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口紅1

    DP機槍我們用過,69年的高炮兵說說:57高炮訓練槍帶炮打航模小拖靶,DP輕機槍架在炮管上,槍板機用鋼絲連在一炮手的踏板上,航模拖帶一個用紗布做的拖靶,訓練各個炮手的協同跟蹤目標。至於為什麼用這麼老式的機槍我想應該是去庫存,消耗掉積壓的槍彈,還有一個不能公開的可能,就是後來改用過56式輕機槍,結果是子彈數目不好控制,炮班截流56式子彈,輕武器實彈射擊時過槍癮。

  • 2 # 科羅廖夫

    蘇制轉盤機槍,是DP-28的機槍,因為機匣上方安裝一個碩大的彈盤,因此在吃雞遊戲中被戲稱為“大盤雞”。

    DP-28,也稱為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1928年正式裝備,與莫辛納甘步槍使用同一1908年式7.62mm有底緣步槍彈。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火力猛,每分鐘射速達到600發,空槍重9.1公斤,戰鬥全重12.1公斤。DP輕機槍共生產了80萬挺,是蘇聯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機槍。

    DP-28機槍來中國很早,這挺機槍早在抗戰時期就馳騁中國戰場了。1938年,蘇聯兩次售華當時世界最先進DP-28轉盤輕機槍,共2600挺,按步兵營配備可武裝20個蘇械師。可以說,DP-28機槍的首次大規模參戰,是在中國戰場上。當時國軍的74軍,10軍和第5軍等精銳部隊都有裝備這種機槍。

    抗戰時期,我們八路軍和新四軍也使用過少量DP-28機槍。國共合作以後,國民政府一共撥付給八路軍蘇制DP-28轉盤輕機槍120挺(你沒看錯,120挺,後面是一個零)。當年蘇聯援助中國二千多挺轉盤機槍,八路軍改編後只獲得了這一百多挺。

    在《英雄兒女》等抗美援朝題材影片中,這種槍身上方帶有大型扁平彈盤的輕機槍,橫掃美國侵略者的場景,讓全體華人家喻戶曉,華人親切的稱之為“德普輕機槍”和“轉盤機關槍 ” 。

    到了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蘇聯一開始援助中國36個步兵師的全套武器,包括捷格加廖夫DP-28機槍8148挺,平均每個步兵師裝備225挺DP-28機槍。

    1953年,新中國仿製DP-28機槍為53式輕機槍,到1957年停產時為止,共生產53式輕機槍41265挺,能裝備近200個步兵師。

    到了五十年代末期,隨著中國產的53式重機槍,56式班用機槍的大量配裝,笨重的53式轉盤機槍就迅速退役了

  • 3 # 歷山耕夫569

    武器製造的款式和效能是根據戰場需要而設定。轉盤輕機槍,在蘇德戰場上沒能發揮出太大作用。道是蘇制圓夾衝鋒槍使用率很高,是攻克柏林進行巷戰和堡壘戰的主要武器。轉盤輕機槍使用率最高的是後來的抗美援朝時期,蘇聯援助中國志願軍的重要武器之一,加上各式蘇制衝鋒槍。替代了中國的小米加步槍。從此中國軍隊也進入了單兵武器製造的革命時代。

  • 4 # 寒江孤影9981

    該槍由前蘇槍械設計師瓦西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傑格佳廖夫於1921年設計研製/1926年定型/1928年開始裝備部隊。

    這一挺DPm"德普"7.62毫米陸軍步兵用輕機槍,班排重點支援武器。

    其優點——機構簡單、動作可靠<全槍總共65個零部件/多是可降低製造成本的衝壓切削件>;操作簡便;戰鬥射速高。

    其缺點——沒有輔助小握把,長時間射擊易疲勞;由於火力強,槍管易過熱。

  • 5 # B座603-YXQ

    DP-28轉盤槍比起德國的MG-42機槍真不算什麼好東西,它的最高每分鐘600發的射速比起MG-42的每分鐘1500發,聽到槍聲都洩氣。但是每分鐘600發的射速卻是那個時代通用機槍射速,這個射速創造的奇蹟早已神話般深入人心,戰場上關心的是打掉了槍口下的多少個目標,很少人關心射速有多高。在MG-42射手忙著找新彈藥時,DP-28還在對目標自信堅定的射擊著。DP-28生來就不是用來“壓制”敵人火力的,它只不過是高射速的“莫辛納甘”,執行的是“對地面慢速移動或固定目標的模糊精確打擊”,它的威力在於“點射”,故一盤子彈夠執行5分鐘以上的“壓制任務”。

