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押韻2

    比黃帝還早的良渚文化就有玉雕了,看看玉琮上的刻紋精細如髮絲,玉比骨硬多了,在骨上刻字只要用獸牙就能刻了。或用燧石磨尖也能刻了,上面加些解玉沙更能刻硬的東西了。

  • 2 # 曠野獵趣

    甲骨文的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線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

  • 3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說說甲骨文是怎麼刻出來的,分為哪幾個步驟。

    分為“九事”

    一、取材。

    在周代就有了龜人的官職。一般春天把龜找來,秋天殺掉,取出龜甲,那叫攻龜。然後放到專門的龜室裡放起來。1928年就發現了一個儲藏龜料之所,有大小數百隻腹背完整的龜甲。這時的龜骨要把腹腸刮空,而肩胛骨也要把皮肉剝去。

    二、鋸削。

    在河南安陽小屯村,這是甲骨發現最多的地方,第二步鋸削也做得非常到位,很精細。

    龜甲要從腹甲和背甲連線處分開,這地方叫甲橋。鋸解之後,甲橋與腹甲相連。甲橋要鋸去外緣一部分,使腹甲更齊整。而背甲則還要從中脊一分為二。有種背甲較大,這就做成了。而有一種較小的背甲,還要把中脊不平的地方和頭尾兩部分鋸去,像一個鞋底形狀。

    三、刮磨。

    龜甲正面有鱗片,正反兩面有高厚不平的地方,都要經過錯平刮磨。

    四、鑽鑿。

    在甲骨反面有窠槽,橢圓形的是鑿,圓形的是鑽。通常形狀鑿是稜形,兩端略顯尖圓,凹入中間的長條兩邊平行。鑽是圓形。甲骨的鑽鑿方法有三類,鑽,鑿,鑽鑿並用。如果並用,那麼鑽緊挨著鑿。另外,如果用鑽,就在接近鑽的地方燒灼,如果只有鑿,那就在近鑿的地方燒灼。這樣就能在正面出現裂紋,這就是兆。這個步驟在史書都有記載。荀子王制篇“鑽龜陳卦”韓非子飾邪說篇“鑿龜數策”

    小屯出土的甲骨,一般都是鑿子鑿出來的,也就是挖出來的。只有鄭州二里崗出的卜的“鑽”處是鑽出來的。在小屯,還沒有發現鑽鑿的工具。而在二里崗發現了鑽子。

    五、灼兆。

    以上是卜事的準備,而灼才是真正的卜。灼之後才會有裂紋;聲音就像卜,而它的形狀也似卜。因為鑽窠是灼的地方,所以叫灼鑽。龜策列傳說,卜先造灼鑽。周禮卜師,揚火以作龜,致其墨。作龜就是灼龜。而用的火有兩種,一種是火焰,“凡卜以明火爇燋”那材料就是薪燋。一種是硬木枝。先在火上燒,然後吹使它頭上成炭狀,再灼。那是什麼木呢?“荊支”“荊灼而心”而小屯的甲骨就是以一枝圓柱形的木枝燃熾以後燙灼而後形成的。

    六、刻辭

    出土的甲骨,也有不刻辭的。當然刻辭的更為我們所熟知。刻辭都在兆的附近,因為兆都在正面所以刻辭也多在正面。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在契刻之時是整行的先刻直道,然後再刻橫畫。

    七、書辭

    書辭就是用筆書寫,朱書或墨書。一是字寫得特別大,二是寫在背面的多。另外,書辭與刻辭可以不是一時作的。

    八、塗辭。

    就是刻後填色,硃色或者墨色。但是人們發現,刻的辭並不是都有填色,而最盛行的填色時期是武丁時期。不過也不是為了美觀。往往大字填朱而小字填墨。

    九、刻兆

    和塗辭一樣,刻兆也是武丁時代所特有的。就是在卜兆之上再用刀加以刻畫。這主要是為的美觀。

  • 4 # 小漢字見大歷史

    中國最古老的《易經》《尚書》等傳世文獻都曾記載過上古先民的契刻文字,如:

    《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甲骨文當然屬於契刻刀筆文字的一種,根據考古發掘和一些實驗推測,我們大致能得出刻寫甲骨文的工具是「青銅刀」和「玉石刀」。殷墟出土的玉石刀和青銅刀

    考古工作者將甲骨文在顯微鏡下放大,觀察線條的形態、運筆順序,並進行模仿摹寫:

    甲骨文線條形態:

