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旭語文

    作為教師,我希望學生都能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這是起碼的願望。當然,我更希望學生都能品學兼優,但這個願望很難實現。

    為什麼呢?

    就像“一切向錢看”一樣,人才選拔也是“一切唯分數”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們的思維中就把學生的學生成績擺在了教育的首位,一切事情都要為學習成績讓路,教師也不例外。

    第一,國家要發展,就需要高新尖的人才,所以就透過高考來選拔。但是高考選拔人才只看的是學習成績,並不能確保人才的道德素質。這些年高校發生的學生道德缺失的案例比比皆是,它彰顯出來的普遍意義是:大學生道德認同感降低、對道德貶低、對道德缺乏敬畏。因此,國家又強調加強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把素質教育放在中小學教育的首要位置,以淡化唯學習成績論,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

    今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通知》的核心有兩條:一是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二是民辦學校不得提前招生,納入義務教育。這樣一來,“擇校”的渠道就被堵塞了,名校的生源優勢就不存在了,普通學校之間的暗中競爭也就失去意義了。客觀上說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的成績競賽大概就壽終正寢了。但問題是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的成績競賽依然會如火如荼地進行下去。

    一方面是國家需要建設人才,高考不能動。另一方面是中小學成績競賽的愈演愈烈,導致大學生道德的全面陷落。二者是很難平衡的。

    第二,每個家庭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學,一來光宗耀祖,二來讓孩子未來謀個光鮮的職業。因此就把全家的時間、精力、金錢都花在孩子身上,全心全力地抓孩子的學習。學校的學習不能松,家教要請,培訓機構的課要上,網路一對一輔導也要學。孩子完全變成了學習的機器人。

    正因為家庭完全注重了孩子的學習,所以對孩子的品行教育也就淡而化之了。小錯誤不予糾正,而是一味的包容,使得孩子得寸進尺,一旦發現教育不了時,已經為時已晚。各地發生的中小學生違法事件足以證明這一點。

    我們知道好與不好是事物的兩個方面,由於其判斷標準的不一致,在一些情況下和一些人的眼中是可以轉換的,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就是典型的好與不好的轉換。

    第三,成績是單純的學習結果,並不包含人的品德

    孩子成績好,在很多人眼裡是被稱為“好孩子”的。比如見面了,一方問:你家孩子學習咋樣呢?另一方回:很好。一方稱讚說:你家孩子真是個好孩子。

    孩子成績不好,是不能被稱為“壞孩子”的。比如見面了,一方問:你家孩子學習咋樣呢?另一方回:不好。一方便說:你家孩子可是個壞孩子。這樣的回答恐怕就要捱罵、甚至捱揍了。

    第四、成績與品德不能成正比。

    不可否認,人們追求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好,一方面家長覺得自毫、體面。另一方面孩子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所以,人們便一邊倒地稱道學習好的孩子。但是當學習好的孩子做了壞事後,人們先是表示驚訝,認為不應該,繼而會說:真沒想到。倘若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做了壞事,人們便理直氣壯地說:早就看出來了,一點都不奇怪。

    然而所謂的學習好的“好孩子”變成“有才無德”的人時,其造成的社會影響更惡劣。

    北宋的蔡京,書法能與王羲之媲美,但不為後世推崇,原因就是他是個大奸臣。所以,真正能體現一個人價值的是品學兼優,而學優品劣則往往被人不齒。

    應試教育是選拔教育,十幾億人的大國,如果不搞應試教育,不就亂套了嗎?文革中搞推薦教育,上大學的不都是有門路的嗎?所以說應試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發展到今天,無論考試、閱卷,還是錄取已經沒什麼後門了,不管王候將相的子女,還是平頭百姓的子女,只要學習好,就能上大學。老百姓只擔心孩子的學習,從來不去考慮要巴結什麼人。所以,在目前的中國,應試教育是最公平的事情。

    詬病應試教育的是所謂的專家,他們只知道閉門造車,根本不考慮老百姓的想法。到如今,吵來吵去,也沒吵出一種合理的選拔人才的辦法。所以,吵聲不斷,但應試教育依然巋然不動。

    當然了,應試教育由於追逐分數,因而忽視了品德教育,這是不爭的事應。但是魚與熊掌哪能得兼呢?品德教育的缺失,是很嚴重的後果,小到損害個人、家庭幸福,大到侵害國家利益。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實。但小老百姓是無法扭轉的,因此,我們只能等待國家的行為了,

