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哥談古論金
-
2 # 香茗史館
“楊家將”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而隨著這個故事的廣為傳播,不僅成功塑造了楊家滿門的忠烈形象,更使得潘美揹負了上千年的罵名。其實,只要熟知這段歷史,我們便可知道,真正害死楊太公的乃是監軍王侁,但為何潘美會被塑造成罪魁禍首,最終被罵千年呢?
趙光義揮兵北伐,楊繼業絕食而亡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趙光義決定北伐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大軍兵分三路:東路以曹彬為主將,向雄州、霸州方向進軍;中路以田重進為主帥,由飛狐(河北淶源)向北推進;西路以潘美、楊業(楊繼業)為正副統帥,率軍出雁門關伐遼。
△雍熙北伐示意圖
開戰伊始,宋軍各路進展迅速,曹彬攻克固安南城,田重進則于飛狐以北大破遼兵,潘美則在西陘痛擊遼軍,攻克寰州。不久,曹彬又克涿州,潘美克朔州、應州、雲州。
然而,由於大軍糧道被耶律休哥截斷,宋太宗派人告誡曹彬不要再向前推進,因為一旦東路軍出現變故,無人牽制的耶律休哥必然會導致中路軍和西路軍陷入危局。然而曹彬手下諸將在聽說潘美、田重進部連戰連捷的訊息後,曹彬已經無法正常約束諸將,只得順從大家之意,“乃裹五日糧,再往攻涿州”。
△宋太宗趙光義
結果,曹彬的東路軍被耶律休哥一路追殺,慘遭大敗,就此失去一戰之力。此後,遼國開始反撲,先後攻陷蔚州、寰州等地,眼看大局已經不可逆轉,宋太宗下詔令潘美、楊業護送雲、朔、寰、應四州百姓內遷。
楊業於是為潘美等人獻上撤退計策,王侁卻反駁道,“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劉文裕也表示贊成,楊業進行反駁,王侁卻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
△潘美
楊業畢竟是降將,無奈之下只得指著陳家谷口說道,“各路軍馬在這裡擺開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轉戰到這裡,就用步兵夾擊敵人救援你們,否則,都會被敵人所殺。”於是潘美和王侁便率領軍隊在谷口佈陣,從寅時到巳時,王侁派人登上託邏臺眺望,卻始終不見遼國軍隊到來,便以為遼軍被打敗撤走,為了爭奪戰功,王侁等人便也率兵離開了谷口。面對這種情況,潘美根本無法控制軍隊,也只好率軍沿著交河向西南行軍二十里。
△楊業
而等楊業率軍到達谷口之後,哪裡還有宋軍的影子,在遼國大軍攻擊之下,楊業最終因傷被俘,其次子楊延玉也最終戰死沙場。楊業被俘之後,最終絕食三天而死。而潘美在聽說楊業戰敗之後,也只得帶兵退回。
潘美不是主犯,為何被罵上千年實際上,當時潘美的位置也很尷尬,大宋立國之後對武將本就不放心,再加上趙光義剛剛繼位不久,潘美身為老將,也根本不敢與監軍王侁作對。北伐結束後,宋太宗趙光義在處理參戰人員時,潘美被貶官三級,而監軍王侁則被“除名,隸金州”,劉文裕也被“除名,隸登州”。由此可見,趙光義也認為責任主要在王侁。那麼潘美又為何會被罵上千年呢?
△王侁
1、潘美並非沒有責任。對於楊業之死,潘美雖然不是始作俑者,雖然同樣有難言之隱,但其作為西路軍主帥,發生這樣的悲劇,要說他沒有一點責任顯然也不可能。這也是其最終會被貶官三級的原因。
2、藝術創作的需要。我們知道,楊家將之所以聞名,與“忠義楊家將”等藝術作品是密不可分的,要在藝術作品中塑造楊家將的忠義形象,便必然要樹立一個奸臣,監軍王侁雖是始作俑者,但其監軍的身份卻根本“不夠格”,如果站在對立面的是身為主帥的潘美,則無疑顯得楊業之死更加悲壯。
△潘美
3、藝術作品顯然要比正史影響大。潘美奸臣的形象之所以會深入人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原因,藝術作品的流傳度和影響力,顯然要比正史更大。在這些藝術作品的廣泛影響之下,潘美想要徹底擺脫奸臣的形象,任重而道遠。
綜上所述,潘美之所以會變成奸臣,乃是在其無法擺脫領導責任的情況下,藝術創作的需要,而由於藝術作品影響力的原因,他的奸臣形象便就此“深入人心”。
-
3 # 悟空讀史