    推測出刻寫工具刃部形狀,大約有平刃、斜刃、錐刃、三稜等四五種刀具,說明刻寫甲骨文工具,跟今天的篆刻刀一樣,是成套的:

    今天所使用的篆刻刀:

    比如分析「御史」兩個字的線條,推測出由平刃和斜刃兩種刀具刻寫出來:

    這種起筆、收筆都露鋒的,應該是斜刃刻出來的:

    這種大概是三角刃刀刻出來的:

    這種筆畫比較圓潤的,應該是錐刀刻出來的:

    這種很小甲骨文,是由很細的一種像針尖一樣的刀具刻出來:

    而出土的青銅刀具和玉石刀具也恰恰是成套的,有各種不同刀刃:

    婦好墓中和田玉刻刀出土了了幾十件,也有各種不同的刀刃,和田玉的莫氏硬度達到6-6.5,在甲骨上刻寫是遊刃有餘:

    根據考古學家做的實驗,青銅刀含錫量在20-25%範圍內的青銅刀刻字非常合適:

    殷周古人早就掌握了「含錫量」與「青銅硬度」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考工記》所記載的「六齊」,20-25的含錫量也就是青銅兵器的含錫量:

    因此,殷商時代造出鋒利的刻字青銅刻刀完全不在話下,主要刻寫工具應該是青銅刀。玉石刀也能夠勝任,但玉石比較珍貴,且比較容易磨損,玉石刀可能更多應該像一種藝術品,象徵社會地位。

    殷墟的玉石刀出土非常多,形態各異,造型非常精美,刀具大多數有一個孔,以便於穿上繩子隨身攜帶,可能作為象徵社會地位的配飾。

    ---------------------------------------------

    以上圖片和書影引自:趙銓, 鍾少林, & 白榮金. (1982). 甲骨文字契刻初探. 考古(1), 85-91.韓智鈞. (2017). 殷商出組貞人具名甲骨文書刻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柳志青. (2005). 刻甲骨文的玉書刀. 浙江國土資源(5), 53-55.

  • 5 # 不二齋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成體系的文字,也是中國書法最早的字型,它指的是殷商時期可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當時無論是出征、狩獵之前都要進行占卜,其占卜的方式就是在火上炙烤烏龜下面的殼或者牛的肩胛骨,根據火烤出來的裂紋判斷吉凶,然後把占卜的結果寫在龜甲或者獸骨上面,用刀子把它刻在上面。

    等出征或者狩獵歸來以後,還要把結果刻在上面,以驗證占卜結果是否準確。古文關於刀刻文字就有文字記載:

    《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當時也是採用先用毛筆書寫,再用刀刻的方式記錄占卜的內容,對的,就是用的毛筆,因為現在已經發現了用毛筆寫完,沒有刻的甲骨文的殘片,證明當時已經有了毛筆,後來傳說的蒙恬造筆,可能他只是改進了一下毛筆。

    那麼刻甲骨文到底用的什麼工具呢?文字和考古專家根據甲骨文原片放大以後發現,古人用的刻刀和我們今天使用的篆刻刀基本差不多,分為平口、斜口和雙刃刀,只不過他們的材質和我們今天的刻刀並不一樣,他們的刻刀是由玉或者青銅器製造的。

    在後來的考古發現中,確實也發現了這種刀具,證明了專家們的分析,正是由下圖這種刀刻下了甲骨文,從而讓我們今天的人也能夠看到幾千年前祖先們的筆跡,真是歎為觀止。

    我們現在用的篆刻刀具,看著和古人的是不是很像啊,如下圖:

  • 6 # 千年蘭亭

    甲骨文多用尖銳的刀具刻成。

    甲骨文分為先書後刻和以刀為筆直接刻寫兩種方式。

    甲骨文、金文等早期篆書,對後代書法審美影響較大,如甲骨文透過契刻產生的“刀味”,金文透過鑄鑿產生的“金石氣”,朱書、墨書透過書寫產生的“筆意”,影響深遠。

    甲骨文的契刻方式,也給後世的書法創作帶來了一個方向,即以瘦硬的契刻方式表現刀味。其代表書家如丁仁、沙孟海、潘主蘭等。

    他們在創作中,著力表現甲骨的瘦勁美,點畫方圓明顯,細而精,透過方折的筆畫表現刻劃的意味,是追求刀味的一種。

  • 7 # 漢字谷主

    有許多答案,說是青銅刀所刻,這種答案不準確的,甲骨文剛開始出現時,處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刀還未出現!

