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笑語千年
所謂豪族,指的是以一個有力的大家族為核心,透過血緣、宗族等手段控制宗族成員、門生、賓客、佃戶等依附人口結合而成的一個大集團。
豪族是東漢至魏晉時一種社會形態,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和範圍內形成的一種社會制度和社會關係,是東漢至魏晉時期的政治基礎。豪族的產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上層階級經過政治角力和長期演變,以各種關係做為紐帶而形成的政治勢力。其中,透過婚姻關係形成的聯姻,對豪族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可以說,很多豪族都是透過聯姻方式逐步壯大而形成的。
一、東漢豪族的特點東漢是一個建立在大地主和大豪族基礎上的朝代,劉秀的帝業是建立在豪族地主階級的支援之上的。做為回報,豪族大地主階層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被加強了。在官吏的任用上,東漢的察舉制也好,徵辟制也好,都以注重門第和出身,長此以往,各級政權都被豪族地主把持,很多大豪族地主累世為官,形成了可以影響整個社會的政治勢力。
豪族大地主都是佔有大量土地的。在古代農業社會,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社會財富的主要體現。豪族們不論是兼併也好,獲得政府的賞賜也好,又或者是強佔也罷,他們都無一例外的對土地進行瘋狂的兼併,甚至連公田都不放過。
有人佔田,就有人失田。那些失去了土地的農民,為了生存只得依附在豪族大地主的門下,成為他們的“徒附”。這是一種半農奴身份的農民,他們不僅替豪族耕種田地,還是豪族的私兵。他們被控制在豪族的土地上面,很多人沒有戶籍,失去人身自由。而豪族地主們為了自身利益,還會組織私人武裝,這種武裝也往往是由這些徒附們組成的。他們被編成“部曲”,既是生產者,也是武裝者。
相對於豪族地主階層,一般的中小地主階層要想入仕,就必須依附豪族階層。而豪族大地主為了擴充勢力,也願意拉攏那些中小地主。在表現方式上,出現了一種新型的依附關係——門生故吏。這些人是在政治上依附豪族地主的一股龐大的勢力,也是豪族地主控制政治的一種有效手段。門生故吏與豪族地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政治上是君臣關係,感情上是親屬關係。他們往往形成政治上的合力,維護並擴充套件各自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
二、豪族的婚姻特徵豪族婚姻有三個基本特徵,既等級性、地域性和家族性。
所謂等級性,就是婚姻雙方有著比較接近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正如王充在《論衡》中所說:“富貴之男取富貴之妻,富貴之女亦得富貴之男”。上自皇帝選妃,下至中小地主娶妻,都要求符合等級制度。這是東漢後期豪族地主階層對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壟斷的結果,也是一種幾乎蔓延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的婚嫁等級性特徵。
(通婚計程車族)
所謂地域性,指的是豪族之間的婚姻形成的同一地域內的圈子。這種圈子基本上以一個郡縣為範圍,距離並不十分遠。因為在同一個郡縣內,豪族之間擁有更多的利益牽連,透過婚姻更容易形成一個龐大的社會網路,從而壟斷一個郡縣的政治系統以及發言權,對婚姻締結的雙方都有利,當然,那些特別大的豪族的婚姻地域性更廣一些,他們的勢力觸角延伸得更遠,能與他們並駕齊驅的豪族也更少一點,所以不可避免的會將勢力範圍延伸至更遠的地方。
所謂家族性,指的是兩個豪族之間存在多起聯姻。隨著姻親關係的加強,兩個豪族之間的共同利益也越來越多,共同的世界觀和權力觀促使他們結合得更加緊密。
三、豪族婚姻對門閥制度的影響婚姻是一種血緣關係的紐帶,它可以將不同地區的豪族地主們緊密的聯絡在一起,形成延亙數代的豪門高族。
(士族通婚)
“門閥”指的是“家門閥閱”,最開始是建立在官員選拔制度之上的。為了更好的維護本身的利益,豪族地主們把持的政治集團在選拔官員時,依據的不是才幹和品德,而是出身和血統,形成了一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政治局面。
