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文山

    雖然萬里長城阻擋過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可算是秦始皇暴虐的證據。當時根本沒有什麼施工機械,全憑人力,能完成這麼一個巨大的工程,並且現在還這麼牢固,可見當年為它民工們付出了多少血汗,獻上了多少鮮活的生命。多少個本來圓滿的家庭失去了頂樑柱,剩下孤兒寡母和白髮老人在忍飢挨凍。《孟姜女哭長城》就是人民對秦始皇的血淚控訴。

  • 2 # 小莊說歷史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入侵,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的北方長城連線起來,重新修繕。這就今天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大型工程之一,在中華文明史上擁有獨特地位。

    但由於秦朝只維持短短的十五年便二世而亡,其中使用民力過度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長城建成後,依然有不少北方遊牧入主中原。因此後世便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萬里長城只能耗費民力,是沒有用的大工程!那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我們看一下中國古代擁有長城的朝代是如何滅亡的?

    漢朝長城在秦朝長城的基礎上全面擴建,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長城。而在兩漢四百餘年的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都沒有大規模的侵入中原腹地,更不要說入主中原了。漢朝最終亡於內亂,而非外敵。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大規模修建長城的中原大一統王朝,而隋朝皇帝直到滅亡前夕依然保持了“聖人可汗”的尊號。北方遊牧雖然趁隋朝大亂之機,在中原扶持了幾個割據勢力,但始終沒有真正進入中原。隋朝也是亡於內亂,而非外敵。

    唐朝雖然自己沒有大規模修建長城,但一直在維護和使用隋朝的長城。在唐朝歷史上,北方遊牧從來就沒有越過長城防線建立穩固的勢力。唐朝雖然後期允許部分遊牧勢力進入中原,但最終還是亡於內亂。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規模建築長城的朝代,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大部分長城都是明長城。雖然明朝自建立之日起便長期與北方民族作戰,天子都要親守國門。但終明朝一世,北方民族都沒能真正跨過長城。其中的山海關更是直到明朝被李自成滅亡之後,清朝都沒能透過武力跨過。

    接著,我們再看一下中國沒有長城的朝代是如何滅亡的?

    西晉時期,為了補充三國時期的人口消耗,晉武帝主動開啟長城防線,允許“五胡”大規模進入中原定居。而這一次政策最終引發“五胡亂華”,西晉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滅亡的帝國朝代。

    因為五代後晉的石敬瑭割讓了“幽雲十六州”,所以北宋自建立之日起就失去大半長城防線。沒有長城的庇護是宋軍在面對北方政權的戰爭中長期處於被動的主要原因之一。最終“積貧積弱”的北宋只能在女真人的鐵蹄下,上演了“靖康之恥”的悲劇。

    可見在中國古代,得長城者亡於內,失長城者亡於外。而長城本身的作用就是防禦外敵,如此何“長城無用”呢?

  • 3 # 香茗史館

    秦始皇之所以被稱為“暴君”,秦朝之所以被稱為“暴秦”,修建長城絕對算是主要原因之一,原因便是修建長城不惜民力,導致大量百姓傷亡。網路上,甚至一度出現上百萬傷亡,乃至數百萬傷亡的說法。事實上,我們很可能冤枉了秦始皇。

    修建背景:北伐匈奴收復河套,為抵禦匈奴南下而修建

    關於秦始皇修建長城的原因,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燕人盧生(方士)被派入海求仙返回,為了鬼神的事,他奏上了宣揚符命占驗的圖錄之書,上面寫著“滅亡秦朝的是胡”。

    “三十二年……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史記·秦始皇本紀》)

    於是,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伐胡人(匈奴),奪取黃河以南的河套地區,並在該地設立郡縣,遷居大量百姓充實該地區。為了抵禦匈奴南下侵擾,開始從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修築長城。

    縱觀中國歷史,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長期存在著威脅,中原政權雖然可以將其擊敗,但根本無法將廣袤的草原徹底納入統治。即使將一個草原民族徹底趕走,很快便會有其他草原部落遷入,重新佔據草原,並迅速壯大。同時,由於生產條件相對落後,草原民族抵禦災害的能力實在有限,因而時常南下襲擾。

    △秦國北伐匈奴之戰

    由於中原北部的邊境線實在太長,如果不修築長城,那麼便需要在各地駐守大量士兵,這將對秦國和邊境百姓造成極大負擔和傷亡代價。因此,秦始皇修建長城的目的,毫無疑問是為了防禦匈奴的南下襲擾。

