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異獸白澤

    萬曆帝朱翊鈞在長達48年的執政生涯中,竟有近三十年不上朝,這樣的皇帝是不是天下無雙啊!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後期仍然掌握著絕對實權?

    說起萬曆皇帝為什麼不上朝,主要的原因就是躲避大臣們的口水。萬曆10歲登基,在位時間長達48年。萬曆剛登基的時候,由李太后,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萬曆在位前十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萬曆中興”。

    因為繼位時間過早,萬曆早年一直在太后與大臣的操控之下執政,幸福指數特別低,但是萬曆不氣餒,同樣學習,隨著知識的增多,開始變得寡言少語,甚至看起來可欺。鄭貴妃還老是嘲笑他“像老太太”

    萬曆皇帝在前十年的時間裡,依靠張居正,勵精圖治。革除積弊,不但整頓了吏治,而且透過“一條鞭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其作為,與正德、嘉靖兩朝形成鮮明的對比,他作為一個賢明君王的形象,深入人心,讓他具有崇高的威望。

    萬曆朝伊始,萬曆皇帝年幼,張居正自己構建了一個由太后(李太后)、首輔(張居正)、權宦(馮保)組成的權力鐵三角。萬曆皇帝被張居正的壓制了整整十年。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第一時間把張居正反攻倒算,以儆效尤。

    張居正死後,繼任的歷任首輔都已經由皇帝任命。繼任的首輔中,除了王錫爵尚有一絲強勢外,其餘的首輔幾乎沒有任何跟皇帝對抗的資本,唯以聖意為上。萬曆晚年,浙黨首輔方從哲擔任首輔的七年時間裡,幾乎沒有見過皇帝,雙方往來全靠文書,但方從哲幾乎所有的政意處理都由皇帝決定。

    而且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政務尤其是重要政務還是要處理的,對於明朝的對外戰爭,比如“萬曆三大徵”和薩爾滸之戰,都是由萬曆帝自己拍板決定的。這個在紫禁城裡的天下第一宅男,在皇宮裡決定了整個明朝的命運。

  • 2 # 關東俠客

    萬曆皇帝朱翊鈞十歲即位,當了四十八年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萬厲皇帝另一個與眾不同的是連續三十年不上朝,卻保證帝國正常運轉,甚至還完成了萬厲三大徵,打贏了三場戰爭,書寫了大明軍隊的最後輝煌。實際上萬歷皇帝一直處理朝政,只是謳氣不合大臣見面而矣。一,朱元璋除掉胡惟庸後,乾脆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吏戶禮工刑兵六部,設殿閣大學士,從根本上解決相權對皇權的危脅,內閣制可有效防止政治寡頭出現。他們只是執行皇帝命令。萬曆皇帝早年在張居正的扶佐下實行改革,實現萬曆中興,有著非常高的政治威望,能夠駕御群臣。二,明朝黨爭激烈,萬曆皇帝鬥不過文官集團,特別在皇位繼承上出現國本之爭,萬曆皇帝鬥不過文官集團乾脆不上朝,文官們見不到皇帝就沒辦法吵架,久而久之就聽從了皇帝安排,這恰是萬吏聰明的地方。三,萬曆皇帝有效控制著軍權。明朝實行文官掌兵制度,把軍權分成前後左右中都督。掌印者無兵,掌兵者無權調兵互相牽制,軍權在皇帝一人手中。此外萬曆皇帝還有監察制度,時刻關注群臣的一舉一動。這些措施保證萬曆皇帝三十年不朝,卻牢牢控制著帝國的脈搏。

  • 3 # 渣哥哥

    上朝議政、批閱奏章是古代皇帝瞭解政局、處理國家大事的最直接的途徑,同時也是皇權至上的象徵。

    然而明朝的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卻有近三十年不上朝,也不批閱大臣的奏章。這是為什麼呢?

    一.儲位之爭

    自古帝王無私事,太子乃是國本,自然成了朝堂之上熱議的國家大事。

    萬曆皇帝想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而滿朝大臣卻認為應該遵循長幼尊卑的祖制,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這一爭論長達十年之久,由於明朝特殊的政治體制,皇權得到限制,最終萬曆皇帝敗下陣來,此事就此作罷。

    但是,君臣之間從此對立。出於對大臣的報復,萬曆直接撂挑子不幹了,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做起了隱居皇帝。

