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火辰

    唐代宗時期,吐蕃攻入了長安,這是在安史之亂長安被攻破不久後,此時的長安,已經並非全盛時的長安。此時的唐朝,正如大病初癒的病人,自然不堪一擊。吐蕃佔領長安十多天,就自行退卻了,其燒殺擄掠給當時的長安人帶來了巨大災害。但唐朝此後依然以長安為都,有持續了一百多年,可見從長遠來看,這並不是一個什麼了不得的事件。唐朝以之為恥,因此不願多提,從歷史觀點來看,這也並非什麼值得大提多提的事件。

    一、從唐朝和吐蕃的滅亡,說說吐蕃攻入長安的事件。

    公元907年,唐朝在長期藩鎮割據、黃巢起義打擊後,終於滅亡於朱溫之手。對比中國幾千年歷史,這不過是唐朝中央政權早已對國家失去了控制,最強大地方軍事力量代之而興的故事,其實毫不新鮮。吐蕃,雖然長期以來是唐朝最強大的敵人,但卻不是唐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在此之前,吐蕃王朝早已崩潰。因為國內複雜的宗教矛盾,其末代王遭遇宗教刺殺後,吐蕃上層陷入權力爭奪中,最終分裂。曾經稱雄高原的吐蕃王朝,早已不復存在。吐蕃與唐朝爭奪那麼多年,其實最後的滅亡,也和唐朝沒多大關係。

    曾經,在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非要當唐朝的女婿;在馬嵬坡事變前,楊國忠因為與幾位吐蕃使臣交談一番,便給亂兵們以“通敵叛國”的藉口,殺死楊國忠、逼死貴妃;在代宗時代,攻入長安的吐蕃軍,僅僅停留十多天就撤出長安。這些事件才是歷史的實情。

    唐朝與吐蕃雖然互為最強的對手,但吐蕃還是要仰仗唐朝“天可汗”的聲威,吐蕃並不想滅亡唐朝,而是想要從唐朝獲得更大的利益,以實現其在高原、西域以及印度北部的奴隸制統治。

    最後,比唐朝內部矛盾更復雜的吐蕃內部矛盾,先覆滅了看似強大的吐蕃。唐朝如同周朝一樣,最終被最強大的諸侯所取代。

    換而言之,吐蕃從來沒有滅亡唐朝的企圖,攻入長安,更多是為了掠奪財富。唐朝皇帝——唐代宗呢,最終將一個被安祿山叛軍掠奪過的長安,又丟給了吐蕃去掠奪。

    二、吐蕃攻入長安的形勢,以及郭子儀等人的反擊

    安史之亂其間,吐蕃趁機佔領隴右、河西,從西北面對長安已經形成了合圍之勢。唐朝依靠回鶻的援助,這才從安祿山叛軍手中收復長安,吐蕃真的想要拿下長安,其實難度並不算太大。因為,吐蕃此時佔據河西、隴右,可以居高臨下,整個關中都不安全,何況是長安。關中對函谷關以東是地理優勢,但對隴坂以上卻是地理劣勢。

    天時、地利、人和,此時的唐朝都不如吐蕃,吐蕃到此時才拿下長安,可見吐蕃軍中也是矛盾重重。有什麼矛盾,下段再說。

    此時的名將郭子儀卻在賦閒,手下只有幾十號人,唐代宗的強幹弱枝政策實行得不是時候,因此嚐到了苦頭。長安被吐蕃攻陷後,郭子儀率領著手下僅有的那麼些人,逃到山中,沿山而進,大概逃到商洛地帶,這才收集出一隻不強不弱的軍隊來。

    郭子儀的威望甚高,不但在唐軍中,在回鶻軍中同樣如此。郭子儀說服了回鶻人的軍隊,準備抄吐蕃的後路。孤軍深入的吐蕃人,大約也感覺搶得夠了,十多天後,退出長安,歷史記載為逃走了。估計當時的吐蕃文書一定記載為”滿載而歸”。

