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城說歷史

    筆者認為,從功績方面,為人處世方面,忠誠方面。

    張良與陳平都是劉邦屬下的謀士,對劉邦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功績方面

    張良乃是初漢三傑之一,在功績上,給劉邦在建立漢朝的時候立下了很多功勞。

    張良原本是南韓的諸侯世家,由於秦國統一,南韓滅亡,張良開始到處流浪。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劉邦見到了張良,相見之時,兩人都感覺相見恨晚的感覺。說明了張良和劉邦非常投緣,兩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默契。

    後來劉邦用城池把張良換到了自己身邊,張良從此便跟在劉邦身邊效力。從鴻門宴張良救了劉邦,再到漢朝建立,張良給劉邦立過很多功績。然而陳平在建立漢朝之前,跟隨劉邦也比較晚,相應立下的功績自然也沒有張良多。

    再者,劉邦以及劉邦的兄弟們,都是看著張良的功績走過來的。可是,陳平在這之前沒有什麼功績,從患難一起過來的,所以都肯定張良的功績,也肯定張良。

    二:為人處世方面

    張良從跟隨劉邦以後,對劉邦以及劉邦的兄弟們都非常謙和。大多都是付出的多,自身利益就計較的比較少,因此跟隨劉邦的兄弟們,對張良都比較肯定。

    張良沒有跟隨劉邦之前,項伯是犯了殺人罪,後來被張良所救,可是,張良也沒有到項羽身邊做事。眾所周知,早期的時候,項羽的實力與發展都比較劉邦好。張良落魄的時候沒有找項伯要個一官半職的差事,直到遇見劉邦。說明了張良在為人處世方面比較謙讓,不想為難他人,靠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

    陳平為人低調,做事有點獨來獨往,從計謀上都是比較狠的那種,所以劉邦從這些看出的為人,還有劉邦手下那幫兄弟也能看出。所以從這點來看,對張良的肯定要比較陳平高。

    三:忠誠方面

    張良對劉邦的忠誠那可是,人人皆知。

    在建立漢朝以後,劉邦對有功之臣封賞的時候,劉邦打算給張良封十萬戶候,可是,張良沒有接受。

    如果別人的話,那肯定掙著要了,這就是張良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當時張良只要了一個小縣城,這個縣城就是當年張良與劉邦相遇的地方。從這個舉動,劉邦以及眾人看出張良乃是真心忠誠於漢朝,忠誠於劉邦。

    陳平就不一樣了,沒有太大的忠誠於劉邦的舉動。有時遇見事情,不會輕易出計謀。在劉邦眼裡張良要比較陳平忠心,以及其他人也是這樣。張良不貪圖富貴,這樣的做法都可以看到。

  • 2 # 閒來聊聊歷史

    張良和陳平都是劉邦的頂級謀士,為劉邦建立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從某些方面張良和陳平有四點不同:

    從名聲上看:張良的祖父、父親先後做過宰相,他父親死後20年,即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張良也因此對秦始皇懷恨在心,發誓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殺掉秦始皇,秦滅韓後,張良的家境依然十分富有。他的兄弟死了,他都捨不得用厚禮安葬,而是變賣全部家產尋求刺客謀刺秦始皇,為韓王報仇,但最後行刺未成功,張良也因此而被通緝。劉邦、項羽都是反秦起義的軍隊,作為刺殺秦始皇的張良,在他們眼中絕對是抗秦勇士和抗秦義士,陳平卻沒有這方面的經歷,遠不如張良。

    從投靠時間上看:張良投靠劉邦時,劉邦剛起兵,手下率領幾千人。陳平投靠劉邦時,劉邦已經還定三秦,成為真正的關中王。一個是初創期來投靠,一個是功成時投靠。

    從品行上看:陳平在家的時候,有和他嫂子私通的傳聞。離開項羽,空身來到漢營投奔劉邦,不得已接受了將領們賄賂的錢財。張良沒有什麼不好的傳聞,不貪戀官位,對錢財看的很輕很淡。