東漢時的外戚,就是依靠婚姻制度而獲得政治地位的典型。外戚憑藉與皇帝的婚姻關係,往往很容易進入政治權力核心,他們又憑藉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與更多的高官豪族締結姻親關係,這在東漢政壇上是屢見不鮮的現象。同樣,那些豪族高門也有著嚴格的婚姻等級制度,“士庶不婚”是大家奉行的共同信仰。
東漢是一個土地兼併非常劇烈的朝代,也是豪族階層發展演變的關鍵時期。這種演變的過程中社會關係網路的構建和拓展是相伴始終的,是豪族在東漢社會世族化、士族化的程序中,出於實際需要與理性考慮,有意識的積極編織構建的。
做為一種血緣關係,婚姻是豪族組織存在的基礎。在原有的血緣社會關係網路不足以提供豪族的各方面資源,以維繫其勢位、促進其實現更大的發展時,豪族開始廣泛利用婚姻關係擴充關係網,以實現宗族組織的社會化和權力佔有的家族化、世襲化。
透過婚姻關係在內,由宗族、利益等關係,編織的豪族間的社會關係網路,實現了豪族權力的再生產,實現了新的關係構組,豪族得以一步一步向中央王權靠攏,甚至實現對權力的世代佔有,於是門閥便形成了。
縱觀東漢社會,無論政治上還是經濟上,豪族對社會的控制、土地的佔有和浮誇奢靡的社會風氣的盛行都有著直接的聯絡。而大士族聯姻物件早已超越地域侷限,劃分出不同的婚姻圈。這些透過婚姻締結出來的門閥,會因相似的政治抱負、共同的政治利益走到一起,又因為家族性質、社會地位而結為黨羽,形成了東漢政權中具有共同政治利益的一個個豪族集團,圍繞最高權力展開鬥爭。
豪族之間形成的婚姻網路為豪族們爭奪國家權力提供了方便,因婚姻關係締結出的豪門紐帶,也是禍福均沾,共享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這就是婚姻制度對東漢豪門的作用,也是他們透過強強聯合,把控國家資源的一種手段。
-
3 # 散落君
東漢豪族的形成與漢代的選官制度——察舉制有著直接的關係,豪族變強變大依據的是家族成員的仕宦,而非聯姻。
在察舉制下,舉薦人與被薦人形成強固的君臣關係,這就意味著,只要舉薦人在其仕宦生涯夠長,就可以舉薦足夠多的人才,就可以得到大量門生故吏的支援。這就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何以成為頂尖豪族, 因為家族世代有人深居高位,舉薦的人才數不勝數,門生故吏遍天下。門生故吏為了報恩,極力優待故主家族,這樣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
4 # 雪中行1987
東漢時期的官員士大夫不是科舉考試選拔而來,而是靠各地計程車族大戶舉薦的,被舉薦的人被朝廷重用後這樣就和士族自然形成了裙帶關係,東漢有“士庶不婚”之說,也就是必須門當戶對的婚姻,有權有勢的豪強官吏互相通婚勢力範圍越來越大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就形成了門閥制度。
-
5 # 歷史戰爭
豪族之間的通婚並不是門閥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還是當時的用人制度的問題。
提起門閥制度,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士族,他們作為特殊時期的產物,曾鼎盛一時,在門閥制度下,連皇帝都不得不退步。不過,門閥制度其實在東漢就已經形成,換言之,東漢的門閥制度,在東漢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已經誕生了。
所謂門閥制度,就是封建地主階級特權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一種表現形式,它誕生初期,屬於政治制度的範疇。門閥制度最鼎盛時期,門閥士族掌控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主導權,上到朝堂,下到鄉野,門閥士族都擁有強大的話語權。關於門閥士族的形成,起初是存在爭議的,有不少人認為西漢和東漢時期沒有門閥制度,門閥制度正式誕生於魏晉時期。南朝宋約曾有這樣的論述,“周漢之道,以智役愚;臺隸參差,用成等級。魏晉以來,以貴役賤,士庶之科,較然有辨。”(《宋書》)
以宋約為代表的人們認為,從西周到漢朝,官僚的任免選拔都以選賢任能為原則,到魏晉以後,由於九品中正制的確立,門閥制度才得以形成,貴賤之分出現。