    工程量:主要集中於河套地區,工廠量總體並不大

    在收復河套地區之後,由於原本的秦長城已經不適於防禦匈奴,因而主要的修築工程量集中於這一地區。同時,將燕長城和趙長城與秦長城相連,從而構築一道橫貫秦國北部邊境的一條新長城。

    △秦始皇修築長城工程量(紅色部分)

    從工程量來看,秦始皇修築長城的工程量並不大,與漢朝時期重新修築長城一萬多里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徵調人數:秦國的“徭役”制度,抽調人數其實並沒有上百萬

    關於秦始皇徵調了多少人參與修築,史記中並無具體數字,但《秦始皇本紀》中卻有“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的記載。也就是說,從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開始,便有執法不正的官吏被貶去修築長城和戍守南越地區。

    △《雲夢秦簡》

    這裡我們必須介紹一下秦國的“徭役”制度,秦國的徭役主要分為正常徭役和懲罰性徭役兩種,其中正常徭役又分為“卒更”、“踐更”兩種,懲罰性徭役則有“貲徭”和“居役”兩種。分別來介紹:

    “卒更”:“一月一更,是謂卒更也”,也就是每年需要服一個月徭役,一個月後便可返回。

    “踐更”:“貧者欲得僱更錢更,次直者出錢僱之,月二千,是謂踐更也”,也就是說如果自己不願去服徭役,便可用二千錢僱傭他人代替自己的一月更役,也算履行了服役義務。“貲徭”:根據《雲夢秦簡》的記載,“貲”是對社會罪犯的懲罰方式之一,犯有這種罪的人叫“貲罪”。而根據犯罪的輕重,較輕的罪犯只需要繳納罰款,而較重的則會被罰戍邊,被稱為“貲戍”,戍期為一歲或二歲(《秦律雜抄》);也有被被罰做無償勞役的,便是“貲徭”,例如“貲徭三旬”就是指被罰徭役三十天(《法律答問》)。“居役”:根據《雲夢秦簡》的記載,“居役”是一種變相的徭役名稱。按秦簡《司空律》的規定,凡是被“罰款”的百姓,如果不想繳納罰款或無錢繳納罰款,可以用徭役來代替。而且對具體比例進行了詳細規定。而且“居役”也可以由年齡相當和身體強弱一致的家人代替,而如果一個家庭有兩人以上“居役”的,也可以放歸一人,然後輪流服役。

    由以上制度可知,秦國的“徭役”制度相當完善,根本不太可能存在濫用民力的情況。而且,服“徭役”並非一去數年,而是滿期之後便可返回,再換另外一部分人繼續幹。

    而且,秦國時期全華人口不足兩千萬,且同時期的秦國還有其他幾項大工程在同時用人,例如攻打百越最少50萬人,蒙恬率領著30萬人駐邊,修建秦始皇陵的20萬人等等,是根本不可能抽調上百萬人去修築長城的。

    △蒙恬影視形象

    因此,秦始皇修築長城前後共動用百萬人是可能的,同一時間抽調上百萬人根本不可能。而且根據工程量主要集中在河套地區來看,抽調的勞工應當也主要是秦地人,總不能從山東或者南方抽調幾十萬人跑來修長城吧。

    傷亡人數:不可能達到數十萬人那麼誇張

    首先,秦始皇抽調人力是為了幹活,而不是讓這些人去送死的。更何況,秦始皇不可能認識不到人口對這個帝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秦國統治並不穩固的情況下,秦始皇不僅不會故意造成大量傷亡,甚至還會予以避免。

    不過,像修築長城這樣的大工程,即便是在現代,有各種大型機械的輔助,還是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工程事故,何況是在那個一切都靠人力的年代,出現傷亡必然是在所難免的。

    由此可見,參與長城修築的役夫肯定極為辛苦,也肯定因此造成了傷亡,而且傷亡數字應該也不小,但絕不會造成像後世,乃至網路上說的那般,動輒傷亡數十萬人,乃至上百萬、數百萬人。

    因修築長城造成大量傷亡應當是後世有意渲染的,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有兩點。一是山東六國對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推行的一系列新政的不滿,以及對秦帝國這個新生帝國的不認同。二是秦末農民戰爭爆發之後,乃至於漢朝建立之後出於統治的需要。