    從功勞上看:劉邦即帝位後,在宴會上問自己是怎麼得天下的,群臣回答都不得要領。劉邦說:“走在帳帷裡定計劃,算得準千里以外的勝利,這一點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給前方運送糧草,這一點我比不上蕭何;統領百萬大軍,開戰就打勝仗,攻城就能拿下來拿下來,這一點我趕不上韓信。”大家都佩服漢高祖說的有道理,後來,人們就把蕭何張良韓信稱作“漢初三傑”。漢初三傑的功勞在其他人之上,也在陳平之上。

    張良和陳平都是西漢初年有名的大功臣,都在西漢成立的過程張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兩人都是足智多謀,計謀不相上下,包括劉邦在內的人都只肯定張良,應該和這四點不同有關。

  • 3 # 趣談國史

    張良與陳平,都是不世出的豪傑。為什麼張良名氣那麼大,還被劉邦列為“三傑”之一,而陳平卻只能默默無聞呢?

    道理很簡單。

    咱們以兵器做比喻。張良就是劉邦手裡的劍,陳平就是劉邦袖子裡的箭。

    劍是要亮在外邊的,跟你明刀明槍地幹;袖箭卻是必須藏著的,冷不丁地,給你一下子,致你於死地,或者讓自己得到逃生的機會。

    張良與陳平,一陽一陰,一表一里,就像八卦陰陽魚一樣,共同構成了劉邦的謀士太極。

    劉邦真會識人啊,也真會用人啊。

    與項羽兩軍對壘,硬碰硬,戰略戰術,他靠張良;要搞一點陰謀詭計時,他又靠陳平。

    為了離間項羽與謀士范增的關係,陳平找劉邦要了一大筆錢,然後拿著這些錢去收買項羽身邊人,去說范增的壞話。結果,項羽真就把范增氣跑了。

    項羽的失敗,與沒了范增有很大關係。這個功勞,要記在陳平身上。

    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圍了七天七夜,斷糧斷水,眼看著就要完蛋了。這時候,又是陳平挺身而出,帶著珍寶及一幅美人圖找到冒頓的夫人,獻上美人圖,說道:中原都是這樣的女子,如果冒頓單于問鼎中原,夫人的地位難保啊。

    冒頓夫人性子很直,覺得是這麼回事兒。而且冒頓又很聽她的話。於是,白登之圍就這麼解了。劉邦死裡逃生。

    我們常常把謀略分為陽謀、陰謀,並且看不起陰謀。其實,什麼謀不重要,重要的是用這些謀略去實現什麼目的。

    心正者,則陰謀不陰;心邪者,則陽謀亦不正。

    陳平使用陰謀詭計救了劉邦,這個目的是正的,那麼這條計策也就是正大光明的好計策。

  • 4 # 山頂的太陽

    張良是漢朝第一謀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早年就跟隨劉邦屢建奇功,陳平來的晚一些,但也功勞不小,尤其解白登之圍,救漢室於危難之中。

    張良功成身退,陳平則在皇室察言觀色,保全自身,遊刃有餘,混的風生水起。

    陳平的謀略多為陰謀,張良則為陽謀,不管哪種謀略,在戰爭時期能打敗對方才是王道,正所謂“兵者,詭道也”。

  • 5 # 創意廣告君

      張良和陳平都是劉邦的鼎級謀士,為劉邦建立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在劉邦當皇帝之後,他們兩個人的獎賞卻完全不一樣。張良的獎賞更豐厚。他還被劉邦視為,漢初三傑之一。另外兩個,是蕭何和韓信。

      因為陳平的獎賞沒有張良的多。這是不是就等同於說,陳平比不上張良呢?

