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貝飯菜
-
2 # 愛之育之
戈爾巴喬夫登上蘇聯最高領導人位置後。
採取了激進的改革措施。
鼓吹其所謂的新思維。
似乎天下無憂,已經大同了。
面對北約蠶食華約地盤,戈爾巴喬夫無動於衷。
夢想借此西風,得到大筆西方援助,從而擺脫蘇聯經濟之困境。
西方摸透了蘇聯的底細,利用口頭支票,取得蘇聯支援。
從而東西德合為一體。
未料想,西方答應的援助,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沒有真正兌現。
反而繼續染指華約其它國家。
同時大力支援蘇聯國內的反對勢力。
在裡應外合下。
七十多年的蘇聯大廈轟然倒塌。
故,令人痛心。
#凌遠長著#
-
3 # aircraftone
德國剛剛戰敗後的一個星期內,美國就和蘇聯開始瓜分整個德國地盤。如果美軍長期駐紮在德國出撤軍。那麼蘇聯的未來將受到美軍的威脅。正如一個美軍司令官巴頓將軍在一次與俄羅斯軍事代表團面對面的酒會上對著蘇聯軍事代表團負責人說的話那樣:我巴頓是不和婊子乾杯的。美軍巴頓將軍如此羞辱蘇聯軍事代表團已經說明蘇聯才是美國的最大敵人。後來艾森豪威爾將軍批評了巴頓將軍。說不要再出現一次這樣的事情了。事實證明。蘇聯在德國駐軍是最長的一個國家。最後一個蘇聯士兵在德國撤出它的哨兵位置時候。這位蘇聯哨兵哭了。這場戰爭竟然讓蘇美竟然也成了敵人。
-
4 # 悠悠歲月的訴說
第一、兩德統一是大勢所趨,蘇聯無力阻止。
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西德和東德兩國關係得以發展,兩國採取了開放邊界,共建經濟共同體等舉措,使兩國的聯絡日益密切。1989年,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使兩德統一逐步提升日程。
由於二戰後英、法、美、蘇四國對德國實施分割槽佔領,其後在英法美佔領區成立了聯邦德國,在蘇佔區成立了民主德國,因此德國的統一必須要取得以上四個佔領國的同意。根據當時各國的公開表態,美國和法國對德國統一持開放態度,也就是說美法兩國支援德國再次實現統一。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擔心德國統一以後,實力再次增強,歐洲均衡狀態有可能會被打破,所以對德國統一持反對態度。但是美國和法國都支援德國重新統一,英國最後也就沒有堅持下去。當時蘇聯在東德有15萬駐軍,所以只要蘇聯不同意德國統一,那麼東德和西德要想實現統一還是比較麻煩。
當時蘇聯的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推行新的改革,緩解同西方國家的對抗,減少對東歐國家的干預和控制,進行核裁軍。面對德國出現統一的問題,戈爾巴喬夫也沒有想到好的辦法應對。根據當時戈爾巴喬夫同法國總統密特朗的談話來看,戈爾巴喬夫傾向於和平過渡路線,讓德華人自己確定發展方向,不會對德國的統一進行軍事幹預,並將德國統一問題看作是歐共體程序中的問題。所以蘇聯在德國統一的趨勢面前,並沒有阻止德國統一。
第二、美國和德國堅持強硬立場,蘇聯步步退讓。
雖然蘇聯對德國的統一併未反對,但是蘇聯對德國統一後的政治軍事地位問題從開始一直持反對態度。美國和德國認為德國統一後,繼續留在歐共體和北約內,這是蘇聯不能接受的。蘇聯認為德國統一後,領土上不能駐紮外國軍隊,軍事力量構成要以本國的國防力量為主,不能加入北約,這實際上就是讓德國在北約和華約之間保持中立地位。因為蘇聯清楚,一旦德國實現統一,將使北約、華約和歐洲發生重大變化,北約的軍事政治力量將得以加強,而華約的政治軍事力量將被削弱。
但是隨著東德社會政治危機的加深,居民大量外逃,西德積極推進德國統一程序的加快,使德國統一的趨勢不可逆轉,再加上蘇聯推行不切合實際的社會改革,導致蘇聯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惡化,這極大的限制了蘇聯對外政策的靈活性,使蘇聯逐步改變了原來一直堅持的立場。最終在雙方的博弈中,美國和德國堅持的方案獲勝,蘇聯不再反對德國統一後加入北約。
第三、蘇聯經濟形勢惡化,急需來自德國的貸款援助。
蘇聯由於不切實際的社會改革,蘇聯國內經濟形勢惡化急需來自德國的貸款和經濟援助,因此在1990年5月5日在波昂舉行第一次“2+4”談判時,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就請求德國給予蘇聯200億馬克的貸款。在蘇聯有求於德國貸款援助的情況下,即使蘇聯不同意德國統一後加入北約,蘇聯能夠站得住腳嗎?所以,德國為了能夠說服蘇聯支援兩德早日統一,也對蘇聯打起經濟牌。德國總理科爾決定向蘇聯以優惠的價格供應5.2萬噸牛肉罐頭、5萬噸豬肉、2萬噸黃油、1.5萬噸奶粉和5000噸乳酪。在此之後,德國政府決定為向蘇聯提供的總額50億馬克的貸款提供擔保。