  • 4 # 野史觀天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開始注重江山的及後世的穩固,開始歷史上一個巨大的工程,修建“長城”。由名將蒙恬帶軍主持修建,當時徵用民夫、俘虜等200餘萬人,這個數字在現在可是非常龐大,現在的一個縣人口如果過百萬可就是大縣了,兩百萬差不多小的地級市的人口。

    在當時徵用民夫,增加賦稅,從百姓的角度可能是勞民傷財,青壯年都被徵用,無人耕種,可以說長城是用白骨堆起來的,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並不是在秦朝修長城的時候發生的,但是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應出修長城對百姓家庭當時生活的影響。

    但是最終修建了西起臨洮,到寧夏固原、陝北綏德、河套地區、山西、河北北部,一直延伸到了遼西及遼東五郡,全程差不多一萬多華里,所以也被稱為“萬里長城”。現在許多人登了長城後都是感嘆,那個年代的人們是如何修建起這麼宏偉的建築,但是實際上秦長城並不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的明長城那麼宏偉,但是在當時已是鉅著了。

    大量徵用民夫,也造成了民憤,以至於後期各地發生的農民起義,也間接導致了大秦王朝的崩塌。

    但是絕不能說秦始皇修建長城是殘暴,因為修長城的實際意義是為了百姓、為了後世、為了政權,當時統一的六國都是中原地區的,可以說是一個文化圈的,但是北方還有如狼似虎的匈奴,主要分佈在內蒙古地區,古代對於匈奴都視為異族,後世幾個朝代都在一直與匈奴做鬥爭,所以始皇修築長城的主要目的是抵禦北方匈奴入侵,大家都知道匈奴一直都想往中原腹地深入,中原地區物資豐富,造成了匈奴不斷騷擾北方地區。而修築長城後,設關卡,建烽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匈奴的騷擾與入侵。也對後世幾個朝代抵禦匈奴建立了一個屏障。

    但是這樣是不是也影響了對外的擴張?

  • 5 # 超短阻擊手

    首先“秦始皇暴虐”這個命題是否成立,反正我對這稱呼持懷疑態度,秦始皇真是暴君也不可能統一中國,那為何有太多人稱呼他是“暴君”呢?我感覺有以下原因

    一,“焚書坑儒”得罪不少文人,以至於這些寫書的人對秦始皇非常厭惡,於是痛恨他的這部分人寫書醜化秦始皇。《孟姜女哭長城》就是一個例子,極力醜化秦始皇。其實現在看來,“焚書坑儒”只不過是建立一個統一國家必須做的事情而已,國家統一了就得用統一的文字,否則還會分裂!所以秦始皇把其他國家的文字、歷史等書籍給燒了,這當然有人反對,然後把反對的人給殺了,就構成“焚書坑儒”事件。“焚書坑儒”不是燒了所有的書,殺了所有的文人。書,燒的是不利於統一的書,人,殺的是妨礙統一的人。

    和中國面積差不多歐洲咋沒統一?因為沒出現秦始皇這樣的人物。沒能把歐洲的文化、語言等整合好,以至於現在還在分裂,舉個例子英國,蘇格蘭分裂出去早晚的事。今天不探討這個了,否則篇幅太長了。

    秦始皇不惜揹負罵名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今天看來是偉大的創舉,為中國今後的大統一打下堅實的基礎,後代人直到現在我們都在享受他帶來的好處!

    二,前面提到《孟姜女哭長城》,那修長城是秦始皇暴政的具體證據嗎?不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國內急需休養生息,多年戰亂百姓苦呀。但外族尤其是匈奴的不斷騷擾,讓國內沒法安靜下來,又沒有能力短時間消滅匈奴,於是秦始皇就想建立一個軍事防禦工程:長城。過去不像現在機械化作業,過去全靠人力。秦始皇又想快點把長城建好抵禦外來入侵,所以出現大力征調民工,以至於死了不少人,出現民怨。但這也不能就說成是秦始皇暴政的具體案例,不能把修建防禦工程抵禦外來侵略說成是暴政。至於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陵墓這個更不是了,縱觀所有古代達官貴族更不用說皇帝了,都是為自己打造豪華墳墓。

    特殊時期用特殊手段,那個年代也只能如此。總之,秦始皇是中華民族的奠基人,是一位偉大人物,其豐功偉績無人能及,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那些謾罵秦始皇“暴君”的人可以休矣!

  • 6 # 歷來歷往

    不是的,首先不說秦始皇是不是個暴君,從史實來看,長城就不是秦始皇一個人修的,他只修了一段,是後來朝代慢慢的建造起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幾年水下機器人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