在古代,有財力讀書的是少數人,說是萬里挑一也不為過,所謂的耕讀傳家並不是我們認為的一邊種地一邊讀書,而是地主階層靠大量的田地收益供自己家孩子脫產讀書,所以最為廣大的普通群眾是不識字,無法讀書的。那麼他們靠什麼打發閒暇時間,接觸外界呢?答案是說書先生和戲班聽戲。因為楊家將小說的出現,說書先生和戲班將楊家將演義裡邊的人物善惡帶到了現實中,隨著楊家將傳說的傳播,楊家將和潘美(潘仁美)的形象也就此固定了。
-
4 # 伊耆角木
主要因為王侁的監軍身份特殊而老百姓搞不清監軍是幹嘛的,所以把責任全扣到主帥頭上。其次,考慮到潘美的“外戚”身份容易招恨。
先多說幾句。楊繼業,其實歷史上這個名字不是很常用,還是常叫楊業。因為曾被北漢睿宗劉鈞收為養子,於是賜姓劉,按照劉鈞兒子的輩分繼字輩,得名劉繼業。後投降宋朝,恢復楊姓,繼這個字輩也不用了,所以楊業原名劉繼業,楊繼業這個名字倒是沒怎麼用過,倒是在遼史中記錄為楊繼業,這個名字就傳開了。
楊業之死,是在宋太宗趙光義的雍熙三年北伐,按照部署,兵分三路。東路由曹彬、米信各率所部以掎角之勢出雄州,中路由田重進率部擊飛狐,西路由潘美率部出雁門。楊業就在潘美率領的西路軍中。原定計劃,由實力最雄厚的東路軍佯攻契丹的南京幽州,將契丹主力吸引過去,等中西二路集結,將敵軍殲滅。但是問題在於,曹彬東路軍進展實在太快,攻陷了涿州,但因為孤軍深入,很快暴露在契丹的偵察之中,然後就被契丹切斷了糧道,曹彬無奈,退回雄州補充糧草。如此一來,戰機已失,等東路軍再次攻打涿州時,蕭太后與遼聖宗御駕親征,契丹主力齊至,不斷騷擾,斷曹彬水源,在撤退途中被契丹追殺,屍橫遍野,東路軍幾乎全軍覆沒。契丹軍隊立刻乘勝追擊,攻打西路軍,西路軍本來不如東路實力雄厚,只能撤走。
如果直接退走,必然被追殺,所以需要有人斷後,於是潘美就選擇了楊業,正面攻擊遼軍,以攻為守掩護大軍撤退。要說私心不能講沒有,因為楊業是北漢降將,自然不那麼親,但更多的原因還是正面的,因為楊業率領了宋軍非常稀缺的精銳騎兵,能動性高,不讓他去實在也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楊業當然不是很願意,結果這時候,西路軍監軍刺史王侁譏諷楊業是否有別的想法。楊業本來就是降將,不能擔反叛的汙名,於是只能硬著頭皮上,只是懇求潘美、王侁在陳家谷埋設伏兵,候自己退至,出擊掩護自己。二人答應。但是誰知真的等到楊業退到陳家谷時,沒有伏兵。是王侁先逃走,而潘美無法阻止,只能跟著走。就這樣,楊業陷入絕境,被俘後絕食而死。這就是楊業之死的情況。
此戰後,楊業之妻折氏(小說戲曲中佘太君原型)上書為夫君申冤,官民群情激憤。宋太宗將潘美連降三級,王侁除名。從處罰上看,也很清楚,王侁罪名更重。堅持讓楊業出戰的是王侁,陳家谷之戰,是王侁逃走,潘美阻攔不住才跟著走。
但是,後來的小說、戲曲,王侁這個人幾乎消失,楊業之死的責任完全被扣在潘美頭上。主要是監軍的問題。監軍,自古就有,一般是文官或者宦官擔任。說好聽點,監軍是“特派員”,說難聽點就是個“監視器”。這些人沒有作戰經驗,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是,偏偏他們才是真正說了算的人。主將都不敢得罪監軍,因為他們回朝一句話,就能左右皇帝對戰爭的判斷。那為什麼要設監軍呢?因為皇帝信不過武將啊,萬一他們手握雄兵造反怎麼辦,就派親信文官或宦官監視他們以防萬一。
就是因為王侁這個身份,讓潘美、楊業都不得不聽他的。但是古代的純樸老百姓搞不明白啊,他們認為戰場的命令都應該是主帥下的,監軍是幹什麼的,聽著就不是很大的官,於是自然而然就認為,讓楊業陷入絕境的一定是主帥潘美。這是最重要的一層原因。
第二層原因,限於一些知道監軍作用但不敢明言的人。因為監軍是皇帝親自委派的,一直說監軍的不是就等於在罵皇帝。古代為尊者諱,皇帝是不能有錯的,於是,監軍也不能被一直指責,就此,主帥潘美只好多擔待一點了。
第三點原因,潘美的“外戚”身份。實際上這個身份還有點烏龍,因為潘美的外戚身份並不正宗。小說戲曲裡潘美的女兒是宋太宗的寵妃,而事實上並不是,是潘美的孫女嫁給了宋真宗,宋真宗那時候還只是皇子。但是以訛傳訛,或者說有些人就覺得外戚一定不是好人,一定是靠裙帶關係上位的。所以,乾脆把孫女的事情嫁接給了女兒,潘美成了寵妃的父親。古代思想就是喜歡將皇帝的昏庸歸罪於女人、外戚,就這樣,潘美更是洗不清罪名,被萬世唾罵了。
-
5 # 南門嶺的柿子樹
潘美背黑鍋,不知道為什麼替他洗白?難道楊業的死不是因為主帥潘美和監軍王侁造成的?潘、王責任至少5:5對半開,更應該潘6:王4,不說別的,潘美是第一號的軍事主官,軍中事務自然要負第一責任!
