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月一心1

    3歲該上幼兒園了,教他正常的與小朋友、老師交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專注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作息習慣,為入學作準備,1歲半會說話了,教他尊老愛幼、長幼有序,教規矩、基本的自理能力,自己吃飯穿衣服鞋子自己上廁所等,物品歸位,陪他閱讀遊戲,培養他鼓勵他探索保護他的好奇心等為進幼兒園作準備

  • 2 # 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啊

    言傳身教,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好習慣,所以我們孩子從小特別有禮貌好習慣,但小孩嘛有時候肯定會鬧點小脾氣,該教育教育該收拾還是要收拾,一家人育兒觀念要一致三觀要正,一味的溺愛會毀了孩子,不要覺得孩子小有些壞習慣長大了就好了所以不管

  • 3 # 北京積極人生

    首先祝賀你有兩個可愛的寶貝。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3歲孩子的特點和1.5歲孩子的特點吧,找到共同的特點,我們就能更好的照顧和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1、1歲半的孩子的生理特點: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別人對他的關愛,他是“不”字當頭,打滾撒賴,一意孤行,佔有慾比較強,自私霸道,爸爸媽媽是我的,是要照顧我。

    對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要採取繞道,疏導的方法。

    注意點是:

    (1)安全第一,家裡的傢俱和比較不安全的因素要收拾好。

    (2)生理規律,摸索孩子的生理規律,採取適當的措施。(因為有了老大,父母有經驗)

    (3)不當觀眾,當孩子打滾撒賴,不給他當觀眾,他就慢慢的不當演員了、

    (4)繞開硬碰硬,“寶寶要洗澡嗎?”,答案是“不”。可換一種說法:“你是和小鴨一起洗(玩)還是和小水桶一起洗(玩)”。

    2、3歲孩子的生理特點:

    (1)情緒上快樂,友善,充滿安全感。

    (2)易於接受,容易分享。

    (3)肢體動作成熟舒暢。

    (4)喜歡新鮮事物,喜歡新的知識,好奇心強。

    這個階段的孩子希望有朋友和有家人陪伴。注意事項:

    (1)他需要朋友,這個朋友可能是人,也可能小動物。這些是他想象的好朋友。

    (2)孩子發洩物件是媽媽。當孩子不發脾氣的時候,媽媽應該在身邊,騰出時間陪伴他。

    對於2個3歲以下的孩子,我們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什麼好習慣?

    (1)良好的生活習慣。什麼時候是吃飯,洗臉、喝水時間,什麼是睡覺時間,吃飯的時候應該是在哪裡吃飯,睡覺的時候,我們應該去哪裡。

    (2)對於哥哥,要學會照顧弟弟的態度。學會陪弟弟玩耍的習慣。兩個孩子兄弟相愛的好習慣。哥哥適當忍讓弟弟的好修養。

    (3)哥哥是榜樣,弟弟要模仿。哥哥去洗澡,弟弟也要洗澡。

    (4)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的習慣,哥哥幫媽媽拿一雙筷子,弟弟也會遞給媽媽一個小勺。

    (5)培養哥哥會分享和願意分享的好修養。弟弟學會吃飯很認真的習慣。哥哥也會和弟弟一起分享媽媽。媽媽可以同時照顧好兩個孩子。

    (6)哥哥喜歡看圖片認字,弟弟學會玩玩具,兩個孩子一起學會不輕易發脾氣。朋友孩子喜歡讀書的好習慣。

    (7)兩個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基礎的社交能力,相互學會溝通,哥哥學會不欺負小朋友,弟弟也學會分享好吃的給孩子。哥哥肯能比我們家長更能和弟弟玩耍。哥哥會帶弟弟學走路等。

    (8)教會哥哥穿衣服,自己的東西會收拾。

    (9)個人衛生的好習慣。哥哥去洗手,弟弟也會願意去洗手。教會哥哥講衛生的好習慣。

    (10)從大孩子身上,我們學會照顧小孩子的一些方法。

    家裡有2寶,媽媽實際的精神壓力要小一點。在3歲以下的孩子,多給予孩子關愛,爸爸多參與孩子的管理,爸爸和媽媽多在孩子的面前親密,孩子有很強的安全感。孩子的脾氣小很多。

  • 4 # 心亂丶心已逝

    樹立準則,圍繞準則賞罰分明。儘量讓其獨立,將一些瑣碎小事給他們做。當然,自己也要做足榜樣,是錯的地方,也該當著孩子自我批評

  • 5 # 欣欣說生活

    咱們先說三歲的孩子吧。首先,孩子有自己的脾氣。在你認為這個習慣是好習慣的時候。應該以身作則。小孩子模仿力很強。有時候看著大人怎麼做,他會跟著做。你做到了,他就做到了。再來說說一歲的孩子。一歲的孩子會跟著大孩子模仿。有時候哥哥做什麼,弟弟也跟著做。你把大孩子的習慣養成啦。小孩子習慣也不會差到哪裡去的。