    三、吐蕃軍隊退走的原因

    自然有郭子儀的收復之功和回鶻軍隊的威脅,但最主要的,恐怕在於吐蕃沒有長期佔領長安的企圖。此時的吐蕃,逐漸進入其全盛時期,但很多深刻的矛盾已經埋下並展現出來,因此,看似比唐朝軍事力量還強大的吐蕃,居然先於唐朝滅亡。這些矛盾,一是吐蕃上層存在激烈的內鬥,二是吐蕃軍中的派系鬥爭,三是吐蕃奴隸政體下,極為嚴重的階級矛盾,四是其宗教政策與權力鬥爭的複雜結合。這些矛盾,遠比唐朝的矛盾,要更為嚴重,即便此時的吐蕃如日中天,也難以掩蓋。這樣一個吐蕃,是根本無法統治關中的,吐蕃統治者不可能不明白。能從唐朝手中獲得巨大的利益,這才是吐蕃統治者最願意看到的,而非滅亡唐朝。

  • 2 # 子屠龍

    8世紀的吐蕃王朝,正處於軍事擴張期,對外征服需求旺盛。然而,吐蕃吞併吐谷渾後,向東邊要土地比較有難度,因為當時的唐帝國不好惹。

    話說公元711年,唐朝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中宗送出一份大嫁妝,將河西九曲之地作為公主的“湯浴邑”割讓給吐蕃。這份嫁妝太豐厚,吐蕃人笑納,後來的唐朝君臣則心痛不已。

    心痛不如行動!公元755年,唐玄宗派隴右節度使哥舒翰領兵進攻吐蕃,強行奪回河西九曲之地。丟失“湯浴邑”,直接導致吐蕃發生針對最高領袖贊普的叛亂,赤德祖贊被亂兵所殺。

    同年,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唐朝不得不抽調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諸節度使的邊塞軍隊勤王。

    吐蕃看到唐朝內亂,就派人表示願意幫忙平叛,被唐朝君臣拒絕。隨後,吐蕃又派人請求和親,又遭到唐朝的拒絕。這裡面有什麼政治權謀,大家可以猜想,但唐朝拒絕的結果只有1個:吐蕃出兵攻佔隴右節度使治所鄯州。

