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端木賜香
-
2 # 湘鄉古天樂
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同時也是人口城市化過程。人口城市化發展程度如何,可以說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最重要的標誌。現代化過程結束或完成所顯示的景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城市化程序結束 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同時也是人口城市化過程。人口城市化發展程度如何,可以說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最重要的標誌。目前,全球63億人口中,有30多億生活中在城市。全球一半人口集中到城市,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一系列重要變化,這也是20世紀人類發展程序中最重要的變化。已經完成現代化的國家,城市化水平普遍達到75%至80%。 非農化過程結束 現代化過程同時也是非農化過程。非農化過程結束意味著農業人口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結束。農業就業人口比重日益縮小,過去用一半以上的農業就業人口才能維持整個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而現在只需要5%甚至更低的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就可以支撐整個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可以把5%和低於5%的農業就業人口看作非農化過程結束。 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的中堅 階層結構變化已經成為現代化過程中最顯著的標誌。與非農化過程相適應,大量的就業人口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特別是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呈現愈益增加趨勢。 由於白領階層、知識分子成為整個社會的中堅,與此相適應,整個社會出現了龐大的中產階級隊伍,在全社會就業人口比重中超過了80%,併成為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石,成為判別一個社會是否進入現代社會的重要標誌。 生活質量大幅度提高 生活質量提高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方面生活標準提高的反映。其現代化直接體現在健康、教育、衛生、文化、醫療、生態環境改善和生活安全等內容上。具體反映在:人口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普遍超過75歲,0-1歲的嬰兒死亡率低於千分之十,高等教育普及率達到40%以上,成人識字率超過95%,人均住房面積普遍超過30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長率達到零增長。社會治安、交通事故、火災等涉及到居民生活安全的指標都降到最低點等等。 建立完善的政治制衡體制 政治制衡、權力相互制約以及建立起成熟的政黨制度,是現代化程序中政治現代化最重要的體現。民主是與選舉密切相關的,國家領導人的產生是否透過直選、普選等選舉形式產生,成為判別是否進入現代社會的重要標準。一個國家的政治文明提高程度直接體現在領導人的產生形式上。作為一個現代國家,一切權力由選舉產生,並形成相互制約的制衡體制。 建立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 建立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得以持續增長的保證。陳劍提出,較為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民營經濟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主要經濟成分,政府是有限政府、責任政府,併成為社會公正的主導力量,政府“看得見的手”與市場“看不見的手”的結合,混合經濟成為現代國家化普遍採用的經濟執行模式;誠信、依法納稅等,在現代化社會,不僅是每個公民應當遵循的價值觀念,更是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對公民行為的約束,是公民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 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由於社會財富的大量增長,社會保障體系幾乎覆蓋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人口,社會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有了較為充分的保障,併成為判別一個現代國家的重要內容,也是判別一個國家社會主義因素是否豐富的重要指標。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看不見的手?在調節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方面難以起到重要作用,需要政府的“看的見的手?在推動社會公平方面起重要作用。收入累進稅、遺產繼承稅等相關稅種的制定,貧困人口、社會救助人口的確定,使基尼係數和貧富差距都控制在警戒線以內。 環保生態平衡得以實現 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是20世紀人類對現代化認識的重要成果。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內容包括:全民的計劃生育行動,對森林、耕地、水土的保護措施、資源和廢物的節制使用和回收利用等。
-
3 # 沙漠駱駝侶行2316
謝邀,現代化一詞產生於18世紀,本身含義就很豐富。隨著現代化理論的傳播,現代化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於是,現代化成為廣泛使用的單詞。一般人們都遵守現代化的兩個基本詞義,但是,在不同情況下,描述的物件不同,現代化的具體內涵也有所不同。例如,
管理現代化:採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
教育現代化:建立現代教育體系,採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
企業現代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採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方法;
政府現代化:建立現代政府結構,採用現代行政管理理論和方法;
現代化城市: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城市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
現代化農村: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行政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農村;
現代化學校:具有現代基礎設施、採用現代教育理論、教材和方法等的學校等。
一般而言,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間內,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現代化一詞,也需要區別經典現代化和新現代化的不同,因為兩者的涵義確實不一樣。否則,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在將來某一天,當新現代化被普遍接受,併成為主流思想和社會事實時,才可以只講現代化,不必特別強調是經典現代化還是新現代化,因為,人們知道你講的是新現代化,而不是經典現代化。
現代化既是人類從現實社會向理想社會邁進的歷史過程,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沿;理想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文明發展是沒有止境的,而且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人類文明程序不是線性的,而是發生了幾次重大轉折;單個國家或民族的文明發展可以是不連續的,充滿挫折和失敗。所以,現代化不是直線的,現代化有階段但沒有盡頭,現代化是加速的,同時現代化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我認為,達到後工業化國家程度,也就是GDP大約達到平均2萬美元,也就基本達到現代化水平!
-
4 # freewalker旅行者
現代化(英語:Modernization),又譯近代化,該詞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全球性過程。
-
5 # 孤獨終生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戰略戰術不斷的更新,可謂是日新月異。當滿清還停留在弓馬刀劍的時候,西方運用,火器戰術侮辱中國百年;都很多人還停留在槍炮思維的時候,德國開創坦克閃電戰術,閃滅波蘭,打得英法滿地找牙,前幾年中國還停留在陸軍思維,美國的資訊戰制空戰,在伊拉克戰爭之後,驚醒了中國。這幾年中國,也開始,進行軍事理論的現代化發展。可見軍事理論現代化有多重要!
