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優秀、有魅力、受人歡迎,這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這成了必須,則成了執念,如此的執著,只會與現實產生衝突。不過陷入其中的人依然會把執念當成理想,但理想與執念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可以有,也可以沒有,但後者是一定要,必須這樣;一個是有限,而另一個是無限;一個是現實,另一個是幻想;一個是因為愛,而另一個是因為恐懼。雖然表面上看這兩者極為相似,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用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明,就是一個人奔跑是因為喜好,而另一個奔跑是背後有狼,雖然這兩個人都在奔跑,但根本動機卻是不同的。
但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成為更好的自己似乎很符合現代人的口味,所以對神經症患者來說,他並不在乎這個更好的自己是否是主觀強求,他只在乎優秀的結果,而不管付出怎樣的代價。在他的眼中只有贏,不能輸;只能被尊重,不能被否定;只能超越他人,不能被比下去;必須超越平凡,而不能被現實拉回地面……雖然他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與壓力,不過他卻不肯放手,他把這一切當成優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愛上你,治癒我》這部心理劇,劇中一個叫鄭賢宇的年輕人熱衷於整容,他做直播,當網紅。整了18次,他還是覺得不夠滿意,甚至要賣掉母親的房子來繼續整容。勸阻無效的母親只能以死相逼,要求兒子來看心理醫生,而年輕人見到心理醫生之後就表明態度:我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媽。他還指責周圍的人不理解,不接受新鮮事物,阻攔他走向成功。
他質問心理醫生: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有錯嗎?
心理醫生問他:到底整成什麼樣你才能滿意?
他的回答是:滿意並不是我的臉要整成什麼樣。而是我身邊,能有一群跟我一樣的人。當我說到整容的時候和我的整容計劃的時候,立刻會有人回覆我,追問我的感受和細節,跟他們在一起我就很舒服。
他享受被人追隨關注的感覺,卻也因為直播時網友發現他額頭的皺紋而崩潰,情緒失控,甚至割腕自殺。
“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有錯嗎?”這是來自鄭賢宇的質問,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反思的問題。沒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完善的需求,每個人也有追求美的權利。而像鄭賢宇一樣孤注一擲,執著地把人生的籌碼放在整容上,真的是把自己變得更好嗎?還是會讓自己更糟?
他雖然表面上在執著於整容,但實際上他真正需要的是被人追捧,羨慕,關注與認可的感覺。但他的臉無論怎麼弄都會有不完美的地方,總會有人不喜歡他的人,所以無論怎麼弄他都不會滿意,畢竟他逃不過做為一個人的侷限性。
所以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毒癮,已經不是變得更好地追求。他只會需要不斷更大劑量的“毒品”,並且就算突破了他可承受的極限,也無法停止,但這樣最終只能毀掉他自己。一位患者就談到,強迫症就是一種癮,和慾望有關。當然每個人都有慾望,只是患者的慾望從範圍與深度上都和常人不同,他形容自己的執念就好像用刀子來割自己,硬是要把自己塞進不合適的鐵做的衣服和鞋子當中,雖然痛苦,但他就是無法停手。比如,在生活中他不允許自己犯錯誤,他逼迫自己成為一個沒有任何瑕疵,沒有任何汙點的聖人,他不能面對自己身上任何人性上的陰暗面。雖然來治療的時候他總是羨慕平凡人的快樂,但卻不想要平凡人的平凡。他什麼都想要,但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他既沒有成仙,也不能接受自己只是一個人。但他依然認為想要變好,成為一個好人沒有錯。
努力是沒有錯,但神經症患者並沒有區分這種努力到底是一個人自發的還是被逼的,這裡的區別就好像是一個農民在自己的地裡辛勤的耕種,與被法西斯抓起來在集中營裡被迫的工作是不同的,前者是自由的,後者是被迫的,是不得不的。比如,一位男性患者在重要的人面前就緊張,比如美女和領導,因為他太想表現的好了,結果適得其反。但他放不下來,因為從小他父親就說他是一個沒用的人,所以他必須要抓住點什麼,他必須要證明自己並不是爸爸眼中的弱者,所以他就不停地逼迫自己做好所有的事情。他怕自己成為那種工作、人生、情感失敗與一事無成的人。所以,他不是想要成功,而一定要成功;他不是享受出色,而是他不得不優秀。所以他整個人生的出發點就錯了,他的努力並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他要證明自己,擺脫卑微。
一個從小不被愛,不被接納的人,他內心才會及其病態地想要贏得肯定與讚美。這一點就好像吸毒,這一切已經成了他精神的毒品,而他永不滿足,只會需要更多,但人的精力與承受力總是有限的,如此的逼迫遲早有一天會成為他不可承受之重。所以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如此想得到幸福的人,最終卻總是與幸福失之交臂,因為他抓的太緊而不懂得放手。
劇中的鄭賢宇在拒絕心理醫生的治療之後,憤然離開,在他走出診室之前,心理醫生問了他一句話:“你喜歡自己嗎?”
