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高考備考與研究

    一、孫權本人早就解釋過了。

    權辭讓曰:“漢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競乎?”群臣稱天命符瑞,固重以請。權未之許,而謂將相曰:“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陸遜選眾以待之。聞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內嫌其有挾,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發,便當與西俱至,二處受敵,於孤為劇,故自抑按,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諸君似未之盡,今故以此相解耳。”當年孫權先後擊退劉備和曹丕,這時三家中只剩孫權沒稱帝了,於是陸遜孫邵率領群臣勸進。孫權先客氣一下,把已經倒臺的漢室抬出來禮讓幾句,這個理由足夠扯淡,所以大家也知道孫權是瞎扯。群臣想的是道理我們都懂,勸進要勸三次,按程式走就是。這下孫權倒是急了:我是真不打算現在稱帝啊!於是孫權只好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之所以不稱帝是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目前形勢下稱帝必然與另外兩家同時為敵,而吳國目前很難抵抗兩家的同時進攻。但如果只是稱王,則對兩家都留有餘地,在受到一方進攻時,和另一方尚且有緩和的可能。最後孫權稱帝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魏太和三年,蜀建興七年。

    二、因為孫十萬拿不到任何法律正統,稱帝是一種割據政權正名行為,所以他一定要等等看再稱帝,否則會被第一波刷掉。

    曹丕稱帝走的是禪讓,這個程式雖然很搞笑但是他就是中國古代政權交替程式(包括但不限於造反、統一戰爭、禪讓)中最神聖不可侵犯的一種。曹丕合法的接過了漢帝國的政權,成為皇帝。劉備是漢天子認證的漢室宗親(皇叔),大漢帝國的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有匡扶漢室的責任和義務,但是這還不夠,因為曹丕走的是最高級別合法程式(禪讓),所以劉皇叔稱帝前造謠漢獻帝被曹丕殺了,弒君篡位,典型的謀逆,所以“漢賊不兩立”,砸碎曹丕稱帝的合法性基礎,稱帝是天下大亂漢室衰微,為了匡扶漢室,最強的宗室稱帝合法(光武帝劉秀也基本是這個路線)。當時資訊極度不發達,漢獻帝的死活確實很多人也不知道,所以劉備看起來也是合理合法的稱帝。孫十萬就尷尬了,十萬就是漢朝的地方軍政長官,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漢獻帝禪讓,十萬就自動過渡成魏帝國的地方軍政長官,至於漢獻帝有沒有遇害,禪讓是否合法,都跟你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況且曹丕封他吳王,這還算新朝氣象,進步了。十萬如果說曹丕篡位弒君不承認會有什麼後果?多簡單啊,曹丕不合法,合法的就在你西邊呢,劉皇叔的大漢朝還在哇,皇叔那邊可是漢帝國,名義上有漢帝國一切權利,你要拒絕承認曹丕,你就還是漢帝國的臣子,也就是劉皇叔的臣子。十萬不傻,畢竟季漢只有個益州,還是當大魏的吳王好一些。等到天下局勢十分明朗,就算你們倆一個有最高合法程式,一個匡扶漢室,但是還是誰也吞不掉誰的時候,十萬就隨意稱帝玩兒了。因為畢竟自己實力比較強,那倆合法的互為主要對手,誰也沒精力去專門收拾他,也奈何不得他。如果稱帝早了,他就是袁術第二啊!

    三、阻力最大,助力最小。

    外部阻力。魏蜀吳中,魏國最光棍,反正老子不稱帝你們也沒閒著,就算我稱帝你們也不能像十八路討董那麼有組織的會戰了,我怕個球?你能耐我何?蜀國其次,稱帝的時候北伐關中,好像難了點,可曹魏想打進四川盆地更是做夢,西、南沒什麼威脅,就算有也無關稱帝與否,東面的孫權?劉備稱帝后就馬上去找茬了,你不打我我也要打你,我還在乎你怎麼想?再看吳國,孫十萬都快成梗了,夷陵之前誰信東吳陸戰能有什麼建樹?上一次是靠著孫劉聯盟和周瑜天才絕豔的指揮化險為夷,北面只要蜀漢中立,誰敢保證赤壁能出第二次?西面本來兩方就有摩擦,不等第二個人稱帝標誌分裂割據被預設就跳出來當靶子,從來不是孫權的行事風格。而內部阻力方面,曹操死前所有的反對力量基本被肅清,關於曹丕稱帝,至少基本盤沒有反對意見,蜀國更不用說了,至少昭烈帝、葛公相繼去世前這麼有凝聚力的政權簡直是怪物,加上宗室身份,這就是另立中央和揭竿而起相比的巨大優勢,加上曹丕篡漢在先,連大義名分都不缺了,這是阻力最小的。再看孫吳……是吧,不說了,都懂再看正統,蜀漢提過了,光武已有先例在前,劉備又是一開始就打著興漢討賊名號的,民間聲望極高,甚至這名分劉協也是認可的,只要不搞出兩個皇帝同時存在的舉動失人心,他在影響力輻射範圍內稱帝幾乎是最稱得上眾望所歸的人。而魏國呢,曹丕雖然稱帝時功德言三無,但他有所有諸侯都沒有的優勢:他手上有皇帝的!只要劉協不是個寧死不禪讓的軸逼,搞禪讓,別人都幹不了,可除了誅心又無法攻擊,你總不能說我大漢四百年之國本儒家不對,可禪讓這套包裝不就是儒家發明的嗎?再看性格,昭烈帝可是勵志到死的血性漢子,稱帝對他而言相當於對曹魏的正式宣戰,這時他就是一切對漢室仍存有希望之人的旗幟,曹丕比不上他爹,可也不差,野心氣度都稱得上合格。稱帝是統一的動力和宣言,也是維持內部穩定,變現對士族支持者承諾的必要步驟——正常的有識之士看來,當時有能力再次一統的只有魏蜀兩家,對他們而言稱帝就像正式確認關係時的告白,必要且水到渠成。再看我孫大帝……用最客觀的方式評價他,也只能說是“機會主義者”,讓一個機會主義者,一個視荊揚為命根子,其他地方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的割據政權領袖,搏取一個對自己用處不大可風險不小的虛名,這種事別人可能會幹,譬如董卓、袁術,甚至他兄長孫策也有可能,但孫權不會幹——可為什麼最後孫權又稱帝了呢?因為在魏國壓力下署吳不得不再次靠攏,這時稱帝風險基本消失,加上盟友稱帝在先,這時不稱帝難道等著給盟友上貢稱臣嗎?於是黃龍八年,東吳改元所以說到底,稱帝這種事既要看歷史的程序,也不能忽略個人的奮……啊不,個人的選擇嘛再看孫吳……你有啥?所以為什麼孫權稱帝最晚,因為他嘛什麼先天優勢也沒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腿老是像抽空了一樣的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