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溪仔X

    書生百無一用是指書生五穀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抬,手無縛雞之力,只能讀書考功名,如果功名又考不上,那生活都成問題,可說真的是百無一用了.

    更重要的是還一副自命清高的樣子

    這是對讀書人的褻瀆。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同一句話你可以說出不同的幾種意思,一個詞語用在不同的地方語意也不同,還有許許多多的諧音字文化。而華人對於斷章取義也很有一套,比如說專門挑別人話裡的哪一句出來,就去理解別人的意思;再比如說書上的哪一句話,隨意擷取一部分出來,就去揣測作者的意思;而這種行為往往就會造成很大的誤會。

    今天我們來講講“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我們經常看到或者聽到,應該都是從那些成績不好的人嘴裡,為什麼呢?這大概是要為自己的成績不好找到一個藉口。 所以就用這句話來告訴自己,讀書有什麼用呢?你看連古人都說了最沒有用的就是讀書人了,書讀多了真的沒有用,說的那麼認真,說服了自己還妄圖說服他人,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古人並沒有這樣說過。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原本出自黃景仁的一篇習作,叫《雜感》。說起黃景仁此人,大家可能不那麼熟悉,但說起他的先祖大家一定知道,他是宋朝詩人黃庭堅的後裔。黃景仁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便跟著祖父祖母生活,而隨後十多年間,黃景仁又先後經歷了,祖父祖母相繼去世,唯一的親人哥哥也一併離他而去。至此可以說黃景仁在這世上就是孤苦伶仃的一個人了,黃景仁自幼就是家境清寒,隨著親人的相繼離世,年少的黃景仁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

    黃景仁此人甚有才華,在他少年時期他寫的詩就已經很出名了,古人寫詩,大多從自身出發,有的抒發自己的理想,有的描寫自己的生活,有的感慨命運的不公,有的在困境中仍然勉勵自己。因為黃景仁的遭遇,所以他寫的詩很多都是在抒發他的窮困潦倒,他的懷才不遇,讓人讀上去不免覺得寂寞淒涼。“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十七歲的黃景仁所表達的東西,當時的他貧窮,寂寞,覺得自己前途渺茫,一腔才華無處施展。

    所以他寫的這篇雜感,其實是有在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懣,十個人裡面有九個人都看不起,他覺得當個讀書人真是沒有用,與其說他是在抱怨別人,不如說他是在抱怨命運的不公。即使他的身世這麼淒涼,他的遭遇這麼悲慘,上天仍舊沒有憐憫他,1781年,他好不容易做了縣丞,1783年就離開了人世,享年34歲。

    他這短暫的一生,生活得那麼艱辛,離開的那麼突然,但是卻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好的作品,我想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黃景仁的作品。

  • 2 # 金陵霸霸天

    清代詩文,黃景仁的《雜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百無一用是書生”現在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是說在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職業,最沒有用處的便是讀書人。讀書人雖有滿腹學問,空有一番豪情,卻完全沒處發揮。還有一種是說現在的人才太多了,在很多人中只有一個獲得重用。“百無一用是書生”反映了詩人黃景仁當時的思想抱負。

  • 3 # 萬方談人生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的《雜感》全文如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招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首《雜感》詩寫的是文人的自嘲、對於個人懷才不遇的牢騷話。不過現在到成了譏諷讀書人的口頭禪,和讀書無用論的最好註腳!這可能也出乎詩人的原意之外了。

    這裡牽涉到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麼人算作書生?

    從建國之初,往上算,由於文化普極率一直都很低,差不多識得字的就算作書生了,就拿文革之後有好多下放知青,也就一個初中畢業吧!現在,文化普及率這麼高,誰是書生,誰不是書生,倒還真難界定!是上了大學就算書生還是怎麼算?

    第二個問題,是書生無用還是讀書無用?什麼才算有用?

    古詩詞在現代社會沒用了,文科的,歷史的都沒用,就連技術的也沒用,反正只要不是真金白銀的,實實在在可用的,其它的都無用?那麼一切一切的非物質財富都是無用的,說到這裡我感到一陣旋暈:按這個邏輯下去,所有不是真金白銀的東西都是無用的,那麼所有的文化都無用…所有的傳承都無用…

    接下來我們人類該走向何方?