    戰場上合理的武器搭配: 莫辛納甘+ PPS-41+ DP-28,中近火力搭配決定了DP-28是一件有效優秀的武器。北韓戰爭中在“上甘嶺戰役”中,DP-28被志願軍用的令聯合國軍聞風喪膽。

  • 6 # 史論縱橫

    蘇制轉盤機槍大名叫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外文名稱叫DP-28機槍,是前蘇聯的一款制式輕機槍,因為在機匣上方安裝了一個大彈盤,所以被中國俗稱轉盤機槍。

    在一戰中輕武器上是馬克沁重機槍的天下,但是馬克沁重機槍因為不太方便運動,在一戰後,裝甲坦克快速發展,戰爭形態和意識也不斷轉變,所以,輕機槍作為一款能夠快速移動,簡單輕便,得到各國的青睞。

    比如捷克製造ZB-26式機槍就深受亞洲國家的歡迎,老蔣好使的時候購買和仿製了將近十萬挺輕機槍,除此之外,德國製造的MG34通用機槍和MG42機槍在二戰中都有不俗的表現,美軍裝備勃朗寧自動步槍雖然被美軍當步槍使用,但實際上已經充當了輕機槍的作用。可以說,輕機槍在二戰和二戰之後的戰爭形態中佔據重要的地位。

    而蘇聯的當家輕機槍就是這個轉盤機槍,輕機槍都有一個優點,就是在子彈上可以使用步槍的子彈,這對步兵來說簡直就是一項福利,在一個最小的作戰單位中,如果因為槍不一樣,而要採用好幾個規格的子彈,絕對是一件麻煩事,所以,輕機槍一般普遍採用步槍的子彈,機步子彈統一。捷克式輕機槍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毛瑟步槍子彈,蘇聯轉盤機槍則採用了莫辛納甘步槍的7.62*54mm子彈。

    轉盤機槍沒分鐘射速可達600發,射程800米,效能還算可以,在二戰中蘇聯共生產了超過七十萬多挺,被大量應用在坦克裝甲車甚至是飛機上。

    之所會生產這麼多機槍,也跟轉盤機槍的結構特點有關,轉盤機槍結構特別簡單,全槍只有65個零件,製造工藝要求不高,因而可以大量快速生產,但是這款槍卻未能代表蘇聯的軍工水平,也就是1300多萬蘇軍,必須得有裝備啊!即使差一點,也得有,這一點跟中國就不一樣,中國二戰中是有人但是沒有裝備,蘇聯後來是有裝備但是沒有人。在《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蘇聯的女兵都人手一把莫辛納甘步槍。

    正因為如此,在二戰結束後,轉盤機槍就升級為RP-46式連用機槍,當然大批這樣的武器並沒有被直接丟掉,很大一部分都被賣給了其他國家,在抗美援朝中,中國就大量裝備轉盤機槍,具體數目不詳,但是以我們的仿造能力,瞬間就能自主生產製造,後期自然也將這種笨重的機槍淘汰了。

    但是轉盤機槍並沒有完全退役,即使在至今的區域性地區衝突中,扔被使用。

  • 7 # 陽光映晨

    轉盤機槍前蘇聯衛國戰爭時生產的一種全自動輕武器,發射7.62毫米步槍彈,射速每分鐘六百發,彈盤容量47發,火力持續行還行,缺點彈盤在槍身上方,且較大,對射手安全操作相對別的<如捷克式上插彈匣>,有一定危險性!

