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說亂侃老歷史

    朱棣時期,朵顏三衛相當於朱棣的私人僱傭軍,拿錢賣命,所以朵顏三衛最輝煌時期就是朱棣造反時期。而朵顏三衛的成員都是蒙古人,一直忽依忽叛。明朝政府從來都沒有讓這個組織真正強大過。所以朵顏三衛的背叛不是明政府滅亡的直接原因。

  • 2 # 完美冰封

    朵顏三衛只是蒙古人的一少部分,蒙古人與明朝清朝都有過對抗與合作,透過朵顏三衛就可以看出明清民族政策的區別,明朝連與自己共同打拼的朵顏三衛最後都容不下,如何能取信整個蒙古部落,而清朝直到清朝末年蒙藏還都忠於清朝,不是清朝有多厲害,而清朝做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清朝把少數民族當人,明朝把少數民族當成奴隸,五族大同這是明朝皇帝想都沒想過的事情,這也是以後民國時期五族共和,與共和國民族大團結政策的重要性。

  • 3 # 國輝影視劇

    朵顏三衛怎麼可能是明亡的原因,明亡於李自成起義軍,不是吳三桂的叛變,也不是亡於清軍。

    其實朵顏三衛對明亡基本上一點影響沒有,發倒是對於朱棣的明朝建立功不可沒,如果沒有朵顏三衛的幫忙,朱棣造反很可能失敗。

    有意思的是朵顏三衛並不是朱棣建立的,建立它的是寧王,之所以會跟著朱棣造反,是因為朱棣耍了陰謀詭計,當初朱棣造反,被打回老巢北京,差一點被捉,之後他讓兒子朱高熾守北京,自己去找寧王搬救兵,寧王不肯,他趁寧王出城送他的時候脅迫寧王,並且賄賂了朵顏三衛士兵,在加上他對寧王說贏了分一半江山給寧王,寧王最終跟著朱棣造反。

    如何朱棣帶著寧王一起一路勢如劈竹,直島南京,這其中朵顏三衛功不可沒,他們是蒙古人組成,之所以為寧王賣命,簡單說就是為了錢,所謂人為財死 鳥為食亡,有了金錢的誘惑,他們成為當時明朝最有戰鬥力的軍隊。

    不過朱棣造反成功後,這隻部隊就很少有露面的機會,更不可能成為200多年後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公認的說法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然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宣告明朝滅亡,然後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陳圓圓,而引清兵入關,李自成的大順國滅亡,如何清朝從瀋陽遷都北京。

  • 4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朵顏三衛投靠滿清,還真不是大明滅亡真正原因,而亡於整個朝政集體腐敗墮落,這些讀書人滿口仁義禮智信,滿口仁義道德,受孔子學而優擇仕的影響下,就是讀書首先迭擇當官,從而光宗耀祖,讀書做官也是他們奮鬥目標,明天啟皇帝朱由校當政時,就看出朝政腐敗,江浙一帶文臣武將結交成東林黨,他們互相幫助,相互利用,相互勾結,相互結親,貪汙腐敗,置人民國家生命安危於不顧,公開偷稅漏稅逃稅,致使國庫空虛,天啟皇帝開始重用秉筆太監魏忠賢掌控朝政,魏忠賢開始和這些東林黨展開激烈較量和堅決鬥爭,先後罷兔兩個朝庭重臣,東林黨開始妥協,想當官可以,必須依法加稅,魏忠賢敢於向這些權貴富豪依法加稅,因此朝庭每年多收入白銀一百二十萬兩,魏忠賢還向受災地區免除稅收,還要救濟災民,魏忠賢掌控朝政時,大明沒有農民起義造反對抗朝庭,這樣朝庭可以舉全國之力對抗滿清,當時遼東滿清不服朝庭管理起兵造反,還在今瀋陽建國,國號後金,後來又改為大清,其實滿清造反也屬於大明內亂,魏忠賢重用毛文龍總督遼東戰事,並賜尚方寶劍,其手下文武官員有不聽號令者可先斬後奏,並在其聖旨告知便宜行事,就是其手下文武官員可任免治罪下獄,並任命毛文龍文武一品官職,這是對毛文龍多麼大信任和重託,當然也知恩報效朝庭,和滿清展開激戰,並控制北韓半島,把滿清控制在瀋陽一帶不敢同毛文龍軍隊開戰,而且魏忠賢還按時足額髮放遼東軍餉,各項福利一樣不少,如果後來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殺魏忠賢,由魏忠賢掌控朝政,毛文龍一定能消滅滿清,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祟禎後來也是錯殺魏忠賢,並厚葬魏忠賢,並說群臣誤我,這些東林黨最先投靠滿清,剃髮易服,喪失民族氣節,為虎作倀,滿清入關橫掃大江南北,都是漢民族投靠滿清的綠營軍隊打頭陣,衝鋒在前,就是這些平時滿口仁義道德,滿口忠君愛國的文武官員投靠滿清,他們和滿清屠殺敢於反抗的大明軍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只要自己活的好就用。

