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ongEJun

    唐朝初期是實行府兵制來徵召軍隊的。但到了玄宗朝後期,府兵制遭到了嚴重破壞,隨著唐朝中期之後的邊境患亂增加,用兵不斷,戍期延長,加上腐敗日益嚴重,邊將侵吞士兵財物,強迫士兵為自己服苦役,因此無人願當府兵。天寶八年,管理府兵的折衝府已經無兵可交。政府不得不停止徵發府兵,改行募兵制。唐初曾在區域性邊地少量募兵,自玄宗時開始盛行,開元年間,京師宿衛、邊鎮戍兵和地方武力基本上俱為募兵充任。還有一點就是府兵制本身就是農兵結合,閒時種地,戰時打仗。而募兵制所招募計程車兵就是職業軍人只管打仗,所以說募兵制的戰力是要比府兵制強的,而且府兵制轉為募兵制也是古時兵制的一大進步。

  • 2 # 南嶺說史

    唐代的兵制與漢代的制度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漢代是全農皆是兵員,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都會有可能立馬上陣殺敵。而到了唐代,間隔了幾百年的亂世,唐代的兵制已經蛻變了,變成了全兵皆是農民,也就是有戰爭的時候就是士兵,沒有戰爭的時候就老老實實的自己種田養活自己。

    這隻全兵皆農制度在當時被成為府兵制。創始人是北魏時代的蘇綽。

    何為府兵制呢?

    唐朝的行政區域劃分,地方政府為州和縣,主管地方行政。府兵制的府就是在這兩者之外的軍事區域,也就是地方軍隊駐紮地,也可以說是類似於現在的軍區。這種區域在唐代稱之為折衝府。

    折衝府分為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這些兵員全部依據當時的戶口等級來選用。當時的戶口分為九等,下三等沒有資格當兵,只有上等,中等,自願當兵的,有政府宣佈出來,才算正式的當兵。

     

    唐初,這種府兵制到並沒有什麼問題,久而久之隨著人事頹廢也就是顯現出問題了。

     

    唐代的府兵制各個折衝府需要定期到政府宿衛,有戰爭倒還能發揮作用,一旦天下安定,沒有戰事,這些原本家庭條件還不錯的人便成了大臣蓋房子,蓋花園的苦工,這種身份的變化,導致士兵的身份收到賤視,於是士兵開始逃亡躲避;

    同時由於有戰爭就會有人員傷亡,政治清明的時候,政府可以很快的將撫卹落實到位,但到了後期政治開始頹廢的時候,這項政策落實不到位,就開始喪失人心了,甚至出現軍官企圖折磨死士兵,侵吞士兵所帶來的財產(府兵制士兵沒有工資,但這家人可以免除繳稅,唐朝稱為租庸調),於是這樣府兵逃亡現象日益嚴重。

     

    這樣一來,邊疆兵員枯竭,但政府有錢任性,開始臨時買外華人當兵,邊疆的將軍逐漸變成了外華人(在當時來說是外華人)。諸如安祿山,史思明,甚至於郭子儀一起平定了安史之亂的李光弼都是。

     

     

  • 3 # 陳大舍

    先說一下府兵制的“府”是什麼。所謂的“府”就是十二衛及下屬的六百多個軍府,也就是折衝府,這些軍府有兵員八百到一千二百人不等。而這些在十六衛—折衝府中任職的武將其實是沒有直屬軍隊的,他們名義上的屬下調撥,一為到長安番上宿衛,一為從軍出戰,但大多數情況下軍府的一把手並不會和軍隊隨行或指揮戰鬥。所以,後世吐槽宋朝的“將不知兵,兵不識將”實在是不公道。

    再說府兵的兵源。在初唐初的半個多世紀,像成為府兵的困難程度不亞於今日上軍校。府兵的遴選首先要考慮家庭的經濟條件,因為除盔甲、長矛、弓箭由朝廷統一配發之外,部分武器裝備比如騾馬、刀劍、軍裝、被褥、炊具及糧草都要自行準備——而且,府兵沒有軍餉。可想而知,窮人家的孩子根本沒有資格去當“府兵”。之所以很多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弟對進入軍府熱此不疲,是因為成為府兵就意味著有立下功勳,成為官員的機會。

    但是,就像秦滅六國之後導致軍功爵氾濫,一下子變得不值錢一樣。經過初唐的開疆闢土之後,府兵制也為唐朝培養了很多“功臣”——而且是太多了,多到朝廷根本無法安置這些“戰鬥英雄”。一方面是征戰範圍四至高麗、突厥、中亞、南詔,另一方面是獲得勳級的府兵太多,多則濫。本來有勳者可以免役,但由於有勳者人數太多,導致政府無役可徵,所以只好又徵有勳者服役。士兵血戰獲得勳級卻不能免役,等於功勳作廢,所以就無人肯捨命打仗,府兵的戰鬥力也就日益。何況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逐漸被破壞也催化了府兵制的破產。

