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諸葛孔明在哪裡
-
2 # 滿滿傳媒
當然有,首先債券基金本身並不是保本型理財,只能相對來說風險較小。導致債券基金虧損的可能性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基金公司管理不善,比如去年華商基金旗下的多隻債券型基金就大幅下跌(這裡引用樓上的內容,請不要介意),當然這只是個別現象。
更多的是第二種:一看到下跌就心裡發慌,拿不到幾天看不到漲就想賣出,這種心態往往最容易出現虧損。
買債券基金最重要的就是長期持有,這樣才能擁有安穩的收益。
-
3 # A亞特斯
即使是風險最低的純債債基也同樣有虧損的案例,所以幾乎沒有債券基金是保證不會發生虧損的。
債券基金根據風險的不同可以細分為純債債基、一級債基和二級債基,而這三種都有可能出現虧損,下面我就在三種債基中各找一個案例給你做個分析。
純債基金—只買債券就不會虧損嗎?純債基金,就是產品資產只能買債券的基金。那這種基金是不是就不會虧損呢?
想想這兩年債券市場上的違約事件就可想而知。根據光大證券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1月5日,債券集中違約的現象較為嚴重,報告期內已有33個新增違約主體,為2014至今違約數量最多,違約餘額最大的一年,而且數量和餘額執較去年翻了好幾倍。
如果基金買的債券發生違約後,就要等待相關機構對債權進行追償,足額償付的時間以及回收率是我們最為關注的。
資料顯示,違約債券的整體回收率(各個主體違約率的算術平均值)為30.37%,國企為55.13%,民企為24.18%。
也就是說如果純債基金買的100萬的一隻債券違約了,國企類的債券平均能拿回55.13萬,民企類的債券平均能拿回24.18萬,單隻債券分別虧損44.87%和75.82%。
雖然基金對於單隻債券有持倉限制,但也不排除某些重倉債券出現違約,導致整隻基金的淨值出現大幅下滑,比如已經清盤的中融融豐純債。
這是2016年成立的純債債券基金,成立規模不到1億,根據基金合同中投資範圍的要求,該基金只能買債券,不能買權益類資產。
但這隻基金重倉了一隻債券14富貴鳥,淨值佔比達47.2%。而碰巧的是這隻債券在2018年出現了違約,在復牌後的連續5個交易日中,暴跌超過90%。由於違約債券的價格暴跌,這使得中融純債的淨值出現了大幅下挫,18年1季度跌幅就達到了40.65%,2季度繼續下跌12.5%。
最後整隻基金虧損了50.1%,投資者損失慘重,最後因為規模不符合監管的要求,而被迫清盤了。所以別以為買了純債就沒事,這隻債基給你來了個50%的虧損。因此我們買債券基金,是非常顧忌買到規模太小的基金,或者是新成立的但機構資金佔比很高的債基的。這種債基可能都是機構資金幫忙湊合才能成立的,成立以後立馬就會“出逃”,這會使得整隻基金的規模大幅縮水。而規模太小的債基的流動性管理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一般新發債券如果不是有好的管理人接手,個人都不建議買。
一級和二級債基—配置了股票資產,跌起來也不含糊一級和二級債券基金,區別就是在買債券的同時,一級債基有20%的額度可以參與新股申購(一級市場),二級債基由20%的額度可以投資股票交易(二級市場),因此得名叫一級債基和二級債基。
比如諾安增利債券就是一隻典型的一級債基,成立於2009年,規模現在只有0.66億,成立之初可是有16億,但是因為後面業績太差,投資者都用腳投票了。
一級債基都會在合同的投資範圍中對投資品種進行說明,比如諾安增利的基金合同中就寫明:基金可以投資於增強類資產,主要為股票(包括新股申購)、權證等,而這一非債券類資產的投資 比例合計不超過基金資產的20%。
那既然80%的資產都投資於債券,而只有20%的資產是打新股的,應該風險也不高,那是不是不會發生虧損呢?當然不是的。
就以諾安增利為例,這隻成立於2009年的債基應該說成立時間也不短了,但是論業績確實真的沒有什麼亮點。
9年中,只有3年能夠跑贏同類平均水平,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這9年中,債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只有2011年是負的,其餘的年份都是正收益,而諾安增利卻又4年是負收益的。
