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桃山小徐

    中國麻類產業經濟總量超過1100億元,其中農業產值約400億元,工業產值約700億元,種植面積和產值分別佔中國特種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值的3.3%和8.3%。麻類產品年出口創匯20億美元。苧麻、亞麻加工量居世界首位,黃紅麻加工量居第3位,纖維大麻和劍麻在世界上也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石化資源的日益枯竭,麻類纖維因具有生態、環保等優良特性而備受消費者的鐘愛,其需求在逐年增長,全球天然纖維每年增速8%,中國為15%,歐美麻紡織品消費量幾乎佔到天然纖維總量的20%~30%。然而,中國麻類產業的發展潛力和空間遠未被充分挖掘出來。除用作傳統的紡織用途外,麻類的藥用價值、造紙、建築材料、食用價值、飼料用途、水土保持、工業原料、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多功能用途還處於探索階段,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將催生出一個巨大的麻類新興產業,勢必成為中國21世紀嶄新的經濟增長點。1

    中國麻類作物的用途

    1.1中國麻類作物的傳統用途

    麻類是中國傳統的紡織原料之一,在眾多的紡織纖維中,麻纖維是最具潛在功能的天然纖維。1.1.1苧麻和亞麻的紡織

    目前中國90%的苧麻織品及服裝都用來出口。

    苧麻、亞麻是中國的特產,苧麻織品具有挺括、粗獷的特性,是開發高檔面料的重要資源,其面料的獨特風格,又不能被其他纖維產品所替代。苧麻、亞麻產品具有天然纖維的保健功能,廣泛應用於衣著、室內裝飾和國防等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環境汙染狀況的重視,天然纖維產品將受到市場的青睞。因此,苧麻、亞麻及其產品是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作物和出口創匯的商品。1.1.2黃紅麻的紡織

    黃紅麻具有吸溼強、散水快、耐磨擦、無汙染等特性,是重要的環保型包裝材料,少量用於生產地毯和裝飾用布。隨著麻袋中粒袋和裝飾用布的不斷增加,對纖維的質量要求也不斷提高。1.2中國麻類作物的新用途

    隨著新產品開發技術的不斷髮展,麻類除了被用於傳統的紡織與編織外,已經開發出多種新用途。從技術成熟度與市場前景來看,麻纖維複合材料、非織造布在汽車上的使用,可降解麻地膜是麻類作物新用途的重點,麻類纖維乙醇和麻葉作動物飼料等是麻類作物新用途的發展方向。1.2.1用作麻纖維複合材料

    麻纖維具有價廉質輕、自然降解、比強度和比模量高等特性,廣泛應用於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製備。近年來,利用麻纖維增強聚合物基體的複合材料的研

    ·66·

    2010年第3期

    究越來越多。天然纖維複合材料是複合材料領域的一朵奇葩,與玻璃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相比,它具有密度低、隔音效果好、可回收、價格低廉、人體親和性好等優點。德國的BASF公司採用黃麻、劍麻和亞麻纖維為增強材料,與聚丙烯熱塑性塑膠複合,製備出麻纖維增強塑膠氈複合材料(NM TS),其密度比玻璃纖維增強的熱塑性塑膠小17%,而且不損失其翹曲性,加工方法簡單,生產成本較低,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工業、建築工業、日用消費品等領域。

    近幾年來,國內外對輕型節油轎車的需求日益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汽車用非織造布品種已達130多個,產量近2000×104m2/年。中國汽車用非織造布已佔非織造布總量的20%,國外每輛轎車消耗非織造布20m2左右。麻纖維具有優良的耐用及抗菌、保健效能,紡織加工中的落麻是非織造布工業的主要原料。

    採用麻纖維代替化學纖維,開發汽車用地毯底布、地毯、內壁裝飾和汽車窗簾等,一方面可達到綠色、環保的目的;另一方面,採用麻纖維代替化學纖維,作為汽車用內飾材料具有防火性,火警後可使乘客有更多的逃生機會。

    採用亞麻、紅麻纖維可用來生產絕熱製品和汽車內飾產品;以亞麻與合成纖維混紡,生產新的隔熱和隔音產品;亞麻和紅麻現正廣泛用於製造針刺的汽車內裝飾織物。

    1.2.2用作麻地膜

    麻類纖維可以自然降解,與環境和諧共處。以麻類纖維為主要原料,採用無紡布製造工藝和特有的後整理工藝研製的環保型麻地膜,不但強度高,保溫、保溼效果好,能有效促進農作物生長髮育,而且使用後在土壤中的降解效能良好、無汙染,並有培肥土壤的作用。由於麻纖維強度較好,麻地膜的抗拉強力大於紙地膜,適宜機械鋪膜,有利於集約化生產,減輕勞動強度和降低生產成本。環保型麻地膜的推廣應用可以解決塑膠地膜導致的“白色汙染”問題。