德國對蘇聯的經濟援助,在一定程度上軟化了蘇聯不同意德國統一後加入北約的立場,蘇聯在多個領域同德國開展合。,德國的示好使蘇聯認識到一個統一的德國對蘇聯也沒什麼壞處,如果此時跟德國保持友好的合作關係,那麼對蘇聯來說是有利的。
兩德同英法美蘇“2+4”談判的後期,蘇聯除了經濟形勢的惡化,在政治領域也是風雨飄搖。1990年3月立陶宛、愛沙尼亞宣佈獨立,5月拉脫維亞也宣佈獨立,此時戈爾巴喬夫急需西方國家的支援,而此時美國和西德趁機向蘇聯施壓,戈爾巴喬夫基本上已經接受德國加入北約的條件。
1990年9月12日,英、法、美、蘇四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德國承諾放棄對現有領土以外的領土的要求,放棄製造、運輸、擁有和控制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不允許外國在東德領土上駐軍等,由此兩德在分裂40多年後再次實現統一。
2005年6月,因為在德國統一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德國統一委員會向戈爾巴喬夫頒發“阿爾法檢查站”德國統一獎。
綜上,蘇聯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本身並沒有打算使用武力阻止德國的統一,但是由於蘇聯作為華約的老大,害怕德國統一後加入北約,壯大了北約的實力,削弱了華約的實力,在德國加入北約這一立場上持反對態度。在各國的博弈過程中,蘇聯的反對最終為蘇聯爭取到有利的經濟援助,當作了蘇聯獲取利益的籌碼。
-
5 # 鐵血戰史1927
東西德統一是大勢所趨,即使蘇聯不支援,也無力阻擋,東西德無非晚一年再統一。
1990年東西德統一,1991年蘇聯解體。
二戰結束後,根據戰後勢力分化,德國被美、蘇、英、法共同佔領,1948年美國促使美、英、法佔領區合併成西德,並且加入北約。隨後東德在蘇聯的操控下加入華約,東西德成了美蘇冷戰的前線,蘇聯更是在東德駐紮了15萬大軍,美蘇對峙激烈的時候,坦克就隔著一條馬路相對。那麼為什麼蘇聯預設德國統一呢?苦咖啡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一、蘇聯入侵阿富汗失敗後,導致國力大減。八十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上臺執政力主向西方靠攏,國內倡導新思維,學習西方民主選舉;國外面對西方步步緊逼的腳步,戈爾巴喬夫是步步退讓。美國和西德對蘇聯施壓,戈爾巴喬夫也不想得罪他們
二、八十年代蘇聯國內矛盾突出,蘇聯中央政府與各加盟共和國矛盾激化。到1989年東西德商談統一問題時,蘇聯已經是內憂外患,波羅的海三個蘇聯加盟共和華人民獨立運動氾濫,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也一直在鬧獨立。蘇聯無暇顧及東西德合併。
三、蘇聯經濟衰落,急需大量資金援助,德國雪中送炭提供給蘇聯幾十億美金,並且低價出售給蘇聯各種物資。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戈爾巴喬夫預設東西合併。
我是抽菸的苦咖啡,感謝關注與支援!
-
6 # 南雷霆峰
兩德統一,蘇聯內心其實不同意,但形勢比人強,是不同意也得同意啊!
統一之前,民主德國(東德)雖然是東歐華約國家經濟發展最好的,但與西方比,怎麼可能是對手?與歐洲列強的領頭羊聯邦德國(西德)相比,更是天上地下。所以從八十年代開始,東德的平民開始越來越多地逃往西德,而且有滾雪球之勢!
那麼,西德為何願意接受這些東德平民而不遣返呢?一,西德受馬歇爾經濟援助計劃好處,再加上德華人的嚴謹和本來的技術優勢,其經濟發展全世界只有美帝,日本與之對比,老百姓豐裕的收入和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福利,加上西方人只要生活質量,把後代當作一種負擔,從七十年代開始,人口就處於了負增長。二,北約本來就要華約國家解體,現在機會來了,怎麼可以放過?
而蘇聯由於從歷史上就有的工業不平衡(重工業比重遠遠大於輕工業)狀態,再加上是舉國體制,窮兵黷武,經濟處於即將崩潰狀態,自身都難保,再加上西方答應經濟援助,只有答應德國統一。
當然當時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有親西方傾向,也有那麼一絲助力吧!
同時,畢竟是同一民族,統一人家也難阻止!