    至於說素質教育,從提出到推行已經二十多年了,但是效果如何呢?只能說雷聲大雨點小,到了學校層面,就被應試教育擠得只剩口號了。

    素質教育如果落到實處,應試教育的弊端——品德教育的缺失就會迎刃而解。但推行素質教育,全靠國家的政策和決心。

    問題是初中和高中依然在應試教育中奮然前行,想要推行素質教育,就得推翻唯一公平的中高考考試製度,這恐怕太難了。

  • 2 # 思思陽陽媽講真話

    對於老師而言,應試教育當然是希望提高自己所教的學生的分數。讓孩子考上理想的學校。這個看起來好像是老師一直努力的一個目標。

    但是作為一個家長來說:我希望老師,不能光培養一個考試的機器。因為畢竟我們是人,我們一定考不過機器的。那麼老師應該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是他的目標呢?這個還真不好說,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樣,有些家長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一個好一點的學校,包括我。

    因為我們總是相信好的學校一定能培養出好的人才。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有用的人才,他的將來不會像我們一樣活得那麼累。所以我們總是配合老師一起,推動我們孩子成為一個考試的能手。每天有做不完的題,孩子們的疲憊無處訴說。家長一邊心疼一邊催趕。或許這是造成孩子的一個緊張的崩潰邊緣的原因。

    這種以分數來選拔人才的環境下,家長和孩子一樣有心理壓力。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夠在一個相對來說,輕鬆的環境中去選擇自己適宜的學校。哪怕孩子考砸了,家長請不要再去責怪他,孩子已經不容易了。我希望所有的孩子有一個思考自己人生的一個時間。當孩子想清楚了他最終想幹什麼,他才去努力考什麼樣的學校,我覺得這個是應試教育的一個目標。

  • 3 # 郝峰濤

    《高考小改變,教育大發展》

    人的成長規律決定考試,而非考試決定人的成長。

    一個小問題: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90、語文90,誰更具潛能?這不是一個分數多少的小問題,而是一個人才觀念的大問題。

    我們的社會、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B生為優秀人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所以一位小學校長就敢這樣說:“我這裡沒有天才,我只要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應試困境!錢學森老人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老明白人才的力量:一個孫子,勝過千萬趙括。

    A生具有優科(數學)優勢,B生具有均科(均衡)優勢,這兩種不同的優勢,哪一種最具潛能?

    論一:人是以“中心”發展為模式,以某一方面為核心發展,進而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迫性均科發展實際是去“中心”化,大量而無用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同興趣、方向和高度一塊埋葬。

    論二:孩子們各有天賦和興趣,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天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而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論三: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論四:天才高於優科,優科高於均科,均科只能算是個人才。植物有頂端優勢,才成其高;動物也各有本領,故能生存。再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所以,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均科觀。天才源於天賦,優科源於興趣,均科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教育要打破主副科、文理科、快慢班、填鴨式和應試觀,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給天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高考的一小步,將是教育的一大步!

    一,高考是指揮棒,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義務教育階段讓學生自選1-3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參試科目作為參考,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

    三,學生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四,學習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方向,所有強加給孩子的學習目的都是陷阱,因為孩子的未來只屬於他自己!

    教育要想從功利迴歸常態,就當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方向和高度,這才是復興的希望。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優科專才的佐證:

    1,蘇霍姆林斯基:如果學生有了一門喜愛的學科,那麼你不必為他沒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倒是門門成績優秀卻沒有一門喜愛的學科的學生,多年的經驗使我確信,這種學生是不懂得腦力勞動的歡樂的平庸之輩。《給教師的建議》(第69頁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版)

    2,優科的普遍性,不是壞事,所謂的天才,只是找到了為之努力的方向。

    3,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優勢為中心的存在:他們博覽群書,皆以優勢為中心,而非漫無邊際的學習知識。

    4,民國大師的特點:優文科(胡適、錢鍾書、季羨林、吳晗等數學很不理想);學歷低(齊白石,啟功,巴金,華羅庚,沈從文,梁漱溟等),在那個教育貧乏的時代卻湧現了大量的人才,優科自學是一個重要特徵,現代教育應該從中汲取力量。

    5,愛因斯坦: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所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

    6,許多偉大的人物,成績有時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齡發現方向後,才奮發有為:牛頓、托爾斯泰、馮特、丘吉爾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與其“拔苗組長”,不如靜待“雨後春筍”。

    7,2012諾獎莫言,小學五年級輟學: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8,2014諾獎中村修二,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9,人才觀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轉變,教育模式的改革,縱然任重道遠,也當砥礪前行。

  • 4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牙疼的厲害,去牙科拔牙,牙醫說下午不能拔,牙疼也最好不要拔,為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