他的特點就是靠股市好的時候,把基金的收益坐上來,其餘的年份幾乎沒什麼太多的貢獻,也就說在對80%的債權資產進行管理的時候,幾乎沒有體現出來什麼管理水平。
二級債基,就是80%的基金資產買債券的時候,由20%的資產可以在二級市場上買股票。這種基金髮生虧得機率是最大,對於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要求也最高,這裡我們舉一個比較好的例子,用來說明,即使是好的二級債基,在行情不好的時候,也會出現虧損。
比如易方達穩健收益,這是一隻老基金,成立於2005年的9月,基金規模12億,成立以來收益率達158.89%,而且這隻基金的主要收益都是由現任基金經理胡劍創造的,期間創造的收益為105.52%。
基金合同中的投資範圍也明顯約定:基金可以投資於股票,但股票等權益類品種不高於基金資產的 20%。而這20%應該說也是發揮二級債基收益能力最好的工具,易方達穩健收益應該說發揮的不錯。
在胡劍管理的7年中,均取得了正收益,只有2年沒有跑贏同類平均水平,但在牛市的時候,同時也表現出了較強的收益增強能力,比如2014年和2015年,分別跑贏同類平均9個百分點和7個百分點。
長期來看,部分一級和二級債基其實是具備長期的收益能力的,其實很合適進行資產配置。股債蹺蹺板的效應除了在2011年失靈以外,其餘的大部分年份都是有效的。
那如果二級債基出現虧損又是個什麼情況呢?虧損的幅度甚至會比一些股票基金更大。
比如下面這隻華商雙債豐利債券,成立於2014年,在2015年憑藉33.3%的收益一舉多得了當年的債券型收益季軍,可謂是名噪一時。
但在2018年這隻基金卻栽了跟頭,接連踩雷兩隻債券違約,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11凱迪債(112048)和15華信債分別公告不能如期兌付,要知道2018年1季度,凱迪債佔其持倉的6.49%,而華信債更是佔其持倉的24.18%。兩隻違約債券的價格出現暴跌,拖累整隻基金的表現。
兩個季度,基金的淨值跌幅高達33.89%,高居債券基金榜首,同時全年的跌幅也超過了滬深300的25.31%,投資者損失慘重。
因此,綜上所述,無論是哪一種債券基金,都有可能出現虧損。尤其是國家在打破金融市場剛性兌付,去槓桿的背景之下,劣質的企業是必須要出清市場的。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債券,該退的就得退,不存在什麼借殼和擔保。這一點,我之前也提過,以後儘量避免炒低價股或者ST,可能炒著炒著,就真的退市了。
如何避免買到踩雷的債券基金?注意看基金公司的實力和基金的規模及管理。
1、看基金公司的固收實力
市場上有對基金公司旗下的債券基金收益率進行彙總評分,根據不同的年限來成立多個榜單,但個人不認可這種方式。這對那種規模小、產品少的基金公司是明顯有利的,我建議可以看看基金公司在債券類基金當中的規模進行選擇。
根據2018年基金公司偏債主動型基金規模排名的榜單顯示,第一名是博時,第二名是中銀,第三名是招商,第四名是廣發,第五名是農銀匯理。這些榜單我覺得和他們的債基的整體實力是比較相符的。
除了博時這種靠著去年火熱的短債推動規模快速上漲以外,中銀、招商和廣發都是債券基金當中的老手了。
比如中銀,2017年中銀旗下債基共賺錢44.16億元,是當年公募基金中債基賺錢最多的公司;其固收投資能力一直得到市場和投資的認可,榮膺公募基金20年“最佳固定收益基金管理人”的稱號,個人以前也很喜歡中銀旗下的一些偏債型混合基金,風險和收益平衡能力非常出色。
因此,基金公司的固收投資能力是我們選擇債券基金的首位,這類基金公司在債券市場上具有豐富的投資經驗,懂得如何在控制風險的情況下獲取收益。而不是為了出業績,上規模去博業績,博排名。要知道債券類的基金收益都是靠一點一滴去積累的,風險是他們最大的敵人。
2、看基金規模及管理人
選了好的基金公司以後,我們可以看看基金的規模和管理人。
對於新成立的債券基金,如果機構投資者佔比比例過高,這種我們是要額外小心的,這種可能是找幫忙資金成立的,這種基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新基金成立後首次開啟申贖,份額就會出現大幅流出,使得基金“收益”因贖回費的緣故淨值出現飆漲。
