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三日談
-
2 # 南宮寂嵐開壇品歷史
實際上,曹操在歷史上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氣點的,稱奸雄;不客氣的,稱奸臣、奸賊等,但筆者認為曹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真英雄。
那麼,到底哪一種說法最可信呢?
想弄清楚曹操的本來面目,這並不容易。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讀《三國演義》,欣賞三國戲曲,並非觀察曹操的正確方法。靠得住的,還是史書。但先生同時也說,歷史上的記載和論斷有時候也是靠不住的,其中不可採信的地方有很多。因為民間都有這樣的習慣認識:某朝某代的時間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反之,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曹魏,恰恰是年代最短的一個政權,因而曹操自然也無法避免被下一朝代的人說壞話的慣例。
這樣的壞話說多了,便以訛傳訛,漸漸地就成了一種相對固定的成見,最後變得積重難返。
史學史上的彪炳千古之作《資治通鑑》、《三國志》,對曹操就不太友好,《三國演義》就更別說了,甚至把曹操當作了“國賊”的代言人。據筆者分析,這其實是時代偏見,宋人可能大半是不喜歡曹操的。蘇東坡《志林》中說,酒肆茶坊間說書,聽眾“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暢快”,這是北宋,南宋幾乎就公認曹操是國賊,此後歷經元、明、清三朝,曹操幾乎都沒有逃脫被責罵之命運。當然,說好話的也有,但不多。一直到十八世紀中葉,乾隆皇帝一錘定音,曹操被定為“篡逆”,永遠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再也無法翻身。
其實早在晉代,民間對曹操的評價就開始出現分岐,後來到了南北朝和隋唐,史學界更是褒貶不一,再加上坊間百姓的個人意見,曹操的“真面目”就更難以弄清了。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曹操始終揹負著罵名。
不知是哪位名人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曹操老捱罵,自然也有其原因。什麼原因呢?原因有很多。譬如說篡漢,在古人看來就是奸;狡詐,在古人看來也是奸。但最讓世人痛恨的,就是曹操曾經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讀者試想,一個人,寧肯自己有負天下人,也不能讓天下人對不起自己,這樣的人是不是太壞了?
到底這是不是真的呢?
這件事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提及,《魏書》中倒有。董卓進京後,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拒絕董卓的任命,逃離洛陽,抄小路返回家鄉,路過朋友呂伯奢家,把他們一家都殺了。
為什麼要殺?史書說法不一。
《魏書》載:“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按照這種說法,分明是見財起意,屬正當防衛,最多也是防衛過當;《世語》載,曹操違抗董卓的任命,疑心董卓害己,於是手刃立殺數人,這實屬疑心太重而誤殺;《雜記》載:“曹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殺之。”後兩則史料都認為,曹操所為當屬疑心太重而誤殺。
看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是沒有什麼疑問了,但令世人質疑的是,其殺人動機到底是什麼?
後兩種說法,《雜記》中記載得更為具體:一是說曹操聽見了一些聲音,而是曹操殺人之後說了一句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據筆者分析,所謂聲音,應該不是洗鍋刷碗之聲,應該是磨刀聲,曹操這才起了疑心,才殺人。殺人之後,才發現人家是準備殺豬宰羊款待自己,這才意識到自己誤殺了好人,因而才會“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也就是說,發現自己誤殺無辜後,心裡很悽愴,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做辯護。當然,這麼做並不能洗刷其罪過,但總算沒有喪良心。
其次,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可能只是就事論事。怎麼說呢?筆者是這樣理解的:我雖然錯殺了人,但實在是沒有辦法,我現在走投無路,也只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也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
曹操如果真是這麼想的,說明他尚有一絲善心。但如果改成“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變成一貫如此,理直氣壯了。這樣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奸賊了。
所以,僅憑此案就說曹操奸險歹毒,是有疑問的。
