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碼農養雞老吳
-
2 # 養豬情報站
首先,我們要知道,油橄欖是木犀科的油料作物,是一種常綠的小喬木,樹高10米左右。從外觀來看,正常的樹皮灰色,枝灰色或灰褐色。病株會出現樹皮異樣,樹枝幹枯的症狀。油橄欖多重至於坡地、梯田等地方。
其次,油橄欖如果大面積死亡,很有可能是發生了感染性病害。目前,油橄欖的病害有真菌病害7種;細菌病害2種;線蟲病害15種,共24種。其中油橄欖孔雀斑病、油橄欖腫瘤病、油橄欖炭疽病、油橄欖青枯病和油橄欖根結線蟲病等。此外還有煤病,和枝幹潰瘍病在部分油橄欖園發生。
最後,一旦發現有病害出現,如何防治呢?種植戶首先要做的是及時觀察症狀,並且找專業人員來確診,千萬不要耽誤,以防造成嚴重損失。中國基本上多發病狀如下: 1、葉斑病:病株早期落葉,影響生長。病斑初期黃色,後變褐色,呈不規則分佈。 2、褐斑病:染病後,病株落葉落果。病菌以菌絲形態在病組織越冬,春季發生新浸染,高溼有利發生擴充套件。 3、黑斑病:病株大量落果,嚴重病株枝條幹枯。病菌於舊病組織中越冬,多雨高溼助長髮病。冬、春剪除病枝效果好。 農戶發現病株後,要及時清理病株,注意在春冬季節剪枝。用50%可施性多菌靈或者苯來特噴灑。
-
3 # 鄉巴佬小楊
危害油橄欖的主要蟲害有:雲斑天牛、金龜子、介殼蟲和其他蛀幹害蟲、毛蟲、吹綿蚧、矢尖蚧、蝽、螞蚱等。
(1)雲斑天牛
是危害油橄欖最嚴重的害蟲之一,主要透過幼蟲咬食韌皮部和木質部,成蟲啃食新梢嫩皮而影響林木生長,造成樹勢衰弱,枯梢、枯枝,導致減產,甚至於植株死亡。該蟲2年1代,越冬成蟲5月開始大量羽化外飛,成蟲自羽化孔外出後,以取食葉片和新梢嫩皮作補充營養,6月初為產卵盛期,幼蟲孵化後蛀入韌皮部取食,受害部位變黑,樹皮脹裂,流出樹液,排出木屑和蟲糞。
20~30天后蛀入木質部,深達髓心,然後轉身向上蛀。疏於管理或經營管理不善的油橄欖園極易發生該蟲危害,並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加重,在中國現存油橄欖園區大都有此蟲危害。因此應加強巡視,發現危害後及時人工用木槌擊殺卵粒或低齡幼蟲,用鐵絲透過木屑排洩孔直接刺殺幼蟲,或去除蟲糞或木屑後插入敵敵畏毒籤,孔口用泥團密封,燻殺幼蟲;春季至秋季用內吸性殺蟲劑進行注幹施藥毒殺樹體內幼蟲;成蟲羽化期噴灑“綠色威雷”類微膠囊觸破式殺蟲劑觸殺成蟲均有較好防效。此外,人工釋放致病性真菌或雲斑天牛病毒,保護林間天敵跳小蜂和小繭蜂有助於該蟲的持續控制。
(2)小黃卷葉蛾和尺蠖
都屬螟蛾科害蟲,以幼蟲危害嫩梢。這兩種蟲一般晴天在上午10時前、下午4時後取食危害,而在雨天則發現整天取食,邊吃邊排出糞便,屬暴食性害蟲,被害葉片殘缺不全,影響生長,造成落果。防效好的藥劑有:Bt乳劑、90%晶體敵百蟲、水的比例為1∶1∶800。
(3)金龜子
俗稱青蟲、黃蟲,可用80%敵敵畏1000倍液加小量洗衣粉或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加小量洗衣粉,也可用滅掃利防治。
(4)枯葉蛾
幼蟲3~7月於夜間取食葉片。防治方法同金龜子。
其他防治害蟲方法:①塞洞:用敵敵畏500倍液或氧化樂果等,用棉花蘸藥堵塞蟲洞,亦可用注射器將藥液注入蟲孔後用泥封閉。②塗藥:可在樹幹上塗抹氧化樂果等,藥液被樹幹吸收後,很快輸入到樹體各部,蟲一旦取食會中毒死亡。③噴藥:葉甲、金龜子、地老虎、毛蟲、吹綿蚧、矢尖蚧、蝽、螞蚱等害蟲可按劑量噴施敵敵畏、敵百蟲、氧化樂果等農藥進行防治。④其他:選用具有內吸傳導作用的藥劑(如氧化樂果),用輸液器將藥液徐徐注入樹體內,達到殺蟲效果。也可用瓶子裝好藥液,挖開樹根,切斷樹根插入瓶內後埋好,使瓶內藥液透過樹根吸入樹體,可防治蛀幹害蟲、天牛和其他害蟲
-
4 # 指尖東子
幾年來,我們在栽培油橄欖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少病害,嚴重地影響油橄欖植株的生長和結實,有時甚至造成死亡。但是隻要認真做到以“預防為主”,堅持“治早、治小、治了”的方針,完全可以抑制油橄欖病害的發生和發展。現將油橄欖植株上發生的幾種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簡介如下。孔雀斑病