    曾經是中產階級子弟打破“階層固化”捷徑的府兵制,終於淪為"巴米賽德的盛宴"(a Barmecide feast)。

    而且,自古“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府兵的領導者,那些大將軍、折衝都尉們,在初唐後期也都墮落為一群“戰五渣”。尤其是自武則天之後,十二衛、折衝府作為朝廷原本的“儲將”之所,變成了無能外戚子弟和投誠而來的外族權貴們混飯吃的地方。而原本只接受“自己家孩子”——五品以上貴族子弟的禁衛府兵,也就是“侍官”,也因為經常讓家中的僮僕代勞而迅速淪落為低端人口在京師長安的本陣。以至於京師中的百姓在罵大街時都會說“你才是侍官,你全家都是侍官”。(傅璇琮著《唐代詩人叢考·韋應物系年考證》: 時承平既久,諸衛將軍自武太后三代,多以外戚無能者及降虜處之……衛佐悉以借姻戚之家為僮僕執役,京師人相詆訾者,即呼為‘侍官’……)

    當時關東地區經濟發達,人們的生活普遍富裕。所以也就十分講究個體面,所以也就對於成為府兵中的一員,感到丟人現眼。乃至有故意燙傷自己的手足,逃避成為府兵者,而對於不得不服役的那些人,他們乾脆就花錢僱傭窮困潦倒的遊民頂替,此時的府兵制已經名存實亡。

    唐朝壁畫中計程車兵。

    電視劇中的《櫃中美人》中復原的唐鎧。

  • 4 # 我是一個存在483

    什麼是府兵制,說的直白點就是兵農合一,平時為農,農閒時訓練,戰時為兵,且自備武器和馬匹。

    府兵制為什麼在盛唐時期就不行了呢?主要是盛唐時期,戰事頻繁,兵役繁重,導致士兵多有逃亡;另外,士兵往往被貴族借為私兵使用,導致人民以當兵為恥。最後,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了根基。

    為此,府兵制於唐玄宗天寶年間得以廢除,募兵制度得以實施!

    不過募兵制雖然是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徵賦役,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但是募兵制計程車兵是職業兵,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係,導致軍閥的形成,形成了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

  • 5 # 李育增暱稱古華胥

    任何制度的產生和消亡,都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時代背景、社會制度、社會生產關係有密切的聯絡。府兵制也一樣。

    府兵制由西魏宇文泰550年創制,初時府兵不入民籍,隻立軍籍。經西魏、北周逐漸趨向兵農合一化。到隋朝隋文帝進行了一次徹底改革,把府兵制與均田制緊密結合,形成兵農合一。唐初府兵制更臻完善,國家把土地按一定數目分給農民,實行均田制,農民有義務當兵。當府兵不收回土地,除集中訓練和宿衛上番,基本上都在份地務農,兵農合一,寓兵於農。府兵立軍功封官授爵。為唐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唐代是封建社會時期一個極度繁榮富強的朝代,有天下289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很有作為,非常開明,極具開拓精神的君主。他開創的“貞觀之治”和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弘貞觀”以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極大的促進了唐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使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綿延百年鼎盛之久。

    隨唐太宗、唐高宗屢次開疆拓土,平定遼東、東西突厥、吐谷渾、薛延陀等國,漠北和西域同時納入疆土。第一次把領土開拓至貝加爾湖。南邊控制著現在的越南北部和中部,國境極為遼闊,面積達1234萬平方公里。處於亞洲核心體系,真正實現了萬國來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大唐帝國。

    唐初為恢復和發展經濟實現大國夢,唐太宗制訂了一系列改革開放措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社會力量,府兵制就是當時釆取的主要措施之一。

    推行科舉制度,選拔各級政府官吏,增加平民公平競爭的機會,提高了政府機構科學管理水平。

    實行府兵制調動了中下層人民的積極性。保證兵源,提高了軍隊作戰能力。維持社會穩定,有力的促進了經濟發展,給戰爭的勝利帶來切實可靠的保障。

    府兵的選拔,每三年進行一次。徵選的原則是“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皆均,先選多丁”。服役期間免除賦稅徭役。榮立軍功者,按立功大小受賞封官授爵。極大的調動了府兵參戰的積極性,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唐太宗時期百姓尚武,勇躍應徵成為社會時尚,府兵軍容整齊,戰鬥力強,是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勁旅。