  • 5 # 史海悠遊閭春暉

    明朝初年,明太祖為了分化瓦解漠北蒙古軍事貴族的勢力,冊封了大量蒙古貴族為世襲罔替的衛所指揮使,所謂“朵顏三衛”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按照其統治家族的身份論,出自黃金家族成員的遼王阿札失裡後裔所掌握的泰寧衛,本是三衛之首,但因阿札失裡後來的叛逃,泰寧衛遭到明軍打擊而削弱,反倒讓兀良哈者勒蔑後裔的朵顏衛壯大起來,成了三衛之首)。在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朵顏三衛的騎兵參與其中,因而在永樂元年受到了明成祖的重新冊封和賜地,實力進一步得到發展。

    明廷對於朵顏三衛的政策,是企圖扶持其為牽制北元韃靼和瓦剌軍事集團的第三方勢力,但三衛統治家族卻難以完全割裂與其他蒙古部落首領家族的關係,因此在其後漫長的北元與瓦剌、明朝與北元的和戰歷程中,朵顏三衛因政治立場的搖擺不定,而屢遭瓦剌、北元及明朝的輪番打擊,勢力日趨衰微。

    到了達延汗統一蒙古大部、並以諸子孫兼領各部萬戶首領後,朵顏三衛的獨立地位已經是岌岌可危。此時嘉靖帝時期的明廷早已失去對漠北政治變化的影響力,對於三衛的危機也只有愛莫能助了。

    到了公元1630年後,喀喇沁萬戶伯斯哈兒(漢文典籍中稱其為老把都)因驍勇善戰,被當時的蒙古大汗博迪冊封為昆都力汗,在得到兄長吉囊和俺答的支援後,喀喇沁萬戶開始了東遷,兵鋒所向直指朵顏衛領地,此時的朵顏衛首領影克自知無力抵抗,遂率部歸附,得到昆都力汗伯斯哈兒的歡心,與之聯姻,授予部下中之部落首領,自此,綿延多年的朵顏衛政治勢力正式消亡。

    在朵顏衛湮滅前,泰寧衛指揮使一職,已被蒙古翁牛特部首領家族(成吉思汗二弟哈赤溫後裔)篡奪,其後泰寧衛又遭到南下的喀爾喀諸部的蠶食,最終被其併吞。而遠避於嫩江流域的福餘衛,則被因幫助達延汗武力統一,而得以壯大的科爾沁部蒙古控制,並最終被科爾沁部併吞。

    所以說,當建州女真努爾哈赤崛起擴張時,所謂“朵顏三衛”早已泯滅無蹤,不存在向後金——清朝政權投降的事宜。

  • 6 # 與風互語

    謝你提問,我認為朵顏三衛降清,並不是導至明政權滅亡的主要原因,導至明政權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明政權本身出了問題,,官燎的腐敗導至官場的黑暗,為爭權奪利是內鬥不斷,地方官員的巧取豪奪引發了民心的不滿,戰亂不斷使得經濟嚴重到退那昔日的榮光也早以離去,根基嚴重受損,使得往日的帝國徭徭欲墜,如遇強敵攻擊,那土崩瓦解也就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了。

