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聰
-
2 # 宋大寶小寶寶
人生無常,確是真理。
沒有人是一帆風順,一路高歌猛進的。我們得認清現實。
失戀不重要,不自信也不重要。誰也不是一次戀愛就結婚的。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滿懷自信的。對吧。
你想走出低谷,這個才是重要的。你沒有自暴自棄,沒有放任隨流,這首先就是對自己負責,對人生負責。
失戀了,說明他不是對的人。總有對的人在等著你呢,你沒必要花那麼多精力在別人身上。將來你自己的愛人才是你該努力付出的人,少想別的人呀,別讓你的愛人以後吃醋。
親友不在身邊,對於我們這些異地漂泊的人來說,是常態。有些事情別人無法替代,只能自己承受,自己蛻變,而後成長。
你所經歷的,是大多數人都要面對的。我們,總得學著自己成長,自己堅強。
暫時不能消化也沒有關係,承認悲傷的存在比漠視更要好得多。我理解你的巨大的無望和空虛感。但是,一定要自尊自愛。
親愛的你,努力學習吧,看書吧,鍛鍊吧,幹什麼都好,再堅持一下下,馬上就可以走出陰霾了。
到時候你會發現,都沒什麼大不了的。離開的人根本不值得留戀,生活的美好才值得擁抱。
-
3 # 使用者9124552189682
其實更多的還是看自己的心態,當自己的不斷的不斷的努力的同時,如果你的周圍都是一些負能量告訴你“不行”“白費功夫”“放棄吧”“你不行”等等,這個時候要不你的內心很強大,要麼很自信,要不周圍有那麼一兩個朋友真心的在不斷的鼓勵你,如果當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下,或者你有朋友是這樣的情況,不斷的進行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我可以,或者不斷的鼓勵你的朋友 不斷的告訴她“你行的”“你可以的”“你做的非常棒”,要鼓勵他,為他重塑信心。 加油!風雨過後才會看見彩虹,人生經過挫折才會迎來更燦爛的明天,也許我們沒有那麼多的人幸運,可是我們有一顆向上的心,加油!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
-
4 # 恬然51
不知沒信心,但是你說那些話真的很腦火,你不是別人的啊?那你為什麼來惹我啊?你樣樣說別人的,難道你也不是嗎?你在較經什麼啊?
回覆列表
焦慮、不安全感、緊迫感、被動迎擊都會讓人感到生活緊張、迫不得已。學生讀書學習、做作業,很多人是被動的,他們不知道做作業題有什麼用,能解決什麼問題,沒有學習思考的主動目標;如果實在要說學習動力的話,考取名牌大學可能是學生和老師們共同的考試目標。當然,反覆做題是強化記憶的一種訓練方法。緊張的追逐感如果有樂趣的話那倒也可以,就像遊戲比賽;如果老是輸,不在同一個技術水平,那怎麼努力都是陪襯,感受不到樂趣的,就像一段棋手跟九段棋手,下棋是沒有樂趣的。生活工作中的情況呢?各人在不同領域的天賦能力確實是有差距的,有些領域的天賦可以轉換為賺錢能力,或者時代不同,某些天賦毫無用處。珠心算、下棋、競技比賽,此一時彼一時,某些技能會遭淘汰。能把自己的技能轉換為賺錢手段也需要生逢其時。
學一項技能不容易,耗費一個人太多的時間,甚至半輩子精力,可能卻因一項新技術的出現,而將之前習得的賴以為生的技能弄得毫無用武之地,工作、生活可能一下變得窘迫,之前引以為傲的榮耀卻成為人們的笑資。死吃老本很有可能被異軍突起的創新事物所革命掉。沒有安全感就此產生,不僅僅是說政府治理下的安全保障,而是職業安全感。更換一個職業何其難,重頭學習固然可以,但人老體衰、始終是趕不過後起之秀的年輕人的。巧合的是,幸好人的壽命不夠長,不必時刻處於競爭的煎熬之中,終有到站的時刻(好像把人生描述成是在受罪一樣,卻又捨不得早點結束)。
那麼,享受輝煌的人生、享受幸福人生,跟輝煌不再、焦灼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恰好是一個實驗,把不同領域、沒有聯結關係的認知網路建立起邏輯關係,來看我是如何組織它們的。
適度競爭
我們渴望成就感、喜歡輝煌,也追求幸福,在此基礎上我們也無惡意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也就是說,我追求我的幸福快樂,希望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如果不小心搶了別人的“飯碗”,我是“有罪”的嗎?這個就是競爭。競爭確實會帶來傷害,但是如果拒絕競爭,將會死水一潭。既得利者會阻礙他人參與分羹。所以,其實,競爭與不準競爭,本質都是競爭。不準競爭更加不公平,採用先來優勢打壓後來者,只讓自己保持輝煌,而不給其他人以機會,這不僅自私,而且阻礙社會進步。競爭會帶來不安全感,會帶來很多“革命現象”,這是競爭過程中產生的鞭撻效應,會讓競爭中的失敗者產生痛苦。在競爭之前,我說過“我並無惡意讓我的競爭勝利給失敗者帶來痛苦”,但是不管從經濟利益還是精神情感方面來看,失敗者的經濟物質損失和精神痛苦都是明顯的。
