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巨城
-
2 # 香茗史館
位於東亞的日本,其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民族,通用語言為日語,總人口約1.26億。日本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歷史卻相當救援,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文章稍長,閱讀需耐心】
古代時期(約九千年前至公元十二世紀)這一時期基本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早期文明、大和時代、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
1、早期文明。繩紋時代是日本迄今為止最早的人類聚居時代,約為九千年前至公元前四世紀左右,當時的人們主要以狩獵為主,且出現了早期陶器,因陶器上有類似於繩紋的紋樣,故而稱為繩紋時代。此後,隨著農業的發展,日本開始進入彌生時代(約公元前五世紀至三世紀),當時已經出現了以水稻為主的農業,漁業也得到了初步發展,同時開始出現金屬器具,並形成了早期的階級社會。到公元一世紀至二世紀左右,日本開始由部落形成國家,各個小國之間爭鬥較為頻繁,當時日本主要分為九州北部和京畿兩個政治中心。到2世紀後半期,日本曾存在過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被稱為邪馬臺國,為女王卑彌呼以宗教權力統治,這也從側面說明此事的母系氏族影響還未徹底消失。
△繩紋陶器
2、大和時代。公元前三世紀至六世紀,日本進入大和時代,因以古墳為特徵,因而也稱古墳時代。此時大和朝廷的統一已經基本完成,且出現了擁有強大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君主,這一時期的日本與中國邦交開始愈加頻繁,儒教、佛教、醫術、曆法、漢字和製造技術、建築技術開始傳入日本。五世紀後半期,因各大豪族內部鬥爭激烈,再加上對北韓戰爭不利,導致王位繼承人一度斷絕,天皇為了穩定局面不得不與當時最大的豪族蘇我部合作,從而促進了蘇我部進一步壯大,天皇的權力開始遭受威脅。
△日本古墳時代女子衣裙復原圖
3、飛鳥時代(538年至710年)。聖德太子上位之後,鑑於當時的形勢,他一方面與蘇我部合作,另一方面則開始學習中國改革,派遣使臣向隋朝學習中國的經濟文化。聖德太子企圖透過改革壓制豪族勢力,形成以天皇為中心的大一統國家,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天皇開始正式成為最高統治者的名號。因當時的首都為飛鳥,故而被稱為飛鳥時代。然而,聖德太子的改革雖然促進了日本的進步,但並未壓制豪族的發展,聖德太子去世後,蘇我部甚至意圖取代天皇。直到從中國歸國的日本留學生越來越多,他們認為應該學習中國建立集權制國家,紛紛投身到當時的天皇麾下,蘇我部這才被徹底消滅。隨後天皇開始“大化革新”,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同樣開始使用年號。
△飛鳥時代後期的貴族女子形象
4、奈良時代(710年至784年)。奈良時代即以奈良(平城京)為都的時代,共計74年。奈良時代,日本的中央集權制最終得以完成,日本開始進入律令制社會的繁榮時期,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時期,朝廷力圖整頓混亂的政治形勢,縮減財政開支,改革兵制,向東北地區擴充套件疆域,謀求整形和重新加強律令制。這個時代,日本大量派遣遣唐使,是中日文化交流極為頻繁的時代,佛教也開始在日本大興,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藝術作品和佛教建築,但也因此導致寺院開始介入政治。《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也於這一時期編纂完成,萬葉假名也正式作為文字使用。
△奈良時代的貴族裝束
5、平安時代(794年至1185年)。平安時代即以平安京(京都)為都城的歷史時代。這一時期律令制度開始接近崩潰,政府為此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設定了大量的“令外官”,整頓了很多無用機構。由於舊佛教勢力過於強大,政府開始大力扶持新傳入的天台宗和密宗,並促進了和日本傳統信仰的融合,早期傳入的盛唐文化也被完全吸收,這對後來的日本文化影響極為深遠。從10世紀後期到11世紀前後,日本開始出現攝關政治,即為攝政、關白掌握實權的意思,藤原氏成為了攝關家。而隨著律令制的崩潰,地方治安開始大亂,莊園主為了保護自己,開始僱傭和組建私人化武裝,武士階層開始出現,而莊園也開始呈現一定獨立性。
△平安時代的服飾裝束
中世紀(十二世紀至十六世紀)這一時期也就是日本的幕府時期,主要分為鎌倉幕府和室町幕府兩個階段。
1、鎌倉幕府(1185年至1333年)。在平安時代後期,平家和源家作為武士團代表進入了中央,先是平家打敗源家開始左右朝政,但由於其以莊園為統治基礎,導致武士們紛紛反叛,引起了全國性的內亂。隨後,源家作為武家勢力的最強者執掌權力,有了平家的前車之鑑,源家開始選擇了不同的執政方式,建立了第一個幕府,從而正式開啟幕府政治時代。幕府的特點把武士的頭領將軍和他的臣屬御家人結為主從關係,同時繼承了平家的地頭制,把御家人分封為地頭,保持地方的統治。幕府制度是日本走向封建制度的開始,名義上公家即天皇和貴族仍是全國的統治者,權力卻交由幕府去執行。
