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海派諮詢策劃

    根據楊老師在歐洲多年的生活學習經驗總結,他們大大小小咖啡廳主要還是靠單純的咖啡盈利的。因為歐美人都有喝咖啡習慣,家裡都有咖啡機。然而速溶咖啡的品質和口味滿足不了他們的習慣和需求。所以出門在外都會選擇咖啡廳。世界有兩種咖啡廳,一種是咖啡廳,另一種是中國的咖啡廳。國外是生活剛需,男女老少皆有癮的。而華人談事除了傳統的酒桌飯局似乎無處可去。國內喝茶的人也不可謂不多,但大眾消費水平的茶館真沒有。目前中國年輕人形成了個原本屬於遊牧民族的奶茶風,可能是社交剛需。所以說國外咖啡館怎麼盈利,就相當於中國北方面館怎麼盈利。咖啡館靠咖啡賺錢,麵館靠面賺錢。

  • 2 # 咖小斐

    咖啡在國外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國內咖啡館大約是在1990年左右才在東部沿海地區緩慢發展,至今不足30年,且集中於中東部地區,與歐州300多年的咖啡館歷史差距甚大。所以,與其討論“國外咖啡館是如何賺錢的”,倒不如談談“國內咖啡館是如何賠錢”的?

    目前,中國獨立咖啡館約有14萬家,連鎖咖啡館(星巴克、咖世家、瑞幸以及麥咖啡等等)大約有1萬家。國內咖啡市場的不斷擴大,使得每年咖啡館的數量以10%以上的幅度穩定增長。看似繁榮的咖啡市場,前景一片好。

    但“6虧3平1盈利”,這就是中國目前獨立咖啡館的盈利狀況,且短期仍舊無法改善。

    原因1:國內外咖啡市場文化的差異

    1.以歐洲為例:咖啡市場高度發達,喜歡優質“現磨”咖啡

    1683年,歐洲第一家咖啡館就在威尼斯開業了,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咖啡對於歐洲人來講,已經形成一種生活習慣,而非只是一種簡單的飲品。

    全球大約有60多個國家/地區種植咖啡,而歐洲是主要的消費地區。資料表明:歐洲人均每年飲用杯量在300杯以上,北歐地區更可達到400杯以上。

    而歐洲並非是“速溶咖啡”的主要消費區,絕大多數是以“現磨咖啡”為主,也就是現磨現做的咖啡。他們會有家庭製作咖啡的習慣,但很多依舊是去咖啡館進行購買,客流量大是國外咖啡館為什麼賺錢的主要原因。

    2.國內咖啡市場:咖啡市場發展雖快,仍以“速溶咖啡”為主

    中國雖然是咖啡消費大國,每年人均咖啡飲用量約為4杯,儘管“現磨咖啡”每年增速都很快,但目前咖啡市場仍以“速溶咖啡”為主體,大約佔整個咖啡市場的84%。

    而“速溶咖啡”的飲用是不需要到咖啡店內購買的,網上可以直接購買,且衝煮簡單方便,不需要任何專業咖啡技巧即可享受。

    速溶咖啡的佔比過高,這樣去咖啡館喝“現磨咖啡”的消費者也就會少,客流量少是中國咖啡館不賺錢的一大原因。

    原因2:國內外開店的目的差異較大

    1.國外:解決咖啡市場顧客的痛點需求

    我們以美國舉個例子。21世紀初的美國咖啡文化以“星巴克的深度烘焙”為主,後來開始出現了與“主流的星巴克深烘文化”相反的“淺度烘焙亞文化”,淺度烘焙講究的是突出咖啡的酸度與甜度,而星巴克的深度烘焙咖啡豆焦炭味以及醇厚度高,突出不了咖啡豆最本身的風味。(因為深商業統一烘焙,深度烘焙的容錯率是最高的)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批代表“淺度烘焙咖啡文化”的咖啡館,解決的市場需求就是:與星巴克走相反的路線,星巴克使用深度烘焙咖啡豆,他們使用淺中度烘焙咖啡豆;星巴克使用商業級別咖啡豆,他們使用產量更加稀少、風味更好的精品級別的咖啡豆;星巴克突出咖啡的苦味(醇厚度),他們突出咖啡的酸味......