  • 6 # 大正小雨家庭教育

    好習慣有很多種,例如:守時、講道理、誠信、守規矩等等。不同的好習慣,具體的培養方法有所不同,但核心的理念都是一致的。我們就以如何培養孩子守規矩的習慣來說明。

    一、培養孩子守規矩的原則

    (一)狠心:

    案例:一個家長向我們反映:他們給孩子制定了玩手機的規矩,週一到週四不可以玩手機;週五到週日,每天晚上玩手機不可以超過兩小時,孩子同意還在上面簽過字,很嚴格、很正式。一開始還能夠執行下去,後來孩子要求在週一到週四也要玩手機。父母沒有答應孩子,孩子一氣之下就跑了出去,很晚才回家,類似於離家出走啊。把家長給嚇壞了,於是家長就開始妥協。

    立了規矩如果不能夠嚴格執行,再好的規矩也是廢紙。很多家庭的規矩總是立了廢、廢了再立、再立了又廢,最後從家長到孩子都沒了信心,家長的威信也沒有。根源就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約束和要求不夠堅決和狠心,規矩的執行情況看家長的心情和孩子的對抗程度,經常是半途而廢,不了了之。

    這樣有可能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後果。一個家長曾經帶著他們17歲的男孩來找我們諮詢:孩子不上學,天天在家打手機遊戲,父母把手機拿走之後,孩子以絕食自殺向威脅。三天滴米滴水未進,家長妥協了。再後來,父母都放棄了他,把希望放在比他小4歲的二兒子身上,他心裡完全清楚這一點,他要求父母給錢去上一個遊戲培訓學校,父母不答應,他說:如果不答應就把弟弟殺死。結果他又如願以償了。

    孩子不會一下就走到這種地步,開始都是父母不能狠下心來,堅決地把規矩執行下去,孩子一對抗要挾就放棄了,結果孩子就無法無天了。

    (二)規矩執行無例外規矩一旦制定了,執行就不能有各種例外的理由,不能有不執行的藉口。

    案例:我家孩子7-8歲時,我和妻子工作忙,回家時間晚,孩子經常一個人在家。為了安全,我告訴孩子,除了父母外、無論任何人敲門,也無論任何理由,都不要開。如果有事,告訴他們我的手機號,給我打電話。只有我直接打電話給孩子,告訴他可以開門,才能開啟。

    一個經常到我家裡玩的同事,和兒子也很熟悉,一次來敲門,孩子沒有給他開。孩子奶奶聽說了這件事,就問:如果是我敲門,你會開嗎?孩子回答的非常乾脆,他毫不遲疑地說:不會,給我爸爸打電話。奶奶非常不高興的說:知道是奶奶我也不行嗎?孩子:不行。爸爸說了,沒有他的電話,任何人來,都不開門。

    我媽立即把火撒到我頭上了:你怎麼教育的孩子,把孩子都教育得六親不認了。

    我心裡很清楚,奶奶只是想強調一下自己地位高,跟孩子親,可以搞個例外。來滿足一下自己的優越感。但她想不到這樣做會對教育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孩子還小從時候,判斷不了那麼多,把握不好邊界,培養孩子守規矩的習慣,就要讓規矩清晰好執行,不能有例外。

    我耐心地給母親解釋:如果我告訴孩子奶奶可以開門,就把規矩模糊了,執行得不夠堅決了,孩子的頭腦就混亂了。

    讓您滿足一下優越感重要呢?還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為他一生負責重要呢?終於讓母親諒解了。

    (三)規矩內容合理、清晰、容易操作

    制定規矩時規矩的內容並不是父母直接說了算,要給孩子表達和制定規矩的權利,讓孩子知道這個規矩是怎麼來的,為了什麼目的制定的,孩子的想法得到了尊重,規矩得到了孩子的認可,才容易遵守執行。這個很關鍵,如果不徵求孩子的意見,父母直接制定,孩子覺得你們制定的規矩就是為了修理我的,就會對抗,故意不執行。

    如果孩子的意見不合理,家長的意見孩子不同意,該怎麼辦? 我們家是民主體制投票的,一人一票,少數服從多數可以透過規矩。

    (四)修改規矩有嚴格程式

    規矩的內容是不能隨意修改的。有的家庭父母今天要求孩子這樣、明天要求那樣,來回變,這樣孩子會覺得規矩太不嚴肅,父母太沒準、太不靠譜,他在心裡就不會把規矩當回事。規矩就失去了權威性,父母也失去了威信。