      這個問題不應該這樣看,張良之所以更加受劉邦重視,立的功勞更多。是因為張良加入到劉邦的陣營之中比較早,他是在劉邦反秦的時候,就跟隨著劉邦過。雖說那時候他還不是劉邦的部下,但是,張良和劉邦一見如故,惺惺相惜。雙方對彼此都認可。

      在鴻門宴上的時候,張良還救過劉邦的命。

      張良真正的歸順劉邦,是在鴻門宴之後。項羽平定了天下,把劉邦封為了漢中王,劉邦在漢中得到韓信,殺出漢中到達關中的時候。就是在這個時候,張良成了劉邦的部下。

      這一時期,也正好是楚漢爭霸的開始。

      陳平則不一樣,劉邦當年參加鴻門宴的時候,陳平是項羽手下的一個重要謀士。並且在宴會上,陳平是和劉邦有見面的。

      在劉邦給項羽爭霸天下後,項羽讓陳平把守原來的南韓這一片土地。

      很可惜的是,這塊地方被劉邦給打了下來。陳平怕項羽追責,所以,他就跑到了劉邦的陣營,投靠了劉邦。

      直到此刻,陳平才開始為劉邦效力。

      他不像張良,張良早在劉邦反秦的時候,就為劉邦出謀劃策過了。

      我們再說一下,到底是張良厲害呢,還是陳平厲害呢?下面我們透過他們給劉邦出的主意來判斷。

      劉邦殺出漢中,來到中原和項羽爭霸,他就召集了四十萬大軍,攻打項羽的都城彭城。那時候項羽正好在齊國和田榮幹仗呢。

      當項羽聽說劉邦把他的老家給佔領之後,他就帶領了三萬騎兵殺了回去。

      劉邦的四十萬大軍被項羽打了一個大敗,劉邦更是連命都差點丟了。

      這時候的劉邦手裡已經沒有兵了,他只要投靠自己的小舅子,也就是呂雉的哥哥那裡。因為那裡還有幾萬人馬。他想要東山再起。

      這時候的劉邦是很沮喪的,對於劉邦來說要打敗項羽真的是太難了。

      就是在這個時候,張良告訴劉邦,若是你想打敗項羽,只要聯合三個人就可以了。

      一個是韓信,一個是彭越,另一個是英布。

      韓信是劉邦的部下,爭取他是沒問題的,彭越是劉邦的合作伙伴,也沒問題。唯獨這個英布,因為英布是項羽的大將。

      但是,劉邦還是採用了張良的計策,策反了英布。

      最終項羽就是在韓信、英布和彭越的聯合下,被打敗的。

      所以,張良的建議都是戰略層面上的,他看的很遠,只要劉邦按照他的戰略來,就不會出錯。

      我們再看陳平,陳平在楚漢爭霸中,為劉邦建立的最大功勞,就是用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係。

      項羽懷疑范增,范增氣憤之下,離開了項羽。項羽就像沒頭的蒼蠅一般,被劉邦南北戰場來回調著打,項羽沒有了范增,真的是吃盡了苦頭。

      最終項羽就是在失去范增後,很快敗下陣來的。

      我們說張良和陳平的這兩個事。就是為了說明,他們一個是戰略性的人才,一個是戰術型人才。所以他們兩個的功勞是不太好比的。

      但是,張良的功勞,肯定是 比陳平大的。因為張良加入劉邦比較早,還救過劉邦的命。所以,這一點陳平沒法給他比。

      再加上劉邦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句話奠定了張良是劉邦第一謀士的地位,也正是這句話成為了古今很多謀士的畢生追求。

  • 6 # 趁現在沒人

    首先要肯定一點的是二人皆為千古難遇的謀國之士,其個人風採也都對後世影響深遠,所以不能簡單的為他倆定義誰比誰能力高,只能就其影響力做個比較。當然,一般而言,主流上還是承認張良的影響力要略高於陳平,這是因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點:張良所學有後世傳承,而陳平沒有。張良當年刺秦失敗後,心灰意冷,好在人品不錯,經過了當時兵家大V黃石公的‘橋頭三納履’測試,被授予了《太公兵法》(就是俗稱文韜武略的六韜),並以此成功。雖說張良本人沒有什麼出眾的著作留下,但這本《六韜三略》至今流傳,期間為各個兵家及思想家必學之書,作為這本書的成功代表張良,影響力自然也就跟水漲船高了。而陳平所學來歷不明,根據我的推測,應該是和蘇秦一個路數,很大機率學過《陰符經》,但畢竟不能確認。而且即便真是《陰符經》,也是作為冷門傳世,所以二人在思想傳承上陳平就落了一招兒。