    這批當時很小眾的咖啡館,其中以“知識分子”為代表,不僅店名文藝,而且非常厲害。在美國,精品咖啡的文化初期潮流以及“全美反抗星巴克”的旗號就有這位仁兄的“踴躍參與”,並提出了口號,大意是:我們不怕星巴克開到隔壁,就怕星巴克比我們品質高。

    開店之初,這批小眾咖啡館就是抱著“與星巴克走相反的方向”,吸引“喜歡酸度的淺中度咖啡”的小眾人群,並在諾達的美國咖啡市場大放異彩,可見定位是非常精準的。

    2.國內:急功近利,尤以“情懷”最大

    自己從業咖啡6年,很多獨立咖啡館的老闆,開店前可能對於咖啡的市場行情都不瞭解多少,看中的就是咖啡以及飲品的毛利率高, 心想只要走起量,那利潤完全是非常可觀的;還有一種就是完全是出於“情懷”而去開店,常見的有“年輕時去國外喝完咖啡,就有了一家自己想看咖啡館的打算”、“想有一個可以朋友聚餐、自己看書的地方”、“覺得是一件非常浪漫以及文藝的事情”等等。

    但不管是咖啡館,還是其他餐飲行業。開店的目的都是為了能解決“顧客需求痛點”,抱著“利潤高”以及“情懷”開店,卻很少去想“我開這家店,核心競爭力在哪裡”、“咖啡館那麼多,顧客為什麼要選擇我”等,這樣盲目營業的咖啡館,很少能盈利的。這也是國內咖啡館非常普遍的一個問題,“同質化競爭”太過於嚴重且“不以解決市場需求”為目的的開店,也是國內咖啡館盈利難的一大原因。

    原因3:國內外專業咖啡師技能差異大

    1.國外咖啡烘焙師:僅僅入門,花費10年

    記得那是2013年,參加國內某項手衝比賽。報名後就忘記了這回事了,正式比賽前一天才收到主辦方的郵件,通知賽事注意事項。這個時候,購買咖啡豆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從家裡拿了一包美國某品牌的衣索比亞水洗耶加雪啡(開封后大約有1個月),1包(227g)大約150元,屬於正常價格。正式比賽了,由於是做培訓的,所以講解環節沒有出問題。在衝煮環節中,儘管是已經開封1月的咖啡豆,但香味還是非常濃,得到評委的好評,最終如願獲得了三名(前兩名使用的咖啡豆為巴拿馬瑰夏)。

    還有一次,與公司一位美國代表聊天中得知,在美國咖啡市場中,咖啡烘焙師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烘焙超過10年”,才只能算是入門了。很多國外咖啡企業招聘烘焙師時,合同年限起步一般都會在10年以上。(記得美國的peet"s咖啡在中國開店時,有位朋友過去做烘焙師,當時簽訂的合同就是10年)

    2.國內咖啡烘焙師:短暫練習,即可出師

    在反觀國內的烘焙師,很多都是自己買個烘焙機,然後買1-2麻袋的咖啡生豆(1麻袋約為60公斤)練習,後就可自稱為“咖啡烘焙師”了,就可以自己烘焙商用咖啡豆了。儘管中國每年進口的“精品級別咖啡生豆”非常多,但能算得上“精品咖啡熟豆”的卻很少,原因就出在烘焙這個環節,烘焙資歷太淺。

    在國外,年齡超過30,甚至40歲以上的咖啡師隨處可見,國外基本認定一個行業,都喜歡“專而精”。還記得每年都會去上海看咖啡展會,每年的咖啡展會,都會有一些來自日本的大佬,60-70歲以上非常多,但技術那是真的沒話說,是真正的“咖啡大師”。在國內,咖啡師一般都是30歲以下的,由於發展以及薪資等原因,很多咖啡師超過30歲都會尋求轉行,人才的斷流也是中國咖啡館難以盈利的另一大原因。

    總結:重視戰略與戰術

    國外咖啡館也不全然都是賺錢的,某次國際咖啡論壇上,幾位國外的大咖也有幾位是開店失敗從而轉型做咖啡培訓等工作的。國外的咖啡市場中,尤以歐美、日韓發達,這些國家擁有的共同點:

    人均飲用量高:北歐年均每人400杯以上,美國年均每人300杯以上,日韓年均每人也在200杯以上;

    咖啡市場成熟:以現磨意式咖啡為主流;

    咖啡師從業要求較高:尤其是南韓,對咖啡師的從業有著相當嚴格的要求;

    國內咖啡館不賺錢,不應該將“戰略與戰術上的錯誤”都歸結於“房租人事成本高”以及“市場大環境不景氣”等外在原因,更應該從自身去考慮,而這些恰恰就是國外咖啡館賺錢的原因。

  • 3 # 泡麵Sir

    傳說中整日閒坐在巴黎咖啡館裡的人不是藝術家,就是思想家。所以,他們點一支菸呆坐發痴都是有型有款,說是在工作都不為過

    然而,在現實且物慾的美國,你若是碰見一些神情專注的型男或酷女耳朵上夾著藍芽耳機、面前攤著“蘋果”,在咖啡館的某個角落猛嘬著一大杯冰拿鐵,可千萬不要把他們和法國閒人們混為一談。這些年輕人都是正兒八經在賺工資的,只不過把辦公地點搬到咖啡館裡罷了。