  • 8 # 瘋狗的輕武

    DP大盤雞就是一種機槍啊,最大優點的話應該算是結構非常簡單了。

    全拆完了也就62個零件,這可是機槍。你看SKS都有102個零件,所以這貨非常毛子,適合量產。

    47發的彈盤比捷克、BAR、布朗這些輕機槍彈容要大的多。

    但毛病也是不少,畢竟輕機槍這玩意在二十年代也只是個起步期。首先他這個大盤子就非常鬧心,結構複雜,而且體積偏大,也不方便攜帶,磕磕碰碰之後供彈更差。

    德棍第一次見到蘇軍副射手揹著這大盤子時候會不會估計這孩子是個工兵,來埋反坦克地雷的。

    還有它的槍機復進簧是繞在導氣活塞上的,而活塞特別燙,射擊時間一長。彈簧就會軟化,影響裝填。

    而且這貨連個把手都沒有,不方便提行

  • 9 # 歷史總探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克辛機槍是此次戰爭的主要武器之一,但由於其重量之重,機動效能較差,最終被輕機槍所取代。

    而蘇制轉盤機槍便是輕機槍的一種,別名DP28機槍,於1928年在蘇聯軍隊中正式投入使用,此後陸續被應用在各個國家,博得了一個好名聲。其使用的時間大致在1928年--1960年這三十二年的時間。

    蘇制轉盤機槍擁有很好的防風防沙防泥巴的能力,即使是在沙子和泥土中,也可以不受惡劣的自然環境的影響,持續地發射子彈。

    47發子彈使得該機槍擁有很好的連續發射力,可以在緊急情況下一直髮射,兇猛的火力,爆射的火花,較大的儲備子彈空間,給予敵人防不勝防的威力,深受蘇聯軍人的喜愛。但蘇式轉盤機槍也有缺點,它是一個兩腳架的物體,並不能承受太多的重量,否則便容易損壞。

    唯一的裝填方式便是在頂部裝填47發子彈,相對於其他的機槍來說較小,對於方式作戰所需要的全自動火力壓制比較麻煩,作戰前需要副手提前裝填子彈,要知道若是在作戰過程中子彈用完,這不僅會造成機槍主人的臨時混亂,而且很有可能對此次戰爭造成不利影響。

    蘇制轉盤機槍來華也較早,可以說蘇制轉盤機槍第一次投入大規模使用就是在中國。由於機槍的頂部為一個類似於留聲機的唱片,也可以說是人們盛菜時的大盤子,真是給人以獨特的視覺享受,並且在發射時隨著炮彈的發射而轉動,不僅給人以動感,更使人激情澎湃,而它也被中國軍人給予了一個可愛的稱號“電唱機”,可見它在中國軍人心中的地位。

    然而在當代年輕人的吃雞遊戲中,由於其碩大的彈盤,被年輕人戲稱為“大盤雞”。

    1938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蘇聯曾兩次在中國販賣這種在當時最為先進的機槍,共售2600挺,可供20個師投入使用。在抗美援朝中,這部機槍也為華人民進行抗戰,充當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蒙古人民也曾使用這種機槍,但由於蒙古族自古至今擅長騎馬,對於機槍的使用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據說在1939年5月的諾門罕戰役中,一個蒙古人民的機槍手的喇叭型的膛口消焰器,形狀怪異。原來是膛口消焰器裝反了。由此可見,蘇式轉盤機槍也不是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容易操作的,這確實需要一定的技能。

    而在《英雄兒女》中,這部機槍的獨特設計,大型扁平彈盤,橫掃美軍的激烈情境,火力不斷地勇猛發射,猶如一條釋放天性的飛龍,在禁足已久後,終於隨心所欲的肆意飛奔,讓人驚歎不已!此後便也家喻戶曉,成為戰士的好戰友,人們心中的赫拉克利斯!

    1953年,中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工業化建設,為了提高重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中國開始仿造蘇制轉盤機槍,命名為53式輕機槍,1957年中國三大改造也已基本完成,這一年中國的53式輕機槍也已停產,共生產41265挺,能裝備近200個步兵師。

    關於蘇式轉盤機槍的所有變種,都在越南戰爭中賣給了越南。其影響之大,在人類戰爭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是值得我們讚美的!

