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杏林帥哥

    《三國演義》第二十三會《彌正平裸衣罵賊,吉太醫下毒遭刑》中,有一個情節:(黃)祖問衡曰:“君在許都有何人物?”衡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除此二人,別無人物。”

    能得到目中無人的彌衡稱讚,這二人應該是真得有兩下子的。

    孔融是孔子的後代,身體裡流淌著儒家的血液,自幼知書達理,四歲時懂得讓梨,但他與不按套路出牌的曹操相比,則顯得過於愚腐了。這應該就是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最好的寫照吧!孔融死時,是太中大夫。屬於領導階層。

    楊修是曹操的主簿(相當於主任秘書),才華橫溢,時不時的在曹操面前顯擺一下自己的才學,搞得曹操好生不爽,但他自己並未發覺,一回兩回行,三回四回也湊合,終於,因為一根雞肋,楊修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楊修死時,是丞相府的主簿,屬於公務員。

  • 2 # 展示你追風一面

    孔融的離合詩一亮出來,楊修得給孔融跪下。孔融不只會讓梨,還創作了據說是歷史上第一首離合詩。

    《三國演義》中,引用了《世說新語》中的楊修故事,是關於楊修、曹操等人猜一個蔡邕創造的離合體字謎。謎面是“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黃絹,色絲,為“‘絕”’字;幼婦,少女,為“妙”’字;外孫,女之子,為“好”字;齏臼,受辛,為“辭”字。合為“絕妙好辭”。 曹操自謙,說“我的才智,與你(楊修)相比,相差三十里”。(其實曹操如果呆在原地不動,則與楊修智力就沒有差別了。)那個設謎的蔡邕(蔡文姬他爹)呢?當然更是神人啊!

    但是,如果把孔融的離合體字謎(離合詩)亮出來,蔡邕、楊修、曹操得在孔融面前跪成一排。孔融所做的離合詩為:

    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進止,出寺施張。呂公磯釣,闔口渭旁。九域有聖,無土不王。好是正直,女回於匡。海外有截,隼逝鷹揚。六翮將奮,羽儀未彰。蛇龍之蟄,俾也可忘。玟璇隱曜,美玉韜光。無名無譽,放言深藏。按轡安行,誰謂路長。

    “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進止,出寺施張”。典故出處:《楚辭·漁父》,就是屈原故事裡那個嘲笑和開導屈原的人。還有《荀子·性惡》、《易·乾·文言》等。第一句的“漁”減去(潛匿)第二句的“水”,為“魚”字;“時”減去“寺”,為“日”字。四句詩先拆為“魚日”,再合為“魯”。

    夠複雜的。這些典故都能讓孔融找到,再巧妙地用在謎語中,神!

    “呂公磯釣,闔口渭旁。九域有聖,無土不王”。典故出處:《史記·齊太公世家》(就是姜太公)、《楚辭·七諫·謬諫》等。四句詩先拆為“口或”,再合為“國(國)”。“口或”二字,在這四句詩中。

    “好是正直,女回於匡。海外有截,隼逝鷹揚”。典故出處:《杜尚碑》、《說文·隹部》、《左傳·文公十八年》、《詩經·商頌·長髮》、《詩經·大雅·大明》等。四句詩先拆為“子截”,再合為“孔”。這個“截”字有講究,至於怎麼變成豎彎鉤,我沒看懂,估計我寫出過程來也很少人看懂,我就略了。反正那是源於古漢語。

    “六翮將奮,羽儀未彰。蛇龍之蟄,俾也可忘”。典故出處:《詩經·小雅·小明》、《詩經·小雅·彤弓》、《詩經·大雅·常武》等。四句詩先拆為“鬲蟲”,再合為“融”。“鬲蟲”二字,到四句詩裡找去。

    “玟璇隱曜,美玉韜光”。典故出處:《禮記·玉藻》、《易·坤·文言》、《論語》等。兩句詩解為“玟”少“玉”,即是“文”字。

    “無名無譽,放言深藏。按轡安行,誰謂路長”。典故出處:《史記·老子列傳》、《楚辭·卜居》、《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論語·泰伯》等。四句詩先拆為“興手”,再合為“舉”。

    全詩的主題,是韜光養晦、深藏不露、待機而動,而且謎底合起來是“魯國孔融文舉”六字,就是孔融的老家、姓名及他的字。“魯國”二字還順便紀念一下孔融的先祖孔老二。引用了那麼多典故且謎底切合孔融的資訊,同時還要做到“離合”,尤為難得的是,這首離合詩竟然還能押韻!