    剛登基不久的唐肅宗有些慌張起來,內有安史之亂、外有吐蕃壓境,涼州又發生河西兵馬使蓋庭倫叛亂,他趕忙派重臣杜鴻漸加強河西防禦。

    公元758年,唐肅宗迫於形勢,答應吐蕃的會盟請求。然而,吐蕃並沒有退兵,而是加緊進兵,唐朝邊軍接連吃敗仗。

    唐朝被迫割地求和,不僅答應割讓吐蕃佔領的諸州,而且還要給吐蕃送歲幣。從此,唐朝的防線由隴右退至河西,唐蕃的關係走向緩和。

    公元762年,唐代宗即位,此時的安史之亂已近尾聲,新皇帝對吐蕃態度強勢起來。可惜,唐代宗把“對付吐蕃”演變成“避開吐蕃”。

    原來吐蕃以隴右為基地,再次對唐朝發動進攻,除偏軍攻打唐朝河西外,主力直指長安城。公元762年冬,吐蕃貢獻涇州,長安危在旦夕……

    吐蕃大軍從西北而來,元氣大傷的唐帝國無力抵抗,唐代宗只能帶著后妃、朝臣踏上出逃之路……

    皇帝失蹤後,很多人立馬選擇棄城而逃,而混亂的長安城陷入“自殘”,各種惡行總爆發,搶劫、殺人、放火……

    公元763年,吐蕃大軍輕鬆攻克長安城,廣武王李承宏當上傀儡政權的皇帝。此時,郭子儀被唐代宗封為“關內副元帥”,負責收復長安城。

    郭子儀帶著皇帝詔書,一路招兵買馬,聚集殘兵4000餘人。到達陝西藍田的時候,各路勤王之師相繼趕到,郭子儀無奈於敵強我弱,遂定出“聲東擊西”之計。

    其實,當時的吐蕃人也差不多要崩潰。因為長安的夏天跟雪域高原完全不同,白天炎熱難耐、夜晚蚊蟲叮咬,以至於吐蕃軍中疾病流行、士氣低落。

    郭子儀派羽林大將長孫全緒,帶著200騎兵佯攻藍田城北,日夜騷擾以牽制吐蕃兵力。他自己親率主力到達藍田城西,並派出將領王甫潛入長安城,暗中聯絡城中人作為內應。

    吐蕃大軍接到訊息,誤以為唐軍主力在藍田城北,結果撲了一個空,秒懂中了唐軍的計。這時候的長安城內,唐軍內應行動起來,他們高喊“郭元帥親率王師來了!” 陷入四面楚歌的吐蕃人,一時間難以看清局勢,結果不戰而走。

    長安陷落15天之後,被郭子儀率軍收復,然而唐蕃之間的衝突還將繼續……

  • 3 # 大將軍威武K

    吐蕃與唐朝的戰爭最早在唐太宗時期就開始了,雖然有文成公主入藏和親,但是並沒有帶來多久的和平。文成公主入藏後40年去世,雙方便開始戰爭不斷。因為吐蕃地處全中國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距離內陸比較遙遠,唐太宗時期唐軍兩次兵臨青藏高原都因為遠離內地、後勤不濟而導致戰果事倍功半。於是,吐蕃人便有機可趁,不斷侵擾唐朝邊境。而自唐太宗以後,唐王朝對於唐蕃邊境基本採取守勢,常年維持著一支龐大的常規軍事力量。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朝最精銳的邊防軍大部分被調入內地平叛,邊境便逐年空虛,吐蕃便一步步蠶食唐王朝西北邊疆。在長達近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後,唐王朝社會矛盾重重,國力十分虛弱,西北邊疆更是前所未有的空虛,吐蕃於是萌生了入侵的念頭,侵佔了鳳翔以西、閣州(陝西彬縣)以北的十幾個州。

    763年10月,就在安史之亂結束後的10個月,迫不及待的出動10萬大軍進佔奉天(陝西乾縣),繼續向唐王朝腹地推進。唐代宗在震驚之餘急忙派在安史之亂中立下大功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帶兵抵擋。由於事發突然,郭子儀所能集中起來的兵力僅僅只有1萬餘人,根本難以抵抗吐蕃兵,並且朝中掌握兵權的宦官程元振也一直與郭子儀不和,堅持不肯派兵增援。迴天乏力的郭子儀眼睜睜看著吐蕃大軍兵渡渭水,西進長安。吐蕃兵很快推進到了長安城下,只有在周至遭到唐將呂月將所部兩千人的阻擊。但實在是寡不敵眾,呂月將戰敗被俘。唐代宗嚇得放棄長安逃到陝州,長安便被吐蕃兵佔領。

    吐蕃兵進了長安後,先是假惺惺的把一個叫李承宏的唐王朝宗室親王立為皇帝,又改年號又設百官,忙的不亦樂乎。弄完這個,吐蕃人開始露出遊牧民族兇殘野蠻的本性,在全世界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市裡瘋狂燒殺搶掠,不少沒來得及撤出長安躲藏在民間的唐軍官兵此時也出來加入搶劫的行列。國際大都市瞬間變成了人間地獄。

    此時已經從咸陽移駐宿川(陝西長安縣)的郭子儀正在籌劃反攻長安的計劃,雖然他身邊沒幾個兵。他先是派部將王延昌到商州(陝西商縣)召集從長安逃出來的一些唐軍官兵,增強力量。然後制定了反擊計劃。

    郭子儀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帶領幾百名輕騎兵進駐藍田,白天大張旗鼓,搖旗吶喊,晚上燃起火把,作為疑兵之計迷惑和牽制吐蕃兵。更絕的是,長孫全緒還派人混入長安城,散佈郭子儀已經集中了數十萬大軍準備反攻長安的謠言。