  • 4 # 戈壁灘駝鈴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清代黃景仁的詩作《雜感》,詩人出於對上層社會憤憤不平的心情,用反語的手法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內心情感。

    就現實而論,“學以致用”應該成為讀書人應該遵循的原則,讀死書真的是一無用處,害人害己。過去的讀書人,心目中存在著一種尊卑貴賤的封建等級意識,一心考取功名,封妻廕子,榮華富貴。可是他們的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是骨感的,畢竟能夠實現願望的人是少數,大多數讀書人都成為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呆子。

    有的人不食人間煙火,不懂人情事故,內心清高無比,現實生活中又一無長處。家庭出身好的,可能憑藉著祖上的基業,維持著尊嚴體面的生活,或者有的慢慢學著經商過著富裕生活。而有的讀書人內心過於清高,不屑於與農商、手工業等下層人為伍,最後高不成、低不就,坐吃山空,落得家道中落,最後窮困潦倒。

    毛主席當年提出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就是有這樣一層因素,避免知識分子過於清高,最後成為百無一用的書生。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就是這樣的典型人物,成為咸亨酒店穿長袍而又站著喝酒的唯一一個不協調的人。

    下面言歸正傳,回答一下本題內容。

    《雜感》

    清·黃景仁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譯註: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只有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

    漂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慨激昂之氣消磨殆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

    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

    不要憂愁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凶的預言,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雜感》詩的作者,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這首詩是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深刻體悟,透過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體悟,詩歌中的理性思考上升到宇宙哲學的高度,是對全人類困頓處境的心理描繪。“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道出古往今來讀書人的心酸,這句話在作者自嘲的同時,也寄寓了極大的悲憤力量。

    我覺得“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對現代讀書人的警戒。讀書沒有錯,但不能讀死書,應該抱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屏棄讀書人過於清高的迂腐思想,把自己的學識真正用到實際生活中來。讓我們的學識成為立世的智慧,讓學識在人生道路上大放異彩。

  • 5 # 農夫看天下

    “十有九個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上仍然是存在的,為什麼怎麼說呢?按照當今社會世俗眼光來看待一個人有沒有出息,是用什麼標準來衡量呢?基本上每一個世俗之人都是以“金錢”的多少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

    那麼很多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卻不一定能夠賺大錢,拿幾千塊錢的死工資卻是常事,然而那些瓦釜雷鳴、胸無點墨之輩有些卻是個個富得流油。這些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卻是極其滋潤的闊佬們就會看不起拿工資的高才生,這些學富五車的、才高八斗的名牌大學生就會有“十有九個堪白眼”的感受了。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一句又是出自哪裡呢?這一句出自清朝詩人黃景仁的詩句之中,詩名叫做《雜感》。全詩如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個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 ,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個窮書生,他的一生窮困挫折不斷,即便他並不屈服於命運,日日夜夜不停地努力讀書,無時無刻不在對上天安排的命運作抗爭,可是一切都是徒勞,最後鬱鬱而終於赴任縣丞的路上,年僅35歲。黃景仁的一生是封建知識分子悲慘命運的最真實的寫照。

    他四歲就成為了無父無母的孤兒,經過他自己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艱苦學習,16歲那年他就以童子試第一名高居3千學童的榜首。

    此後黃景仁持續努力,但是先後6次參加鄉試全都榜上無名。這是為什麼呢?在古代參加鄉試如果沒有錢去賄賂考官,那麼就是你的文才再好也不可能中舉的,考舉賄賂那是常態。當然一窮二白、家徒四壁的黃景仁常常簞瓢屢空、寅吃卯糧,是不可能有錢去行賄的。所以不能中舉也是一點兒也不奇怪的。

    黃景仁學詩模仿李白,是當時有名的“毗陵七子之一”,被後人評為“乾隆六十年裡第一人”,這麼優秀的人都上不了皇榜呢,可見清朝的考場昏暗到了什麼程度。黃景仁常年讀書,對於賴以謀生的其他技能自然是一竅不通了,他的生活常常處於極度的窘迫與困頓之中。