可實際上,宋約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兩漢時,就已經出現士庶之別。同樣是南朝的裴子野在《宋略·選舉論》裡寫道:“朝廷州里,學行是先,雖名公子孫,還齊布衣之伍;士庶雖分,本無華素之隔。”在裴子野看來,漢代其實已有士庶之分,只不過還沒有達到魏晉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程度。然而,其實當士庶之分出現時,門閥士族形成的大門就已經敞開了。
西漢時期,有不少四世三公的豪族,他們是早期的門閥,但是當時的政治環境總的還是“先王公卿之胄,才則用,不才棄之。不辨士與庶族”。(《新唐書·儒學傳中·柳衝》)可是,當時間來到東漢以後,形勢開始發生轉變。
王莽取代西漢建立新朝,進行改制卻效果不佳,激化了社會矛盾,各地掀起起義。劉秀之所以能夠在眾多起義軍中殺出重圍,建立東漢,除了他出眾的才能以外,更離不開世家大族的支援,尤其是南陽和潁川兩地的豪族,在東漢建立的過程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劉秀不是不知道給予豪族特權會尾大不掉,但他畢竟不是心狠手辣的劉邦,從廢墟里建立起來的東漢也不比西漢,劉秀為了鞏固政權,獲得地方豪強的支援,只能大加封賞在起義過程當中出力的豪強大族。除此以外,劉秀還迎娶了南陽、潁川等地豪族的女子,這樣,這些功臣便轉化為外戚。除此以外,劉秀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獲得統治的合法性,開始大肆啟用經學家出身的官員,導致官僚士族大量出現。
可以說,劉秀的舉措在當時起到了維護統治的作用,但是從長遠來看,確實是劉秀將留給門閥士族的大門進一步開啟,導致“公侯子孫,必復其始,賢者之後,宜宰城邑” 。(《後漢書》)
東漢初期,門閥士族就開始大肆兼併土地,他們巧取豪奪,將農民和小地主的土地奪來。門閥士族們還經營莊園,買來僕人和奴隸,訓練家丁,有的豪強甚至訓練私兵,修築堡壘,儼然一副土皇帝的樣子。同時,世家大族們還影響著官員的升遷任免,這就使得朝堂上的朝臣們,不是世家大族出身,就是大族們扶持的寒門子弟。就算皇帝想要扶持寒門子弟,以打擊豪強,由於門閥士族的政治特權,寒門子弟即使有皇帝的支援也是獨木難支,難以撼動門閥士族的地位。
到東漢中後期,門閥制度基本上就已經建立起來。到這時,所謂的察舉制,已經徹底失去它原本的作用,淪為大族豪強控制政權的工具。直到魏晉時期,出身寒門的曹家很想打擊豪強世族,卻也只能進行妥協,建立九品中正制,最終反而給門閥士族提供更大的權利。
除政治特權以外,東漢的門閥士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還非常重視編纂家譜,講究士族世系源流。這樣一來,出身豪族的子弟根本不需要才能,他只用拿著自己的身份憑證,證明自己的的家世,就可以在仕途上平步青雲。
與世家大族相對應的寒門就要悽慘許多,比如出身孤門的王充和王符等人,他們明明滿腹經綸,能力出眾,品行端正,但就是因為家世不好,便被世家大族們恥笑。更極端的是,其他的寒門子弟和普通百姓對此不僅沒有不忿,反而覺得習以為常,這便是世家大族掌控了輿論的結果和影響。
綜合來看,門閥士族在西漢時就已經初見端倪,西漢中後期,世卿世祿之家就已經大量出現,有的家族到東漢時依舊是龐然大物,不論是社會地位還是政治地位都很高。東漢的建立則給予門閥士族更多的特權,他們開始迅速發展和壯大。在政治上,大族們掌控著選官權力,在經濟上,大族們自成一系,不需要依附於中央政府,在文化上,連皇帝都要標榜自己出身名門,這樣一來,世家大族的地位自然一路水漲船高,最終甚至凌駕於皇權,形成貴族政治。
參考資料:
《宋書》沈約
《宋略·選舉論》裴子野
《新唐書》
《後漢書》范曄
回覆列表
世家豪強,自戰國時期開始發展,西漢取代舊貴族集團,東漢成型,成為統治階層。
如何透過婚姻形成門閥?
不全是。
門閥的形成有經濟基礎,有選仕制度,有軍事加成,主要則是對文字的壟斷。婚姻只是既有士族集團的自我保護而已。
所謂士庶不婚就是說,士族各自以郡望、故舊、政治考量、自身門第來劃小圈子,防止更低家族透過婚姻晉升,分薄利益。
譬如東晉大軍閥桓溫,出自龍亢桓氏,又是當朝駙馬,還是南渡四大世家,為兒子向王坦之求婚,王家卻直接以兵家子拒絕。因為司馬懿誅殺桓範,桓氏淪落為刑家,西晉時期不算頂級顯貴。後面南渡,桓彝躋身江左八達,平定王敦叛亂才得晉升。因此王坦之看不起因軍功復起的桓溫。
同樣,士族之間也要分階層的,頂級、中級、底層世家,如同鴻溝,各自為圈。因為高門不願來,低門來又自己不願意。而王謝這樣的頂級南渡世家,與江東頂級豪門的顧陸張朱也是不聯姻的。
歸根結底,門閥就是士族壟斷文字,控制仕途,鉗制輿論,結合武裝力量、對人口與經濟命脈的掌握形成的,這是綜合因素。而婚姻則只是,限制與排除其他世家參與到本集團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