    二.缺乏約束、放縱自我

    萬曆皇帝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皇帝,可以說是學通古今。

    他的成就離不開張居正的用心督導和李太后的嚴厲管教。

    就像趕騾子上山,一個往上拉,一個在後面推。 現在好了,張居正死了,李太后看兒子小有政績、成家立業了,也不管了。

    萬曆如脫韁的Mustang,貪圖享樂的本性就暴露無遺。 萬曆十年的時候,萬曆皇帝在民間大選妃嬪 ,一天娶了“九嬪”。

    玩弄女色也就算了,起碼算是一個正常的嗜好。他竟然寵信小太監,搞了一個“十俊”。

    這個“十俊”天團就是由當時宮裡面長得最俊美的十個小太監組成的,專門“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臥起”。

    整天沉迷酒色,貪圖享樂,哪有心思管理朝政,乾脆不上朝了。

    三.體弱多病

    萬曆皇帝雖然在位四十八年,但是體弱多病,加上荒淫無度、沉迷酒色,身體每況愈下,這也是他不上朝的原因之一。

    祭祀天地和祖先一直是天子最重要的活動,他都不能親自參加,就是最好的佐證。

    萬曆皇帝以仁孝出名,但是在嫡母去世之後,連葬禮都沒參加,可見病情嚴重。

    由此可見,情況屬實。不是不想上朝,實不能也。

    四.獨斷乾坤

    國本之爭,讓萬曆領教了文官集團的強大。

    不願繼續耗費精力在這喋喋不休的爭端上,萬曆皇帝採取了一個迂迴策略,繞過你們。

    不上朝,等於廢了整個文官集團,釜底抽薪。

    以後我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對於你們的意見一概置之不理,我讓你們欲吵無門。

    萬曆就這樣罷朝三十年,他就不怕有人篡權亂政嗎?

    他就不怕宦官之亂、外戚干政、權臣把持朝政的歷史悲劇在他身上重演嗎?

    其實萬曆是一個庸而不昏的皇帝,他敢這麼幹,自然是有恃無恐。

    因為國家大權,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為什麼還能夠大權在握?

    一.體制允許

    朱元璋廢除了宰相之後,直接掌管六部,事無鉅細,那是嘔心瀝血,最後累死了。

    朱棣可不想那麼辛苦,又怕官員權力過大,於是他發明了內閣制度。

    這個內閣制度,說白了就是找了一個智囊團,專門一堆給他出主意的人。

    什麼人能夠進入內閣呢?文官,就是一些文人。

    事情來了,內閣先想辦法,然後選擇最佳方案,最後讓皇帝來定奪。

    皇帝說沒問題就通過了,有問題就再修改。

    不得不佩服朱棣的聰明才智,大大減輕了皇帝的負擔。

    就這樣,萬曆皇帝躺在床上就把事情辦了。

    二.有專門的情報機構

    明朝可以說是特務機構最盛行的朝代,大大加強了皇帝對國家的控制。

    明朝的特務機構主要就是廠衛機構,廠分為東廠、西廠和內廠;衛就是錦衣衛。

    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明百姓,無不處於他們的監控之內。

    他們只對皇帝負責,甚至擁有執法權,可以對不忠於皇帝的人直接逮捕審問。

    有了這樣的機構,萬曆皇帝不出宮門,就已經對朝臣的一舉一動、奇聞八卦都瞭如指掌。

    誰還敢有不軌之心,立馬滅了你。

    三.掌握軍權

    軍權是一個統治者的根本,如果哪一個君王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權,那他離垮臺也就不遠了。

    明朝採取文官掌管軍隊制度,有印無權,有權無印,二者相互牽制。

    加上情報部門的監視,杜絕了二者裡應外合,將軍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裡。

    這也是後來,萬曆不出宮門還能調兵遣將,主持萬曆三大徵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

    四.黨爭制衡

    領教過文官集團的強大之後,萬曆皇帝自知鬥不過他們。

    只能分化他們,然後讓他們相互牽制,以達到控制的目的。

    果然,萬曆一撂挑子不幹,文官集團就開始內訌了。

    文官集團逐漸分化,開始拉幫結派,門戶之爭愈演愈烈。

    萬曆皇帝前期的功績值得肯定,然後中後期追求個人享樂,懶政不作為。

    導致政治動亂,官員相互拉幫結派,結黨營私,最終給明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所以才有了“明朝亡於萬曆”的說法。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萬曆皇帝因為寵愛鄭貴妃,想立他和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這件事遭到了維護“嫡長子制”的大臣們與太后的堅決反對。萬曆皇帝非常生氣,一怒之下,竟然三十年不出宮門。而且“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以至於朝中大臣每天在朝堂上都無事可做,只能數日影捱日子。後來提拔起來的內閣大學士,多年來都不知道萬曆皇帝長什麼樣子。