    世俗之人對於沒有取得功名的書呆子總是用乜斜的白眼來看待他們的,黃景仁也一樣遭到當時俗人的歧視,在有切膚之痛的感慨之下,他發出了“十有九個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慨。

    這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這也是范進為什麼會在中舉以後發瘋的原因了。對於當時的書生如果沒有中舉,那就意味著他的一生將與窮困潦倒、世俗白眼相伴,然而那麼多的讀書人真正能夠中舉的又有幾個呢?其實都是僧多粥少,現實就是那麼殘酷無情。

    讀書無用的書呆子也不是沒有,有些人就沒有活學活用,比如紙上談兵的趙括,他在兵法的理論上連他的父親趙奢也常常被他難倒。可是真正讓他帶上40萬兵馬去迎敵之時,他卻敗得一塌糊塗。又比如三國時的馬謖,在兵法理論上,就連諸葛亮也常常向他請教的。可是當諸葛亮派遣馬謖帶兵去守衛街亭重地之時,馬謖竟然守不住小小的街亭。

    實際上上述兩人都是缺乏實踐經驗,這兩位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兵法理論家就是典型的“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模範。

    所以我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這一句話的實際意義,在於警示讀書人萬不可一味囫圇吞棗地生吞各種理論,一定要注意實踐,只有實踐的情況下才能得出真正的精髓。才能避免那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嘲弄到自己的身上。

  • 6 # 隨手談詩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出自一首詩,清朝詩人黃景仁所作《雜感》,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句俗語,被人用來嘲諷讀書人。實際上,這不過是黃景仁對自己懷才不遇的一種抒發,這句詩之前,還有句“十有九人堪白眼”,是一句自嘲。

    別人的自嘲,這種事,就不要當真了,像我經常寫文章臭不要臉地說一句我很帥,別人的自戀,你也不要當真。因為你太當真了,我會驕傲。

    《雜感》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首詩啊,全篇都是在吐槽,說老子做啥啥不成,要啥啥沒有,還遭人誤解,這日子簡直沒法過了,寒窗十年,有個鳥用。

    你看,他一開篇就說,我求仙求佛都不成,每天就知道跟這兒抱怨,第二聯說我這一生漂泊不定,萬念俱灰,男男女女那些事兒都早已不放在心上了,她們偏說我是薄倖郎。第三聯說,十年寒窗讀下來,結果卻是滿世界造人白眼,我真是沒用之人!最後說,我在這兒抱怨可能會引來災禍,但是我不怕,春鳥秋蟲還有鳴叫自由呢。

    “盛世”詩人

    你可能會覺得,黃景仁怎麼這樣啊,就知道抱怨,沒有一點讀書人的樣子。但如果你知道他生活環境,就不會這樣說了。

    黃景仁,清朝乾隆時期的讀書人。

    懂了吧?“乾隆盛世”是偽裝出來的盛世,文字獄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你說一句我不開心,都有別有用心的人能從中找茬,說你生活在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統治的時代,你竟然敢不開心,是不是對皇帝不滿啊,來人,拉下去砍了。

    黃景仁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可謂是讀書人最黑暗的年代之一。但他心裡又不服,處處都想著鳴不平,造成的後果是,他6詞報名參加科舉,都被剝奪了考試資格。

    你想想,讀書人一輩子不就為了搏個功名,往小了說光宗耀祖,往大了說報效國家,你哪怕落榜了,那是自己學藝不精,但是連個考試資格都沒有,這不是不講道理嗎!

    百無一用是書生

    在這樣的盛世中,黃景仁寫出了“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詩句。

    他真的是在說自己沒用嗎?不是的!這是一句反話,不是讀書本身無用,而是社會環境使得讀書看起來就像個笑話。這是一句牢騷,是一種自嘲。

    詩的最後兩句寫“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中間一個“讖”字,因言獲罪、一語成讖,真是對那個盛世最大的嘲諷。

    黃景仁嘴角掛著一絲冷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策死後,如果孫紹得到周瑜的支援,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