    孔融玩弄文字水平實在是高。“太神奇了”。

    (懷念三十年前的小人書)

    楊修有些作品存世,早期還算小心,沒因賣弄文采引曹操殺機,勉強活到猜謎的日子。楊修還過目不忘,毀了《孟德新書》,曹操必記恨於心。孔融少年成名,曾有救黨人張儉的俠義之舉,還知道如何吃梨能受關注,文學上有地位,離合詩是文學史中同類詩中的上品。可惜楊孔二人都是情商偏低,缺少能預測未來的大智慧軟體,結果都被另一文學家曹操給點殺。

    易健賢:《孔融《離合作郡姓名字詩》解讀》,《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6期,第13-17頁。

    “太神奇了”一句,出自岳雲鵬《岳雲鵬相聲集》。

  • 3 # 小小的酸奶

    我認為孔融與楊修才華是楊修來的高。

    我為什麼這麼說的?請聽我慢慢說來。

    孔融是個大才,更是個大儒。這點毋庸置疑。他在歷史中的文壇地位很高,是“建安七子”之一。更是儒家創始人孔子之後,深得讀書人的尊敬。

    後來,孔融的名聲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要知道東漢末年,邊讓說曹操壞話就被曹操給砍了,為什麼曹操會不顧名聲砍了他?就是因為邊讓是個名士,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讓他這樣亂說,曹操在兗州還怎麼當老大。

    孔融為人剛直不阿,朝中的官員對於宦官都是百般討好,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毫不隱諱。還當面斥責董卓行廢立之事。

    在任北海相的時候,設立學校,舉薦賢良,應對黃巾,對待百姓極其和善,時人自發稱孔融為“孔北海”。

    但是由於武治不行,面對管亥的包圍,只得派太史慈出城到平原劉備處求援。劉備一聽,就驚訝道:“孔北海竟然還知道有個劉備?”可見當時劉備根本不能與孔融相提並論。

    曹操奉迎漢獻帝到許昌後,徵召孔融入朝為官。後來不滿曹操的行為,總是觸犯曹操。曹操因為孔融名滿天下,不好對他動手。後來曹操利用郗慮,使其汙衊孔融,然後按律殺死孔融。

    孔融的文學素養很高。據《後漢書》載,孔融有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共二十五篇。作品有《臨終詩》、《雜詩》等等。名聲在外,與當時的大文豪蔡邕是好友,後來更是認識到其他的名士。這都側面表現出了他的才華。

    接著說楊修。楊修少年成名,後來擔任曹操的主簿。在《三國演義》中,楊修展現出過人的聰明,他可以很簡單的理解曹操的用意,猜測曹操的心理。但是這也為他的死亡埋下了禍根。

    楊修與曹操的兒子曹植是好友,兩人經常喝酒吟詩。能得到大詩人曹植的認可,可見楊修的才華也是不俗。

    楊修的作品也有不少。著有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今共存作品數篇,其中有《答臨淄候箋》、《節遊賦》、《神女賦》、《孔雀賦》等。

    楊修最後死更是因為他參與了奪嫡之事。

    總結

    我認為孔融更是一個大儒,他有才華,為人正直,忠君愛國,是一代文豪。但是他不擅長軍事,不擅長機變。這點在亂世是完全不行的。如果身在治世,孔融可以有著更大的成就。因此,在亂世之中,我認為孔融的這個才華是不如楊修的。

    而楊修很聰明,同時反應敏捷,可以多次揣摩出曹操的用意。他的才華就連曹操都不得不稱讚。可惜他犯了曹操的忌諱,參與到奪嫡之事,在這件事的處理中,賈詡的做法是最聰明的。只能說楊修還太年輕。如果楊修活的更久,成就會更加不凡。

  • 4 # 梧桐樹邊羽

    孔融讓梨,成了典故,楊修雞肋,是個故事。

    這二人都是三國時期的文人。孔融文學素養相當高,作為東漢名士,位列“建安七子”之首。雖然作品大多散佚,但是歷來文人以及魏帝曹丕的稱讚,絕不是空穴來風。而且孔融是孔子嫡傳,又是北海太守,麾下有猛將太史慈。

    楊修出身也不低,先祖楊震來頭很大,其父輩的楊秉,楊賜,楊彪都是當朝要員,他的身世也是漢代一等一的名門貴族。楊修的傳記僅列於《後漢書·楊彪傳》的附錄,可見其本人成就並不彰顯,我們耳熟能詳的是後世渲染的各種“小聰明”外露的故事。

    這兩位,是如何連線到一起來,經常有朋友拿出來做比較呢?

