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做書
-
2 # 有時間簡史的小王
讀雜誌對我們很有幫助,它能幫我們開拓視野,讓我們不再侷限於小小生活中的一隅,能幫我們結識朋友,擴大社交圈,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談天論地,開懷舒心,那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好處。有益的閱讀也可以緩解壓力,調劑生活。
比較大眾化的就是《讀者》、《青年文摘》、《意林》這些。詩歌類刊物如《星星》、《詩刊》這些。《百家講壇》是以解讀歷史為主旨,集知識性、品位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文化刊物。
《收穫》
首先想到,一個很有逼格,很官方、正統的雜誌。畢竟那些被赫然寫進文學史的當代作家們,名字常常出現在這部雜誌上。好比,莫言、餘華、韓少功、遲子建、史鐵生、王安憶、格非,balabala……
文章總是很無聊?並沒有。
去年口碑票房雙贏的《烈日灼心》,正是根據發表於《收穫》的長篇小說《太陽黑子》改編而成,多少人帶著一身冷汗走出電影院回不過神來,中國產電影正在稀缺這種直擊靈魂,又厚重的劇本。不得不承認,1957年由巴金、靳以創辦的《收穫》輸出了大量高質量的優秀作品。即便有人這樣說(前方高能請閉眼):
據說投稿極難。你先要弄清楚這個雜誌的性質。上面主要發表一些愚民謊言的小說、散文等,一般以小說為主。這個雜誌是一個很有名氣的三偽文學雜誌。你得弄清楚什麼是三偽文學,才知道它的性質。如果你寫的東西是純文學,在這上面是發表不了的(謊言去盡之謂純,純文學一般都不會含有愚民謊言和商業、道德謊言等),因此也不適合他們刊物。這個雜誌是專供一些御用文人給百姓洗腦用的,當然如果你的小說有足夠豐厚的愚民謊言,能夠很隱蔽地藏在小說當中,讓讀者讀起來像是真的(這就是他們說的現實主義)那麼這樣的文章刊物也會考慮發表。所以在投稿之前你先要把你小說中的愚民謊言搞豐厚一點,搞隱蔽一點,有趣一點,一般都能發表。
個人認為,這種言論因偏見而愚蠢。在《收穫》上發表作品的作家名氣通常很大,不一定是因為那啥啥(你懂),才走到那個位置。讀者也不全都傻,中肯地說,《收穫》這一類有年代的雜誌,確實代表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標準,也樹立了一種文學態度。如果覺得《收穫》門檻高,不妨好好擼一遍近幾年的《收穫》。其實,不是身份不到位,是功力還不夠。
《人民文學》如果說《收穫》傳統和主流,那麼《人民文學》可以說是根紅苗正。以及…嗯…很正…很牛……逼…雖然讓我這種人研讀《人民文學》,就像逼一個文盲朗讀四書五經。
之所以推薦《人民文學》,嘗試寫作品前,先了解孕育作品的語境很重要。你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大環境背景下去創作?社會和政治的主流導向哪兒?都是你創作前需要考量的。無論你是先鋒的、實驗的、超現實的、虛構的,還是紀實的、非虛構、寫實的,以及各種屌炸天野獸派的。這裡會給你提供一個基床,你的文章是在什麼樣的土壤上生長,將在什麼樣的土壤之上生根發芽。你是個作家,你得心裡清楚。
另外,《人民文學》的文藝批評也值得一看,至於立場,是學習借鑑還是瞧不起。自己把握就好。
其實這些官方老牌雜誌都大同小異,不一一贅述,無非想說的是,以前這些雜誌,雜誌上發表的作品,算是主流,餘華、王朔等等好多作家,就此發家,走上寫作之路。現在網際網路很發達,自媒體很強勢,老牌雜誌從主流被擠兌成非主流。年輕作家隨便開個社交網路,隨便寫一些男默女淚的雞湯金句或是反雞湯的吐槽小文,成名很容易,含金量也隨之驟降。重讀嚴肅的、經典的雜誌未必是復古迂腐,算是文學創作的迴歸和緩衝吧,畢竟每個立志於寫作的良心青年還是想寫些能被時間留下來的字。回顧和迴歸,對於純文學發展,挺有必要。
《大家》作為中國文學、先鋒文學重鎮的《大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直是文學轉型時期最具影響的文學代表雜誌之一,是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圖書館必藏期刊。