    我們家規矩是可以修改的,但不能隨意修改,有嚴格的修改程式:必須三個人同時同意修改這條規矩才可以。立一個規矩可以少數服從多數,無論孩子同意還是不同意,我和我愛人意見一致就可以透過一條規矩。但是要修改已經透過的規矩,必須是全票同意。制定這個修改程式的時候,孩子就問了:為什麼三個人都同意才能修改呀?我告訴他:這是為了保護你的利益。你想想,我和你媽一商量,定一個規矩。一看這個規矩沒有治住你,我們又一商量,就改了規矩,對你不利吧?所以定好的規矩要改,你也得同意才行。孩子一聽:對呀,就是不能隨便改。

    (五)執行規矩人人平等。

    父母與孩子,所有的家庭成員一視同仁,並不是說這個規矩僅僅約束孩子。我們家有一條規矩,拖鞋必須放在鞋架上,誰要放不好怎麼辦?第一次,口頭警告:你看你的鞋沒有放好,趕緊去放好,就沒有事了。第二次,嚴重警告:你看你的鞋又沒有放好,都已經是第二次了,趕緊去糾正,就又沒有事了。第三次,深刻教訓:你看警告了兩次都不行,必須給你來點深刻的教訓了,打三巴掌。這個規矩是針對我們三個人的,並且是由我兒子來監督的,一般會抓住我妻子,由我兒子來執行,他會使勁地打他媽媽三下。

    這就是培養孩子守規矩習慣的五個原則。

    我們家還制定了特別條款

    1、不得制定和透過危害個人健康的規矩條款。2個人透過一條規矩,讓第三人幹麼幹麼去,第三人認為會危害身體健康,可以一票否決權。兒子常常用這一條否決他不喜歡的東西,比如說讓他吃西紅柿,他說:危害我健康,一票就否決了。西紅柿危害健康非常牽強,但是要證明西紅柿是不是危害他的健康卻非常複雜,我們也就認同了他的理由,這是從規矩的角度,而不是從科學的角度。

    2、一離開石家莊市區後,不再執行民主體制,要由我說了算。我們經常週末帶孩子出去玩,為此制定的第二條特別條款。當時兒子問:為什麼呀?我說了:外出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各種複雜情況,且需要馬上應對和處理,如果再透過民主體制,再講、再投票表決,會耽誤事。一個人說了算效率高,對大家最有利。我家孩子覺得有道理,也就同意了。

    要培養孩子守規矩的習慣,最核心的原則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一個和父母平等的人,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

    二、培養孩子守規矩的誤區

    1、以為孩子不懂事,規矩都是父母制定,只約束孩子。地位不平等、權利不平等。孩子容易對抗、逆反。如果按照我上面所講的辦法,孩子的守規矩的習慣培養出來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習慣越來越好,家長的管理越來越輕鬆,不會出現青春期的逆反和對抗。

    2、規矩的內容不穩定,規矩不停改變。這樣就沒有權威性,孩子就不把規矩當回事。父母的威信也喪失殆盡,到孩子青春期,各種衝突會爆發,並且愈演愈烈。

    3、父母超越規矩之上,並且成為規矩的破壞者。自己定的規矩,自己再破壞了,規矩無法執行,就成為一紙空文。很多家庭就是這樣的,規矩只約束孩子,這樣無法培養出孩子守規矩的習慣。

    4、因為爺爺奶奶干涉、有朋友在場等等,給孩子一求情,規矩不能得到執行。比如:規定孩子9點睡覺,時間到了孩子正玩得高興,讓孩子去睡覺,爺爺奶奶說:讓孩子再玩一會吧。或者有客人在場,客人說,讓孩子再玩一會吧。如果你不同意,就駁了爺爺奶奶或者朋友的面子了。如果同意,就破壞了規矩,並且孩子就會知道,有爺爺奶奶在、有客人在,就可以要挾住父母,孩子會把這個當成武器來對抗規矩。

    這是很多家庭避免不了的問題,尤其是三世同堂的家庭。我家孩子2歲多的時候也是和爺爺奶奶一起住。我們的解決辦法是這樣的:我們規定了每一條規矩的適用範圍,也就是說在什麼時間和空間之內,這個規矩才有效。超過了這個範圍,規矩就無效了。比如說我們有一條規矩是孩子晚上床睡覺前必須洗腳,但這條規矩只在我們的房間裡有效。有時候他不想洗腳了,就說不跟你們睡了。跑爺爺奶奶屋裡去,洗不洗腳我們不管。這樣既尊重了爺爺奶奶,也不破壞規矩的權威性。孩子在爺爺奶奶屋裡住1-2天后,又想爸爸媽媽了,他會非常主動地說:“媽媽,給我洗腳!”,這樣才能回來睡。

    你們可以根據自己家裡的情況定一個規矩:比方說:爺爺奶奶在的時候我們那一條規矩不算;或者有朋友在的時候,什麼規矩不算,區分一下。把規矩適用的範圍明確一下,可以化解特殊情況,又不至於危及規矩的權威性,效果是非常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王朝論聰明才智和辦事能力,康熙究竟是該把皇位留給老四還是老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