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剛剛好0304

    王翦、滅趙國,楚國,燕國

    王賁、滅魏國,燕國,齊國

    內史騰、滅南韓

    蒙武、滅楚國

    李信、滅燕國

  • 2 # 星火辰

    秦國的統一戰爭是個長期的過程,從秦孝公開始,經歷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秦始皇,若論名將,功勞最大的自然是白起、王翦家族以及蒙鷔家族。商鞅身為秦國大良造,雖然其主要功績是變法,其實也親自帶兵打過仗,將魏國從七國霸主的地位上拉下來,主要是他的功勞。

    一、商鞅。秦孝公末年,商鞅變法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商鞅帶兵攻擊魏國,以詐術取勝,因此被封於如今商洛地區,號稱商君。此戰之後,魏國徹底失去了與秦國爭雄的底氣。

    二、白起。白起崛起於秦昭襄王時代,他的戰爭生涯幾乎伴隨昭襄王執政的那五十多年,正是秦國大肆擴張的時候。在昭襄王之前的惠文王、武王時代,秦國對六國是武力與詐術雙管齊下,昭襄王時,已經呈現出多武力的鯨吞之勢。白起屢敗三晉的軍隊,最大的戰績,一是大敗楚國,攻入楚國都城,迫使楚國遷都;二是在長平之戰全殲(或者說坑殺)趙國有生力量。白起之後,其實六國已經基本沒有反抗秦國的真正實力了。白起最終還是被昭襄王猜忌,被賜死於杜郵。

    三、王翦。真正講滅國自然是王翦、王賁父子幹得最多,但若沒有前人打下的基礎,那也是做不到的。秦始皇滅六國已經是摧枯拉朽之勢,除了在楚國遇到些抵抗,其它都沒什麼多大難度。王翦代李信為將,率六十萬秦軍滅楚的故事最為出名,這位老將害怕遭到白起一樣的下場,於是拼命向秦王嬴政要好處,以證明自己沒有其它野心。果然,王家與秦朝相始終,直到他孫子王離被項羽所擒。

    四、蒙鷔家族。與王家一樣,蒙鷔、蒙武、蒙恬祖孫三人三世為秦將,為秦國攻城略地。不過,他們攻下的城池不少,好像沒有單獨滅國。

    五、司馬錯家族。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先祖,司馬錯的主要功績是兩次平定蜀地,但其實他和其子孫也參與了滅六國的戰爭。司馬錯的兒孫裡多有跟隨白起作戰的重要將領,司馬錯自己也曾單獨領軍和六國作戰取勝。

    六、李信。如果唐朝史書的說法是真的,這個李信就是唐朝皇帝的先祖了,當然他肯定是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先祖。李信滅楚,先勝後敗,於是被王翦取代。

  • 3 # 談閒士

    秦國統一六國是經歷了幾百年數代君王勵精圖治,才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

    秦穆公見賢思齊,秦哀公臨危受命挽救秦國,秦孝公不拘一格推行變法,秦昭襄公韜光養晦……這是一個量變的積累。

    其中不乏商鞅,張儀,白起等草莽之人,躬身於陋室之上的大才大能之士。

    但要說秦國統一六國的直接關鍵人物就要說說王氏和蒙氏家族的支援。

    可以說在戰國末期,秦國兼併天下,橫掃八方的過程中沒有王、蒙兩大家族的支援,秦國很難如此迅速的攻滅六國。

    蒙驁、蒙恬、蒙武祖孫三代,各個居功至偉,威名赫赫,王翦、王賁父子也不屈居人後,古人來者都屈指可數。

    山東六國之中,除了南韓之外,其他五國都是在王氏父子的帥旗下相繼攻滅的。

  • 4 # 董慶江645

    說到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也是經歷了漫長的時期。首先是秦國的崛起,秦孝公剛剛即位時候,秦國的國力極度衰弱,缺乏戰力,別說稱霸六國,就連生存都快成問題了。於是秦孝公釋出招賢令,啟用商鞅圖強改革,力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之後又經歷了幾個鞏固和發展時期。也就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時期,最後才到了秦王嬴政時期,也就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實現中國一統,稱始皇帝。幫助秦始皇滅六國名將有:

    首先是白起,被封為武安君,戰國四大名將之首,被稱為戰神,殺人狂魔。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地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白起一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共殲滅六國軍隊165萬,令人聞之膽寒。

    其次是王翦,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王翦作為統帥出征的有三次,滅三國,尤其是攻滅的趙、楚等國均為強國。公元前228年,率兵合擊攻趙,使用反間計除掉趙國主將李牧,一舉滅趙,俘獲趙王;公元前224年,率60萬軍攻楚,第二年攻破楚都壽春,俘楚王,楚滅;公元前222年,率軍平定江南地,俘虜百越國君,置會稽郡。

    再次是蒙恬,在統一六國之戰中曾經跟隨王翦之子王賁攻破齊都,完成統一戰爭最後一役,不過在此戰中功績並不顯赫;蒙恬武力主要體現在對外族——匈奴的戰爭上;公元前215年,率30萬軍出擊匈奴,連戰連捷;公元前214年,徹底擊潰匈奴主力,匈奴人北退700裡,秦軍一舉收復河套等地區,自此後,有秦一世,匈奴再不敢南下犯邊。

    還有就是秦國名將王翦之子,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重要將領,其主要戰功有:公元前225年,率軍攻魏,引黃河水灌魏都大梁,降魏王,滅魏國;公元前222年,率軍攻燕國遼東地,俘虜燕王,滅燕國,接著又攻破代國,俘虜代國君;公元前221年,率軍攻齊,俘虜齊王,齊國滅,六國實現統一。

    (全文完)

  • 5 # 君山話史

    從公元前247年秦王政上臺,至前221年秦滅六國,史書裡有記載的秦國名將有蒙驁、蒙武、楊端和、桓齮、王翦、王賁、內史滕、李信等。

    下面,我略述一下這些秦國名將的表現:

    第一,蒙驁、蒙武

    公元247年,秦國大將蒙驁揮師擊趙,奪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緊接著又攻取晉陽城。不久後,秦莊襄王病死,宰相呂不韋扶秦王嬴政上臺。為了確保政局穩定,呂不韋把正在伐趙的名將蒙驁調回咸陽,蒙驁留下一支軍隊駐守晉陽城,晉陽百姓乘機揭竿而起,趕走秦軍。次年,秦國再度派蒙驁出兵,平定晉陽之亂。

    公元前244年,蒙驁伐韓,取十三城。次年,攻魏,取兩城。公元前242年,蒙驁攻魏,取酸棗等二十城。

    蒙武是蒙驁的兒子,在秦國第一次發動滅楚之戰時,李信是主帥,蒙武是副帥。秦軍兵分兩路,李信進攻平輿,蒙武進攻寢丘,兩路大軍都大獲全勝。後來李信孤軍深入,成為強弩之末,被迫撤軍,與蒙武會師。楚軍乘機發動反攻,李信與蒙武的兩處營壘全部被楚軍攻入,秦軍七名都尉被殺,士卒死傷無數,伐楚之戰以失利告終。後來,蒙武追隨王翦再度發動滅楚之戰。

    第二,楊端和

    在秦國名將中,楊端和知名度最低,其實他是戰國後期秦軍最重要的將領之一。

    公元前238年時,秦軍伐魏,楊端和接連攻下垣、蒲陽、衍氏諸城,兵臨仁、平丘、黃、濟陽,進逼魏都大梁城。

    公元前236年,楊端和與王翦、桓齮等攻趙,取鄴城。公元前229年,秦軍伐趙,兵分兩路,一路由王翦指揮,另一路由楊端和統率河內兵團,進攻邯鄲城。趙國以司馬尚領兵對抗楊端和兵團。秦以反間計,司馬尚被解職,代之以顏聚守衛邯鄲城。秦軍最終破邯鄲,趙國滅亡。