現在的人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感受到的壓力是巨大的,從學生時代起,就被家長、老師寄予厚望考個名牌大學,希望畢業後找個大公司或穩定的企業,掙得體面的收入,可以安全地活到老死。那些努力的、勤奮的人們比起懶惰的、安於現狀的人們在競爭中有更大的獲勝機率,勤奮的人們帶動了安於現狀人們的緊張感和不安全感,逼迫他們也緊張地工作和學習;但是這種緊張和努力是被動的,他們體會不到學習工作的樂趣,他們不是因為有前瞻的工作興趣目標而努力,他們只是避免舒適的位置被別人取代而參與應付。
這可以理解。一直保持旺盛的興趣和精力是不可能的,人類的生理屬性決定了生理器官會疲倦和衰老;因疲倦而休息、或因衰老而遲鈍都會被後來的精神旺盛的年輕人所追逐鞭撻。拱手相讓辛苦得來的體面位置、榮耀、事業,這是誰都不容易做到的事。危機感重重。幸福感下降。但毫無競爭的社會會讓階層固化、毫無創新、效率低下,後來者幾乎永無出頭之日;而激烈競爭的社會給人帶來不安全感、精神焦慮,失去了享受幸福人生的意義。如何解決社會公平、高效率跟追求幸福人生之間的矛盾,是我們此刻現代社會所有人面臨的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大部分人只是發現了“自己這麼辛苦這麼累地打拼,怎麼心裡仍然那麼不踏實,感覺很焦慮、迷茫”,殊不知,自己也正是造成此現象推波助瀾的一份子。
對於一些社會中上收入者,辛苦了半輩子,終於小有積蓄,很希望喘口氣,或安度餘生,但心裡始終不放心,擔心鈔票貶值,擔心股市不可靠,擔心社會發展太快被拋棄,擔心政策制定者暗地裡打他們存款的主意,擔心那點積蓄不夠讓自己體面地活到終老。
我認為,適度的競爭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適度的範圍寬度多少算合適呢?個體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繼續公平競爭,創造一個有生機的社會環境;如果有人競爭失敗,社會應尊重競爭精神,對遵守競爭規則的失敗者予以應有的尊重;失敗者應當坦然面對和接受失敗的結果,應當承認勝利者比自己優秀,讓勝利者來領導這項事業何樂而不為呢?自己跟在後邊好好享受成果、享受生活不也挺好的嗎。
適度的競爭,是指要考慮到社會效率、社會公平跟個人享受緩慢生活狀態兼顧的情況,都不要走極端。以人為本,就是既要照顧人的肉體物質舒適度,又要顧及人在精神情感領域的滿足感。我們生來不是做苦行僧的。人人都有獲得幸福生活的權利。我勤奮努力,跟人競爭,不是為了要把別人踩在腳下、獲得優越感來品嚐到幸福;我能從事某項工作,可能只是我比其他人更適合、更能勝任這項工作(也不排除機遇的可能)。有一些工作,我可能並不喜歡,又髒又累,但它解決了我的溫飽問題,我仍心懷感恩;我無力改變現狀,但我仍然會在合適的機會表達我的訴求,我雖是個普通者,普通者也有普通者一湯勺的貢獻。
競爭不走極端,不是為了爭個你死我活。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確實透過你死我活的淘汰機制主導著企業的生死,但大多數情況下,個人的生命並不會因為競爭而出現極端危險的狀況。因為競爭而鬧出生命危險的,這是極度不公正、不文明的競爭方式;這種競爭制度是恐怖的,帶有恐嚇式的暴力競爭,幾乎與戰爭無異,與我正在談論的適度競爭完全相悖。
我選擇過慵懶的生活也好,我選擇勤奮地學習、參與競爭也好,都不代表我毫無鬥志或生性好鬥,我可能只是在慢悠悠地享受我的生活(只要我並沒有拖累、影響到其他人就好),也有可能我只是對那個事業專案感興趣,我就是喜歡而已,沒有那麼多的“要把別人比下去”的想法。基於此,我很慶幸我所生在的時代,我是多麼的幸運,我也心懷感激那些能人英雄領袖們為這個時代所做的努力,讓我可以在這個祥和的時代裡優哉遊哉。
本文的側重點在於從每個人自身力所能及的角度,來分析可能提升自身幸福度的一些看法;至於社會宏觀層面的公正性雖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但這屬於治理國家、社會的政治範疇,本文不予探討。
消極對抗不如積極建設