不過,此時的大莊園主和貴族勢力仍然十分強大,仍實行雙重統治。在將軍死後,源家權力被外戚北條所奪,天皇抓住時機意圖發動政變,但武士階層卻非常團結,完全奪走了天皇的權力,從而確定了北條家的統治,當時也頒佈了第一部武家法典來約束武士。
此後,蒙古兩次進犯雖然均以失敗告終,但也使日本當時政治制度的不足之處徹底暴露,武士階級不得不改變繼承方式,改用嫡長子繼承製,同時地方上的守護勢力得到增強,地緣政治開始壓制血緣政治。同時,因為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發展,農民勢力也得到了增強,漸漸開始抱團反抗剝削自己的莊園主。
△鎌倉幕府中後期政治架構
鎌倉幕府後期,院政和幕府的對立加劇,御家人對幕府的不滿也達到極點。同樣還是公家內部的黨派鬥爭引起了武家的介入,院政失敗。御家人和武士開始反抗幕府,最終引起全國性的內亂,滅亡了北條氏。
2、室町幕府(1336年至1477年)。鎌倉幕府結束後,天皇只維持了短短几年的統治,便很快便新的武士代表趕下臺,跑到南方自立為皇,而足利家族則在北方建立了室町幕府,日本的南北朝統治就此維持了六十餘年。這幾十年間,武士階層發生轉型,地緣政治開始正式取代血緣政治,地方上的守護大名勢力開始增強,而抱團的農民也大多依附在守護大名名下,到十四世紀後期,全日本都處在守護大名制度之下。
室町幕府在各守護大名的幫助下,穩定了內亂,並透過斡旋合兵了南朝,最終在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治下,日本再度完成了統一。第三代將軍在退位之後又升任太政大臣,依舊主掌政權,成為日本事實上的最高權力者,幾乎與天皇同等,達到了室町幕府的權勢最高點。
不過,由於各守護大名的勢力過於強大,幕府政權穩定之後,便開始大規模削減大名的勢力,然而並未成功。農民則由於長期被壓迫,也開始大規模叛亂,幕府對此無能為力,權力開始被進一步削弱,而大名的勢力卻不減反增。隨著政府內亂,各地大名紛紛出兵,最終爆發應仁之亂,室町幕府也隨之名存實亡,戰國大名們開始走向權力巔峰。
應仁之亂後,日本進入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戰國時代,不斷有家臣反抗家主、也有農民和武士抱團反抗上層社會,社會動盪,階級混亂,最終崛起的大名被稱為戰國大名。戰國大名統治屬地和屬民的方式和以前截然不同,這使他們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都十分強大。
近代時期(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中期)這一時期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織豐政權和德川幕府。
△織田信長
1、織豐政權(1547年至1603年)。在戰國大名相互爭鬥了一個世紀之後,日本終於出現了一個較為強大的大名,這便是織田信長。織田信長出身於尾張,從鄰國一路打上京都,廢了當時的將軍,另立新君,同時解除了寺院的武裝。此後,織田很快滅亡了室町幕府,後又築城堡於安土,幾乎統一天下,然而卻在本能寺之變中英部下明智光秀的叛變而自殺身亡。
△豐臣秀吉
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接手了他的事業,平定四國、受封關白,後來任太政大臣,完全統一了日本。豐臣秀吉建立了獨裁統治,他頒佈的刀狩令和檢地令對後期影響極大,但並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其政權在他死後沒落。
2、德川幕府(1603年至1876年)。德川家康在幫助織田信長的過程中崛起,雖然在豐臣秀吉時期受到壓制,但仍然十分強大。豐臣秀吉去世之後,德川家康打敗其他大名,受封徵夷大將軍,建立德川幕府,這段時期被稱為江戶時代。
△德川家康
德川幕府歷經三代的統治,終於確立了所謂“幕藩體制”,大名擁有半獨立的領主權,幕府則對全國的大名擁有強制性的權力。江戶時代是標準的封建政府,政府為了穩定統治,規定了士農工商四個階級,還有被排除在外的賤民。雖然名義上農民的地位僅次於武士階級,但是農民是受壓迫和剝削最重的階級。
江戶時代的日本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十八世紀後期日本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封建制度的壓制始終無法進一步發展,而政府為了維持統治甚至開始推行閉關鎖國政策。此後,武士階層因各種原因越來越貧困,甚至要通過出賣武士身份來活命,這導致等級制度逐漸崩潰。而農民則在嚴重的剝削下,變得越來越貧困,最終開始發動暴亂。
△倒幕運動形勢
十九世紀後,西方發達國家開始的勢力開始大肆湧入東亞地區,而日本仍然深陷在財政困難和農民暴亂的沼澤裡無法自拔,幕府的權威被大肆削弱,而下層民眾和掌握大量金錢的商人開始進入歷史舞臺。最終,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之下,日本被迫開國,這引起了幕府內部和公家的權力之爭,使得尊王攘夷運動發展到最高潮,也使下層武士階級開始參與社會變革。
幕府和公家為了重掌政權,開始“公武合體”,但由於日本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幕府的腐敗,倒幕運動開始興起。孝明天皇去世之後,幕府也認識到局面已經無法挽回,並最終在第十五代將軍時將權力交還給天皇,但實權卻被薩長同盟掌控。鳥羽伏見戰爭之後,幕府勢力被徹底消滅,隨後日本新政府開始推行明治維新,使得日本開始走向近代發展之路。