潘美(公元925——991年),宋朝開國元勳,滅南漢,徵南唐,伐北漢,攻遼國……屢建奇功,功臣裡僅次於曹彬,功勞比楊業大多了;
而楊業只是宋太宗徵北漢時收下的降將,他的主要功勞是鎮守北疆,打遼國;
兩人一起共事是在公元986年雍熙北伐時,趙光義安排潘美為主帥、王侁為監軍、楊業為副帥組成西路軍;他們率軍出雁門關,收復朔、雲等州,一路順利;後因主力東路軍潰敗已無法達成戰爭目的,宋太宗令西路軍出代州掩護雲、應、寰、朔四州百姓內遷;當時遼國已佔領寰州,楊業主張分兵應州,吸引遼軍東去,以弓箭手守住谷口,保證百姓安全南撤……本來辦法很好,但是監軍王侁卻說“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還語激楊業“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監軍戰爭經驗不足有情可原;作為身經百戰的主帥潘美會不懂?1號人物懂又不阻止、不作為就是嚴重犯罪,尸位素餐;監軍的話已提到政治高度了,楊業無語,只好遵命,但要求潘美、王侁安排伏兵在陳家谷接應他;隨後楊業到前線戰鬥,敵眾我寡,中午退到陳家谷時卻無人接應,楊業力戰不敵,中箭被俘,絕食而死!
這就是楊業之死的經過,難道說主帥潘美不該負主要責任,當然監軍王侁也有很大責任,但監軍只是朝廷臨時差遣,因為宋朝透過陳橋兵變建立,對武將不大放心,派監軍代表朝廷協理軍務,督察將帥,但沒有戰爭指揮權和決定權,軍務還是主帥說了算,所以西路軍1號人物潘美必須負主要責任;
至於有人從事後處理結果看:王侁被除名,潘美僅被貶官三級,就說王侁應該比潘美對楊業之死負更大責任,簡直是笑話;因為潘美不僅是開國功臣,還是趙光義的兒女親家(潘美的一個女兒是趙恆的老婆),這層關係豈是一個區區兵馬都監王侁所能比的?處罰輕點也在情理之中;
不管怎麼說,楊業之死潘美的責任是第一位的,不接受反駁;
當然,潘美也不是傳統戲曲、評書、小說裡那個大奸大惡的賣國奸臣形象;開國功臣潘美對宋朝的功勞比楊業大,這也是不容置疑的;傳統戲曲、小說、評書裡的潘仁美形象是經過藝術加工形成的,主要是後來宋元明時期國事糜爛,為了宣傳忠君愛國、激勵人心塑造出來的一個人物,潘美不幸被選中是因為他本人在楊業這件事上有汙點,有把柄被人們抓住;其次潘美當時是節度使、國公級別的中央人物,而王侁只是地方上的兵馬都監,相比之下,潘美更具有代表性,知名度也高,而王侁級別低,影響力不夠;最後潘美與趙宋皇家有聯姻關係,在中國裙帶關係本來就會讓人想入非非,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拓展了文學藝術的創作空間,所以潘美就是最合適的那個人物形象!
對歷史人物客觀看就好,功是功,過是過,沒有完美的人,讓他們迴歸本人的形象就好,潘美也一樣!
回覆列表
中華民族向來喜歡失敗的英雄。
中國宋朝的歷史上,諡號叫做武穆的將領,可以舉兩個例子。第一個大家都知道,岳飛。第二個,是北宋的曹瑋。“武”和“穆”都是中國古代諡法常用字。《汲冢周書》稱:“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諡法》稱:“佈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兩人功績類似,可岳飛的知名度比曹瑋高多了。為什麼?岳飛是冤死的!還有就是金庸大大的原因。曹瑋又是官二代,又是善終的,誰記得你?
既然是英雄就不能隨便失敗,但是楊業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心裡的一個英雄大家都知道失敗了,那就找原因吧!
首先,皇帝是沒錯的。
那就是有奸臣作祟。既然找奸臣,那就得找大官,現在話說就是大老虎,打蒼蠅沒意思,人民群眾覺得不過癮。那誰是大老虎呢?
最後,大家一琢磨,潘美最合適。
一來,他是西路軍的統帥,雖然事實上王詵做主,可廣大群眾哪知道監軍是幹啥的?
二來,後來潘美的女兒是進了後宮。他就是國舅了。
三來,誰讓你潘美沒死呢?金刀無敵楊業都死了,你作為一個統帥還過得好好的,雖然被降了職,可後來又升回來了。
所以潘美就好死不死替王詵背了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