    其次,再看二人學的都是什麼。當時所處的戰爭環境早已經因為孫子兵法的問世而變的不講‘道義’,再沒有當年所謂的‘鼓列成行’之說,基本上不敢說都是‘兵者,詭道也’這一套,但最起碼也有個原則性方針,叫做‘以正合,以奇勝’。換句話說,老實人是不存在。所以很多人簡單的說張良是陽謀,陳平是陰謀,這是不全面的,因為就從張良所學的幾本著作中可以看出,張良也會陰謀之術,不過二者的區別是,張良將陰謀之術作為一種戰爭手段使用,所以評論其手段也就變的無其是,也無其不是,而陳平則不同,譬如離間范增,扮女人脫困(騙項羽),計坑韓信等等,從這點可以看出,陳平乾的都是一些對人不對事的‘密室圖人’這類勾當,雖說也是卓有成效,但相對於張良的‘奇正’之道,陳平的‘暗室謀人’就變的多少有點上不了檯面了。

    第三點,二人出身不同,陳平有歷史汙點。張良是南韓人(我這麼寫會不會被南韓人搶注?),而且是貴族,在天下苦秦久矣的時候,主動刺殺秦始皇不成(可見張良也會陰謀事吧),繼續投劉邦反秦,一直到最後成功,所以算的上功成正果,從一而終。而陳平不同,出身一般不說,沒出山時就先背了一個‘盜嫂’的汙名,而且還是先投的項羽。又因對老闆不滿意,就跳槽到老闆對手陣營裡,再為現老闆出謀劃策弄死原老闆,雖說最後都是正果得成,各居相位,但陳平有此歷史汙點,便被後世欲入仕居相的讀書人忌諱。所以讀書人談良相談榜樣時自然都想做張良,要有誰敢高喊一聲‘我要當陳平’,是不是就有點怪怪的?而史書為讀書人所著,心有偏頗之下,自然陳平要落下風了。

    當然,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要貶陳平而捧張良,二人只是風格不同,卻都是謀國良相,輔君大才,反正滾滾東逝水,淘盡英雄,都為後人評說,對於不對,僅此於此罷了

  • 7 # 已婚53

    用幾句話簡單的說,張良與劉邦從相識開始,最初的身份亦師亦友,更多的是合作關係,而不是上下級關係。且,張良自身有一定的號召力與地位。綜上所述,張良不僅是謀士,更是帝師,是合夥人。

    陳平,自身道德有汙點,但能力絕佳,類似於職業經理人。對於劉邦來說,與他是純粹的上下級關係。

  • 8 # 金如水來

    張良計,燒棧道,鴻門宴,封韓信,英布彭越擾項羽,鴻溝後違約追項,四面楚歌攻心等等,總體上不太陰。

    陳平計,反間計除范增;美人計白登突圍;封韓信;雲遊擒韓信;違約追項;假降突圍等等計計過陰。

  • 9 # 人者仁義也

    其實計謀這個東西,實際上也是分層次的。張良這個的謀劃顯然是要比陳平高出很多個檔次,這一點你得清楚,張良每次給劉邦出主意的時候,都是在劉邦最危險的時候,而他的計策確實總能夠幫助劉邦解決眼前的難題,所以劉邦才會讚歎張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張良一生的計謀我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

    第一次張良幫助劉邦畫策,是劉邦要進入關中的關鍵時刻。

    當時楚懷王與當時的各路大軍首領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劉邦大軍一路潛行來到了當時的武關,只要進入武關就可以進入關中,攻下咸陽,但是這種關鍵的時候,他的部隊打不下武關,這個時候張良出了計謀,他們瞭解到武關守將是商人的兒子,十分重視財富,於是張良出主意收買守將進入關中,劉邦聽信了,但是當他們把錢送給武關守將後,張良卻建議半夜反動進攻,因為武關守將雖然同意投降,但是他手下計程車兵不一定會同意,所以要半夜襲擊肯定可以一舉攻下武關,劉邦採用的張良的計策,順利進入關中。