    1.2.3用作生物質能源

    經濟的發展使能源的需求不斷攀升,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能源消費國。2007年中國石油消費總量突破3.5×108t,其中49.27%需要進口。按目前的能源需求的增長勢頭,預計到2010年,中國石油消費總量將達4×108t。能源短缺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嚴重問題,面對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全球掀起了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質材料的熱潮。麻是生產纖維乙醇很有潛力的原料,其種植範圍極廣,中國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西至新疆,東至沿海都能種植,常年種植面積為(100~120)×104hm2。有研究表明,每1hm2麻類作物幹物質可生產9t工業用酒精,比玉米稈生產酒精的產率高出42%,若將目前收穫的麻類作物幹物質全部用來生產酒精,可年產1749×104t,其能量相當於半個大慶油田;且麻類作物耐鹽鹼、耐乾旱、耐澇,對土地的要求不高,適應性強,不與糧食爭地。中國有3500×104hm2的鹽鹼化土地和大量的低窪澇地,對其適度開發,可給麻類作物賦予強大的發展空間。

    1.2.4水土保持作物

    苧麻在南方坡耕地的種植歷史悠久,由於其枝繁葉茂、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很強,較一般草本植物的水土保持功能更強,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顯著。苧麻宿根年限一般為10~30年,多至百年以上。苧麻莖葉茂盛,根系發達,群根大部分分佈在深30~50cm 的土層中。種植苧麻2年後,整塊土地佈滿了縱橫交錯的根系,其牢牢附著土層,保水、保土功能顯著。

    苧麻葉面寬大,數量眾多,厚重密集,每年有8個月的綠葉覆蓋期,相當於60%的森林覆蓋作用,其綠葉期長,光合作用強,能大量吸收CO2,有效淨化空氣,保護生態環境。每年的麻葉、麻桿返回到土壤中,改良了土壤結構,具有培肥土壤的作用。在苧麻生長期內,一般不需要翻土,這樣能避免因翻耕引起的水土流失。所以,苧麻是南方水土保持極佳的植物。

    1.2.5用作吸附劑

    由於紅麻桿芯有極細的微腔結構,具有很強的吸附性,因此可用作吸附劑。以紅麻桿芯為原料製備的環境友好型吸附材料,克服了傳統吸油材料的缺點,具有吸油種類多、吸水量小、密度小、回收方便、受壓不漏油等優點,在環保方面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對清除油類汙染、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1.2.6用作飼料

    2.1全球麻類發展態勢強勁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天然纖維年產2300×104t,約佔紡織纖維總量的43%,麻類纖維全球年產量472×104t。全球對天然纖維的需求量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麻類纖維織物的需求量更是以每年15%~20%的速度高增長。天然纖維已是發達國家的主導消費產品,所佔比例高達70%~85%,麻纖維產品更是被髮達國家所追求。美國是麻類製品的最大消費國,其麻類種植面積很小,進口沒有設限,麻織品需求持續增長,以麻代棉會在長時間內影響美國市場。歐洲是傳統的麻織品消費區域,歐盟的擴充套件,經濟的全面拉動使之將與美國匹對,無論是現在和未

    孫進昌,等:麻類作物的用途及發展前景·67·

    農產品加工·學刊2010年第3期

    來,其麻織品市場都不會遜於美國。亞洲市場亦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大市場。未來20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騰飛期,生存條件、生活質量、消費觀念都將發生歷史性的轉變,天然纖維的消費在未來20年內,會上升到40%以上,將會同日、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一道與歐美競爭份額。隨著經濟的發展,非洲、澳洲及世界其他國家市場亦會追趕流行刺激天然纖維和麻織品的消費,透過拓展市場,爭搶份額,將會與美、歐、亞形成四分天下之勢。然而,天然資源有限,人們對生命健康的珍愛,對綠色消費的渴望,對天然纖維織物的追求與日俱增,市場供需的反差增大,日益突現出市場空缺和商機,這種大趨勢將會影響到整個21世紀。因此,全球市場的拉動,將使麻類產業成為潛力巨大的朝陽產業,帶來麻類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

