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下古麒

    白起被秦昭襄王贏稷賜死是多方面的而導致的

    白起,一向都是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一個人物。一方面,其出色的軍事才華,彪炳千古的戰功為我們所稱道,稱為“戰神”;一方面,白起因為在長平之戰後坑殺降卒飽受斥責,被稱為“殺神”、“人屠”。

    可以說,白起在那個年代,對於列國來說,就是一個恐怖的存在,而就是這樣一個人,竟然被自己的君主賜死,也很明顯就能夠猜出這其中的原因。和韓信、岳飛一樣,白起的死亡也有一些功高蓋主的意味。

    而造成秦昭襄王對白起的猜忌主要是在長平之戰。秦國在當時來說,無疑已經成為了列國的夢魘,而當時唯一能夠與秦國爭鋒的只有胡服騎射變革之後的趙國。

    長平起隙

    秦昭襄王是一個有野心的君主,他需要征服這個相對強盛的趙國,讓列國臣服於秦國的威嚴之下。儘管秦國在當時已經算是很強了,可是當時的狀態就好像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格局。秦國對趙國還是有些忌憚的,可是要想真正的稱霸必然要與趙國有一次大戰。

    長平大戰,秦昭襄王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主將,而紙上談兵的趙括則是趙軍主將。而趙括遇見白起,在這樣經驗豐富的老將面前,肯定相形見拙,陷入了白起的包圍圈。

    秦軍將趙軍包圍住了,斷絕趙軍的糧食供給,而趙軍則漸漸陷入糧草匱乏的境遇。趙軍被秦軍包圍,迫於飢餓,也有一些人選擇投降,希望秦軍方面能夠善待俘虜,給予糧食。

    這個時候白起也陷入了兩難了,如果給糧,自己的糧食就不夠了。而不給,看著人家就這樣活生生的餓死,也說不過去。於是白起便發文詢問秦昭襄王的意思,可是秦昭襄王身邊有個範睢,範睢不喜白起屢建奇功,於是就建議秦昭襄王回覆白起一張空文白紙,讓白起自己去做決定,反正不撥糧過去就是。

    其實秦昭王還有一個考慮,就是他深知趙人性蠻而善戰,如果救濟了趙軍,人家吃飽了有力氣反過來繼續對秦軍發起攻擊,到時候就麻煩了,而當時秦國的狀況是不允許這場戰爭拖這麼久的。

    白起收到白紙,已經明白了秦昭王的意思了,他知道,既然秦昭襄王不撥糧,就代表不管趙軍的死活了。而自己這邊如果分糧救濟,己軍就會陷入危險的境遇。白起決定,還是由自己背起這個黑鍋,史書要留下的惡名,就讓它留吧。這才有了白起坑殺趙軍的故事,畢竟一大片的屍體必然會帶來瘟疫,而只有將這些人坑殺,才能阻止瘟疫呢產生。

    不過,這個時候白起漸漸對自己效力的這個君王也開始心生反感。

    將相失和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南韓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讓範睢和秦王說一說繼續征伐的弊處,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九個月後,秦昭襄王打算繼續攻趙,於是讓白起任主將。可是,白起深知,“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這個時候如果攻取趙國,秦軍必敗,堅決反對再次攻趙。

    但是秦昭王對於這個情況沒有清楚地知道,他只看到了趙國打敗後的虛弱,卻沒看到六國合縱抗秦的改動,致使了後邊的一系列失利。

    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就認為白起翅膀硬了,不聽自己君主的話了,而且還有前面長平之戰的事情。秦王就認為白起堅決反對攻趙就是因為上次的事情,於是便對白起有了各種猜忌。

    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繼續攻趙,可是,正如白起所說的那樣,秦軍久圍邯鄲而不下。秦王看著秦軍陷入苦戰,便讓白起擔任主將,可是白起以病為由,拒絕了秦王。後來,秦軍果然打敗,而秦王則將這個戰敗的原因歸結為白起沒有擔任主將。

    白起心冷,打算辭官回鄉。在辭官前,秦昭襄王到白起家,想要聽聽白起有什麼說辭。白起就說,當初我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前有長平之戰,趙人必定誓死抵抗,而且有其他五國的支援,攻佔邯鄲的時機已過。而且秦昭襄王不聽,還派範睢過來催,實在令白起心寒。

