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愛寶葫蘆

    1、如果是單純能夠用武力解決的,那不是戰爭,那隻能算是格鬥。戰爭不僅需要武力,更需要謀略,而謀略是不分文人與武人的。所以,文人帶兵照樣能打勝仗。

    2、歷史上著名的文人統帥打勝仗的例子有:

    明朝于謙的北京保衛戰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軍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明英宗也被俘,土木之變使明王朝遇到嚴重的危機。當時朝中很多大臣主張遷都到南京。危急之時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力主抗戰,在他的精神感召和運籌指揮之下,終於打敗了瓦剌大軍,扭轉了困局。

    明朝大思想家、心學創始人王陽明領導的漳南戰役

    明正德年間,漳州匪首“詹師富”與廣東匪首“溫火燒”,集聚了6000多名“山賊”,在閩粵交界的漳州南部山區一帶,佔山為王。並和江西南安的謝志珊、藍天鳳,廣東的池仲容等,結成聯盟,與朝廷分庭抗爭,致使“三省騷然”。

    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時年45歲的王陽明,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他到了贛州後,開展調查研究,瞭解各地的社情民意、匪患軍備等情況,通令“八府一州”大小衙門,要求在一個月之內,調查掌握各自轄區內的城堡關隘是否堅固,軍隊操練是否正常,掌握區分“山賊”型別等等,做到心中有底,掌握彼此軍情。

    經過綜合研判,王陽明決定採取“先易後難,各個擊破”的戰術,將巡撫南贛的第一個戰場擺在“山賊”勢力相對薄弱的漳州南部山區。從正月十八日打響漳南戰役的第一槍,到四月十三日班師回贛州,王陽明歷時兩個多月的征剿,先後攻破了象湖山、可塘洞、箭灌、大傘等40多個山寨,擒獲斬首“山賊”2700多人,俘獲“山賊”家屬1500多人,燒燬賊巢房屋2000多間,繳獲眾多的牛馬輜重。肅清了盤踞在閩粵交界山區數十年之久的以詹師富、溫火燒為首的山民暴亂,還妥善安置了1235名“山賊”、2828名“山賊”家屬,讓他們安居樂業。

    清朝曾國藩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可以說,他走的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傳統仕途之路。

    1852年(咸豐二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席捲半個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軍、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已不堪一戰。

    1853年(咸豐三年),藉著清政府急於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曾國藩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他自己招募兵勇、自己募資、自己操練,最終帶出了一支虎狼之師。1864年(同治三年)7月,湘軍破天京(南京),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被徹底鎮壓。

  • 2 # 漢唐雄風14

    兵不在多在於精,將不在勇在於謀——這是中國的古訓,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兵家有云——謀定而後動,與文武無關!

  • 3 # 孔乙己亂彈

    〔戰爭〕…War

    戰爭是一種集體、集團、組織、民族、派別、政府之間使用暴力相互攻擊和殺戮的行為!

    〔戰爭〕使敵我雙方為達到的政治、經濟、領土等等目而進行的武器戰鬥。

    謀劃觸發戰爭的往往是政治家(文人)而非軍人、因此、戰爭被視為政治、外交的極端手段。

    政治家(文人)謀劃觸發戰爭……

    〔計謀〕Straagem;schewe又慣穿整體戰爭過程。

    《孫子.九地》:“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史記.李斯列傳》:“′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

    元.李文蔚《蔣神靈應》楔子:威鎮家邦四海清、文韜武略顯英雄、全憑智勇安天下、統領雄師百萬兵……

    的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統兵打仗的名將輩出:(孫子兵法、文韜武略名揚天下、迄今為止仍然影響著今天戰爭理論)(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之結局)(辛棄疾一代文豪、詩人)辛棄疾文人將軍、威名振奮天時23歲、辛棄疾《十論》、《九議》中展露出一流的軍事素養……

    “精忠報國”一代名將……岳飛、更是一位愛國詩人。

    當飛機這種新的作戰武器剛剛出現、義大利人……杜黑、敏銳的洞察力、先知先覺了今天戰爭的“制空權”的重要性。

    杜黑…1888年畢業於“都靈軍事工程學校”、19歲的杜黑在校其間就研究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

    “制空權”這一偉大理論影響著今天戰爭的勝敗。

    文人墨客、琴棋書畫、文韜武顯英雄……

  • 4 # 經典守望者

    古代的戰爭其實是有很多的影響因素在其中,在某些方面來講,甚至與主帥的身份沒有太大的關係。在歷史上不僅有許多的儒將,更有甚者主帥是目不識丁的底層群眾,但指揮起千軍萬馬來,依舊是所向披靡。