其實,曹操是一個心口如一之小人,是真小人,而非偽君子。因為換作他人,一定會反過來說,讀者試想,天下誰人不有此心者?但實際上又怎樣呢?實際上,肯定都是像曹操那樣做了,但誰都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說得好像理所當然一樣。大家都裝正人君子,唯獨曹操一個人敢把奸詐的話公開說出來,所以說他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這是曹操超乎常人之處,為什麼呢?因為這世上偽君子實在太多!毛宗崗說,“此猶孟德之過人處也”,要知道,毛宗崗不喜歡曹操,連他都說這是曹操過人之處,那就應該是過人之處了。
實際上,奸詐中有真誠,或者有時奸詐有時真誠,正是曹操的特點之一。
《曹瞞傳》中記載,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決戰於官渡,許攸自袁營來投奔。剛一落座,許攸就問曹操:貴軍還有多少糧食?曹操猝不及防,隨口答道:至少還能支撐一年。許攸當時很不高興:不對,重說!曹操又改口道:還可支援半年。許攸冷笑:明公大概是不想打敗袁紹吧?怎麼一二再、再而三地欺騙老友呢?曹操是聰明人,知道瞞是瞞不過去了,而且,如果再不實話實說,就難以取得許攸的信任和幫助,於是就說:剛才不過是跟你開了個玩笑,實際上,頂多只夠支用一個月了。許攸見曹操說了實話,便將自己對戰局的分析和解決辦法和盤托出,一仗就打得袁紹再也翻不過身來。
曹操如此奸詐,有沒有真實的一面呢?有。
公元220年,戎馬倥惚了一生的曹操一病不起 。曹操是個豁達之人,對於生死看得很開,對自己的功過得失也沒有什麼耿耿於懷的。臨終前,他留下了一份寫得斷斷續續的《遺令》,算是對世間的最後一個交代。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這個天才的傑出政治家,卻絕口不談政治,而是對自己的一生只說了一句話:我在軍中執法,總的來說是對的。至於發的小脾氣,犯的大錯誤,不值得效法。餘下的篇幅,無非是對一些瑣事的安排,諸如各房的女人們閒著也是閒著,可以學著編絲帶草鞋賣等。細讀之,很有些絮絮叨叨,婆婆媽媽。
這很讓後世的一些人瞧不起。蘇東坡說,不管是什麼人,只有“臨難不懼,談笑就死”,才稱得上是大英雄,曹操這算什麼?臨死之前,哭哭啼啼,哪像一個英雄的樣子?
筆者對蘇氏的看法不敢苟同。曹操是病死的,又不是被拉到刑場上砍頭,你要他如何“臨難不懼”?況且曹操並沒有呼天搶地哭鬧著不肯去死,怎麼就不英雄?有那麼一句老話:“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曹操雖非就義,但死得還算從容,能絮絮叨叨地安排後事,就是從容之表現。不錯,和許多英雄人物臨死前的慷慨激昂、豪言壯語相比,曹操的這份《遺令》一點兒也不英雄,完全上不了檯面,和普通老百姓沒什麼兩樣。但這才是真實的曹操,他本來就是一個普通人,也不是什麼超凡脫俗之聖人,更不是神。而且,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居然敢把凡夫俗子的一面公開示人,並不遮遮掩掩,裝腔作勢,這正是曹操的過人之處和英雄本色之體現。
筆者認為,曹操的這份《遺令》,實在比那些充滿了政治口號、寫滿了官腔套話的“遺囑”,要真實得多,可愛得多。反倒是蘇東坡,顯得很庸俗。
曹操不是殺人機器或政治口號,他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如果說,平時為了政治鬥爭之需要,不得不把內心世界遮蔽起來(平生奸偽),那麼,臨死之前,就無所顧忌了(死見真性),“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曹操臨終前的這份遺言,流露出的是對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情感。
曹操確實是兒女情長之人。他南征北戰,戎馬一生,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並不多,因此對家人的感情分外珍惜。曹操在臨終前說過這樣的話:我一生的所作所為,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也不覺得對不起誰,唯獨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向我要媽媽,我該怎麼回答?
子修就是曹昂,是曹操的長子。昂生母劉夫人早逝,便由沒有生育的正室丁夫人撫育。丁夫人視若己出,後曹昂陣亡,丁夫人哭得幾度昏厥,又時常哭罵著數落曹操:把我兒子殺了你也不管!曹操一煩,便把她打發回了孃家,因此去世前有這樣的說法。
其實曹操還是做過努力的,他親自到丁夫人孃家去接她,丁夫人卻坐在織布機前織布,理也不理曹操。曹操便撫其背,溫柔地說:我們一起坐車回家,好不好?丁夫人仍然不理他,曹操走到門口,又回過頭來問:跟我回去,好不好?丁夫人還是不理他,曹操沒辦法,只好和她分手。按理說,以曹操脾氣之暴躁,為人之兇狠,做到這一步已很不簡單。何況曹操還讓丁夫人改嫁,不讓她守活寡。只是丁夫人不肯,她父母也不敢,當然不敢了,即使丁夫人敢嫁,也沒人敢娶。
但曹操也有翻臉不認人的時候。許攸就有點自己找死,他憑藉與曹操是舊交,依恃在官渡之戰中的功勞,一直對曹操不那麼恭敬、客氣,常常當著眾人的面和曹操開玩笑,甚至直呼其小名:阿瞞呀,如果沒有我,你如何進得了這冀州城?曹操表面上笑著說:是,你說得對。心裡卻恨不得殺了他。後來曹操攻下鄴城,許攸又指著鄴城城門對曹操身邊的人說:這小子要不是因為我,就進不了這個門了!曹操聽說後忍無可忍。當年在官渡,曹操危在旦夕,對許攸的放肆一忍再忍,這個時候就沒有這個必要了,於是曹操就毫不猶豫地殺了他。
事實上還有更讓讀者朋友不可思議之事。
許攸是曹操的恩人,卻被他殺了;而一些惡毒攻擊他的人,卻被他放了!