  • 7 # 歷史風雲論

    明朝的滅亡不是一兩個人的錯,是政治中心,權利樞紐出現了問題,從內部出現了腐爛,外部的因素只是推波助瀾,加快了她的滅亡,這一點對於任何朝代都使用。分析明朝的滅亡主有三點:

    一、權利樞紐的畸形發展

    朱元璋建立大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不僅將兒子們封王,鎮守邊關,明朝初期,這政策有利於邊關穩定。同時為了強化對於官員、百姓的管理,設定錦衣衛。到後來的君主又出現了西廠、東廠等。這些權力機構除了起到監管、督查、辦案的作用,將更多的經歷都放在了爭權奪利,魚肉百姓。

    明朝建立內閣制,導致文官權力空前大,黨政嚴重,士大夫成天爭權奪利,黨政對於明朝滅亡的推動不壓力李自成。

    二、龐大的皇室集團

    朱元璋將兒子們封王,兒子有生兒子,到明朝後期,整個皇室人員龐大。隨著各地皇室成員越來越多,藩王強佔地方土地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全國大大小小王爺們的代表,各地的王府都是這個樣子,幾乎逼得人民沒有活路。大量的財富進入了王府被他們揮霍,而中央財政得不到一分錢。

    三、苛捐雜稅嚴重

    隨著朝廷開支原來越大,土地兼併嚴重,加之外敵侵擾。百姓的賦稅增加,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

  • 8 # 論史

    首先,我來說說什麼是“朵顏三衛”,朵顏三衛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二年五月設立來安置蒙古降人,所謂“置泰寧、朵顏、福餘三衛指揮使司於兀良哈地,以居降胡”,以投降的故元宗室遼王阿里失裡為泰寧衛指揮使,塔賓帖木兒為指揮同知,海撒答南為福餘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兒為朵顏指揮同知。設立朵顏三衛是為了加強明朝邊地的重要舉措,是防禦蒙古南下的重要舉措。平心而論,在明初朵顏三衛確實有效的遏制了蒙古南下,起到了“藩屏”的作用。而在明朝末年,漠南、漠北的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謂的朵顏三衛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被分解的七零八碎,融入漠南蒙古各部,所以根本不存在朵顏三衛投降清朝的問題。

    首先,朵顏三衛之中福餘衛和泰寧衛在嘉靖年間就開始被左翼的察哈爾部(達延汗及其繼承者的直屬萬戶)、科爾沁部和喀爾喀部分割吞併,明朝萬曆年之後,福餘衛和泰寧衛頭目與明朝的交往記錄完全消失,說明已經完全融化於蒙古各部之中。

    而朵顏衛在嘉靖二十九年庚戍之變後,在右翼蒙古的喀喇沁部、土默特部和左翼蒙古的察哈爾部不斷侵逼下,被迫屈服,為三部所瓜分。在成書於萬曆年間《盧龍塞略·考部》就詳實的記載了朵顏衛人附屬在三部的情況,其中以喀喇沁部佔有最多,有4200餘騎,土默特部有2000餘騎,大汗直屬部落察哈爾部佔有1800騎左右。所以可以肯定,在明朝初期和中期表現比較活躍的朵顏三衛作為單獨的政治實體在明末已經不復存在了。而就在明朝末年,漠南蒙古被後金吞併,朵顏三衛的原有人眾當然毫不例外的隨著整個漠南蒙古投入後金的懷抱。

    漠南蒙古歸附清朝後,首先增加了清朝的軍事實力,根據《天聰九年檔》歸附的蒙古被編為十一旗,這十一旗中八旗為蒙古八旗,其餘三旗為喀喇沁一旗和土默特二旗,此次編審共清點出壯丁一萬六千九百二十三人,而這些壯丁必然會成為八旗勁旅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對明作戰的有生力量。

