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蒙星

    當年的南宋,在軍事上雖然是一個弱國,但在經濟上卻是個當之無愧的強國、富國。

    說到南宋經濟的發展,我們不得不考慮中國經濟重心轉移的問題。

    南宋與金以淮河以北,大散關以東為界,大片土地為金所有,統治疆域雖然縮小,不及北宋的三分之二,但卻控制了中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加之趙氏王朝一直採取對外屈辱求和政策,雖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其內部卻獲得了相對安定。南宋雖然偏安,政治也不清明,但農業經濟的發展態勢依然存在。加上人民的辛勤勞動,南宋的農業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雖然我們一直以來對南宋的屈辱求和政策持否定的態度,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正是南宋國內的統一,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安定的環境,而“守內”的政策又為進一步最佳化這個環境提供了有利條件。從這一點來說,我們還要肯定這一政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沒有這一政策,就不會有江南的內部穩定,沒有江南的內部穩定,就不會有江南經濟的大發展,沒有南宋南方經濟的發展,也許就沒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南方的經濟的富庶,它為我們今天南方經濟的繁榮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北宋時南方經濟就獲得了很大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僅持續到南宋,而且又進一步深化了。特別是在長江三角洲、寧紹平原,那裡的經濟發展狀況已經到了足以影響全國經濟形勢的地步。“上有天堂。蘇湖熟,天下足。”這一諺語向我們生動地描繪了南宋時南方農業的繁榮,以及南方農業在全國經濟中的巨大作用和影響。

    與以往相比,中國的海外貿易在南宋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一方面,海外貿易中更多的進口生鐵、鑌鐵,促進了中國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另一方面,頻繁的海外貿易又促進了沿海地區經濟結構的變化。以福建為例,不海外貿易的刺激下,農業結構得到調整,在擴大水稻種植面積的同時也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甘蔗種植面積因製糖業發展的糖的出口需求增加,棉花種植亦因棉織業發展和棉織品出口而擴大。海外貿易的發展引起了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結構的某些變化,適應海外貿易和城市經濟的部門紛紛出現,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比前代有了長足的進步。

  • 2 # 白秋寒

    南宋雖然偏安一隅,但叫小朝廷確有些不妥。南宋雖然是倉促建立,但國家機器猶在,各種典章制度健全,部門健全,各級官僚訓練有素,在稍微穩定了局勢下,國家便可正常運轉。

    中國經濟重心在安史之亂後已逐漸南移,在五代十國時期,北方連年戰亂南方則相對穩定,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北宋建立後,長江以南地區已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由於北宋北方邊界沒有天險可守,所以屢遭遊牧民族侵擾,且常深入到內地,戰亂不斷,經濟發展困難,即使有著澶淵之盟後近百年和平,但依舊需要豢養大批軍隊來維持相對穩定的局面。而南方則不同,北宋立國後,南方基本無太大戰亂,穩定的局面適宜經濟的發展,並且當時南方教育發達,教化面積很廣,有利於科技發展,科技的發展更加推動了經濟的增長。

    北宋滅亡後,大量人口南遷,又為南方增加了大批勞動力,一些精英人才也到了南方,大大增強了南方的教育和科技發展的力量,反哺了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環境地利的優勢,人材的不斷培養,科技的快速發展,開放的貿易政策使得南宋在短時間就獲得了豐碩的經濟成果,形成了繁榮的經濟局面。

  • 3 # 管窺歷史人與事

    印象中積貧積弱的南宋,為什麼會取得如此高的經濟成就,這還要從中國經濟中 心的南移說起。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一直奉行“國以農為本”的治國方略,農業的生產 在整個社會生產中佔有絕對的主導作用。經過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分裂動 蕩,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經濟呈現衷退趨勢,而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卻日益得到開 發。五代十國的戰亂紛飛,政權頻繁更疊,又進一步破壞了北方的經濟,隨著金 蹄踐踏著北方大地,大量的人口也隨著宋氏王族南渡,不僅為南方帶來了大量的 人口,還將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一併帶入了南方,大力促進了南方生產的 發展,完成了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從此,南方取代了北方的經濟地位,成為全 國新的經濟重心。

    一南宋時,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獲得了顯著進步。

    (一)是農器種類繁多,元代初年,王禎在《農書》中所記載的農具已達105種之 多,明清時期所使用的農具在南宋時都已出現。主要農具在結構上也有所改進, 尤其是唐代發明的曲轅犁,到南宋時更加靈活輕便,適宜於在水田耕作