    從考古的年表看,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

    在賈湖遺址內出土的龜甲、石器、陶器上發現了一批契刻符號,目前共17例,分別刻於14件甲、骨、石、陶器上,其中龜甲刻符9例,骨器刻符3例,石器刻符2例,陶器刻符3例,其共同特點均是刻劃而成。早於安陽殷墟甲骨文5000多年,領先於古埃及紙草文字與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之一。

    這些賈湖文字,只可能是用石刀刻出,因為此時還沒有青銅的出現。

    香港中文大學的饒宗頤先生研究認為,9000年前賈湖契刻符號與36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有著驚人的相似:

    一是書寫工具相同,皆以銳器為工具把符號刻畫在經過修治的龜甲或骨器上;

    二是殷墟甲骨文是用來記載占卜內容的,而賈湖契刻也與占卜有關;

    三是賈湖契刻是事理符號,而甲骨文中的事理字很多。

    能刻甲骨的工具很多,主要是石刀,其中就有瑪瑙石刀。

    1、中華玉石切割、鑽孔及打磨技術,在新石器時代發展得很成熟,還沒有發現金屬的時候,精製石器早有出現。

    2、瑪瑙石,硬度6.5-7度,比青銅還硬,是石器常用的切割工具

    雖然動物骨頭的摩氏硬度大約是3一4度,青銅刀具的摩氏硬度是5.5一6度。而商代婦好墓出土過和田玉雕件,和田玉的摩氏硬度為6-6.5,青銅刀具是無法刻和田玉的。瑪瑙石刀切割及打磨和田玉,也是較為輕鬆的。

    齊齊哈爾市博物館鎮館之寶

    3、甲骨文中金屬相關的字很少,說明甲骨文產生時,還沒有發現金屬或還沒有金屬冶煉技術。象刀、斧、幹、砍、破、磨都不是金屬製,戈字出現時,也只是木製物。後來有金屬銅戈鐵戈之後,才有了金戈鐵馬。

    象賈湖骨笛,8000年前的,製作得很精緻,笛孔打磨得很圓潤,這些製作工具不可能有金屬工具打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比骨頭硬的工具(瑪瑙石刀),就可以輕鬆鑽孔,並用麻繩磨邊。

    在考古學上,文字是重要的考據,不僅是指記錄,更重要的是文字的產生是伴隨著社會發現的,沒有發明火的應用,就不會出現炒、煮等與火相關的文字,沒有發現金屬,也不會產生與金屬有關的文字。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

    漢字師認證課程,讓你成為一名漢字老師、一名漢字啟蒙師、一名海外漢語老師、中華漢字文化的傳播者!

  • 8 # 上弦月A

    好問題!甲骨文怎麼刻在獸骨和龜殼的?容易猜測的選項:金屬刻具,或其他比骨頭更硬的石刀等。

    當然,理論上金屬刻具是首選。商朝青銅器已比較發達,問題是:甲骨文和青銅誰更早出現。

    甲骨文距今3600年左右(形成期在公元前17——公元前11世紀)。刻在獸骨和龜殼上。

    青銅,中國出現在距今4500~4000年;6000年前就已出現在古巴比倫河流域。我們平時說殷商、西周青銅器興盛,注意是“青銅器”(傾向於帶銘文的器皿),不是說青銅。

    新事物的出現,伴隨的第一屬性往往是它最原始的用途。青銅首先必應用於生活和戰場,而不可能是更高階的精神文化領域。所以青銅一出現,諸如銅製錘、鏟、鋤、刀具、武器……會首先出現。

    早期銅刀證據:甘肅東鄉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刀,距今約4800年。

    在中國,青銅至少早於甲骨文400年。那時青銅早已作為高硬度的工具使用了,否則發明後還能幹什麼呢?先弄個銅牛放門口膜拜?

    甲骨文刻在獸骨和龜殼較寬地方,因為骨質較均勻,也不像頭骨和腿骨那麼硬,用銅鑿類的刻具完全能做到。既然銅鑿能做到,自然不必費勁去淘什麼罕見的高硬度石頭,那玩意也不好用。

    一,青銅出現至少早於甲骨文幾百年

    二,銅鑿在獸骨刻字完全能做到

    三,甲骨文刻痕很細多直線條,符合銅鑿刀刻

    四,甲骨文字身又叫契文,自然就是用刀契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1月份月出境遊適合去哪裡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