    秦昭襄王聽後,已經知道了白起對自己是有多大的怨恨了。念其勞苦功高,准許他辭官之請。

    白起動身回鄉,範睢便和秦昭襄王說白起不能放,並說明了放虎歸山的弊端。在範睢的口舌之下,秦昭襄王改變了主意。派人帶上自己的詔令,讓白起聆詔自刎。

    當白起到了杜郵亭這個地方,秦昭王派的人也趕到了,宣佈了秦昭襄王的旨意。白起聽完旨意後,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

    其實,這個片段在歷史上也挺常見的,最為出名的便是岳飛冤死風波亭。只不過,白起死的更為體面一點罷了。

  • 2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白起對秦昭王有些做法不滿,逐華陽、廢穰侯、范雎小人得勢等,鄒陽在《獄中上樑王書》有句話:“衛先生為秦謀長平之事,昭王疑之”,長平之戰後出現了一系列變故,白起是剛烈之人,對昭王贏稷疑神疑鬼的態度心灰意冷,故意抗命,尋求解脫。判斷是這樣,真實情況很難說!

  • 3 # 文蹤旅跡

    在職業生涯中,凡是宣告顯赫、屢立奇功的那些人物,在擁有人生耀眼光環的同時,往往也會遭受一些避之不及的擠壓。今天,我們來說說戰國名將白起。

    白起,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人(今天的陝西省眉縣)。他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孫白公勝的後代,被稱為“殺神”“人屠”“戰神”,是一個讓歷史震驚的人物。

    而他就被秦昭襄王幹掉了。

    作為戰國時期有名的將領,白起從小喜歡研究打仗案例,精通兵法,善於用兵,與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在輔佐秦昭王時候,白起屢立戰功。在伊闋之戰中,他大破魏韓聯軍;在伐楚之戰時,他攻陷楚都郢城;在長平之戰中,他神勇無二,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三十多年,他攻城掠地近八十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然而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他被賜死於杜郵(今天陝西咸陽)。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卻不容於秦昭襄王,晚年被王賜死。顯然秦昭襄王“狡兔死,走狗烹”,那麼昭襄王為何容不下他?

    一切的恩恩怨怨都應該先看看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

    秦昭襄王(前325-前251),嬴姓,趙氏,名稷,咸陽人。戰國時期秦惠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在他幼年時期,他和他的生母羋八子即後來的秦宣太后在燕國為人質。秦武王去世後,他們母子倆在義渠君的幫助下回國奪位,是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以主少國疑為由當權執政,外戚魏冉處理庶務,同時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

    後來秦昭襄王聽從范雎之言,奪取宣太后、魏冉的權柄,正式親政:文以范雎為相,武以白起為帥,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奠定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看起來英明、殺伐果決、為秦國建立赫赫功勳的君王,卻在後期殺功臣,聽讒言這似乎解釋有些單薄。

    筆者認為,秦昭襄王賜死白起的原因有三。

    首先,白起軍功卓著,名望過高,過高就會蓋主,這是歷朝歷代都忌諱的事,因此他同樣為秦昭襄王所懼。商鞅變法後,重農抑商、獎勵軍功。白起前期受秦宣太后的重用,後期在秦國的地位就是靠軍功一步步打拼下來的。他屢立戰功,從一介武夫,成為左庶長,大良造,直至武安君,他的名望在秦國可是無人不知,家喻戶曉,特別是軍隊中的威望,甚至高過秦昭襄王。這樣一個兵只識將,而不識君的局面是任何一個君王不願意看到的。

    在秦昭襄王看來,秦王霸主地位不容有任何質疑的,如若白起軍功蓋過一切,他的至高無上的尊嚴便會受到威脅。他自身也是靠奪權上位,這一點在他心中尤其是大忌。

    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白起是帝王權術的犧牲品。

    其次,六十八歲的秦昭襄王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日,但只要白起在,他死也不能安心。他害怕自己在百年之後,白起造反。再加上白起是秦宣太后的人,難保之後不會再來外戚當權。況且當時白起抗命不遵,一來為保江山永固,二來不想讓他為他國所用,於是賜劍命他自刎。