    府兵戶籍隸屬州縣,軍籍歸折衝府。折衝府設都尉、果毅都尉,負責府兵的選拔、訓練、徵調工作。全國設634個折衝府,關內261個。

    府兵的任務最主要的一項是負責京城宿衛,多由距京城較近的府兵擔任。其次為戊邊或留駐本地服役,戊邊府兵分番輪換。再就是隨軍征戰。作戰軍資衣裝輕武器(弓箭、橫刀)和糧食均自備。此外每十人還得共同準備運輸的馬(或馿)六匹,即所謂“六馱馬”。

    府兵除負責京城治安、戊邊服役、集中訓練外,其餘時間都在份地參加勞動,兵農合一。既為國家節約了軍費開支,也完成了宿衛戊邊征戰任務。為唐初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開疆拓土征戰作出了重要貢獻,真正發揮了柱石作用。

    府兵制在唐初發展至鼎盛。自唐高宗、武則天逐漸走向衰落。《新唐書.兵誌》雲:“自高宗武后時,府兵之法寖壞,番役更代,多不以時,衛士稍稍之匿”。中宗、睿宗腐朽統治更是江河日下,瀕於瓦解。到玄宗建立二百年之久的府兵制徹底破壞,終為募兵制取代。其原因府兵制賴以生存的均田制破壞。

    徵戊頻繁,戊邊分番輪換時間延長。府兵地位下降,將領和官府豪門士族肆意使役,士兵受到岐視。立軍功獎賞不公,或者得不到獎賞。因此出現逃避兵役,兵源減少。

    更重要的一點是唐玄宗後期承平日久,喪失向上求治精神,改元天寶政治癒加腐敗。貪戀女色,生活腐化墮落,不理朝政。把朝政大權交於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把持,導致藩鎮割據,中央控制力下降。藩鎮自募招兵,擁兵自重。終於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長達七年之久,給唐社會和經濟造成極大破壞,國力銳減,是中華文明前所未有的巨大浩劫。由此唐王朝極盛而衰,逐漸走向沒落。府兵制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正如《新唐書.兵誌》曰:“唐有天下二百餘年,而兵之大勢三變:其始盛時有府兵,府兵後廢而為彍騎,彍騎又廢,而方鎮之兵盛矣。及其未也,強兵悍將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其後天子弱,方鎮強,而唐遂以滅者,措置之勢然也”。

  • 6 # 一貳一橙

    首先我們要了解府兵制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為何會在唐初發展壯大,卻在玄宗時期被募兵制所替代。

    府兵制由西魏宇文泰建立,參考的是自周朝就開始的耕戰制度。

    府兵制的完善

    這種制度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全國設定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民眾平日裡耕田種地,農閒時加以訓練,到了戰時就上馬為戰,自備武器和馬匹。府兵制歷經西魏、北周、隋朝,至唐朝初期發展完善,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狀態。

    唐朝建立之時,李淵、李世民父子就著手恢復府兵制,設定軍府,把關中地區分為十二道,每道置一軍,軍下管轄驃騎府、車騎府。將征戰事務交於三個兒子負責,尤其是秦王李世民。可以說唐朝最終能統一全國,很大部分靠的就是這府兵制度。

    到了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進一步整頓府兵制度,將全國分為十道,置軍府634個,關中地區佔261個,強幹弱枝,“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唐初府兵制也是公認的自井田制以來最好的兵制。

    府兵制的衰敗

    不過萬物有利皆有弊,府兵制在唐朝初期,獎賞豐厚,也能按照規定輪班更換,很少出現過要一輩子當兵、青黃不接的情況。甚至許多有錢人還把當兵作為了求取功名利祿的手段。

    但太宗以後,高宗和武后對外戰事頻繁,府兵得不到輪換,出現了“壯齡應募,華首未歸”的情形。青壯人入伍,但到了退休年紀的人卻因戰事而無法退居回家,而且戰事過多,農事基本都閒了下來,只有人打仗,沒有人種田了。

    而且軍費巨大,能給予府兵的獎賞也越來越少,府兵地位下降,當兵有害而無利,自然沒人願意應徵了。富人就千方百計地逃兵役,所有的兵役負擔就只能讓窮人來揹負。

    而且因為窮人地位本來就不高,當兵之後也得不到國家的尊重,府兵到了後期已逐漸淪為長官們的雜役了。富人逃脫,窮人既要當兵、又要種田繳稅,還得給長官們做僕人。壓迫得緊,甚至出現了窮人為了逃兵役而自殘手足,寧願做一個殘疾人也不願當兵。

    到了唐玄宗時期,國家已經出現了“折衝府無兵可用”的局面了。無奈之下,唐玄宗被迫停止徵兵,折衝府名存實亡,府兵制也逐漸被募兵制所替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辣乾鍋魚丸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