1994年創刊,王蒙、汪曾祺、謝冕、蘇童、格非出任欄目主持。創刊號被炒到100元人民幣一本。
《大家》算是比較低調的那種。雖然作家多來自高校,但也都是高校中的一股清流,毫無說教氣。另外文藝批評也屬於比較通俗易懂。《大家》這本雜誌品味不俗還體現在裝幀設計上,以黑色為主。
其他推薦:
《小說月報》,1910年創刊於上海。中國創刊最早的雜誌。不止讀文章,讀得是人文關懷的傳承。《山花》,“融文學精品與前衛藝術於一爐”,比較先鋒的一本雜誌。《北京文學》特設“新人自薦”的欄目,只發表作家的處女作品。《天涯》韓少功主編,目前國內較優質的純文學雜誌之一,內容雜而思想精。除此以外還有《長江文藝》《十月》《小說選刊》……
之所以會推薦這些雜誌,看上去有些無聊守舊,實際上,上世紀80年代是文學的輝煌歲月,也是文學期刊的燦爛時光,《當代》、《收穫》、《十月》都曾是千萬文學青年、文學少年的必備讀物。“我們經歷過文學的盛大節日,但現在我們也要面對文學邊緣化的現狀,這其實是個大趨勢。”如今,文學期刊的命運比紙質書更悲慘,就連《收穫》這樣的雜誌也是八仙過海,勉強熬過危機。純文學因為媒介傳播的質變,傳承不下去了,純文學便會發生斷代,這也是目前中國文學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紙質閱讀很快被新媒體,數字化閱讀取代。於是“純文學已死”的呼聲越來越密集。這種狀況“有特定的歷史原因和社會文化背景。當時的純文學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大眾文學的文化身份。”這些雜誌始終保持做好內容的決心,很感人。而立志於文學創作的人,應該有傳承純文學的責任心。
(切換風格分割線)
《格蘭塔》擁抱全世界的文學
《格蘭塔》是英國曆史最悠久主題書,創刊於1889年的劍橋大學,名字取自劍橋附近的格蘭塔河,最初只是劍橋大學的一份學生刊物。1970年,《格蘭塔》因資金等原因停刊。1979年,兩個劍橋大學的美國留學生比爾·巴福特和喬納森·萊維,比爾高中時是一名橄欖球運動員,喬納森則是一名小提琴手,出於對當時文壇沉悶的氛圍很不滿,他們覺得文學就像”帝國“這個概念一樣陳舊,為了撼動既有的文學格局,便接手《格蘭塔》。
這本由學生打造的雜誌,入選預測的小說家名單精準得嚇人。尤其是每十年評選一次的“英國最佳青年小說家”系列,伊恩·麥克尤恩、石黑一雄、大衛·米切爾、珍妮特·溫特森、朱利安·巴恩斯、薩爾曼·拉什迪……日後都成了歐美文壇的主宰。
《格蘭塔》總第127期,英國格蘭塔出版社2014年4月版,12.99英鎊
《格蘭塔》中文版自2012年正式出版,一年一輯,共三輯。
第一輯主題“不列顛”:收集了老中青三代十八位英國作家,多面鏡般的折射出英國社會和文化各方面。
第二輯主題“英國最佳青年小說家”:這份20位作家的清單,絕不亞於愛好文學的讀者對諾貝爾文學獎的關注。畢竟這本雜誌有著神預測的口碑做保證。另外,這次也是具有海外背作家最多的一次。包括以英文寫作的郭小櫓。
《聯合文學》文學不應只是少數文學人口的奢侈品
創刊於1984年11月的《聯合文學》雜誌,堪稱為當代華文刊物中最具影響力的刊物。
可以說,《聯合文學》不再是一本定位臺灣或是亞洲文藝的刊物,更多的是一種放眼全球熱點文藝資訊和深度點評熱點文學現象的集合。對文藝研究來說,《聯合文學》已經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源。據說,《聯合文學》的編輯也不過40多歲,所以在內容的選取和主題的設定上都趨於多樣化和新穎化。如發刊詞所說:
我們深信,透過文學的感染和點化,人的心靈能夠更敏銳,人的精神能夠更超脫。於是,我們觀察自然萬物,莫不有情,體驗人生百態,也將深懷溫柔敦厚的慧心,而不至於憤鬱怨艾,激情躁進。以這洋超曠優雅的氣質和週遭環境互動印證、互動激盪,則人際之間的緊張疏離自然減低,和諧欣賞的妙諦情韻自然隨之而來。
我們深信,文學不應只是少數文學人口的奢侈品,而應該是全民生活的必需品;文學不應只是象牙塔裡的雕琢與吟詩,而應主動與整個社會脈動溶為一體。基於這洋的信念和認知,我們創辦《聯合文學》,無論在經營、編輯、內容、設計上,都與過去的文學刊物有些不同。
INK印刻文學“作品永遠是最重要的。”