    第三,桓齮

    桓齮的史料不多,史學家楊寬認為,桓齮就是後來逃亡到燕國的秦國大將樊於期。

    公元前236年,桓齮與王翦、楊端和等攻趙,取鄴城。公元前234年,秦國大舉攻趙,統帥桓齮出兵攻打平陽、武城,趙國政府派扈輒率軍前往救援,趙軍大敗,十萬名趙軍將士橫屍沙場。

    平陽、武城之戰的失利,震動趙國,趙國不得不起用閒置已久的名將李牧。公元前233年,桓齮兵團繼續深入,與趙軍戰於赤麗、宜安。赤麗與宜安位於邯鄲北面,顯然桓齮的戰略是實施大迂迴,在攻克赤麗、宜安後,包抄邯鄲,徹底把邯鄲變為一座孤城。倘若桓齮的計謀得逞,趙國就岌岌可危了。然而,李牧拯救了趙國,在宜安之戰中大破秦軍。桓齮在宜安之戰慘敗後,不敢返回秦國,他隻身一人逃到了燕國,改名樊於期。

    第四,王翦

    王翦是繼白起之後的又一位秦國名將,據史書所載,他“少而好兵”,後為秦國統一中國立下赫赫戰功,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公元前236年,王翦與桓齮、楊端和等攻趙,攻克軍事重鎮閼與城,又連下橑陽、安陽等八城,盡取漳水流域之地。

    公元前229年,秦軍兵分兩路攻趙,其中王翦統率上黨兵團,進攻下井陘,與李牧對陣。秦國以反間計除掉李牧後,王翦兵團長驅直入,代替李牧出任總司令的趙蔥硬著頭皮與秦軍決戰,被打得大敗,趙蔥以死殉國。這一戰,趙國精銳部隊灰飛煙滅。王翦與楊端和聯手,滅了趙國。

    趙國滅亡後,王翦屯兵中山,兵臨易水欲攻燕國。燕太子丹詐降,以荊軻謀刺秦王。刺秦失敗後,秦王政大怒,派王翦、辛勝率兵進攻燕國。燕國與趙國殘餘勢力代國聯手抵禦秦師,秦軍擊破燕、代軍於易水以西。之後,王翦攻破燕都薊城,燕王走保遼東。

    後來,由於在伐楚一事上,王翦的建議得不到秦王的支援,他遂告老還鄉。公元224年,由於李信戰敗,秦王再度起用王翦。王翦與蒙武率六十萬大軍,大舉伐楚。經過一年多的血戰,王翦終於掃滅楚國,為秦統一六國立下赫赫戰功。

    第五,內史滕

    內史是官名,滕是其名,姓氏不詳。公元前231年,南韓為求生存,獻南陽之地給秦國。秦王派內史滕接管新的土地。然而,韓王安完全打錯了算盤,獲得南陽後,秦王政馬上指示地方軍政長官內史滕,為伐韓做好最後的準備。

    公元前230年,內史滕對南韓發動最後一擊。奄奄一息的南韓無法抵擋秦軍的攻勢,南韓首都新鄭被攻破,韓王安成為秦軍的俘虜,南韓的土地悉數被秦國吞併。內史滕滅韓,拉開秦並六國的序幕。

    第六、李信

    李信是戰國末期秦軍重要將領,是王翦麾下的勇將,追隨王翦參加滅趙、伐燕之戰。公元226年,秦軍攻破燕都,燕王走保遼東。王翦派李信追擊燕太子丹。李信率領數千名騎兵,深入追擊,多次擊破燕軍,一直追擊到衍水。燕王不得不殺太子丹,以向秦師謝罪。