【症狀與危害】
發生在油橄欖的葉、果和枝上,主要危害葉和果。葉片表面,病斑剛形成時,為煙煤狀的黑色圓點。隨著病害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大,並變為暗褐色,有時病斑的周圍有一黃色圓圈,似孔雀羽毛上的眼狀斑點;葉背面病斑為淺褐色,不甚明顯。果實在成熟期最易感染,病斑呈褐色、圓形、稍下陷。
枝條上的病斑不易發覺,在幾個主要的油橄欖品種中,以卡林尼奧最易感病,其它品種中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病原菌是半知菌,分生孢子橢圓形、褐色,一頭大,一頭小,多數有一個橫格,分生孢子梗短,很難發現。病原菌在植株上一年四季均能保持其繁殖能力,當連續降雨二至三天後,氣溫不低於3-5℃時開始繁殖,12-25℃時 病害蔓延較快。
昆明地區,每年六月份雨季到來之後,病害開始發生和發展,八、九月最盛,十月以後植株大量落葉,嚴重的葉片幾乎全部落光。分生孢子附著在病葉、病枝上越冬,來年傳播,再次浸染植株。
【防治方法與措施】
1、加強撫育管理,增強植株生長勢。
2、適當修剪,保持樹冠通風透光。
3、掃除病落葉,將其燒燬,以減少侵染原。
4、病害發生後,每隔半月噴灑一次濃度0.4%的代森鋅或0.5% (即1:1:200)的波爾多液,自五月起每月一次連續噴灑三次,可抑制病害的發展。
幹腐病【症狀與危害】
發生在油橄欖的主幹、側枝上。病害開始時,在枝、幹表皮出現光滑的瘤狀突起,和隱芽相似,不易區分,但用刀颳去表皮,可見褐色病斑。隨著病害的發展,病斑互相連線,整個枝、幹皮層浮腫,韌皮部腐爛,木質部開始變色,這時枝葉枯萎,葉片脫落,植株停止抽發新葉、新梢,根部也開始腐爛,若不及時治療,會使植株死亡。
昆明地區雨季到來之後,由於高溫高溼,病害發展較快。此病在昆明發生均較普遍。各品種的幼樹、大樹均有發生,但以幼樹發生最多,病原菌不明。
【防治方法及措施】
①加強水肥管理,注意排灌,增強植株的生長勢是預防該病發生的有效措施。
②病害發生後,用利刀輕輕颳去患部表皮,塗以500倍的代森銨液或波爾多漿。颳去患部表皮後,用一份新鮮牛糞和六份稀泥混合塗樹幹,有良好效果。與此同時,疏鬆根部土壤(不要損傷樹根),用500倍的代森銨液對土壤進行消毒。
腫瘤病【症狀與危害】
多發生在油橄欖的嫩枝、芽、葉和花上,在少數情況下也危害果實,根部很少發現。病菌侵入植株組織後,在感病部位產生瘤狀突起,開始很小,綠色,表面光滑。隨著腫瘤逐漸發展,表面逐漸失去光澤,變成深褐色。在後期,腫瘤出現不規則裂紋,繼而發展成為較深的裂隙,並由球形變為扁球形。
初生腫瘤不久就乾枯,但常在初生腫瘤的周圍出現次生腫瘤,腫瘤呈海綿狀、稍硬,最後腫瘤頂部凹陷。在初生腫瘤和次生腫瘤間的導管組織中,充滿了含有細菌的灰白色粘稠的濃狀物。病害能在受害植株上持續多年。病原菌是一種好氣性的桿狀細菌,發育最適溫度為22-26℃,耐最高溫為34-35℃,致死高溫為43-469℃,致死低溫為1℃。
在Sunny直接照射下,三十分鐘就能死亡。病菌在腫瘤內越冬,降雨天氣溢位在腫瘤表面,透過雨水、冰雹、風、昆蟲、鳥類及修剪工具等傳播,從葉痕、修剪產生的傷口、日灼和凍害產生的裂隙、昆蟲造成的傷口等處侵入。在昆明地區,以卡林尼奧、貝拉特易感病,而米德札、愛爾巴桑抗病力較強。
【防治方法及措施】
1、必須加強檢疫工作,在引種油橄欖時,切忌將病苗運往引種地栽種;
2、結合修剪,將受病枝條在;離腫瘤15釐米處截斷燒燬。修剪時,工具和修剪口必須消毒。修剪工具可用1 %福爾馬林消毒,修剪口可用1- 2 %的對硝基鄰甲酚或3.5%的波爾多液消毒,也可用十份硫酸亞鐵、十五份生石灰、一百份水的混合液消毒;
3、受病嚴重的植株,可從根頸處切斷燒燬,使其重新萌發。
總結:看到油橄欖發生病害時,需要根據病害油橄欖的症狀來判斷出油橄欖是什麼病症,然後對症進行防治,提前做好防治準備。在種植之前一定要先掌握其種植技巧及所遇到的各類生長問題,才能有效提高油橄欖的產量。
回覆列表