    古代軍事中,由於是冷兵器時代,重要的因素往往很單純。兵源,糧草,兵器,戰馬,鬥志,軍餉等就構成了古代軍事的大部分。對於將帥而言,武力值其實是不重要的。和小說文學,影視作品中不同,陣前單挑的情況其實非常少見。大軍團作戰往往才是戰爭的主流,主帥只要安排好進攻次序,主攻側翼,後勤保障就可以完成戰爭。

    作為統帥而言,威望往往才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周瑜、諸葛亮,還是曾國藩、左宗棠。他們的統率力不是來自於武力,而是來自於威望,使得廣大的基層士兵能夠服從他們,甚至是不惜性命的去為他們衝鋒陷陣,這也就是所謂的軍心。曾國藩是真正的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到了戰爭後期甚至連馬都騎不好。但就是因為他聚斂了天下讀書人的心,才使得千萬湘軍為他所驅使。再舉一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是燒窯工出身,起兵前可以說是目不識丁,飢寒交迫。但是,他在陣前指揮千軍萬馬遊刃有餘。清朝多少飽讀兵法的沙場宿將、滿漢大臣死於他的鐵蹄下。他所憑藉的絕不是自身的武力和智力,所仰仗的應該就是與生俱來的戰場洞察力和號召百萬人眾的影響力。

  • 5 # 銳度何老師

    這個事咱們得從國足談起。

    國足這些人沒有羞恥心,人品卑劣,上上下下其實就是一群流氓。但是,大家的注意力往往會集中在他們流氓身份上,而忽略了他們另外一個身份:文盲。他們不但是一群流氓更是一群文盲。從小就脫離了文化教育,再加上吃的油膩,酒色的揮霍,長期運動大腦缺氧......導致他們智力嚴重不行,所以在球場上他們有一個最典型的特徵:沒有創造力、沒有想象力。就是一群植物人在硬著頭皮蹭時間,能踢好才是出鬼了。

    估計說這話會有人不服:巴西貧民,非洲難民裡也出好球星啊。他們不也是沒文化嗎?這個事情的真相就有點殘酷了,事實上即便是美洲貧民窟、非洲難民棚,他們受的教育依然要比咱們國足受的教育要強......只不過這就不能展開聊了。

    很明顯,創造力、想象力,不僅僅是運動員需要,也是戰爭中從士兵到統帥都需要的能力。而創造力、想象力的源泉就是:文化。

    普魯士以教育立國,在戰勝法國以後,俾斯麥說:普魯士的勝利在小學課桌上就決定了。兩次世界大戰,英法俄這些大國,在地面根本就不是德國陸軍的對手。他們只能靠人數多幾倍,裝備多幾倍,然後聯手,還得用時間慢慢熬,才能打過德國陸軍。在實力相近的情況下,德國陸軍打他們是信手拈來。

    當年德軍、普魯士軍隊戰鬥力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國家教育水平高,100多年前,鄉間小學都已經實現了免費教育。他們士兵以及基層軍官都受過很好的教育,有文化,在戰場上,他們就更有創造力、想象力,打仗積極主動,戰術靈活。打那些笨拙的俄國農夫跟玩一樣。

    現在我們國家軍隊也更加青睞大學畢業生,這都是一個道理。

    文化水平是很重要的戰鬥力,重要性要高於武器裝備。

    中國近代衰落,多次遭到入侵,跟外敵打仗經常吃虧。當時戰鬥力低下,有武器落後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為當時的文化落後,基層士兵都是文盲,高層也沒好到哪去。中國士兵和日本士兵對抗吃虧,根本原因還是在他們計程車兵受的現代化教育強於我們。

    其實這點我們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能在平時生活中發現端倪,文化素質差的人,遇見突發情況,他肯定會:發矇。然後大家再留心一下國足,他們就是一直在球場上懵圈,夢遊。這是文盲最典型的特徵。國足有時候確實是被冤枉了,他們並不是思想態度有問題,他們就是純純的傻,遇到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

    體育運動、軍事鬥爭,歸根結底都是智力上的較量,體力屬於服務於智力。

    文化對於戰爭而言,和武器裝備、糧食後勤一樣,都是越多越好、越高越好、越普及越好。基層計程車兵就要有文化。而越往高層走,對文化的需求也越高。

    越高階的指揮員就越需要文化,越需要創造力、想象力。

    十夫長,會寫名字就行了。百夫長,不一定比十夫長能打,但他肯定是文化水平比十夫長強。千夫長,需要會算賬,戰場上的賬要算的明白,腦子得夠用。萬夫長,這就得是文武雙全的人物了,文武各佔50%。比萬夫長再高一級,已經偏向於文官。孫武、白起、韓信、袁崇煥、曾左李袁......這些人是文官還是武將?