    而此時的郭子儀也佯裝向藍天城東進軍,主力卻部署在城東。吐蕃兵果然中計,撲向城東的同時卻遭到郭子儀率軍從背後襲擊,大敗虧輸。對於郭子儀這位年近七旬、名揚天下的戰將,吐蕃人還是非常忌憚的。在遭遇兵敗後,便帶著從長安掠奪的戰利品全部撤出了長安城。郭子儀則率軍開進長安,淪陷了12天的長安光復。

  • 4 # 滄海拾遺錄

    吐蕃是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土著政權,大家對吐蕃印象比較深的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以及後來唐朝金城公主前往吐蕃的和親。但實際上,大唐和吐蕃之間時戰時和,曾經發生多次大規模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甚至在唐代宗時,趁唐朝歷經“安史之亂”元氣大傷之際,吐蕃還曾攻入長安。這段歷史一般鮮為人知,一般也不會在教科書上涉及,畢竟有損中原王朝的體面和威嚴。那麼,吐蕃當時是怎麼攻入長安的?唐朝又是怎麼抵抗並收復長安的?

    趁唐朝內患之際,吐蕃攻佔長安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元氣大傷,藩鎮並起,中央政權在西北邊疆的防禦空虛,這就給了老對手吐蕃可趁之機。大唐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吐蕃以唐廷毀約為由,舉兵二十萬前來進犯。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大軍在唐涇州叛將高暉的指引下,深入關中、直逼長安。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日將率軍拼死抵抗,殺敵甚眾,無奈兵力有限且傷亡極大,長安淪陷已迫在眉睫。

    而此時,長安周邊沒有足夠的軍隊勤王,一方面,由僕固懷恩所率領的唐軍主力在平定河南、河北叛軍之後,就因唐廷的不信任相互間產生極大矛盾,甚至不聽詔令留駐河東。另一方面,名將李光弼因正平定江淮地區的袁晁農民起義,遠水難以解近渴。

    面對此等危急形勢,唐代宗李豫逃往陝州(今河南陝縣),同時詔令長子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並重新啟用被罷免兵權的大將郭子儀為副元帥,但因兵力倉促難以調集,郭子儀接任職務時,僅收攏二十多名騎兵。十月七日,吐蕃佔據長安。

    吐蕃攻佔長安後,作為遊牧民族的吐蕃深知難以長久佔據長安,便大肆縱兵燒殺搶掠,將長安城內官民的財富洗劫一空,為一旦無法在長安立足做好後撤準備;此外,為長遠計劃,吐蕃還學會了中原王朝擁立傀儡政權的伎倆,擁立唐朝宗室、章懷太子之孫李承宏,將其私立為帝,改元建制,分封百官。

    獲得信任,郭子儀收復長安

    為收復長安,唐代宗一改領兵將領不夠信任的做法,將兵馬指揮大權交於郭子儀。郭子儀先到武關收拾武關防兵及六軍散卒4000餘人,並在陝西藍田彙集勤王軍隊,舉行閱兵式,以壯聲勢。接下來,郭子儀遣六軍兵馬使張知節、烏崇福、羽林軍使長孫全緒等將兵萬人為前鋒,紮營於韓公堆。

    鑑於蕃兵力量遠勝於我方,採取強打硬攻只會是以卵擊石。郭子儀採取疑兵之計,史料記載,“擊鼓歡山,張旗幟,夜叢萬炬,以疑賊”(《新唐書·郭子儀傳》)。也就是採取聲東擊西、虛張聲勢之計。據說他先派羽林軍使長孫全緒帶領200輕騎到藍田城北面,白天擂鼓吶喊,夜晚燃起萬炬,火光通天,讓敵人疑懼慌亂進而牽制吐蕃兵力。然後郭子儀又佯裝進攻藍田城東,卻親率主力殺向藍田城西。與此同時,還遣禁軍舊將王甫潛入長安,陰結京城少年豪俠以為內應。吐蕃軍隊不斷被郭子儀牽制疲於奔命,士氣較為低落,加上潛伏在長安城中的內應們不斷散佈郭子儀馬上要進攻長安的訊息,吐蕃在獲得大量財帛後戰意不高,在佔據長安城15天后撤出長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式125MM坦克炮火力為何不如西方坦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