  • 10 # 月下冷風吹

    俄造席格加烈夫(DegtyarevPakhotnyi)DP-27/DP-28輕機槍 席格加烈夫輕機槍構造簡單,容易生產,可靠耐用,是輕機槍中最優秀的設計之一。它 簡稱為DP,即為席格加烈夫輕機槍步兵型,另有改良型DPM、戰車型DT、改良戰車型 DTM、航空型DA、彈鏈式RP-46及其他數種衍生而來的中型、重型機槍。由於其在1927年 定型、1928年量產配發部隊,一般稱為DP-27或DP-28。

    其為人詬病之處,大概是使用盤式彈匣,攜行極為不便,以及早期型復進簧與槍管接 近,受熱之後會失去彈性,影響作業。後期型已將復進簧及瓦斯管與槍管分開,改善了這一 情形。中國後來仿造的五三式,是基於俄國於1934年推出的DPM改良型,將復進簧改到了槍匣後方。DP系列的槍亦可更換槍管,在槍匣右方有一個釋放鈕,按下後,槍管向前旋出。

    DP槍機使用簡單的兩個擋片,撞針向前時,擋片向外卡在槍匣上,即為閉鎖,在瓦斯 杆及復進簧後退時,將撞針拉出,擋片收回,即為開鎖,又稱“魚鰓式”閉鎖。此種操作系 統原為1870年瑞典人D.H.Friberg所發明,但是並未付諸實行,一直到1907年,Rudolf H.Kjellman才製出一款依此原理設計的重機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德國Gewehr43也 採用類似的閉鎖方式。

    抗戰初期的俄援貸款,由民國27年(1938年)3月起分3批,一共進口了5600挺。該批 槍立即投入了戰場,在民國27年(1938年)3月~4月的臺兒莊戰役派上了用場。當時在27 師服役的老兵鄭玉良回憶說:“記得我師是三三編制,我連約120多人,武器裝備比較好。 當時我擔任中士班長,這個班有14人,分兩個組:一個是機槍組,使用蘇式762轉盤機槍; 一個是步槍組,都是咱們漢陽造79步槍……”事實上DP的盤式彈匣並不轉只有盤面轉,是 用內部發條彈簧的力量,將子彈推往彈匣口。

  • 11 # 一口紅1

    DP機槍我們用過,69年的高炮兵說說:57高炮訓練槍帶炮打航模小拖靶,DP輕機槍架在炮管上,槍板機用鋼絲連在一炮手的踏板上,航模拖帶一個用紗布做的拖靶,訓練各個炮手的協同跟蹤目標。至於為什麼用這麼老式的機槍我想應該是去庫存,消耗掉積壓的槍彈,還有一個不能公開的可能,就是後來改用過56式輕機槍,結果是子彈數目不好控制,炮班截流56式子彈,輕武器實彈射擊時過槍癮。

  • 12 # 科羅廖夫

    蘇制轉盤機槍,是DP-28的機槍,因為機匣上方安裝一個碩大的彈盤,因此在吃雞遊戲中被戲稱為“大盤雞”。

    DP-28,也稱為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1928年正式裝備,與莫辛納甘步槍使用同一1908年式7.62mm有底緣步槍彈。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火力猛,每分鐘射速達到600發,空槍重9.1公斤,戰鬥全重12.1公斤。DP輕機槍共生產了80萬挺,是蘇聯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機槍。

    DP-28機槍來中國很早,這挺機槍早在抗戰時期就馳騁中國戰場了。1938年,蘇聯兩次售華當時世界最先進DP-28轉盤輕機槍,共2600挺,按步兵營配備可武裝20個蘇械師。可以說,DP-28機槍的首次大規模參戰,是在中國戰場上。當時國軍的74軍,10軍和第5軍等精銳部隊都有裝備這種機槍。

    抗戰時期,我們八路軍和新四軍也使用過少量DP-28機槍。國共合作以後,國民政府一共撥付給八路軍蘇制DP-28轉盤輕機槍120挺(你沒看錯,120挺,後面是一個零)。當年蘇聯援助中國二千多挺轉盤機槍,八路軍改編後只獲得了這一百多挺。

    在《英雄兒女》等抗美援朝題材影片中,這種槍身上方帶有大型扁平彈盤的輕機槍,橫掃美國侵略者的場景,讓全體華人家喻戶曉,華人親切的稱之為“德普輕機槍”和“轉盤機關槍 ” 。