在中國油橄欖發展過程中,病蟲危害的發生已嚴重影響了油橄欖的生產發展和產業化程序。部分油橄欖園因病蟲危害導致嚴重減產,甚至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油橄欖病害主要有孔雀斑病、炭疽病、青枯病、腫瘤病、煙煤病等。下面介紹幾種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孔雀斑病
該病是油橄欖引種栽培中最重要的病害,在中國油橄欖引種栽培地區普遍發生。主要危害油橄欖的葉片、果實和嫩枝。病害流行季節,嚴重的種植點發病率可達100%。發病初期在葉片上為灰黑色小點,逐漸擴大後,邊緣由淺褐色變為深褐色,並在病斑外圍有一黃色暈環,隨著病害的加劇,病斑增多,並可蔓延到果實和嫩枝,引起大量非正常落葉和早期落果,不僅導致當年結實量銳減,還會因為大量落葉使植株翌年的生長髮育不良,嚴重影響樹勢,隨著病情的連年發生和加重,導致減產甚至導致病株喪失結果能力。油橄欖孔雀斑病是透過引種傳入的,病菌可以透過苗木或穗條而傳播。一年有兩次發病高峰,分別出現在春、秋兩季,日均溫度17~23℃、相對溼度80%以上的氣候條件最適合於該病發生,地勢低窪、排水及通透性不好的地塊發病嚴重。防治上,除對感病植株實施衛生撫育和化學防治措施外,還應實行嚴格的檢疫制度,防止該病病菌隨繁殖材料或產品而人為傳播。對孔雀斑病首先應嚴格檢疫制度,防止病菌隨繁殖材料或產品人為傳播。選擇抗(耐)病品種,加強經營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能力,實現高產穩產。在發病時每隔10~15天噴灑1∶150倍波爾多液、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苯來特1000倍液。
(2)炭疽病
主要危害油橄欖的果實、嫩枝和嫩梢,引起大量落葉、枯梢、落果和導致果實品質降低,嚴重發病時減產可達40%~50%。發病初期病斑為褐色小點,呈圓形,逐漸擴大,中心微微凹陷,灰白色,病斑周圍有白色環圈,以後在病斑中央出現許多黑色顆粒,輪紋狀排列,遇雨後出現大量橘黃色分生孢子,隨雨水或昆蟲傳播,侵染葉片、新芽、嫩梢和果實。溫暖多雨(高溼)天氣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果實感病後會引起程度不同的大小病斑,嚴重影響果實的出油率和橄欖油的質量;葉片感病後會引起大量落葉,致使產量下降和樹體早衰。加強撫育管理、增強樹勢和抗病力是防治該病的關鍵,要特別注意土壤排水和樹冠的通風透光,同時結合冬季修剪清除感病落葉落果和枯梢,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翌年的病源。在春季抽發新梢新葉時進行化學防治,為防止果實感病,可在油橄欖坐果初期開始噴藥,如1%波爾多液(9月後禁用,藥液容易黏附在果皮上難以清除,影響產品安全而貶值)、50%多菌靈、70%甲基硫菌靈或0.2%的代森錳鋅稀釋液等。
(3)青枯病
該病是一種細菌性的維管束病害,可致發病植株短期內枯死,具有毀滅性危害特點。感病初期,植株生長停滯,葉面光澤晦暗,新芽遲發或不發,葉背反捲,變褐、枯死、脫落,病株主幹出現不規則的潰瘍斑,最後整株乾枯。挖出病株可見主根腐爛,木質部變褐色至黑褐色,甚至皮層腐爛。病根橫切面可見乳白色至淡棕色黏稠狀的菌膿溢位。該病病原菌寄居於土壤或未經腐熟的肥料中,透過植株傷口侵入。病害發生與前茬作物種類密切相關,前茬為花生、芝麻、番茄和茄子等易感染青枯病菌的作物土壤最易引發該病。高溫高溼的天氣也利於病害發生,6~10月份為發病盛期。因此種植油橄欖應嚴格選地,禁用種植過茄科、花生、芝麻等前茬作物的土地營造油橄欖林或嚴禁在油橄欖林分中間種上述作物。對零星病株及時治療或清除,有條件時進行土壤消毒,初發病株可用甲基硫菌靈或500~800單位鏈黴素液灌根防治。
(4)腫瘤病
危害枝條,呈瘤狀突起,使樹勢衰弱、枝葉稀疏,產量降低,主要採用剪除病枝、消滅越冬害蟲等方法減少發病和蔓延。
(5)煙煤病
由星室木蝨或黑刺粉蝨誘發而成,因此防治上做好兩蟲的防治即可。
(6)生理性病害
有缺硼性病害和溼害。缺硼性病害又稱叢枝叢芽病,在未施硼肥或施用有機肥不足的油橄欖園更為明顯。溼害嚴重時表現為植株大量落葉、落果,根系窒息和腐爛。高溼度、多雨和園地土壤通透性差,是發生溼害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