    古代帶領3萬人應該就是武將的極限,再高一個級別,肯定寬袍大袖的文官,指揮下面幾員武將。戚繼光是名將,但他當時也是文宗領袖,到了他那個級別,必須要文的一面大於武的一面。岳飛,文武雙全。關二爺、張三爺作為方面軍司令員,文化水平都不低。

    很多人對宋開始的重文輕武表示不滿,這並沒有必要。古今中外,文官高於武將,以文制武是共識。現在西方的國防部長全是文官,古代的兵部尚書、侍郎也全是文官。

    軍隊的規模到達一定程度以後,他的統帥必須是文人。這是咱們前面說的:文化、大腦、創造力、想象力、策略、智謀對戰爭、部隊而言,是剛需。

    我一直說:打仗是一件非常、非常麻煩的事。不是皇上一拍龍書案,10萬大軍就兵發西岐了。部隊的糧食從哪來?仗要打幾年,糧食要準備多少?今天運多少,運到哪?怎樣去戶部要銀子,怎麼分下去?部隊走到哪裡,誰接應?各個部隊之間關係怎樣調和?天氣、地理、醫療......主上不疑、同僚不忌,後方穩固......這些事都要統帥來處理,而這些事還是文官幹更合適。

    諸葛亮在南陽隱居,以管仲樂毅自比。很多人覺得狂,這是沒看懂諸葛亮的真實意思。他並不是說諸葛亮、管仲、樂毅我們哥仨水平差不多,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諸葛亮=管仲+樂毅。諸葛亮比大家想的還要狂。

    管仲是什麼人?名相。

    樂毅是什麼人?名將。

    諸葛亮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說自己文武雙全,是出將入相的人才。

    出將入相:

    國家有事,可以帶兵出去打仗,和平時期,可以治理內政。這是中國古代英雄豪傑的最高理想,是第一理想,不是之一。

    很多人覺得武將為國殺敵很威風。但武的級別要低於文,再牛的武將在文官面前也得老老實實的。李林甫活著的時候能嚇哭安祿山。文官地位在武將之上,已經很了不起了,但依然是略顯不美,尚有不足。

    只有做到了出將入相,對於豪傑而言,人生才算是完美。

    估計又有人不同意了:你說的不對,當皇帝豈不是比文武雙全的理想更高。

    當皇帝往往都意味著篡位、叛逆、屠戮......絕大多數帝王在德行上是有虧的。而出將入相屬於忠臣,德行無虧,然後能力全面。德才兼備、文武雙全,這才是最完美,最符合華人傳統價值觀的。

    我不知道外國有沒有出將入相、文武雙全這類的概念,但希特勒、斯大林這些人,國內如蔣委員長,這些搞政治的也都熱衷於去指揮軍隊。他們內心也都是在追求這些東西,只搞政治,不能打勝仗,怎麼都不完美......然後跟著瞎攪合。

    所以這個問題主要分兩點:

    1,戰爭本身就需要文人來指揮。

    2,文人自身也熱衷參與。

    一個人在讀書的時候,往往就會樹立起出將入相的理想,自然而然的會比較關心:武。史籍、兵書這些東西本身也是軍事教材,對他未來指揮部隊有一定的幫助。古代軍政不分,地方官手裡也都或多或少有些軍軍隊。古代的文人對軍隊其實並不陌生,譬如袁崇煥。他是縣長直接提拔到軍區司令員,乾的也很稱職。就是因為他在學習、工作期間,一直很留心軍隊的事物。另外很多文人出身門閥甚至是軍閥,就像諸葛亮、王羲之......這些人軍隊背景很深。他們指揮軍隊,比我們現在的公務員要方便1000倍。

    另外文人更“冷血”,對於戰場而言,文人屬於局外人、邊緣人,武將在戰團中廝殺,文人在外圍冷眼旁觀,做出的決定肯定更為理智,做統帥更為合適。

    理論上來講,文人指揮軍隊,在能力上,也具備條件。

    文人指揮軍隊是理所當然的,區別也就是個人能力、天賦有高低,有的能打勝仗,有的打不了勝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挪威護衛艦被撞沉和俄羅斯航母被砸出大洞相比誰更尷尬?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