回覆列表
這問題問得,腦好大呀!
先說說中國歷史的分期吧。按一般的分法,中國歷史可分作四期:
古代史:從原始社會到鴉片戰爭前夕;
近代史: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夕;
現代史: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
當代史:建國之後到現在。
再看看世界歷史的分期。按一般的分法,也是四期:
古代:遠古到15世紀末;
近代:16世紀初到19世紀末;
現代: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當代:二戰之後到現在。
對比一下,中國與世界在古代就有了時間差,人家古代15世紀末就結束了,而我們又延續三四百年,到19世紀中期才結束;人家19世紀末就結束了近代史,而我們19世紀中期才開始近代史。一直慢了半拍呀。
近代史就是近代化的過程,而近代化的過程不外是機器化、工業化和民主化。我們不但起步晚了將近四個世紀,就是那三化,也沒化好。
對西方來講,現代史就是現代化的過程,三化縱深發展,當代史乾脆進入了後現代主義階段,多元化、全球化、發達化、福利化是其標識。
我們呢,近代化的活兒沒做好,就又遇上現代化,而且,和尚不急太監急,按照原始、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共產主義這五級社會形態,我們是資本主義根本沒搞起,就直接跳進社會主義社會了。你說我們這叫啥化?
對我們來講,兩個概念,一個是近代化,一個是現代化。有人說近代化即資本主義化,現代化即社會主義化。問題是,咱多不好意思,那相當於說,人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都“近代化”,尚未開始“現代化”呢,我們就先“現代化”了。還有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既社會主義又資本主義,那它們叫近現代化,還是叫雜交化?
現在可以確定的是,現代化不是工業化,也不是西化,更不是咱那種社會主義化。在世界意義上,它應該是指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廣泛而持續的巨型社會變遷過程。這個過程可分作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中期,起點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和法美的政治革命,標誌是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
第二個階段,是指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現代化不再僅限於西歐,開始向世界其它地區挺進、傳播。
第三個階段,20世紀初到今天,多元化、全球化是其主要特質。
對照一下,中國的近代史,其實是世界現代程序的第二個階段,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叩開了中國古老的大門,中國被動踏上世界現代化列車,開啟了自己的近代史與近代化。而中國的五四運動,又恰值世界現代化程序的第三個階段。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概而括之,中國的近代史是中國現代化的第一個階段,中國的現代史,是中國現代化的第二個階段。甚至,都可以省掉近代化這個詞,直接把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史,稱作現代化歷程就歐了。
所以我建議,中國的現代化,就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持續的一個社會變遷過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各方面的變遷。這個變遷,是被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裹挾進入的,所以,中國的現代化模式,叫外源型現代化,迥別於英國那種自發的內源型現代化模式。
時至今天,大家也都知道,不管哪種現代化模式,都須結合自身的歷史條件、自然條件、社會狀況,去形塑自己的現代化之果。一句話,若全球化是現代化的第一特質,那多元化就是其第二特質了,但是,我們能不能制訂一些共同的指標,或者說底線共識呢?
能。
1.人口較高地向城市集中,整個社會日益以都市為中心組織起來;
2.非生物能源高度利用,商品廣泛流通,服務性行業發達;
3.社會成員在廣泛空間範圍內相互作用,社會成員參與經濟和政治事務;
4.村舍和世襲社會群體普遍解體,個人社會流動性增大,個人的社會表現範圍更加多樣化;
5.伴隨個人非宗教地並日益科學地應付環境,普及讀寫能力;
6.廣泛的、具有滲透性的大眾傳播網;
7.政府、企業、工業等大規模社會設施的擁有,這些設施的組織日益科學化;
8.各龐大人口集團逐漸統一在單一的控制(國家)之下,各國之間相互作用,(國際關係)日益加強。
你覺得籠統不?我們來一個純資料的。箱根會議二十年之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學者英格爾斯來北京大學講學,彙總出十項指標:
1.人均GDP(美元)>3000;
2.農業產值佔GDP比重(%)<12~15;
3.第三產業佔GDP比重(%)>45;
4.非農就業者佔總就業人口比重(%)>70;
5.成人識字率(%)>80;
6.同年齡青年中受高等教育的比重(%)>10~15;
7.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50;
8.平均每個醫生服務人口(人)<1000;
9.平均期望壽命(歲)>70;
10.人口自然增長率(%)<10。
這個也不對味口,連個普世價值都沒有,那再說一下我們中國學者林玉寶的十大指標:
1.經濟方面,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資訊社會轉變;
2.政治方面,由專制制度、過渡型制度向民主制度,也就是向民主化和法制化轉變;
3.組織方面,由單一性的、不分化的社會組織向結構多樣化、功能專門化轉變;
4.觀念方面,由宿命論、迷信和宗教熱忱向理性化、知識化、世俗化轉變。
5.活動方面,由壓制人的創造性向解放人的創造力、發揮人的潛能轉變;
6.交往方面,由封閉性的、地域性的人際關係向開放的、全球性的人際關係轉變;
7.教育方面,義務教育得到普及,中等、高等教育平民化,文盲或半文盲人數減少直至消除;
8.生活方面,由以農村為主向以城市尤其是以大城市為中心轉變;
9.能源方面,從以有生命動力源泉為主向以無生命動力源泉為主轉變;10.環境方面,由順應自然條件向改造自然環境和與自然界實現協調轉變。
恩,我喜歡這個。對照這個,能不能發現我們的國家,最近三十年的改開,正是朝著這些方向,一天一個樣的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