    到了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蘇聯一開始援助中國36個步兵師的全套武器,包括捷格加廖夫DP-28機槍8148挺,平均每個步兵師裝備225挺DP-28機槍。

    1953年,新中國仿製DP-28機槍為53式輕機槍,到1957年停產時為止,共生產53式輕機槍41265挺,能裝備近200個步兵師。

    到了五十年代末期,隨著中國產的53式重機槍,56式班用機槍的大量配裝,笨重的53式轉盤機槍就迅速退役了

  • 13 # 歷山耕夫569

    武器製造的款式和效能是根據戰場需要而設定。轉盤輕機槍,在蘇德戰場上沒能發揮出太大作用。道是蘇制圓夾衝鋒槍使用率很高,是攻克柏林進行巷戰和堡壘戰的主要武器。轉盤輕機槍使用率最高的是後來的抗美援朝時期,蘇聯援助中國志願軍的重要武器之一,加上各式蘇制衝鋒槍。替代了中國的小米加步槍。從此中國軍隊也進入了單兵武器製造的革命時代。

  • 14 # 寒江孤影9981

    該槍由前蘇槍械設計師瓦西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傑格佳廖夫於1921年設計研製/1926年定型/1928年開始裝備部隊。

    這一挺DPm"德普"7.62毫米陸軍步兵用輕機槍,班排重點支援武器。

    其優點——機構簡單、動作可靠<全槍總共65個零部件/多是可降低製造成本的衝壓切削件>;操作簡便;戰鬥射速高。

    其缺點——沒有輔助小握把,長時間射擊易疲勞;由於火力強,槍管易過熱。

  • 15 # B座603-YXQ

    DP-28轉盤槍比起德國的MG-42機槍真不算什麼好東西,它的最高每分鐘600發的射速比起MG-42的每分鐘1500發,聽到槍聲都洩氣。但是每分鐘600發的射速卻是那個時代通用機槍射速,這個射速創造的奇蹟早已神話般深入人心,戰場上關心的是打掉了槍口下的多少個目標,很少人關心射速有多高。在MG-42射手忙著找新彈藥時,DP-28還在對目標自信堅定的射擊著。DP-28生來就不是用來“壓制”敵人火力的,它只不過是高射速的“莫辛納甘”,執行的是“對地面慢速移動或固定目標的模糊精確打擊”,它的威力在於“點射”,故一盤子彈夠執行5分鐘以上的“壓制任務”。

    戰場上合理的武器搭配: 莫辛納甘+ PPS-41+ DP-28,中近火力搭配決定了DP-28是一件有效優秀的武器。北韓戰爭中在“上甘嶺戰役”中,DP-28被志願軍用的令聯合國軍聞風喪膽。

  • 16 # 史論縱橫

    蘇制轉盤機槍大名叫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外文名稱叫DP-28機槍,是前蘇聯的一款制式輕機槍,因為在機匣上方安裝了一個大彈盤,所以被中國俗稱轉盤機槍。

    在一戰中輕武器上是馬克沁重機槍的天下,但是馬克沁重機槍因為不太方便運動,在一戰後,裝甲坦克快速發展,戰爭形態和意識也不斷轉變,所以,輕機槍作為一款能夠快速移動,簡單輕便,得到各國的青睞。

    比如捷克製造ZB-26式機槍就深受亞洲國家的歡迎,老蔣好使的時候購買和仿製了將近十萬挺輕機槍,除此之外,德國製造的MG34通用機槍和MG42機槍在二戰中都有不俗的表現,美軍裝備勃朗寧自動步槍雖然被美軍當步槍使用,但實際上已經充當了輕機槍的作用。可以說,輕機槍在二戰和二戰之後的戰爭形態中佔據重要的地位。

    而蘇聯的當家輕機槍就是這個轉盤機槍,輕機槍都有一個優點,就是在子彈上可以使用步槍的子彈,這對步兵來說簡直就是一項福利,在一個最小的作戰單位中,如果因為槍不一樣,而要採用好幾個規格的子彈,絕對是一件麻煩事,所以,輕機槍一般普遍採用步槍的子彈,機步子彈統一。捷克式輕機槍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毛瑟步槍子彈,蘇聯轉盤機槍則採用了莫辛納甘步槍的7.62*54mm子彈。