所以一般規模小於10億的債券新發基金我都不建議買的,而且一般有號召力的管理人和基金公司,也不可能管理一隻規模這麼小的債基。
至於基金管理人就不多說了,不是說新人的不買,而是小公司的新人我們根本沒辦法判斷他的專業能力,也沒有投研團隊去保證,除非你想賭一把,不然我個人還是更願意把錢放到有實力的基金公司發行的老產品上面的。
綜上所述,債券基金任何一個品種都是有可能出現虧得,這一點投資者是要注意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過去十幾年的投資歷史中,債券基金只有一年出現了平均負收益,其餘年份都取得了正收益,這也是值得我們留意的訊號。個人以為債券基金其實也有不少好的產品,隨著利率的下降,個人認為債券市場還有不少的機會,債券基金也可以成為我們資產配置中的產品。
-
4 # 淡淡的思緒
今年就有幾隻債券型基金的虧損案列了。
原來,債券型基金長期持有,虧損的可能性極小,債券型基金本來的風險就小,它持有的都是國債金融債等偏低風險的各型債券。
現在,隨著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同時也把風險交由了市場自己承擔。
今後債券型基金也會隨時面臨虧損的可能了。
今年包商銀行的二級債暴雷,還有一隻煤炭債暴雷,受波及的債券型基金不少,其中有三隻債券型基金跌幅超過了股票型基金。
跌幅最慘的“華泰紫金豐益中短債”,11月10號破天荒的跌了-8.75%,並且創下了連續跌幅半個月之久,跌幅高達11%左右,拿這隻債的投資者當然就虧了。
跌幅僅次於華泰豐益的“博時富誠純債”,11月16號也出其不意的暴跌-了7.78%, 前後也跌去了9%左右,持有這隻債的投資者也虧損了。
還有一隻“富通歲歲天利”四天時間也跌幅了-6.5%左右。至少持有半年左右的投資者面臨了虧損。
-
5 # 韭菜炒雞金
有啊,我2020年4月買的鵬華永潤一年定開債券,到今天2020年2月24日快要接近一年了,本金都還沒拿回來。
這是我自2020年入基金市場以來,所有買的基金中最後悔的一隻基金。剛剛入坑,本來想著穩健為主,買點債券就是比較穩。
我當時也沒想到債券還會虧。更後悔的是買的是一年定期開放的。中間取不出來。到目前為止還需要再等待兩個月左右才能贖回。
大家都知道去年2020年是一個多好的一個市場啊。權益類的基金平均收益47%。而我是去年4月入的場,那個時候時機多好啊。也就是說我當時拿著錢不買這次債券基金,而閉眼隨便買任何一隻混合基金或者是股票基金一年的時間又不動,都要至少賺百分之四五十啊。
這就是沒有選好基金經理的下場。正因為這一隻劉濤管的基金太失敗,所以從此以後,鵬華的任何一隻基金我都不會再買。
回覆列表
首先可以明確的告訴您,債券型基金也有虧損的可能,並不是說債券型基金持有債券並不會虧損。
可能許多投資者認為,因為債券是按照票面利率獲得固定收益,所以說,每年收益是固定的,並不會存在虧損的可能,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就比如去年華商基金旗下的多隻債券型基金就頻頻踩雷,買入了許多違約的債券,導致債券型基金的淨值出現了大幅下降,最高的時候跌幅竟然高達20%,大家可以想一下,一隻債券型基金竟然能虧損20%,是多麼的痛心啊。這主要還是因為該債券型基金買入的幾隻債券陸續發生了違約風險,不能及時償付本金和利息,才導致了債券價格和基金的淨值發生了較大的下跌。
同樣整個國家的經濟走勢和利率走勢,也會影響整個債券的價格估值。一旦國家經濟走勢變差,整個國家的利率水平偏向下行,那麼來說整個債券的價格就會走高。反之,如果國家的整個經濟形勢向好,通貨膨脹的可能性較大,那麼整個市場的利率水平將來就有可能進一步收緊,這樣將會導致債券價格出現下跌,從而導致持有該債券的債券型基金淨值出現下跌。
因此總的來說影響債券,價格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債券型基金是存在虧損的可能的,因此投資者在購買債券型基金的時候也要注意債券型基金,並不是屬於保本型基金,也需要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