-
7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蘇聯支援東德和西德統一,主要原因一是德華人本身呼喚統一,二是戈爾巴喬夫本人是個改革控,試圖透過向西方讓步換來與西方陣營的和平共處,三是西德方面開出了大筆金錢。如果蘇聯堅持不支援,那結果很簡單,就是兩德繼續分裂。因為英法同樣也反對德國統一。
冷戰末期的兩德統一,是改變歐洲乃至世界歷史走向的大事。但其中各方的利益衝突和的微妙關係,其實遠比今天普通群眾想象的複雜。
兩德分裂本是冷戰的結果。二戰德國失敗後,東部被蘇軍佔領,西部被英美法聯軍佔領,此後由於冷戰對峙,兩邊分別建國,兩個德國的邊界成為冷戰最前線,兩德也漸漸隔閡。但到80年代中後期,北約在冷戰中逐漸佔了上風。民主德國受蘇聯的僵化經濟模式困擾,增長緩慢,聯邦德國則是財大氣粗,每年給民主德國提供20多億馬克。在“糖衣炮彈”的腐蝕下,原本就心懷不滿的東德老百姓人心動盪,積極呼喚統一。
而蘇聯方面,換了戈爾巴喬夫上臺,主張結束冷戰,停止東西方對峙,並且鼓勵支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美國等西方國家趁這個機會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內外夾擊下,東歐各國在1989年先後“易幟變色”。民主德國也受到了衝擊。尤其到夏天,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幾個原先的社會主義鄰國都變體制了,民主德國老百姓就大批跑到這些國家,再假道這些新變色的國家跑到聯邦德國去。短短一個多月,就跑了8萬多人。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反而在慶祝民主德國建國40週年的慶典,對東德人表示你們也可以改革。
民主德國的人心更不安定了。老百姓紛紛上街遊行示威,要求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實行按勞分配。10月7日,東德社會民主黨從執政黨統一社會黨中間重新分出來。統一社會黨也換了領導,表示願意改革。11月9日,柏林牆開放,第二天被老百姓自發拆毀。兩邊贊成兩德統一的老百姓都佔了百分之八九十。東德統一社會黨陷入大規模內訌。
由此可知,戈爾巴喬夫本人的政治立場,就傾向民主,贊成西德和東德統一。他也想透過此事,進一步緩和東西方矛盾。
這時候,聯邦德國總理科爾和外交部長根舍開始促進統一。他們首先在西德內部的鬥爭中爭取到了國內輿論,打壓了社民黨的反對,然後又在1990年3月幫助東德的聯盟黨上臺,並與社民黨組建大聯盟。
而第三步就是說服各大國了。德國能不能統一,還要看四大戰勝國美蘇英法,尤其是美蘇兩國的意見。外交部長跟舍首先說服了美國,然後說服戈爾巴喬夫。戈爾巴喬夫不反對兩德統一,但他希望統一之後的德國,不能留在北約。跟舍呢,他多管齊下。一方面對戈爾巴喬夫施展三寸不爛之舌甜言蜜語,一方面找到美國總統老布什做靠山,向蘇聯施壓。他還玩弄了兩手“曲線救國”的高招,一是請北約各國發表一個宣言,建議以後北約和華約不要互相敵對了;二是請華約組織的東歐各國發表宣告,贊成統一後的德國留在北約。這樣一來,就從各個方面把戈爾巴喬夫逼得無話可說。再加上戈爾巴喬夫本來就是個“改革”控,終於同意德國統一且留在北約。作為報酬,聯邦德國出一大筆錢,作為蘇軍的軍費和回國軍人的安置費。戈爾巴喬夫最初要180億馬克,科爾只肯給70億。後來雙方討價還價,折中為150億。
惡搞的是,最反對德國統一的其實是法國和英國。他們甚至暗中慫恿蘇聯用武力威脅不許德國統一。當戈爾巴喬夫最終讓步後,撒切爾和密特朗氣得破口大罵,認為戈爾巴喬夫簡直丟了蘇聯的臉。他們的擔憂不無道理。統一後的德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經濟第四,把英國擠出了歐盟,讓法國日子也沒以前好過了。
由此可知,蘇聯所以同意德國合併,主要是戈爾巴喬夫本人尊重民意,希望緩和東西方矛盾,以及被科爾的糖衣炮彈收買。否則如果蘇聯堅持不同意,再加上英法背後捅刀,光靠美國也沒法撮合兩德。只不過戈爾巴喬夫原本希望支援兩德統一來換取蘇聯與西方的和解,沒料到1990年10月3日兩德正式宣佈統一後,不久美國就加強了對蘇聯的上下其手。一年多以後,蘇聯解體。
回覆列表
蘇聯末期內外交困。蘇聯經濟陷入困境,人民民不聊生,政治上合加盟國離心離德。戈爾巴喬夫矯枉過正急功近利。急於親近西方發展經濟。
東德每年都有逃往西德的。
原因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