    (萬曆皇帝)

    雖說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可是,為什麼朝廷卻沒有亂,沒有出現歷史上皇帝不理朝政的時候,常常出現的那種宦官干政、後戚干政、權臣干政這樣的事情。整個國家也沒有出現諸侯造反、農民起義這種引發全國大亂的大事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注意一下萬曆皇帝去世後,明王朝的朝廷生態情況,似乎從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重要的資訊。

    萬曆皇帝去世後,明王朝的朝廷,存在這樣一些情況。一是朝廷的黨爭空前激烈。東林黨、閹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等,一個小小的朝廷,分裂出如此眾多的黨派,這是在任何朝代的任何時候都沒有過的。二是萬曆之後的皇帝,除了後來崇禎皇帝勤於政務以外,朱常洛、朱由校都耽於享樂。朱常洛當皇帝才28天,就因為服食性藥“紅丸”去世。朱由校則成為一個木匠皇帝。可以說,這些都是萬曆皇帝給他們樹立了“好榜樣”。三是萬曆皇帝發動的“三大徵”,把張居正儲備的國庫掏空,以至於最終崇禎皇帝無錢打仗,明朝也因此而敗亡。

    (張居正)

    這三個結果,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雖然在當時沒有出現天下大亂,但是,卻因此造成了明王朝的很快敗亡。萬曆不上朝的後遺症,在當朝沒有顯現出來,卻在後世顯現出來了。

    另一方面,三個結果,正好藏著萬曆皇帝雖然三十年不上朝,卻依然控制著朝政的三種手段。哪三種手段呢?

    其一,弱臣權。

    萬曆皇帝在三十年不上朝之前,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在張居正去世後,對他進行嚴厲打擊。張居正輔佐萬曆皇帝十年,兢兢業業,也沒有什麼過錯。但是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竟然那樣嚴厲打擊他。這讓所有的大臣明白,千萬別冒頭。你只要冒頭,不管對錯,都會被打擊。二是打擊馮保。馮保是個太監,在整個明朝宦官干政那麼嚴重的背景下,馮保可以算得上是個很不錯的宦官了,可是他依然遭到萬曆的清算。這又給宦官們提了一個醒,千萬不要有絲毫的自作主張,要有,就會遭到馮保的命運。

    萬曆皇帝打擊了有權威的張居正和馮保,因為不接見任何大臣,因而也不可能重用任何大臣。這樣,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宦官,都不可能做大。不能做大,自然不會對萬曆造成什麼威脅了。

    大臣及太監們不能做大,因此只能結成聯盟,希望依靠集體的力量,能夠在朝中佔有一席之地。但是,萬曆皇帝因為“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因此並沒有親近哪個集團。所以那些黨們成長不起來。直到朱由校上臺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

    (馮保劇照)

    其二,強皇權。

    在弱臣權的同時,其實也在強皇權。不過,萬曆不上朝,把皇權又往上更推進了一步。為什麼這麼說呢?

    萬曆如果上朝,批閱大臣的奏章,他對大臣的意見肯定有個態度。接受或者不接受。尤其是他自己深居後宮,大臣們必然會有批評意見。不管他聽與不聽,只要做出判斷,這件事就會產生影響。但是,因為他不批閱奏章,不見大臣,不做任何判斷,實際上大臣的作用幾乎發揮不出來。因為不可能有人在沒經過皇帝同意的情況下發佈政令。

    由此可見,在萬曆不上朝的期間裡,大臣的權力已經被壓到了最低。

    其三,控兵權。

    從萬曆發動的“萬曆三大徵”就可以看出,雖然萬曆不上朝,但是兵權其實一直牢牢地掌控在他的手裡。

    對於援朝戰爭,其實朝中大臣是有很多不同看法的,很多人是反對這樣做的。不過,由於萬曆並不聽他們的話,因此,他們只能執行。

    而這些戰爭也打得很盲目,以至於把軍隊拉到北韓了,還不知道敵人有多少人,軍事部署情況是怎樣的。都是一邊打一邊觀察,最後發現兵力不夠了,糧草不夠了,又從國內緊急調撥。

    當萬曆把兵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不給任何人的時候,其實已經沒人對萬曆有什麼辦法了。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 5 # 日常刷下線

    萬曆有錢!張居正興奮劑效果過了國庫就開始枯竭了。萬曆的工商稅,關稅,礦業稅改革造成內帑很有錢,群臣做什麼事誰都可以繞開就是繞不開管錢的萬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哪些文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