    2.2中國麻業發展出現新的轉機

    儘管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麻類產業處於發展低谷,但在全球對環境重視趨同效應的刺激下,麻類勢必掀起一個新的發展高潮,主要原因如下。2.2.1化纖的使用面臨環境保護的制約

    2008年全世界化纖產量約為4300×104t,中國化纖總產能已達到2712×104t,佔世界總產量的63%。化纖已成為中國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化纖及下游加工產業也成為中國紡織行業中最為重要的出口創匯產業。然而,本世紀初,歐盟等率先提出其日用品必須在廢棄後3年時間內自然分解,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國內化纖的使用已成環境的不能承受之重,迫切需要開拓新型天然纖維產業,滿足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2天然纖維需求呈剛性增長

    因天然纖維能與自然和諧相處,使其廣泛用於紡織、輕工和裝飾等行業。世界天然纖維年產量達到2300×104t,約佔紡織纖維的43%;麻類纖維世界年產量為472×104t。世界對天然纖維的需求量正以8%的速度遞增,中國則以15%左右的速度遞增。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天然纖維在各行業的需求量將成剛性增長。

    2.2.3天然纖維面臨結構性調整

    天然纖維包括棉花、麻類、蠶絲和羊毛等,根據其來源不同,產業發展方式有所差異。棉花和紅麻種植範圍廣,產量大,然而與糧食爭地;棉花耐鹽鹼可達0.3%以上,中國有3466.7×104hm2鹽鹼地,是可大力開發的土地資源;苧麻等種植粗放,水土保持效果顯著,南方山坡地開發潛力大;蠶絲和羊毛來源於動物,衣著特色明顯,加大特色蠶絲的生產,提高蠶絲產品的附加值,應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因此目前處於低谷的中國麻業將迎來三大轉機:①全球天然纖維需求快速增加,將持續拉動著四大天然纖維之一的麻類纖維消費;②苧麻水土保持新功能的挖掘,勢必使麻類種植面積與總量大幅上升;③以現代技術提升傳統麻業的速度在加快,必將給具有明顯特色與高附加值特點的麻類帶來更高的效益,巨大的新型麻類產業指日可待。

    3新興產業麻類作物的發展方向

    3.1以麻及同類竹纖維為代表的特色纖維產業

    3.1.1麻是中國傳統的紡織原料

    隨著清潔化生產技術的不斷推廣與應用,麻的特性不斷被挖掘,為人類生活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中國麻類種植面積達66.7×104hm2,種類繁多,遍及全國各地。麻類紡織能力超過200×104錠,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產業。

    3.1.2同類纖維還包括竹和葛等

    中國竹的種植面積約為520×104hm2,主要分佈在南方地區。玫瑰麻和葛的生長面積更是無法統計,它們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山地為依託,不強求肥水資源,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長。福建省泉州市開發出竹源纖維,併成立了竹纖維研究院,因此,對新資源的開發利用將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葛纖維的提取利用也形成了專利技術,用於織造地毯,市場前景廣闊。

    3.2以苧麻水土保持為新功能的綠色纖維產業

    苧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地下部分相當發達。2007年水利部組織專家論證,認為苧麻是南方水土保持的極佳作物。四川省達州市環保局認為,苧麻種植地的水土侵蝕模數僅為裸露地的1%,而且還有培肥土壤的作用。因此,在長江流域種植苧麻,引入生態環保的生物加工技術,實現綠色苧麻纖維產業,以緩解中國天然纖維對國外依賴的矛盾。

    3.3以麻質為原料的生物材料產業

    以天然纖維——麻類為基質,可生產新型的生物材料。近年由中國自行研製的環保型麻地膜,在浙江和江蘇等省使用,獲得良好的效果,不僅蔬菜產量高,而且全程綠色控制,達到無汙染的效果,用麻纖維與塑膠混合生產的“麻塑粒子”已在汽車行業使用,收到極佳的效果。以麻纖維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獲重要突破,對這一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將推動生物能源新型產業的興起。

    3.4以清潔加工為手段的生物酶產業

    麻類等韌皮纖維必須脫掉膠質才能被工廠所利用。傳統的加工技術,就是利用化學制劑在高溫和高壓條件下進行纖維提取,其廢棄物不僅損傷纖維,而且汙染環境。利用脫膠菌株生產高效酶,經過提純,製成生物製劑,用於麻類纖維等的生物提取,可降低對環境的汙染,有效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目前,應當加強生物菌種的篩選,提高產酶能力,形成高效、節能的生物脫膠工藝技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解決教育功利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