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資料完善度低
-
2 # 長風浩蕩
這是表與裡的關係,因與果的關係,怎麼會衝突呢?這兩個事兒本來也不是一個層次上的事啊,碰都碰都碰不上,怎麼衝突啊?
能夠根據民意及時反應,能夠建立良好的制度和規則,這不就是王、聖麼?
“王”字怎麼寫?通天達地中正平直,就是王;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王上有耳採聽民意,有口言民之所願,是為聖。你口中勢不兩立的兩回事,本來就是一體之兩面、表與裡的關係啊。
你是對王與聖有什麼誤解吧。王、聖,不是個獨立標籤,誰搶到了就是誰排他性私有產權了,不是有這標籤就是王聖,沒這標籤就不是王聖。這王、聖,是名不是實,名只能據實而來,實不能隨便跟著名走。你之所言所行,利於國家社稷,才是王才是聖,比如採聽民意、建立完善的典章制度(比如“禮法制度”也是一種制度建設啊,但不知為啥,總是被當成“愚民”“奴化”策略,橫豎是立規矩不行,那是奴化以愚民;不立規矩也不行,那是無視人性本惡天真幼稚以愚民。也真是難辦)。甚至說,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典章制度,才能稱王稱聖,才有這王與聖之名。有實才有名啊。
為啥說你對王與聖有誤解,我猜你是這般理解王與聖的(準不準,你自己評價):
你認為王、聖,就是個偶像,他是“正義”、“真理”、“智慧”的“化身”,他的所言所行,就代表著“正義”、“真理”、“智慧”,而非他所言所行體現了、實現了“正義”“真理”“智慧”。因此,他只應施為不應被施為,只應令他人服從,不應服從他人。所以,他不需要同志同事同僚,不需要諍友直友諍臣直臣,他不需要上司下屬,他不需要組織實體,他只要一說話,必是萬民服從,不服從就是愚蠢邪惡。如是者,就是你心目中的“王”吧。熟悉吧?熟悉就對了,這都在《形而上學》裡寫著呢。
呃,話說相信一個人能夠成為“正義”“真理”“智慧”的化身,作為一個意志能夠先驗於“正義”“真理”“智慧”這類抽象概念而存在,然後因其人的“王”“聖”的身份而為其言行定性,這是愚是智?
話說,什麼樣的“聖”與“王”才需要民愚?是“只應施為不應被施為、只應令他人服從不應服從他人”的“philosopher王”,還是以教化百姓安撫萬民為職責、受國之垢與不祥的“王”?
愚民,目的有二,一為令民無條件服從,二為便於利用萬民謀他一己私利卻害民之利。
那麼,古往今來,誰在愚民?哪方以愚民為旨?是以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為理想的政治體系,還是以“我是philosophet,所以其他人都應服從我”的政治體系?
就在當今世界,愚民仍然在進行中啊,奶頭樂理論、快樂教育理念、娛樂至死宗旨,以及資本作用下各種無中生有意義的虛名之下導民務虛名不求實利、資本本身卻無止境擴張的現實,才是真正的愚民。“雖然他們一無所有,但他們有了自由——安吉麗娜”。是啊,只要腦袋裡認為自己“自由”、“幸福”、“得YHWH愛護”,自己再怎麼悽慘也是甘之若飴,這正是“只應施為不應被施為只應令他人服從不應服從他人”的philosopher王們最喜愛的愚民”吧。
-
3 # 節度使95
首先你懂內聖外王是什麼境界嗎?