    其次,清朝收服漠南蒙古之後,對明朝形成了半月形包圍,使繞過明朝苦心經營的寧錦防線,攻擊明朝腹地有了可能,後金包括皇太極在內的最高決策層就此制定了,迂迴襲擾,殘毀明朝腹地,逐出削弱明朝軍事實力的方針。

    《清史列傳·濟爾哈朗》:明乃吾敵國,宜取其近京數城,久駐伺隙,別屯兵山海以東,擾其耕穫,使不得休息。復分兵半於山海關前立營,半繞入關後,內在夾攻,敵必絀。

    而在此過程中,常年接受明朝撫賞,對明朝關隘非常熟悉的喀喇沁臺吉布林喀圖願意充當嚮導,引導後金軍攻入明朝腹地。

    《清史稿·布林喀圖傳》:十月,太宗自將伐明,以布林喀圖嘗如明朝貢,習知關隘,使為導。

    所以,包括朵顏三衛人眾在內的漠南蒙古歸附後金確實成為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但是我並不認為是主要原因,事實上在朵顏三衛做為政治實體存在期間,早在永樂末年就開始與蒙古勢力相勾結,騷擾明境。

    《國榷》天順八年十月已亥:報虜孛來糾朵顏三衛窺邊。《國榷》成化元年三月申朔:虜孛來構朵顏三衛苦堆等九萬騎,入遼河。

    我這兒僅舉兩例,事實上在整個朵顏三衛存在期間,經常勾結韃靼勢力進犯明朝,充當韃靼的嚮導和合夥人,而明朝在與蒙古勢力的對抗中你來我往鬥了百餘年,這樣明朝都沒能倒下,可見朵顏三衛或者蒙古勢力確實只是明朝滅亡的次要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

    造成明朝滅亡的原因首先就在於其本身,在明末吏治腐敗、軍隊戰鬥力敗壞、土地兼併嚴重、天災等問題集中爆發,實力當然不能和初期和中期相比。

    而第二個原因就在於東北由女真人建立的後金確實比蒙古強大,而集中表現就在於生產力和制度上的優勢。

    我們先來看看生產力,據《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早在萬曆已亥年(1599),就開始冶鐵、冶煉金銀。“三月,始炒鐵、開金銀礦”,生產力的發展讓八旗軍的軍事裝備遠比蒙古優越,就比如說在鎧甲方面,就在赫圖阿拉,有大量的鐵匠為八旗軍打造鎧甲,“奴寨北門鐵匠居之,專治鎧甲。向亦聞鐵工所居,延袤數里”,等到薩爾滸戰後,建州女真攻打葉赫,遠遠望去“滿洲兵盔甲明如冰雪,旌旗劍戟如林”。

    而蒙古人的披甲率就寒酸多了,在廣寧之戰前,林丹汗派兵聲援明朝,所派之軍居然一半沒有盔甲防護。

    《山中聞見錄》:西人至者萬騎,鐵甲者三千,綿甲二千,無甲者五千,續至者益眾。

    在制度建設方面,皇太極在繼位後,進行大力改革,削弱貝勒們的權力,模仿明制,整頓和改革國家機構,確保了自己的獨尊地位,向中央集權的封建化國家過度,而蒙古的宗法分封制度,很容易造成分崩離析的局面。後金的集權政體遠比蒙古的宗法分封制有更強的生命力。

    總而言之,朵顏三衛甚或漠南蒙古歸附後金(清)都不能構成明亡的主要原因,明朝的滅亡在自身衰朽的情況下,遇上了遠比蒙古更加強大的新興政權,內外因素結合造成了明朝的滅亡。

    參考文獻:《盧龍塞略》、《殊域周咨錄》、《國榷》、《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清史列傳》、《山中聞見錄》、《清史稿》、《徐光啟集》、《天聰九年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謀士賈詡是真聰明?還是狠毒謀士?怎樣評價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