鄭賢宇一愣,無言以對,故而反問:“那你喜歡自己嗎?”
“你喜歡自己嗎?”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要問問自己。一直以來,我們都努力地想獲得別人的認可,最終卻發現,最不認可的人竟然是我們自己。
一個不認可自己的人,把救贖放在被他人認可,成為優秀的人上,這只是在緣木求魚。一個人不愛自己的人,並不會因為外界的成功而改變對自己的態度。就算他成功了,他愛的也是一個成功的外衣,他並不愛外衣裡面那個赤裸裸的自己。因此一些成功人士來治療的時候也發出感慨:為何別人都認為我應該快樂,但我卻快樂不起來呢?
也許他一直都只是在錯誤的方向上,畢竟真正的自我救贖並不是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而是勇敢地面對真實的你自己,也許這個自己不優秀,不完美。因為害怕成為自己,所以才不得不逼迫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這不是自我提升,而是逃避自我。
不過總有一些人幻想被成功拯救,他認為有了錢,有了地位,或變得漂亮,比別人強了,就可以擺脫卑微,就可以喜歡上自己了。但這只是他美好的想象罷了,畢竟,就算他掙了一百萬,還有一千萬的人,就算他掙了一千萬,還有一個億的小目標,他永遠在路上,永遠都不會對自己滿意,總有更好的。並且他要求的完美是極致的,所以他會忽視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只會盯著自己的不足,所以他依然沒有自信。
成功只會給人被拯救的假象,而不會真正醫治一個人的內心。畢竟如果錢,成功,地位可以治癒一個人的內心,那麼成功人士就不會有心理疾病了,不過從我的治療經驗上來說,錢與成功並不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保證,並不能提高一個人內在的價值感,僅僅會有一種表面的虛榮。畢竟,一個人真正的的安全與價值並不是來自於外在,而在於一個人內心中對真實自我的接納,只有當他看得起他自己,而不用成功與虛榮來粉飾,此時才是真正的自信。
成功的幻想就好像美人魚的誘惑:美人魚看起來很美,富有誘惑力,她經常會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時候出現在萊茵河畔,用她冷豔悽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動人的歌聲,迷惑過往的船伕,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後沉入河底。她讓人相信這是通往天堂的路,不過這其實是地獄之門。
一個高中女孩寫到:我雖然考上了重點高中,但這裡高手如林,沒人認識我。於是我就幻想有一天成績提上去讓別人刮目相看,可我的同桌的英語非常厲害,而我英語基礎是很差,所以我又開始害怕看到她。後來我換了同桌,在我看來她是很不努力的那種,一開始我們相處還挺好的,又是因為一次考試中,我最擅長的科目考差了,和她拉的距離不是很遠,於是我又開始焦慮。我以前覺得努力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為什麼沒有我努力的人過得卻比我好?