    秦昭襄王是個有理想的君王,他想一舉攻下趙國的邯鄲,成就霸業,可是白起卻不打沒有必勝把握的仗,堅決抗命。

    當白起再次推病不立刻投入攻打邯鄲的戰鬥時,秦昭襄王便以他抗命不遵為由,賜劍讓白起自刎。這既是白起的抗命加強了昭襄王的疑心,也是昭襄王用來殺他的藉口。

    最後,昭襄王還是惜才的,他真的能如此下定決心殺白起嗎?自然還有個幫腔的——丞相範睢。自古以來,文臣武將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長平之戰後,武安君白起的勢頭已經要壓過範睢了,這時候範睢怎麼能忍?在他的煽風點火下,白起不死也得死了。

    伴君如伴虎。就算伴昭襄王這樣賢明的君主,但是在權力、人性的弱點面前,依然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白起功高震主,也壓過了範睢勢頭,秦昭襄王只能在有生之年除去白起。

  • 4 # 使用者67724358697

    其實原因很簡單。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贏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5 # 謝金澎

    白起在戰國時期被稱為人屠、戰神,其創造的百戰百勝的戰爭記錄,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白起的威名,讓山東六國聞之色變,一段時期,成了秦國的擎天柱石。

    他一生策劃的最出名的戰役是水淹郢都、火燒夷陵、攻陷魏國、長平大戰等等,百戰不殆,從無敗績。

    像這樣一個偉大的將軍為什麼會被秦昭襄王賜死呢?其實跟秦昭襄王與白起對戰爭形勢的評估出現分歧有關,也因將相不和才導致了那個悲劇。

    長平之戰後,白起意欲一鼓作氣、乘勝追擊,順勢攻取邯鄲,徹底滅趙。白起是搞軍事的,他一生中沒有敗績,所以他用兵其實是非常謹慎的。但是當時的秦相范雎認為,白起攻打邯鄲有可能導致六國過早感覺到秦國的威脅而聯手攻秦,而秦國經過長平大戰後國力幾乎耗盡,無力再戰了,所以建議秦王不要急著進攻邯鄲,儘可能讓他用外交手段來解決。很多人認為范雎是因為害怕白起戰功太大影響到他在秦國的地位,以范雎睚眥必報的狹窄胸懷來看,確實不排除這種可能。

    秦昭襄王採納了范雎的建議,否決了白起的進攻策略,這讓白起眼睜睜的看著戰機逝去,焦慮氣憤不已。但是秦昭襄王也有難言之隱,那就是長平三年對峙,秦國也是元氣大傷,到了最後階段,連糧草供應都難以為繼了。而且長平血戰後秦軍減員也很嚴重,大軍確實需要休整。

    白起沒有考慮外交和後勤問題,或者他也考慮了,但是他是一線指揮戰爭的人,他一定有他的判斷,他眼見秦昭襄王對范雎的建議偏聽偏信,心急如焚卻無可奈何,憋了一肚子氣無處發洩,便對秦國的政局產生了牴觸和消極的看法。

    果然沒過多久,范雎與趙國達成了外交協議,但是趙國卻拖延執行協議,而加緊合縱,得到多國支援後,根本就不理會協議。這下把秦昭襄王氣壞了,要求白起帶兵攻打趙國。但是白起認為攻打邯鄲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了,現在去攻打,趙國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又有多國聯軍相助,此時攻打再難取勝了。為了秦軍將士寶貴的生命和維護長平大戰來之不易的戰果,所以拒絕出兵。

    秦昭襄王一怒之下,轉派王陵出戰,果然大敗。秦昭襄王再請白起出戰,白起依然拒不奉詔,秦昭襄王便將他撤職令他限期遷出咸陽,范雎又進讒言,說白起已經心懷不滿,再也不會為秦國出戰,留之無用。倘若逃到別國,將是秦國巨大威脅,秦王聽了也很擔心,乾脆派使臣追上賜其自盡。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白起帶著悔恨拔劍自刎。

    “撫劍長號歸去也,千山風雨嘯青鋒”,一代雄傑白起,就這樣死在了自己剛烈的性格下,也死在了權謀奸詐之下。死非其罪,秦國百姓很是同情、憐惜和敬重他,鄉邑地方都默默的為他祭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剪板機引數亂了怎麼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