    第二次是鴻門宴,是張良的出色的發揮解救了命懸一線的劉邦。

    當時的劉邦被秦國的富貴吸引住,居然派人去攔截項羽和十八路諸侯入關,結果被打敗,項羽進入關中。在這時候,張良讓劉邦前去鴻門赴宴,向項羽認錯,並且暗中讓項伯保護劉邦。劉邦到了鴻門宴,主動認錯,最終得到了項羽的原諒,最終得以逃出生天,撿回了一條命。

    第三次是下邑畫策,為劉邦指明瞭如何打敗項羽的策略。

    漢高祖二年春,劉邦接連收降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五個諸侯,得兵56萬。同年四月,劉邦乘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之機,率兵伐楚,直搗楚都彭城,取得勝利,結果項羽率領3萬精兵從小路出擊,一舉擊敗劉邦,劉邦當時大敗,連老婆和父親都拋棄在路上,當時他和夏侯嬰乘著馬車逃跑,車上還有自己的兒子個女兒,為了逃命,劉邦甚至兒子和女兒都推下馬車,要不是夏侯嬰下車去撿兩個孩子,兩個孩子估計都要流落在外。當劉邦倉皇出逃到了下邑,他不知道如何打敗項羽的時候,張良在他身邊,又給他指明瞭方向。他舉薦了三個人,九江王英布,項羽部下,對項羽不滿。彭越因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受封,也對項羽懷有不滿,而且田榮反楚時曾聯絡彭越造反。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漢王手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委託大事,獨當一面。於是劉邦聽了張良的話,他派遣隨何聯絡彭越和英布,韓信從北方征討趙燕齊等國包圍項羽的右翼,劉邦率領主力在中間和項羽死磕,彭越去打游擊,襲擊楚國的糧道,英布則是攻打項羽的後方。在這三個人的努力下最終攻打敗了項羽。

    第四次是垓下之戰,定鼎乾坤。

    漢高祖四年,漢對楚已逐漸形成合圍之勢,項羽無奈,終於送回了被扣押的劉邦的父親與妻子兒女,與劉邦講和。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張良勸劉邦在形式如此之好的情況下立刻攻打項羽,劉邦立刻撕毀合約,下令軍隊追擊項羽,劉邦率大軍追擊楚軍至固陵,卻遲遲沒有等來韓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結果慘遭失敗。劉邦躲在固陵的壁壘中,不勝焦躁,他問張良為什麼韓信和彭越還不來參加合圍,張良卻問劉邦這麼分封土地給韓信和彭越,劉邦明白了,他把陳地以東至沿海的地盤劃封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地盤劃封給梁王彭越。兩個月後,韓、彭果然派兵來援。合圍項羽,最終項羽失敗,自刎烏江。

    張良這個人為什麼總是會得到後來君主的喜歡呢?很簡單的道理,舉個例子,你工作實際上是為老闆做事,老闆喜歡什麼樣子的員工呢?當然是能夠幫他解決問題,填坑的人,會這些的人一般都混的很好。但是張良比這些人還要厲害,他總是能夠在老闆最困難,維持不下去的時候,告訴老闆我們應該怎麼做,從那個方面下手,老闆聽了他的話,果然逢凶化吉,大獲全勝。謀士做到了這種地步,已經是十分厲害了。

  • 10 # 天涯孤旅2020

    陳平與張良都是傑出的謀略家,但他的提供的謀略特點是大相徑庭的。一個是陽謀而另一個則是陰謀,所謂的陽謀就是光明正大拿得出檯面的謀略,讓人心服口服;而陰謀就是偷偷摸摸暗算對手,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的計謀往往受人詬病,贏了也不光明正大。另外在楚漢相爭時陳平也不見得比張良貢獻大,故造就了世人對兩者各持褒貶,自是不足為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驢肉洋蔥餃子餡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