“努力的生活才是最好的”這句話沒有錯,但如果努力就是為了超過別人,如果幸福就是來自於凌駕於他人之上的優越感,那麼如此的努力並不是來自於“純真的心”。這就好像電視裡面的大反派,我們不能把白雪公主中的毒皇后當成是有上進心,不能把為了爭奪天下第一而練功到走火入魔,最後又和自己影子打架的歐陽鋒當成是有理想。他此時只是被貪婪的慾望左右,而鬼迷心竅。
一個女孩總是很煩惱,因為她本想專心學習,卻總是被無關的人和聲音打擾,比如,風扇發出的聲音,或同學講話的聲音,亦或是前座比較高,擋住了她的視線,因此她對同學充滿了憤怒和不滿。當然這一切和她的目標和理想有關,畢竟她的目標是985,211她都沒有考慮過,因為她爸爸是重點大學畢業的,總是給她灌輸知識改變命運一類的雞湯。所以她整天幻想成績好,考好的大學,最後成為劉強東一樣的人物,成為人生贏家。
所以,她不是希望專注學習,而是必須專注,不然她就無法成為幻想中的成功人士。因此,她如此敏感被影響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如果她不是有如此崇高的理想,想必也不會病態地敏感。不過她認為這樣太過消極,就是對命運低頭,她堅信自己可以掌控命運,而不被命運掌控,所以她不甘心放下。
希望一切都好沒有錯,但強求這一切都是好的,則是一種痴夢。
一些患者就算他玩了一會,都有負罪感,因為他認為自己應該把所有的精力與時間都花在學習和工作上,他也總是逼迫自己做好一切,只要有做不好的就焦慮自卑。當提醒他放下就會輕鬆的時候,他卻會反駁道,難道你想讓我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成了他生命的意義,但所謂的更好最終卻成了一種貪婪與永不滿足的欲求將他淹沒。
生活原本如流水一般自然,但因為患者一味地想要超越平凡而對“好”產生了執念。所以在任何他認為重要的事情上,他總是緊抓住不放,但物極必反,越是用強求取代自然,那麼他最後反倒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
一些患者也會體會到,當他沒有要求自己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做的還不錯,但當他要求一定要做好的時候,反倒再也做不好了。比如,一位患者當他沒有要求自己學習名列前茅的時候,他成績還說得過去,但他一旦要求自己成績數一數二,結果他就刻意地要記住老師說的每一句話,搞懂課本上的每一個知識,不讓自己浪費每一分鐘,結果他的成績最後非但沒有提高,反倒直線下降。
一位患者寫到:
為什麼我一定要優秀?
老師,我突然覺得每個衝突的起源其實都很相似,就是想要的沒達到。一直致力於達到是不對的,真正的癥結在為什麼想達到,這個動機才是根本。我前兩天面臨衝突的時候,我意識到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不滿,為什麼會不滿呢?答案是對自己要求高,沒達到產生不滿。綜合起來問題就是為什麼我想達到那個高要求?一開始我弄不清楚,後來有點意識到,原來我從小就被高要求逼迫,從小我就被期待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種優秀還會有一種甜頭,那就是優越和滿足感,其實這就是自負,但自負會讓人安全的同時也會上癮。我追求的到頭來不是一種普通的生活,我已經把優秀當做了我的價值,所以踏上了對優秀的執著,卻忘了我本不必優秀,不必繼承我爸的期待。如果不是爸爸的逼迫,我本可以好好做個普通的孩子
為什麼不可以犯錯誤?為什麼我要什麼事情都要做的對?為什麼我要優秀比別人好?為什麼我要完美聖潔不可以有汙點?為什麼我一定要是一個好人?為什麼這些規矩與要求變成一種壓力?我知道,我小的時候只是想努力變成父母眼中聽話懂事優秀的好孩子,沿著他們的圈圈來成為他們希望的樣子。其實,這是最大的錯誤,我本不用那麼聽話,也不必把自己逼成一個父母眼中應該的我。
我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與我本來是一個怎樣的人是不同的,但為了贏得愛,患者從小就開始迎合父母,迎合這個社會的主流的價值觀,雖然他贏得了榮譽,卻迷失了他自己。