    對於曾經在家工作的自由職業者來說,咖啡館裡的人氣多少消除了由於長期獨自在家而產生的“幽閉恐懼症”傾向;對於公司來說,只要職員有定時定量的“產出”,咖啡館要比不斷擴大公司辦公面積划算得多。隨著無線網路技術的提升,有很多事情可以在咖啡館裡一邊享受Sunny,一邊喝著拿鐵而搞定。收發EMAIL、網上即時溝通、閱讀和調查資料、手機與客戶通話,接著把完成好的檔案發到附近的影印店,然後在去開會的路上順便取走列印成冊的檔案。

    這些被稱為“金考一代”(Kinko"s generation)的上班族,大多從事工作方式靈活多樣的新媒體、顧問、銷售、市場策劃和經紀等工作。據說最近聯邦政府都開始推行僱傭“室外”工作人員的方案,可見這種新型工作方式之走俏。由此隨之而來的,當然是咖啡館們為了招攬這些固定客戶們而競相出招爭搶生意了。地段好、氣氛環境對路、周圍配套設施齊備(比如毗鄰圖書館、影印店等)、有無線網路和良好周到的服務,會成為人們“上班”的首選,當然飲料食品價廉物美也是必不可少的。

    久而久之,在同一個咖啡館上班的“同事”,居然也形成了一個小圈子,不僅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網路,也沒有令人頭疼的“辦公室政治”需要解決,的確是理想不過的工作環境。不同的圈子吸引不同興趣和職業的人,所謂的人氣和名氣也就這麼傳開了。有的咖啡館甚至還利用一些“上班族”來招攬其他顧客,比如某個設計師定時為咖啡館客人做點免費小設計什麼的,像這樣的你情我願何樂而不為,還同時給雙方帶來互惠互利。

    當然,這樣鬆散的工作團隊搞不好也會帶來管理上的一些麻煩。上了一年的班,很有可能你連同事的臉都不怎麼記得清,最熟悉的人倒是那個不斷給你續杯的服務員。對於重視傳統形式的企業文化與團隊精神的公司來說,這種工作方式顯然也有點不著邊際,儘管這本身或許也會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精神突破。

    儘管沒有了傳統辦公室死板的條條框框、嚴格的著裝禮儀和無聊費時的插科打諢,在咖啡館上班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首先不能忘記的,就是工作成果。喝咖啡也好、果汁也成,老闆和客戶要的東西總還是定時交待,否則很快就沒人為你的午飯買單了。其次,“咖啡館辦公室”也有不少不成文的規定和彼此心知肚明的套路,你要是不識相,可別怪服務員不客氣,那個靠窗的寶座可就難坐穩了。

    小費要給大方了,自然不用說,否則這一整天你自己都坐得不自在。光坐著還遠遠不夠,每隔一段時間,總得叫點東西,就當是花錢買個座,總比同樣地段的辦公樓租金要便宜多了吧。但即便如此,碰到客源高峰時,還是識趣點出門轉一圈透透氣,免得遭受其他顧客惡狠狠的白眼,有“佔著茅坑不拉屎”之嫌。手機和電腦最好都設定成靜音,免得騷擾其他人;而自己的東西也最好碼碼齊放好了,不要把檔案堆得滿桌子都是,電線繞得三尺長,好像真跟自個兒家似的。大家都是來做正經事的,不要很八卦地亂搭訕,除非別人也主動招呼,否則沒人有空陪你瞎聊,更別伸長了脖子偷看別人的電腦螢幕,弄不好告你個企圖盜竊商業機密!自己的東西也要看住了,畢竟是公共場合,小賊難防。

    從選址到點單,以及如何和服務員打好交道,這一切由常客們做來都駕輕就熟,新手們不得不暗自偷學幾招,才能使自己成為“咖啡館最受歡迎的員工”。但無論如何,這些都算不上麻煩和障礙,只要不是在公司辦公室和家裡,咖啡館仍然是另類上班族們的鐘愛之地。只是“工作在別處”果真能給依舊為資本家們打工的“奴隸”們某種心理上的轉變嗎?這可能沒有固定的答案。但在咖啡館辦公肯定能給上班族們不一樣的感覺,而他們要的也正是這種感覺。

    其實在國內一些一線城市

    也越來越多的上班族選擇去咖啡館工作

    可能就像文章說的比較自由

    也可以避免辦公室政治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咖啡館工作

    ......

    如果不能去咖啡館辦公,那就把辦公室打造成咖啡館吧

    你有什麼在辦公室喝咖啡的有趣經歷嗎

  • 4 # ZBLiu

    以我在大城市裡看到的情況而言,目前咖啡館盈利不高的原因是懂得喝咖啡的人在比例上還偏小。在講情調的咖啡館裡的客人要麼是老年咖啡客,要麼是有高學歷的知識人群。所以那裡看上去生意是很清淡的。但是“門庭若市”又會趕走上面那種真的咖啡客。

    而真能培養出懂得咖啡的客人的也只有這樣的情調咖啡館。一般趕時髦的咖啡店,有的甚至調不出合格的濃縮咖啡。到那裡去喝咖啡的會學出什麼品嚐水平,可想而知。這樣的客人通常不會是回頭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做魚吃魚有幾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