其次,民意等於方向正確嗎?烏合之眾是怎麼來的?民眾思維能力不足,以淫樂為樂。淫,放縱,過度。樂極生悲這話懂意思嗎?這是以民樂為樂“未若以鄉民之善為樂”的理由。
為什麼“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中人以上可以語上”?思維層次差距太大。之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天賦或者思維能力的幾層差距很大。
想解決什麼愚民啊什麼民治啊,首先民眾提高自己的自主思維能力!辯理的時候隨時要拖個外國名字出來就說明說者自己思維推理能力不行,行你直接推理就是,也說明跪舔成了習慣。
第二,跳出來去反對一門自己沒有深入理解的知識彰顯自己的個性,這是個愚蠢無知的習慣,皇帝的新裝。就像中醫黑既不瞭解中醫體系,也沒有自己實踐過藥方就反對,這你可以自己作。NO 作NO呆:因為現狀是好醫生確實很難遇上,一個人這麼武斷其實是用無知斷了善緣,斷了自己改變提升的機會。
我昨夜上網搜了下儒學思想,恐怕寫這些的人沒研究過先秦孔子。仁義禮智信亂解,不知所云。知識的傳播,正解才是第一位的,不然還不如別說話。我首先看的原著,沒有先入為主,自己有腦子還是先用自己的。
成人的思維能力是用來交流思想不是用來被灌輸的,建議題主首先去自主閱讀自主思考。“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
4 # 使用者王承月
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從古到今,無一列外。民眾不按受那種儒家統治制度,民眾要要造反,說明那時候的民眾有所覺悟,反對統治階級是必然的!
-
5 # 味哎兒
民概念繁雜複雜幾乎不能說清其具體是啥的程度。
廣義上講民應是有國後國內裡的人都稱為民。
有神後,除通神者外都是民。
奴隸式時除奴隸主外其他人歸民。
封建式時除跟隨王者外是民。
資本式時神職.王.所有權人外歸民。
民選總統時,總統代表民。只不過總統年薪近千萬元,民中有要飯的。偉大是統計學的平均法門,總統收入與要飯的平均後,國家平均收入為幾百萬元。
這是人群.社會.國家實際執行形式。
詞說渲染時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公平.人權.內聖外王,等等。
民終歸於王,古華人不渲染,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帥土之民,莫非王民。從而殺王為滅國。改天換地新王出現,其民其天地萬物還是原本的民與天地萬物並不變。因奪國權一詞真實。民歸於王可用針對具體個體個人直問其“你自己是人民嗎”,其被問者不能答自是人民,僅可答成屬人民中的一員。而王對外華人言自己則是代表民的。民無參政性可窺一斑,聽從服從政是真實現實的,其它一切歸宣傳渲染。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
6 # KKKli
謝邀。民主國家以法律和法規的形式確保民眾的人權,私權,財產權的合法地位 ,是民眾可以參與國家管理的社會制度,民眾享有精神和人身的自由權利。內聖外王是中國儒學管理國家理論的方式,即修身,齊家,平天下。其本質是以封建倫理道德價值觀為標準的一整套行為摸式,讓民眾參照執行屬於道德治國的人治模式是獨裁者的愚民方式,民眾沒有基本的精神和人身自由的權利。這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的根本原因,是導致中國民眾不幸悲哀的社會制度。
-
7 # 儒者讀書
在題主的問題裡我注意到題主說儒家限制公民的權利,並以勿談國事舉例,而事實上,遍翻儒家經典,也沒有表達過類似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儒家推崇仁政,依照現在的觀點來看有“精英治國”的影子,但要注意的是西方像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伏爾泰、泰戈爾,都是推崇精英治國的,即使在現代,領導人的產生機制也都是在確保選出來的人是品德高尚、能力一流的,由此可見,精英治國和民主、秩序在根本上是不衝突的。
真正重要的是精英從哪裡來,代表誰,能力素質的高低問題。這就涉及了教育、階層、人才選拔制度等領域,而在封建社會,儒家在教育上是不遺餘力的,但受限於時代,它只能培養出代表地主階級的人才,而幾乎所有的精英都是產生於地主階級及以上階級,這是侷限性。