求助心理治療,患者總是希望迴歸正常,不過什麼才是正常?繼續活在苦心積慮的聖潔的形象背後?還是繼續維繫那一覽群山小的偉大?也許這些都不是,畢竟真正的正常並不是維穩與和諧,而是認清自己,活出自己。患者也許會認識到這一點,但他就是做不到,讓他接納平凡,簡直是要了他的命,比戒毒還難。畢竟活在偉大,聖潔的幻想之中,他就可以不必面對現實中自己的弱小。所以他依然會固執地相信自己只是被症狀所困,如果戰勝症狀他又可以偉大與聖潔了,他不願相信這一切都是假的,就算現實已經擺在眼前。所以他來治療並不是為了認清自己,而是為了繼續催眠自己。
人總是希望捷徑,希望不費力的解決,畢竟逃避了現實,就可以繼續活在美好的想象之中了,就可以不必面對內心深處的恐懼與不敢直視的黑洞,所以一些人只想停留在症狀的解決上,因為越接近真相就越痛苦。一位患者提醒我,正是因為看了太多醜陋的東西,所以才對“美”如此的執著。如果一個人不是受到了太多的傷害,如果不是一個人從來都沒有被愛過,誰會幻想,誰願意執念?太多的“醜陋”讓他不敢直視與接納本來的自己,因此他才躲在虛假自我的背後,妄圖用脫離自我,來拯救自己。
所有的執念只是掩蓋了患者內心深處的傷!也許他表面堅強,但他的內心卻是極度缺乏安全感,也缺乏真正的自信,一切的虛假都是在掩蓋他內心中的虛弱,所以他只能躲到幻想裡,就算這一切是假的。在虛榮與執念的背後,其實一直隱藏著一個受傷的,不被愛的小孩。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優秀、有魅力、受人歡迎,這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這成了必須,則成了執念,如此的執著,只會與現實產生衝突。不過陷入其中的人依然會把執念當成理想,但理想與執念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可以有,也可以沒有,但後者是一定要,必須這樣;一個是有限,而另一個是無限;一個是現實,另一個是幻想;一個是因為愛,而另一個是因為恐懼。雖然表面上看這兩者極為相似,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用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明,就是一個人奔跑是因為喜好,而另一個奔跑是背後有狼,雖然這兩個人都在奔跑,但根本動機卻是不同的。
但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成為更好的自己似乎很符合現代人的口味,所以對神經症患者來說,他並不在乎這個更好的自己是否是主觀強求,他只在乎優秀的結果,而不管付出怎樣的代價。在他的眼中只有贏,不能輸;只能被尊重,不能被否定;只能超越他人,不能被比下去;必須超越平凡,而不能被現實拉回地面……雖然他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與壓力,不過他卻不肯放手,他把這一切當成優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愛上你,治癒我》這部心理劇,劇中一個叫鄭賢宇的年輕人熱衷於整容,他做直播,當網紅。整了18次,他還是覺得不夠滿意,甚至要賣掉母親的房子來繼續整容。勸阻無效的母親只能以死相逼,要求兒子來看心理醫生,而年輕人見到心理醫生之後就表明態度:我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媽。他還指責周圍的人不理解,不接受新鮮事物,阻攔他走向成功。
他質問心理醫生: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有錯嗎?
心理醫生問他:到底整成什麼樣你才能滿意?
他的回答是:滿意並不是我的臉要整成什麼樣。而是我身邊,能有一群跟我一樣的人。當我說到整容的時候和我的整容計劃的時候,立刻會有人回覆我,追問我的感受和細節,跟他們在一起我就很舒服。
他享受被人追隨關注的感覺,卻也因為直播時網友發現他額頭的皺紋而崩潰,情緒失控,甚至割腕自殺。
“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有錯嗎?”這是來自鄭賢宇的質問,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反思的問題。沒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完善的需求,每個人也有追求美的權利。而像鄭賢宇一樣孤注一擲,執著地把人生的籌碼放在整容上,真的是把自己變得更好嗎?還是會讓自己更糟?