    (二)是農具的改善和應用。宋代由於礦冶業、金屬加工業的發展,“炒鋼”、 “灌鋼”法的成熟等,從而使鋼刃熟鐵農具的創制及推廣。這種鋼刃熟鐵農具不 僅堅韌鋒利,而且輕巧耐用,適應性強。可對付蒲葦、蘆根等無堅而不摧的犁刀 ,“其制如短鐮,而背則加厚”,創制於北宋,而到了南宋初已普遍用作開荒或 耕地農具。南宋因水田增多,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因此在灌溉工具的改進和普及 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三)灌溉水平的提升。當時水車的種類不下6種。而最為普遍的翻車,經過東漢 一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藉助風力、水力、自動翻轉的筒車,這種裝置在農村中 已廣泛使用。“象龍喚不應,竹龍起行雨,聯綿十車輻,伊軋百舟櫓。轉此大法 輪,救汝旱歲苦。橫江鎖巨石,濺瀑疊城鼓。神機日夜忙,甘澤高下普。老農用 不知,瞬息了千畝”,記錄了筒車自動轉水的景象以及對農業的巨大作用。生產 工具的改進和普及,不僅提高了勞動效率,還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四)南宋農業重視深耕細作,施用追肥和“靠田”技術,以增加土壤肥力,推 廣複種制和稻麥雜糧套種制,首創了早晚稻的種植,從而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產 量。唐代上田畝產不過二石左右;南宋江東、兩浙地區的“上田一畝收五六石” ,高達六七百斤提高了兩倍多。僅太湖流域的糧食就以能供給全國所需。此外, 單季耕作制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和臻至成熟,這種耕作方式早在秦以來在中國廣袤 的國土上就已存在了,經由五代、北宋,以一年兩熟為基本形態的複種連作制, 至南宋才首先在江南等經濟發達地區趨於成熟,並在全國的一定範圍內得到推廣 。

    (五) 他們認識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因此,宋人在江南廣袤的土地上,開人工 運河,浚河渠塘浦,沿海築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庫蓄水,造閘壩堰堤,圍湖圍 海,大規模開闢水利田,並將其改造成旱澇保收的良田。

    (六)農作物的推廣。南宋第一位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其種植已遍佈南方各地, 品種多至經一百幾十種。早熟豐產的占城稻因具有耐旱、適應性強、生長期短等 特點,在北宋的基礎上繼續得以推廣,大大提高了稻米的產量,上田畝產量最多 可達六、七石。江浙地區是成為當時的主要稻米產區,因而有“蘇(州)湖(州 )熟,天下足”的諺語。

    (七)除了農業生產之外,南宋時還出現了很多種植經濟作物的專業戶,形成了 經濟作物的區域經營。如太湖洞庭山的農民專門種植柑橘,泉州出現的蔗農等。 這些專業戶和經濟作物區域的出現和形成,表明了這些作物的產量和栽培技術在 相關地區已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同時,南方商業性的農業和多種經營也呈現相 當繁榮的景象,桑樹、棉花、大豆、龍眼等的種植,使部分農民以商品生產為主 ,他們與市場的聯絡比傳統的自然經濟下的農民更加頻繁。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料 的手工業如紡織業、絲織業等也隨著農業商業化和多種經營的發展而進步。南方 還出現了很多北方沒有的經濟作物,它們的商品率大大高於糧食作物,茶葉就是 最顯著的例子。據統計:宋代,每年投放市場的茶葉總值達100萬貫,僅此一項, 就使得北方的經濟作物及其加工業相形見絀,北宋年間,政府工商稅收的增長主 要來自鹽、茶、銀、銅的稅收,而這四項手工業產品大部或全部來自南方。

    (八)與以往相比,中國的海外貿易在南宋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一方面,海 外貿易中更多的進口生鐵、鑌鐵,促進了中國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另一方面, 頻繁的海外貿易又促進了沿海地區經濟結構的變化。以福建為例,不海外貿易的 刺激下,農業結構得到調整,在擴大水稻種植面積的同時也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 。甘蔗種植面積因製糖業發展的糖的出口需求增加,棉花種植亦因棉織業發展和 棉織品出口而擴大。海外貿易的發展引起了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結構的某些變化, 適應海外貿易和城市經濟的部門紛紛出現,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比前代有 了長足的進步。

    南宋農業在北宋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創造了中國古代輝煌燦。

  • 4 # 史海探趣

    南宋商業經濟的高度發展其實從吳自牧的《夢梁錄》描述中可見一斑:“都民驕惰,凡買賣之物,多於作坊行販已成之物,轉求什一之利,或有貧而願者,凡貨物盤架之類,一切取辦於作坊,至晚始以所值償之,雖無分文所儲,亦可餬口,此亦風俗之美也”。南宋的商業經濟發展不僅超過隋唐,較北宋時期也更加興盛。