人一生中的困苦煩擾太多,也閱讀了大量的心靈雞湯,接受過幾個神秘大師的指點,但是,迴歸生活後,一切照舊,煩擾也不見得真的就雲消霧散了。那種自我暗示看慣風輕雲淡、與世無爭的表象下,可能潛藏著一顆不服輸的雄心。
抱怨社會不公而又無能力改變現狀,還不如認真花時間把自己建設好來得實在。
有些人一直不停地抱怨別人投機取巧,或抱怨自己被人打壓,或批判社會機遇不公平,而忽視了自己某些能力的欠缺。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抱怨這個社會的不公平,趁此機會可以變相說明自己不成氣候是外界因素造成的。這樣做帶來的後果是他終於可以自暴自棄,如果被親朋好友問起近況為何沒進步,他可以羅列出一大堆社會的醜惡現象,說就是這些社會不好現象阻擋了我。久而久之,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反叛社會的人,仇恨社會、仇恨政府、仇恨社會精英。他本可以節約大把時間來重新建設自己,把自己建設好了,才有機會、有實力、有能力去影響身邊的人,才有可能影響社會。
社會上活躍的精英分子,沒有幾個不是付出了巨大代價才成為閃耀之星的,不經過層層海選、沒有過硬能力,是難以獲得人們認可的。承認別人的實力、承認別人的努力、承認別人的能力,可以心平氣和地看待別人的成就;再看看自己的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經過社會檢驗了嗎?大部分還沒經過檢驗的、卻自認為能力非凡的人幾乎都是紙老虎。所以,請先證明自己;所以,請先建設自己。
我寫本章節,也是希望提醒一些精神上比較焦慮、迷茫之人,這個世界上有大量比自己天資聰明的人,也有大量比自己勤奮好學之人,承認自己的不足,沒有實力較真時、有妥協地退讓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可以保護自己避免走入死衚衕。
但我並不是要求人們忍氣吞聲、得過且過。我認為人應該要樹立目標的,長遠的、中期的、近期的目標,那種有解的、有機會可以達成的目標。然後自己的各個計劃安排都是緊緊圍繞著達成各遠中近期目標而展開,非常有目的性,這樣做的好處是:時間不容易被無關緊要的事浪費掉。而且,自己隨時可以評價出自己做某件事的意義大小。一輩子總是可以做出一兩件事情出來的。此處需要提醒的是,確立目標之前,樹立好合乎大眾認可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
人們在解決自己精神方面空虛無助時,也有常常選用自我肯定、自我鼓勵的方法,比如教人向佛信善博愛,然後也因信仰這些精神支柱而自我充實。這無可厚非。我要提醒的是,某些跟風者的短板其實不在於他(她)是否缺精神食糧,而是他無所事事,沒有成就感。他沒有價值可以提供給社會,無法獲得社會的重視,無論他如何展示自己的內心如何充盈,他如果沒有獲得外界真正的價值承認,他內心仍然是不安的。所以,還是那句話,建設好自己,為身邊的人提供價值交換;讓人們期待、承認你的價值,比自我暗示過得很快樂來得實在。
善人若沒有攻擊性,未必有善終。“好人有好報”,這是人們的良好祝願,也是人們鼓勵他人多做善事、做好事,而說的一句感謝的話、鼓勵的話。做了好事善事的人“一定會”得到好的報答,人們期待這樣的事發生,久而久之人們也大都信了這是一個真理。它鼓勵人們做善人,這沒什麼不好。但純粹的善人沒有攻擊性,他們只知道唸經求佛,遇到惡人欺侮,他們選擇忍讓迴避,這樣的後果極有可能對自己造成損害,善人未必有善終。所以,選擇做善人,不能以犧牲自己利益為代價。一味地善,可能會助長惡勢力得寸進尺。我可以先對別人善,但並不丟掉我智慧、勇猛的能力;對我惡之人,我必抵抗反擊,甚至滅了他。做善人也需保護好自己,警惕惡人,避免發生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我善,但我仍然需要建設我兇猛的能力,我可以不使用這個能力,這只是我大度而已。
彈盡糧絕中的妥協。我認為,有些時候就是要承認有些問題是無解的。打太極似的迴避矛盾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有些事必須要接受失敗的結局,那就必須得承受痛苦。躲避、推搪、拖延矛盾,以此來延緩痛苦的到來,還不如直面痛苦,快到斬亂麻,重新一個新的開始。生命時長有限,不在一件看不到希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耗掉了所有。也許你曾經心高氣傲、不可一世,但人也有英雄氣短、彈盡糧絕的時候。妥協,沒有什麼可丟臉的,活下來,是重生,哪怕是螻蟻一樣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