再說構建社會治理制度,儒家提倡以“禮法”為核心,實行仁政,在封建社會末期走了極端,但是以今天的觀點重新闡釋,可以解釋成道德建設與法律建設雙管齊下,並以道德建設為核心,法律建設為輔助。這裡如果有人說儒家只會空談道德,不管民生的話,那還是建議去看看真正的儒家大師們是怎麼做的吧!在儒家的政治追求裡,經濟不是根本追求,也不是第一追求,而是基礎性的追求,只要人民生活達到一定水準,立即就要展開“禮法”建設,這是毋庸置疑的。
解釋了這麼多,其實目的是說儒家的政治理論和現在的民主秩序不是衝突的,是可以進行結合的。
-
8 # 東風別業
謝邀,絲毫沒有衝突,衝突來自不理解。聖人,其實就是思想理論方面成就突出之人。他們有遠見,能把握先機,是智者。我們現代用學校體系來經營科學的普及和研究,其本質就是內聖化,就是開發智力。對外,稱王。這兩點是根本。一切制度等文明的東西都是智力活動的果。內聖外王之說是在強調而抓住根本,並不是一根筋否定法制制度,而是抓住根本,與法制互補,相互促進。非此即彼,是一根筋的腦殘認知。
-
9 # 徐正躍常綠永不雕謝
以規則、法制管理社會是現代國家的基本要求。而且法治的含義不是政府以法律來治理社會,而首先是政府的行為在法律約束之下。缺失了這個前提權力必然濫用,所謂規則和法律只能淪為統治人民的工具。而儒家的“內聖外王”、“勤政愛民”拆穿了只是統治者的一種陰險、虛偽的權謀。造反的時候誰都不會記得“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等坐穩了江山孔孟之道必然大行其道,所以孔家才能一次次被歷代統治者加封,擁有了無數的頭銜,成為“千古聖人”。但這樣的把戲在民智開啟的當代越來越玩不轉,連最冥頑不靈的腦袋也不可能指望“孔孟之道”來管理現代國家吧。但如今擔憂的是一種“威權主義”的觀點以現代、時髦的面貌出現,並深刻影響著政治,這實際就是“內聖外王”的現代翻版,集權的核心加上現代的包裝是非常危險的!
-
10 # 王言一如
民意 若是被劃分區涉入政治 很容易操弄以及被代表,慎重。民意 只可對一件事 心血來潮 發表意見 判斷 平時也許偶爾發生 國家強大前進路上也許 更頻繁一點這種互動,進而 能快速達到良好的影響效果或者 目的。但不能 接觸太 過 利益的誘惑
為什麼說儒家的“內聖外王”理論和願望極其容易引起專職;其理論的核心是精英治國、而剝奪了老百姓管理國家的權利和義務(比如:勿談國事)……,是否有愚民之嫌?你怎麼看?
回覆列表
這個談起來很複雜,也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
民意,即民主,規則和制度,即法制也。民主與法制,是現代國家的管理模式,這是經過數千年探索磨合出來的。為啥誕生於西方而非東方?
西方雖然有過短暫統一如"羅馬帝國"、澳匈帝國"等,但"意識形態"卻從未統一過。這故然給歐洲人追求個性自由的民族性有關,也跟歐洲的生存環境有必然聯絡。
古歐洲,處於北緯35度以上,北為冰原極地,南有地中海相隔,西瀕大西洋,東有沙漠和青藏高原相阻。歐洲各國,除了要管理好內部事務,還要面對外強相侵。而歐洲的氣候和物產,不如非卅豐盛,也不像中國南方富有。老百姓沒有更多的東西供統治者掠奪,而只有抱團向外擴張和殖民掠奪,才能保持民族的生存和繁榮。
這正是民主的基礎和生存土壤。而民主的確立,還須要公共"契約"即"法制",即無倫貴賤貧富都必須要共同尊守、敬畏的公共"契約",這就是"猶太教"以及受其影響誕生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產生的根本原因。這種"契約"實現的條件是"平等"和"公正"原則,否則,它就無法生存和被人接受。就無法逃脫被消滅、征服、被奴役而成為"種姓制度"的下等人。它與東方"儒教"的"內聖外法,等級禮制"是不相容的。
而東方的古中國,北緯三五度以下,有資源富集,土地廣大,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的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生存條件遠優於古歐洲,北是森林高原,寒冷生存條件差,西有青藏高原和沙漠相隔,既阻擋了東方人向西擴,也阻擋了歐洲強敵東侵;東南都有太平洋相阻。唯有西北等並不強大的少數遊牧民族是小小的威脅,並不致命。
也就有了領土大一統和"意識形態"大一統的基礎和條件,"民意"麼?嘴上說說,實際靠邊去。有了王權,就可以施"王法",所謂"內聖外法"才有實施的基礎。所謂"王法"就是對已是王,對下是法,沒有平等與公證,只有"只准洲官方火,不準百姓點燈"。"內聖"也不過是對自已的階層和利益而言,對百姓,沒有"聖"只有法。
呵呵,胡說八道了,切勿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