    其實,從促進南宋經濟大發展的根源分析,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地理上的優勢。南宋偏隅一角,長江以南及四川、湖北地區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達的地域,氣候適宜,作物豐富,出產眾多,能夠保證社會的需要。

    其次,外部的因素。由於女真人不事生產,對於北方漢人的壓迫造成大量北方士族階層舉家南逃,在帶來大量財物的同時,也提供了優秀的工匠和產業工人,在資本和勞動力上都提供了經濟繁榮,尤其是商業發展的推進劑。

    第三,世界大環境的因素。南宋正值海上絲綢之路的大拓展時期,廣州、泉州、明州等城市成為國際轉運站,外部(東南亞、北韓、阿拉伯各國)對絲綢、瓷器、茶葉的需求,催生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南宋在農村經濟的基礎上進化為商品貨幣經濟,促進了社會的流通。

        最後,就是朝廷內部的政策激勵。宋室南渡之後,面臨著生產被破壞,百姓棄業闢難,社會經濟凋敝的狀況。為了儘快恢復農 業生產,以建立起維持其統治的封建經濟基礎 ,南宋統治者適時地制定了農業調整政策,如 免欠租、免牛稅,以招誘農民歸業;招民佃京西、淮南官田,官貸牛種,八年償還,並有免租優待;給江淮湖南荒田與離軍添差之人為世業;以荒田給予歸業者與歸正人(即流亡南來流民);因沿淮地區荒蕪,即不納租稅;吳越民墾荒田,不加稅;獎勵大姓貸款給農民;對災區施行救濟,貸放種子,並免所欠租賦及當年兩稅;免除被虜之家的租稅及科配;免除紹興三十年以前一切賦稅錢租。這些舉措都有力的激發了百姓的勞動積極性和社會生產活力。

  • 5 # 靜逸堂堂主

    宋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發展的頂峰,宋朝的經濟一度佔到世界經濟的50%以上, “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地位名副其實。那麼不禁有人疑惑:為何宋朝飽經戰亂和入侵,國家經濟卻仍然一直向前發展?

    開啟網易新聞 檢視更多精彩圖片 >

    第一,宋朝時期,南方得到充分開發,特別是宋朝的南遷為江南帶去了人口、文化、技術等資源,使得南方經濟飛速發展,經濟重心已經南移,以至於在當時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民諺。

    第二,宋朝透過“歲幣”政策實行了長期的和平。儘管宋朝遭遇了幾次大的劫難,但總體上來說和平是主流,而且主要發生在北方,長期的和平環境為宋朝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宋朝改變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商品經濟得到充分發展,農村和城市商業發展迅速,此外發達的海外貿易使得大量白銀流向中國,推動了宋朝經濟的全面繁榮。

    第四,宋朝的國家政策比較寬鬆,加上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等幾次改革,對宋朝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五,水利工程大規模修建,灌溉、追肥、小型機器等新型技術的廣泛使用,早熟高產的占城稻等優良作物的引進以及印刷術的普及等各種因素,促進了宋朝全面發展,宋朝幾乎全國都得到了開發,人口接近1億人,經濟想不繁榮也不行。

    從很多方面來看,宋朝算得上一個政治清平、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期票、信用證及後來官方大量發行的紙幣,適應了商業的發展。政府官員印刷發放小冊子來推行改進的農業技術;灌溉、施肥、精巧的新式金屬工具和最早的機器,以及改良的作物新品種。

    歸根到底應該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受前朝教訓,以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參與朝政的機會,實行文治。少用武力,用錢物換得百年和平。在當時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技術,耕地面積的擴大,灌溉、耕種等技術改善,使得人民溫飽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在溫飽問題解決了以後,肯定就會朝其他方面發展經濟了。在當時茶葉、養蠶、棉花、桑、麻等經濟作物的有效推廣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在南宋時期掀起了土地兼併和購置熱潮。朝廷南渡後,不管是皇族還是文臣武將,都大量購置土地,建立家園。其中不乏土豪富商,採用以末求富、用本守之的辦法,大量購買土地,從此掀起了土地購置狂潮。當然南宋制瓷業也是非常突出的,在當時都已經遠銷國內外,可見瓷業也是得到了大力發展。造紙、印刷、火器製造等行業,也都是相當發達。總之,宋朝一開始就形成了發展國內的方針,所以當權者一心紮在了安定繁榮的政策裡。從而使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等最繁榮的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推薦幾位當代作家與他們的代表作,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