官渡之戰時,陳琳在袁紹手下當職,為袁紹起草討曹檄文,陳琳用他手中的那支驚天地泣鬼神的如椽之筆,在文中對曹操破口大罵,真真罵得曹操狗血淋頭。後來曹勝袁敗,陳琳被俘,曹操也只是說:罵人罵我一個人就行了,怎麼連我祖宗三代也罵呢?陳琳謝罪道:明公,彼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曹操既往不咎,仍然任命他為司空軍謀祭酒。(此為正史,可採信)
還有背叛過他的人,他也放了。
魏種,原本是曹操最最信任之人,張邈反叛時,許多人倒戈追隨了張邈,曹操卻十分自信地說:只有魏種不會背叛我。誰知魏種還是跟著張邈跑了,氣得曹操咬牙切齒:好你個魏種!就是追到天涯海角,我也饒不了你!但當後來魏種果然被俘時,曹操卻嘆了一口氣:魏種是個人才啊!又任命他擔任河內太守。(《三國志》)
甚至對背叛過自己的朋友,曹操也很看重當年的情誼。陳宮,字公臺,和曹操有過一段不尋常的交往。曹操當年出任兗州牧,就是陳宮的功勞,後來陳宮死心塌地地幫助呂布攻打曹操,被俘後,寧死不降,曹操說:公臺,你死了不要緊,你老母親怎麼辦?陳宮說:我聽說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老母是死是活,全在明公您了。曹操又問:你的老婆孩子怎麼辦?陳宮說:我聽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後,老婆孩子是死是活,也由明公看著辦了。說完,頭也不回,昂首就刑。曹操流著眼淚,為他送行。陳宮死後,曹操贍養了他的老母,還幫著把他女兒嫁了,對他們家比當初是朋友時還要好。(《呂布傳》)
這就是曹操,一個既奸詐,又真誠,既冷酷無情,又多情善感,既殘暴歹毒,又兒女情長,既可憎,又可愛,既是真小人,又非偽君子的亙古未有的真英雄!
正如《卑鄙的聖人——曹操》一書扉頁所說:愛婚外戀,愛吃鮑魚,愛自我炒作,愛君子,愛小人,愛天下眾生,也愛寫詩。我不是你們說的奸雄,我是卑鄙的聖人——曹操;也正如著名導演高希希先生執導的大型古裝歷史連續劇《三國》中曹操的扮演者陳建斌先生所說:世人昨日看錯了我曹操,今日又看錯了,也許明日還會看錯,可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來不怕別人看錯我!
讀者朋友,你覺得呢?
回覆列表
三華人物經過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塑造,在人們的心目中可以說都是形象鮮明,印象深刻,正如京劇戲詞裡面唱的: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
至於說關羽為什麼是紅臉,曹操為什麼是白臉,以及張飛為什麼是黑臉,這裡面都有不少說道。
在京劇裡面,紅色代表忠誠,黑色雖然不好看,卻意味著正直,黃臉做為大多數女人討厭的一種顏色,代表的卻是果敢,這些都是褒義性的顏色。
而曹操白臉裡的“白”,卻是個貶義詞,說的是“奸臣”的意思,為什麼曹操落得這樣的名聲?原因其實眾多讀友已經知曉答案:“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算是開創者,卻也是玩的最高明的一個。
怎麼理解?就曹操當時的做法來說,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奸臣, 但他從始至終沒有做出事實上的僭越行為,皇帝還是那個皇帝,曹操每天貢在案堂上敬著。
甚至可以說沒有曹操把落水狗一般的漢獻帝接回許都,天子都得餓死,餓不死也得被人弄死,當時漢朝皇帝的地位已經尷尬到無法生存的地步了。
曹操有曹操的強勢,比如說寧我付天下人,不能讓天下人負我,但卻也是在規則內行事,至少表面文章他一樣沒少做。
因此,要說曹操是什麼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負我,根本算不上缺點,而是優點,是一個政治人物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為什麼?――成大事者不謀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