-
3 # 歷史在記錄
在《日本書紀》中,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辛酉年舊曆一月一日(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即位為初代天皇、並建立日本國・倭朝廷。現今日本的建國紀念日即依此而定為2月11日。
日本一直透過北韓半島的諸國吸收來自於亞洲大陸的文化。587年,豪族蘇我氏的頭目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殺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為帝,聖德太子攝政[24],日本進入飛鳥時代。聖徳太子制定官位十二階,並頒佈憲法十七條,嘗試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聖徳太子過世後,蘇我氏長期掌權。645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暗殺蘇我入鹿,掌握政權,是為“乙巳之變”。中大兄皇子擁立孝德天皇即位,推動大化革新等改革,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建立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奈良時代後期,政局動盪,律令制鬆弛。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現在的京都),此後到1192年成立鎌倉幕府的這段期間是為平安時代,日語假名以及國風文化在此時代成形。嵯峨天皇時期的《新撰姓氏錄》記錄居住在京都及畿內的1182個氏族,其中“漢”為163氏,“百濟”為104氏,“高句麗”為41氏,“新羅”為9氏,“任那”為9氏。
平安時代末期,出現以東國為勢力範圍的源氏和以西國為勢力範圍的平氏兩個龐大的武家勢力,1159年,發生平治之亂,源氏實力雖遭遇很大削弱,但在東國仍擁有強大實力,國家內部因為割據有源平二氏及奧州藤原氏等勢力,加上各界不滿架空朝廷的太政大臣平清盛專橫擅政而內戰頻仍。經過長期的源平合戰,平氏被趕出京都,將朝廷遷往福原京,之後於1185年在壇之浦之戰中徹底覆滅。
回覆列表
我一直認為日本是沒有歷史的國度,所以他們把中國歷史文化奉為真典,一部三國演義在日本耳熟能詳,甚至到了今天依然把中國歷史上的亂世英雄們作為偶像崇拜.
我並非歷史的瞭解者,亦對政治不感興趣,但大致推想,日本人對於暴力的崇拜和軍國主義盛行,其實也和華人對所謂的美國英雄的愛戴差之不遠,對於他們而言,乏善可陳的過往是一種悲哀,作為整個民族對外作戰的歷史又多以慘不忍睹的敗局收場,心理失衡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他們的可怕之處亦正在於此:時刻以戰爭英雄崇拜為文化根基的民族,終有一天,會再度以戰爭來作為立國之本.
而我們的悲哀卻在於,對於我們自家的歷史都不求甚解,更毋論日本,有過去卻並不珍惜,眼睛只盯著所謂的未來,五千年燦爛光輝的歷史文明,究竟是我們無法捨棄的沉重包袱,還是天授予我的莫大財富?一切,都還難說得很......
宣告下,我是半調子歷史愛好者,連中國歷史都一知半解,對於日本歷史肯定更是以訛傳訛的成分更大一些,能寫到什麼程度,說實話心裡沒底,大家不妨當作茶餘飯後的調劑好了,千萬別和我認真,先謝過了.
序章:菊花古劍和酒
日本古代歷史上真正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不過三個時間段,源平爭霸,戰國風雲,明治維新.
源平爭霸是日本自有天皇政權後第一次大的政治框架重建,從此奠定了日本軍(幕府)政(文官系統)分立,天皇架空的政治格局,源氏和平氏之間數十年連綿不絕的戰鬥將日本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世界,幕府,武士,浪人等等嶄新的人物面貌開始登上中心舞臺,並隨之影響著日本人民直到今天的世界人生觀,而真正的文化如和歌,茶道,小說等雛形開始成型,作為日本文化象徵的<源氏物語>正是以自那時候以勝利的源氏政權方為原型創作的優秀小說.
但源平爭霸時代太過久遠,中間又經歷大量的戰火洗禮,真正能還歷史真相的參考太少,連日本人自己都未必搞的很清楚,所以我也沒什麼興趣談論這一歷史時期的故事.
明治維新對於日本發展的意義不言自喻,其間亦產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蹟和歷史事件,但我一向反感政治的黑暗,維新時期裡日本的君子太過君子,小人又太過小人,對於很多黑暗的細節我都掩卷不看,免得太過了解人性的黑暗,對於自己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有損無益,所以我也不談這個.
好啦好啦,人家承認和道德無關,其實是明治維新實在不是很瞭解,想談也談不出個什麼東西來.不過日本戰國曆史就不一樣了,我對其感興趣的程度在日本文化中僅次於AV文化,所以接下來我就會以比較個人化的方式來談談我們這個也許永遠無法忽略的鄰國的過去,他們的英雄和文化,他們的亂世和戰爭.
不為別的,只為更好的瞭解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