿功能,繼發全身浮腫。
影響排洩:“溼氣黏腸”,大便次數增多,且有拉不乾淨的感覺,致使常有頭沉、無精打采感。
影響性功能 :溼氣影響腎氣的宣化功能,導致水汽停滯,造成腎積水,影響性功能。
什麼是祛溼的正確“姿勢”?
拔罐?傷元氣!
去溼氣最常見的辦法就是拔罐了,先不說一身影響美觀的紫黑罐印,更可怕的是,長期大面積拔罐會耗傷人體正氣,使身體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上火,損害面板組織,造成皮膚髮炎化膿。
中醫說:溼氣首責之於脾,卻不侷限於脾。因此,中醫推薦健脾祛溼的食療方子——赤豆魔芋薏仁粉。主要由赤小豆、薏仁、魔芋、茯苓、山藥、糯米、冰糖7味食材配方組成。
1)赤小豆:入藥,有行血補血、健脾去溼、利水消腫之效。
2)薏仁:入脾、胃、肺、大腸經,有清熱利溼,除風溼,利小便,益肺排膿,健脾胃,強筋骨之效。
3)魔芋:魔芋是有益的鹼性食品,具有水平降血糖、降血脂、降壓、散毒、養顏、通脈、減肥、通便、開胃等多功能。
4)茯苓:歸心、肺、脾、腎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5)山藥:《本草綱目》認為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6)糯米: 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
7)冰糖:冰糖味甘、性平,入肺、脾經;有補中益氣,和胃潤肺的功效。
溼氣重的人,每天飯後用熱水衝調飲用一杯赤豆魔芋薏仁粉,能夠有效祛溼消腫,還能潤腸通便,長期堅持能夠有效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