他雖然表面上在執著於整容,但實際上他真正需要的是被人追捧,羨慕,關注與認可的感覺。但他的臉無論怎麼弄都會有不完美的地方,總會有人不喜歡他的人,所以無論怎麼弄他都不會滿意,畢竟他逃不過做為一個人的侷限性。
所以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毒癮,已經不是變得更好地追求。他只會需要不斷更大劑量的“毒品”,並且就算突破了他可承受的極限,也無法停止,但這樣最終只能毀掉他自己。一位患者就談到,強迫症就是一種癮,和慾望有關。當然每個人都有慾望,只是患者的慾望從範圍與深度上都和常人不同,他形容自己的執念就好像用刀子來割自己,硬是要把自己塞進不合適的鐵做的衣服和鞋子當中,雖然痛苦,但他就是無法停手。比如,在生活中他不允許自己犯錯誤,他逼迫自己成為一個沒有任何瑕疵,沒有任何汙點的聖人,他不能面對自己身上任何人性上的陰暗面。雖然來治療的時候他總是羨慕平凡人的快樂,但卻不想要平凡人的平凡。他什麼都想要,但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他既沒有成仙,也不能接受自己只是一個人。但他依然認為想要變好,成為一個好人沒有錯。
努力是沒有錯,但神經症患者並沒有區分這種努力到底是一個人自發的還是被逼的,這裡的區別就好像是一個農民在自己的地裡辛勤的耕種,與被法西斯抓起來在集中營裡被迫的工作是不同的,前者是自由的,後者是被迫的,是不得不的。比如,一位男性患者在重要的人面前就緊張,比如美女和領導,因為他太想表現的好了,結果適得其反。但他放不下來,因為從小他父親就說他是一個沒用的人,所以他必須要抓住點什麼,他必須要證明自己並不是爸爸眼中的弱者,所以他就不停地逼迫自己做好所有的事情。他怕自己成為那種工作、人生、情感失敗與一事無成的人。所以,他不是想要成功,而一定要成功;他不是享受出色,而是他不得不優秀。所以他整個人生的出發點就錯了,他的努力並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他要證明自己,擺脫卑微。
一個從小不被愛,不被接納的人,他內心才會及其病態地想要贏得肯定與讚美。這一點就好像吸毒,這一切已經成了他精神的毒品,而他永不滿足,只會需要更多,但人的精力與承受力總是有限的,如此的逼迫遲早有一天會成為他不可承受之重。所以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如此想得到幸福的人,最終卻總是與幸福失之交臂,因為他抓的太緊而不懂得放手。
劇中的鄭賢宇在拒絕心理醫生的治療之後,憤然離開,在他走出診室之前,心理醫生問了他一句話:“你喜歡自己嗎?”
鄭賢宇一愣,無言以對,故而反問:“那你喜歡自己嗎?”
“你喜歡自己嗎?”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要問問自己。一直以來,我們都努力地想獲得別人的認可,最終卻發現,最不認可的人竟然是我們自己。
一個不認可自己的人,把救贖放在被他人認可,成為優秀的人上,這只是在緣木求魚。一個人不愛自己的人,並不會因為外界的成功而改變對自己的態度。就算他成功了,他愛的也是一個成功的外衣,他並不愛外衣裡面那個赤裸裸的自己。因此一些成功人士來治療的時候也發出感慨:為何別人都認為我應該快樂,但我卻快樂不起來呢?