    同年,秦王欲伐楚,詢問王翦、李信之意見。王翦強調伐楚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二十萬足矣。秦王遂以李信為統帥伐楚,與蒙武率二十萬大軍攻楚。由於楚國面積遼闊,李信深入楚境內,戰線拉得太長,已成強弩之末。楚軍趁機發動反擊,持續三天三夜的進攻,終於大破秦師,秦軍被殺死的都尉七人,士兵不計其數。

    後來,李信追隨王賁參加滅燕、滅齊之戰,算是挽回點面子。

    第七,王賁

    王賁是王翦之子,上陣父子兵,同為秦國之名將。公元前226年,王賁擊楚,連下十餘城。

    公元前225年,王賁攻魏,魏國堅守首都大梁城,在此之前,大梁城從未被攻陷過。該城的的防禦工事堪稱傑作,城牆厚實,高十仞,相當於十八點五米,比現存的西安古城牆要高出六米多。王賁祭出水淹戰術,黃河、大溝水的大堤被決開,奔騰的河水灌入大梁城內。三個月後,被水長期浸泡的城牆轟然崩塌了一角,秦軍湧入城內,魏軍再也無力抵抗了。王賁佔領了魏國王宮,俘虜並處死了魏王假,魏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王賁攻遼東,俘燕王,燕國滅亡。同年,王賁攻代,俘代王嘉,趙國之殘餘力量代政權滅亡。

    公元前221年,王賁從燕南攻入齊都臨淄,俘齊王建,齊國亡。這也是秦滅六國之役的最後一戰。王賁總共滅掉魏、燕、代、齊四個政權,功勳直逼老爹王翦。

  • 6 # 南方鵬

    秦王政在清除異己穩定內部後,在尉繚李斯等的襄助下,制定秦滅六國的戰略,還是遠戰近攻的老辦法,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以重金離間敵國君臣,方便上下其手,內外夾攻。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用了十年時間,先後攻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聚六世之餘烈,畢其功於一朝,建立了大一統的秦王朝。在攻打六國的戰役中,先後有滅韓內史騰、滅趙有王翦,滅魏有王翦子王賁,滅楚有李信、蒙恬、蒙武、王翦。滅燕王翦、辛勝,滅齊王賁等將領立功。這些人有的是沙場宿將,有的是今朝新貴,在強大的秦軍戰力面前,滅國戰役符合預期。

    見堵在前面的國家皆先後滅亡,燕國雖然長期作為秦國的盟友也恐慌不已,燕太子丹派出荊軻刺秦王政,失手被殺,秦王政大怒,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於易水之西大破燕軍,俘虜了燕王喜,在燕地設定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六國中僅剩的齊國,在五國伐齊後灰心消極閉門自守的齊國,驚覺大禍臨頭,為時已晚,慌忙陳兵邊境時已無濟於事,前221,王賁率領的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一擊滅國,齊王建出降。至此,天下歸於一統。

  • 7 # 伴著可愛的你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1,白起。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2,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王翦領軍只十八天,便令軍中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並從原軍隊的十人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同時一併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甚至每天比賽投石以作娛樂。楚軍因為兵少而無可奈何,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隨後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晉封武成侯。王翦之子王賁,也以戰功著名,燕國就是被王翦、王賁兩父子合力破滅的。

    3,蒙驁 蒙驁本是齊華人,後來投奔秦國,被昭襄王重用。秦莊襄王元年,率軍攻打南韓,迫使南韓割讓成皋,鞏二城,並設定三川郡。莊襄王二年,率軍攻打趙國,平定太原。始皇元年,攻破趙國晉陽。始皇三年,攻打南韓,奪取十三座城池。始皇五年,攻打魏國,奪取酸棗、雍丘、山陽等二十座城池,並設定東郡。蒙家人才輩出,成為了秦國後期的中堅力量。