七年前《印刻文學雜誌》帶著臺灣文藝界的支援創刊,導演侯孝賢不計報酬拍攝廣告片。七年來一步一腳印,印刻始終秉持著作為華文世界的中文創作平臺使命。英文INK,中文“印刻”,發音恰巧相同,都是構寫人類思想,留下墨跡的意思,不分地域種族差異,印刻企圖將深刻的內涵思想化為人類共通的生活態度。印刻創辦之時,總編輯初安民在創刊號中回答眾人質疑,這份文學雜誌能撐多久時說道:“大哉問!我們所能做的,也只有費心做好分內之事,只盼文學的美好,能吸引那不死的嗜美靈魂,共襄盛舉。”
印刻總編輯初安民認為,文學雜誌絕非要追求或貼近流行文化,文學作品反映那個時代人們的想法與心聲,可能某部分碰巧反映了當前的文化,但作為一本文學雜誌,應排斥過度追求主流文化,而追尋冷門偏僻的話題。
印刻偶爾邀請不同領域的人客串主編,讓讀者有不同的視角。2010年4月刊,印刻邀請朱天文客串主編,推出胡蘭成專號。該刊將胡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選取胡的文章及他與友人的書信,輔以訪談。胡蘭成的一生周旋於許多名人如汪精衛、張愛玲之間,他的一生折射出大時代下一個人的機會與抉擇。胡蘭成說:“我每回當著大事,無論是兵敗奔逃那樣的大災難,乃至洞房花燭,加官進寶,或見了絕世美人……,我皆會忽然有個解脫,回到了天地之初。”
印刻堅持每一期過期的雜誌都可以買到,不銷燬過期雜誌。
《書城》中國的“《紐約客》”
《書城》1993年創刊,1998年,《書城》劃給上海三聯書店,進入了陳保平時代,走上了輕鬆銳氣的路線。張愛玲、村上春樹、伍爾芙等名字,取代了魯迅、周作人。開始有人用“小資”來概括它的風格,內容涉及經濟、法律、建築、藝術、電影等。
雜誌設計感雖然沒那麼強,內容很紮實,既不是高深莫測的文章,也不是讀完腦子空空的快餐文化。能夠很好地將思想性與大眾文化融合。
《哈潑斯》學會靈巧地餵養讀者
美國《哈潑斯雜誌》(Harper"s Magazine)是一本帶有美國進步人士及左派立場的月刊,也是美國第二長壽的持續發行的月刊,創建於1850年6月,其內容涵蓋了文學、政治、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哈潑斯雜誌》用精緻的文筆和創造性的思維,為讀者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該雜誌曾多次榮獲了美國雜誌界的最高榮譽“國家雜誌獎”,2011年其發行量為二十萬左右。
儘管《哈潑斯雜誌》吸引了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讀者,但它最受歡迎的欄目,不是某個作家專欄,也不是深度報道。而是一個名叫“哈潑斯指數”的榜單。沒人會說這個列表有內涵,更不要說有文學性,例如某次列表內容是,2001年美國政府在桃色新聞上花了366萬美元。也許你會問和寫作有什麼關係?一個好作者也是一個好的飼養員,你得知道讀者想讀到什麼。這不是委屈求全,也不是諂媚大眾。是聰明。
網址:http://harpers.org/(間歇性不翻牆可登陸)
《哈潑斯》只是代表國外某種綜合類雜誌。這種雜誌文學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正因為包容,所以多元。是瞭解其他國家文化的視窗,為寫作提供新視角和靈感。像《人物》《時代週刊》這樣的雜誌就不廢話推薦了,介紹幾個小眾高質的: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NYRB)是美國的一本半月刊雜誌(每年20期),創刊於1963年,內容主要涉及文學及時事,所發表的文章著重於分析,通常不會對評論的書籍作一般性的簡介,在政治立場上偏向於激進。
《旁觀者》(The Spectator)英國的一本週刊雜誌,於1828年開始發行,現由《每日電訊報》以及巴克萊兄弟(Barclay Brothers)擁有。《旁觀者》雜誌內容主要為政治話題,其立場偏向於保守,亦包括音樂、電影、書籍等其他內容。
BoingBoing 是美國一個以科技、文化為主的綜合部落格網站,最初是以雜誌的形式出版,後於1995年正式上線。該部落格的內容既嚴肅又幽默,其最大的特點是能將平凡的事務展現得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