也許他一直都只是在錯誤的方向上,畢竟真正的自我救贖並不是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而是勇敢地面對真實的你自己,也許這個自己不優秀,不完美。因為害怕成為自己,所以才不得不逼迫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這不是自我提升,而是逃避自我。
不過總有一些人幻想被成功拯救,他認為有了錢,有了地位,或變得漂亮,比別人強了,就可以擺脫卑微,就可以喜歡上自己了。但這只是他美好的想象罷了,畢竟,就算他掙了一百萬,還有一千萬的人,就算他掙了一千萬,還有一個億的小目標,他永遠在路上,永遠都不會對自己滿意,總有更好的。並且他要求的完美是極致的,所以他會忽視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只會盯著自己的不足,所以他依然沒有自信。
成功只會給人被拯救的假象,而不會真正醫治一個人的內心。畢竟如果錢,成功,地位可以治癒一個人的內心,那麼成功人士就不會有心理疾病了,不過從我的治療經驗上來說,錢與成功並不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保證,並不能提高一個人內在的價值感,僅僅會有一種表面的虛榮。畢竟,一個人真正的的安全與價值並不是來自於外在,而在於一個人內心中對真實自我的接納,只有當他看得起他自己,而不用成功與虛榮來粉飾,此時才是真正的自信。
成功的幻想就好像美人魚的誘惑:美人魚看起來很美,富有誘惑力,她經常會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時候出現在萊茵河畔,用她冷豔悽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動人的歌聲,迷惑過往的船伕,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後沉入河底。她讓人相信這是通往天堂的路,不過這其實是地獄之門。
一個高中女孩寫到:我雖然考上了重點高中,但這裡高手如林,沒人認識我。於是我就幻想有一天成績提上去讓別人刮目相看,可我的同桌的英語非常厲害,而我英語基礎是很差,所以我又開始害怕看到她。後來我換了同桌,在我看來她是很不努力的那種,一開始我們相處還挺好的,又是因為一次考試中,我最擅長的科目考差了,和她拉的距離不是很遠,於是我又開始焦慮。我以前覺得努力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為什麼沒有我努力的人過得卻比我好?
“努力的生活才是最好的”這句話沒有錯,但如果努力就是為了超過別人,如果幸福就是來自於凌駕於他人之上的優越感,那麼如此的努力並不是來自於“純真的心”。這就好像電視裡面的大反派,我們不能把白雪公主中的毒皇后當成是有上進心,不能把為了爭奪天下第一而練功到走火入魔,最後又和自己影子打架的歐陽鋒當成是有理想。他此時只是被貪婪的慾望左右,而鬼迷心竅。
一個女孩總是很煩惱,因為她本想專心學習,卻總是被無關的人和聲音打擾,比如,風扇發出的聲音,或同學講話的聲音,亦或是前座比較高,擋住了她的視線,因此她對同學充滿了憤怒和不滿。當然這一切和她的目標和理想有關,畢竟她的目標是985,211她都沒有考慮過,因為她爸爸是重點大學畢業的,總是給她灌輸知識改變命運一類的雞湯。所以她整天幻想成績好,考好的大學,最後成為劉強東一樣的人物,成為人生贏家。
所以,她不是希望專注學習,而是必須專注,不然她就無法成為幻想中的成功人士。因此,她如此敏感被影響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如果她不是有如此崇高的理想,想必也不會病態地敏感。不過她認為這樣太過消極,就是對命運低頭,她堅信自己可以掌控命運,而不被命運掌控,所以她不甘心放下。
希望一切都好沒有錯,但強求這一切都是好的,則是一種痴夢。
一些患者就算他玩了一會,都有負罪感,因為他認為自己應該把所有的精力與時間都花在學習和工作上,他也總是逼迫自己做好一切,只要有做不好的就焦慮自卑。當提醒他放下就會輕鬆的時候,他卻會反駁道,難道你想讓我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成了他生命的意義,但所謂的更好最終卻成了一種貪婪與永不滿足的欲求將他淹沒。
生活原本如流水一般自然,但因為患者一味地想要超越平凡而對“好”產生了執念。所以在任何他認為重要的事情上,他總是緊抓住不放,但物極必反,越是用強求取代自然,那麼他最後反倒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
一些患者也會體會到,當他沒有要求自己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做的還不錯,但當他要求一定要做好的時候,反倒再也做不好了。比如,一位患者當他沒有要求自己學習名列前茅的時候,他成績還說得過去,但他一旦要求自己成績數一數二,結果他就刻意地要記住老師說的每一句話,搞懂課本上的每一個知識,不讓自己浪費每一分鐘,結果他的成績最後非但沒有提高,反倒直線下降。
一位患者寫到:
為什麼我一定要優秀?