    4. 王賁 王翦之子,始皇時期被重用。始皇二十一年,攻打楚國,奪取十幾座城池。二十二年,攻打魏國,水淹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二十五年,同李信一同攻打遼東,俘虜燕王喜,滅亡燕國。回程途中攻打代地,剿滅了趙國的最後殘餘勢力。二十六年,同李信一起攻打齊國,齊王不戰而降,齊國滅亡。王家可以說在秦國的滅國戰爭中貢獻巨大,父子倆基本收割了各大諸侯國。

    5.李信 槐里人,始皇時期被重用。始皇十九年,李信攻打太原和雲中,和王翦一起攻滅了趙國。二十一年,李信作為先鋒在易水攻破了太子丹的軍隊,隨後同王賁一同攻滅了燕國。二十五年,和王賁一起攻取遼東。二十六年,和王賁一起攻滅齊國。李信作戰勇猛,深受始皇喜愛。

  • 8 # 歷史阿Q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具有劃時代的人物,千百年來有無數人對他所建立的功績頂禮膜拜,也有不少人對他的暴政表示出了不齒。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今天中華兩千多年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他統一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也不僅僅只是實現了他大一統的帝王夢,而是將一種制度和精神給融合了起來,並依靠著這種制度和民族精神,凝聚起了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華人。

    秦始皇以自己的雄心和浪漫的想象,譜寫了一部英雄史詩,這一首曠世史詩並非他一人造就的,據說他的手下有幾員大將,多虧了這幾員大將,才使得秦國統一逐漸成為了現實。這其中有王翦、王賁,蒙武和兩個兒子蒙恬、蒙毅,還有一個是飛將軍李廣的祖先李信。

    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王翦此人在軍事上卓有成就,也深諳用兵之道,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他的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仕任三朝,秦始皇都將其作為自己的老師,對他十分恭敬。

    王賁,生卒年不詳,他是王翦的兒子,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的戰績和人生都比他的夫親要黯淡得多,他是秦國滅六國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將領,但是民聲卻不如他的父親,滅魏、奪遼、滅燕,是他最主要的事蹟,曾隨秦始皇東征,其後事蹟不明。蒙武,也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員大將,其生卒年不詳,他的父親蒙驁也是一名出色的大將。曾先後與王翦兩次率軍攻打楚國,皆擊敗楚軍。司馬貞《史記索隱》曾評價他:“蒙氏秦將,內

    蒙恬,出生年月不詳,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華人,祖父輩由齊國遷往秦國,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父親都是秦國的大將,而蒙恬也是秦朝著名將領。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自幼胸懷大志,蒙恬也十分爭氣,他和其弟弟蒙毅一個主內,被稱為“內史”,一個主外被稱為“內謀”,一起效力秦國,當時的眾多將領都不敢與這兩兄弟爭寵。秦國兼併天下後,他曾率領大軍北擊匈奴,收復失地,據說毛筆是他改良的,寧夏這個地方也是他最早開發出來的。

    蒙毅,出生年月不詳,姬姓,蒙氏,名毅,祖籍齊華人。蒙毅是秦國名將蒙驁的孫子,蒙武的孫子,蒙恬之弟,蒙氏家族三代都效忠於秦國,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蒙毅是這個名將家族裡,唯一一個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他在秦宮深受秦始皇的寵信,經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還是個能打戰的將領,可惜的是在秦始皇死後,被秦二世囚禁並殺害。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槐裡,李信是滅亡燕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李信年輕有為,又果敢有擔當,是秦王政十分信任的年輕將領之一。攻伐燕國、興師伐楚、平定燕齊,這一場場的戰爭,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而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他是偉大又神秘的,在他三十九歲的時候,消滅了山東六國之中的最後一個諸侯國,繼而統一了六國橫掃天下,接著他又制定和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國家統一的法令和措施。因出生於趙國,又稱趙政,也有人說其是呂不韋的兒子,故而稱為呂政,史書上稱其為秦莊襄王之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哪些給男孩子在談戀愛中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