    轉盤機槍沒分鐘射速可達600發,射程800米,效能還算可以,在二戰中蘇聯共生產了超過七十萬多挺,被大量應用在坦克裝甲車甚至是飛機上。

    之所會生產這麼多機槍,也跟轉盤機槍的結構特點有關,轉盤機槍結構特別簡單,全槍只有65個零件,製造工藝要求不高,因而可以大量快速生產,但是這款槍卻未能代表蘇聯的軍工水平,也就是1300多萬蘇軍,必須得有裝備啊!即使差一點,也得有,這一點跟中國就不一樣,中國二戰中是有人但是沒有裝備,蘇聯後來是有裝備但是沒有人。在《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蘇聯的女兵都人手一把莫辛納甘步槍。

    正因為如此,在二戰結束後,轉盤機槍就升級為RP-46式連用機槍,當然大批這樣的武器並沒有被直接丟掉,很大一部分都被賣給了其他國家,在抗美援朝中,中國就大量裝備轉盤機槍,具體數目不詳,但是以我們的仿造能力,瞬間就能自主生產製造,後期自然也將這種笨重的機槍淘汰了。

    但是轉盤機槍並沒有完全退役,即使在至今的區域性地區衝突中,扔被使用。

  • 17 # 陽光映晨

    轉盤機槍前蘇聯衛國戰爭時生產的一種全自動輕武器,發射7.62毫米步槍彈,射速每分鐘六百發,彈盤容量47發,火力持續行還行,缺點彈盤在槍身上方,且較大,對射手安全操作相對別的<如捷克式上插彈匣>,有一定危險性!

  • 18 # 瘋狗的輕武

    DP大盤雞就是一種機槍啊,最大優點的話應該算是結構非常簡單了。

    全拆完了也就62個零件,這可是機槍。你看SKS都有102個零件,所以這貨非常毛子,適合量產。

    47發的彈盤比捷克、BAR、布朗這些輕機槍彈容要大的多。

    但毛病也是不少,畢竟輕機槍這玩意在二十年代也只是個起步期。首先他這個大盤子就非常鬧心,結構複雜,而且體積偏大,也不方便攜帶,磕磕碰碰之後供彈更差。

    德棍第一次見到蘇軍副射手揹著這大盤子時候會不會估計這孩子是個工兵,來埋反坦克地雷的。

    還有它的槍機復進簧是繞在導氣活塞上的,而活塞特別燙,射擊時間一長。彈簧就會軟化,影響裝填。

    而且這貨連個把手都沒有,不方便提行

  • 19 # 歷史總探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克辛機槍是此次戰爭的主要武器之一,但由於其重量之重,機動效能較差,最終被輕機槍所取代。

    而蘇制轉盤機槍便是輕機槍的一種,別名DP28機槍,於1928年在蘇聯軍隊中正式投入使用,此後陸續被應用在各個國家,博得了一個好名聲。其使用的時間大致在1928年--1960年這三十二年的時間。

    蘇制轉盤機槍擁有很好的防風防沙防泥巴的能力,即使是在沙子和泥土中,也可以不受惡劣的自然環境的影響,持續地發射子彈。

    47發子彈使得該機槍擁有很好的連續發射力,可以在緊急情況下一直髮射,兇猛的火力,爆射的火花,較大的儲備子彈空間,給予敵人防不勝防的威力,深受蘇聯軍人的喜愛。但蘇式轉盤機槍也有缺點,它是一個兩腳架的物體,並不能承受太多的重量,否則便容易損壞。

    唯一的裝填方式便是在頂部裝填47發子彈,相對於其他的機槍來說較小,對於方式作戰所需要的全自動火力壓制比較麻煩,作戰前需要副手提前裝填子彈,要知道若是在作戰過程中子彈用完,這不僅會造成機槍主人的臨時混亂,而且很有可能對此次戰爭造成不利影響。