    其實這中間,還有一個人。那就是三國時期最出名的處士——禰衡。

    禰衡就是那個脫了衣服擊鼓罵曹的名士,因為太過高傲,被曹操發給劉表,又被劉表發給黃祖,最終因言獲罪,被黃祖殺害,年僅24歲,到死都沒有受官職,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處士。

    曹操使者禰衡,見江夏黃祖,二人共飲,皆醉,黃祖問禰衡:“君在許都有何人物?”衡答:“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除此之外,並無人物。”

    就是這段話,從側面反映了楊修、孔融的關係。曹操的師者禰衡,到了江夏和黃祖共飲(這已經是發配下來了)。兩人都喝醉了,黃祖就問禰衡:“小哥(黃祖是個老江湖)在許都都認識哪些大人物啊?”擱在一般人,肯定先稱漢帝,再說丞相。禰衡卻就著酒意說:“我在許都的朋友啊,只有兩個算得上好男兒,一個是孔融,另一個是楊修。其他的,都是庸人。”

    這三個人,都是出身不凡,又都是才思敏捷,文采非凡,雖然年齡相差甚遠,但並沒有成為朋友之間的障礙。正因為性格相似,互相推重,又都恃才放曠,最終三個都因為“名士病”而死於非命,成了無謂的犧牲品。

    不說遠了,回到題主問題。

    很明顯文學才華最高的是孔融,但是他本身並不是很看重這一點。以他的名聲威望和社會地位,文學才華更類似於末技。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孔子嫡傳的身份,也就是儒家正宗傳人的身份,所以在漢末這個經學已經沒落的時代,天下烽煙四起之時,孔融還執著於恪守儒道,骨子裡有著漢室正統的意識形態。

    當他應召放棄地方大員身份進入中央之後卻發現世道早已經變化,讓他對曹操失去好感。所以動不動就要對曹操諷刺幾句,最終被曹操抓住機會除掉了。

    楊修的故事就人盡皆知了。但是說他的死其實並非因為雞肋,而是因為曹丕、曹植奪位之爭,也不見得。

    楊修真正出仕已經四十多歲,職位也不算高,僅僅是曹操軍中主簿和祭酒。這其實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才能。他在公務文書處理上是把好手,對時政和舉措有觀察和認識,但是在曹植、曹丕的選擇中也看不到什麼政治遠見。

    同時,我們剝除小說戲劇的因素,楊修的死因,實在是洩露軍中機密。

    雖然很聰明,但是有違職業素養。

    所以,實際上楊修就是個政治才能和文學才華都不算突出的人,和孔融相比差了一些,在文學造詣上能和寫出《鸚鵡賦》的禰衡相提並論就已是高看。

  • 5 # 豹眼看歷史

    孔融與楊修,都是三國時期傑出的人才。

    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究竟誰更有才華,這個真不好說。

    還是用當時的名士禰衡的話來說明一下吧。

    禰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東德州臨邑德平鎮)人。

    禰衡恃才傲物,只與孔融、楊修交好。就是不可一世的曹操,也根本不放在眼裡,擊鼓罵曹就是他乾的事。

    禰衡經常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祖德。其餘的人都平平庸庸,不值一提。“

    孔融(153年--208年),比禰衡大了整整二十歲,二十幾歲的禰衡居然敢稱孔融為大兒子;楊修(175年--219年),比禰衡小兩歲,禰衡居然稱作小兒子。可見禰衡多麼張狂,也說明孔融、楊修的才能是如何出眾。

    禰衡年少時就有文采和辯才,但性格剛直高傲,喜歡針砭時政、輕視別人。

    建安初年,禰衡來到了許都遊學,身上懷揣著一張名刺,由於沒人賞識,以至於漫漶不清了。

    有人就問禰衡,說:“為何不去投奔陳長文(陳群,三國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司馬伯達(司馬朗,司馬懿的大哥,品行高尚,政聲斐然,深得曹操器重)?“

    禰衡回答說:“我怎能和殺豬賣肉的人結交呢?”

    有人又問禰衡:“荀文若(荀彧,素有王佐之才稱譽)、趙稚長(趙融,與曹操、袁紹同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助軍左校尉)如何?”

    禰衡見荀彧長得帥、趙融是個大肚子,就說:“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臉去弔喪,趙稚長可以讓他管理廚房膳食。”

    可見,禰衡多麼不可一世。

    只說這個陳群,就是恃才傲物的孔融也是非常賞識。

    陳群出身潁川望族,父親陳紀與孔融交好,孔融的年齡在陳群父子之間。還在陳群幼兒時,孔融來拜訪陳群的父親,說不了幾句話,就去找陳群說話。而且對陳群的父親說:“跟你說話還不如跟長文說話有趣。”

    即便如此,禰衡還看不上陳群,認為他跟殺豬賣肉的一樣粗俗。

    因而,孔融、楊修能夠入得了禰衡的法眼,可見是多麼非同一般。

    但就二人而言,孔融文學造詣很高,被曹丕定為“建安七子”之首,他更多的才華體現在文學及理論上;而楊修作為曹操的主薄,處理事務的能力很強,是傑出的實踐者。而且楊修才思敏捷,參悟能力很強。

    應該說都是才華橫溢,但各有千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點分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