老師,我突然覺得每個衝突的起源其實都很相似,就是想要的沒達到。一直致力於達到是不對的,真正的癥結在為什麼想達到,這個動機才是根本。我前兩天面臨衝突的時候,我意識到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不滿,為什麼會不滿呢?答案是對自己要求高,沒達到產生不滿。綜合起來問題就是為什麼我想達到那個高要求?一開始我弄不清楚,後來有點意識到,原來我從小就被高要求逼迫,從小我就被期待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種優秀還會有一種甜頭,那就是優越和滿足感,其實這就是自負,但自負會讓人安全的同時也會上癮。我追求的到頭來不是一種普通的生活,我已經把優秀當做了我的價值,所以踏上了對優秀的執著,卻忘了我本不必優秀,不必繼承我爸的期待。如果不是爸爸的逼迫,我本可以好好做個普通的孩子
為什麼不可以犯錯誤?為什麼我要什麼事情都要做的對?為什麼我要優秀比別人好?為什麼我要完美聖潔不可以有汙點?為什麼我一定要是一個好人?為什麼這些規矩與要求變成一種壓力?我知道,我小的時候只是想努力變成父母眼中聽話懂事優秀的好孩子,沿著他們的圈圈來成為他們希望的樣子。其實,這是最大的錯誤,我本不用那麼聽話,也不必把自己逼成一個父母眼中應該的我。
我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與我本來是一個怎樣的人是不同的,但為了贏得愛,患者從小就開始迎合父母,迎合這個社會的主流的價值觀,雖然他贏得了榮譽,卻迷失了他自己。
求助心理治療,患者總是希望迴歸正常,不過什麼才是正常?繼續活在苦心積慮的聖潔的形象背後?還是繼續維繫那一覽群山小的偉大?也許這些都不是,畢竟真正的正常並不是維穩與和諧,而是認清自己,活出自己。患者也許會認識到這一點,但他就是做不到,讓他接納平凡,簡直是要了他的命,比戒毒還難。畢竟活在偉大,聖潔的幻想之中,他就可以不必面對現實中自己的弱小。所以他依然會固執地相信自己只是被症狀所困,如果戰勝症狀他又可以偉大與聖潔了,他不願相信這一切都是假的,就算現實已經擺在眼前。所以他來治療並不是為了認清自己,而是為了繼續催眠自己。
人總是希望捷徑,希望不費力的解決,畢竟逃避了現實,就可以繼續活在美好的想象之中了,就可以不必面對內心深處的恐懼與不敢直視的黑洞,所以一些人只想停留在症狀的解決上,因為越接近真相就越痛苦。一位患者提醒我,正是因為看了太多醜陋的東西,所以才對“美”如此的執著。如果一個人不是受到了太多的傷害,如果不是一個人從來都沒有被愛過,誰會幻想,誰願意執念?太多的“醜陋”讓他不敢直視與接納本來的自己,因此他才躲在虛假自我的背後,妄圖用脫離自我,來拯救自己。
所有的執念只是掩蓋了患者內心深處的傷!也許他表面堅強,但他的內心卻是極度缺乏安全感,也缺乏真正的自信,一切的虛假都是在掩蓋他內心中的虛弱,所以他只能躲到幻想裡,就算這一切是假的。在虛榮與執念的背後,其實一直隱藏著一個受傷的,不被愛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