    蘇制轉盤機槍來華也較早,可以說蘇制轉盤機槍第一次投入大規模使用就是在中國。由於機槍的頂部為一個類似於留聲機的唱片,也可以說是人們盛菜時的大盤子,真是給人以獨特的視覺享受,並且在發射時隨著炮彈的發射而轉動,不僅給人以動感,更使人激情澎湃,而它也被中國軍人給予了一個可愛的稱號“電唱機”,可見它在中國軍人心中的地位。

    然而在當代年輕人的吃雞遊戲中,由於其碩大的彈盤,被年輕人戲稱為“大盤雞”。

    1938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蘇聯曾兩次在中國販賣這種在當時最為先進的機槍,共售2600挺,可供20個師投入使用。在抗美援朝中,這部機槍也為華人民進行抗戰,充當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蒙古人民也曾使用這種機槍,但由於蒙古族自古至今擅長騎馬,對於機槍的使用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據說在1939年5月的諾門罕戰役中,一個蒙古人民的機槍手的喇叭型的膛口消焰器,形狀怪異。原來是膛口消焰器裝反了。由此可見,蘇式轉盤機槍也不是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容易操作的,這確實需要一定的技能。

    而在《英雄兒女》中,這部機槍的獨特設計,大型扁平彈盤,橫掃美軍的激烈情境,火力不斷地勇猛發射,猶如一條釋放天性的飛龍,在禁足已久後,終於隨心所欲的肆意飛奔,讓人驚歎不已!此後便也家喻戶曉,成為戰士的好戰友,人們心中的赫拉克利斯!

    1953年,中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工業化建設,為了提高重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中國開始仿造蘇制轉盤機槍,命名為53式輕機槍,1957年中國三大改造也已基本完成,這一年中國的53式輕機槍也已停產,共生產41265挺,能裝備近200個步兵師。

    關於蘇式轉盤機槍的所有變種,都在越南戰爭中賣給了越南。其影響之大,在人類戰爭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是值得我們讚美的!

  • 20 # 月下冷風吹

    俄造席格加烈夫(DegtyarevPakhotnyi)DP-27/DP-28輕機槍 席格加烈夫輕機槍構造簡單,容易生產,可靠耐用,是輕機槍中最優秀的設計之一。它 簡稱為DP,即為席格加烈夫輕機槍步兵型,另有改良型DPM、戰車型DT、改良戰車型 DTM、航空型DA、彈鏈式RP-46及其他數種衍生而來的中型、重型機槍。由於其在1927年 定型、1928年量產配發部隊,一般稱為DP-27或DP-28。

    其為人詬病之處,大概是使用盤式彈匣,攜行極為不便,以及早期型復進簧與槍管接 近,受熱之後會失去彈性,影響作業。後期型已將復進簧及瓦斯管與槍管分開,改善了這一 情形。中國後來仿造的五三式,是基於俄國於1934年推出的DPM改良型,將復進簧改到了槍匣後方。DP系列的槍亦可更換槍管,在槍匣右方有一個釋放鈕,按下後,槍管向前旋出。

    DP槍機使用簡單的兩個擋片,撞針向前時,擋片向外卡在槍匣上,即為閉鎖,在瓦斯 杆及復進簧後退時,將撞針拉出,擋片收回,即為開鎖,又稱“魚鰓式”閉鎖。此種操作系 統原為1870年瑞典人D.H.Friberg所發明,但是並未付諸實行,一直到1907年,Rudolf H.Kjellman才製出一款依此原理設計的重機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德國Gewehr43也 採用類似的閉鎖方式。

    抗戰初期的俄援貸款,由民國27年(1938年)3月起分3批,一共進口了5600挺。該批 槍立即投入了戰場,在民國27年(1938年)3月~4月的臺兒莊戰役派上了用場。當時在27 師服役的老兵鄭玉良回憶說:“記得我師是三三編制,我連約120多人,武器裝備比較好。 當時我擔任中士班長,這個班有14人,分兩個組:一個是機槍組,使用蘇式762轉盤機槍; 一個是步槍組,都是咱們漢陽造79步槍……”事實上DP的盤式彈匣並不轉只有盤面轉,是 用內部發條彈簧的力量,將子彈推往彈匣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日齡雛雞25度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