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河水鄉

    大家可以看一下《戰馬》這部電影。騎兵常常是運動戰的尖刀,在重機槍的火力下,基本上是豪華的送死。重機槍,鐵絲網所構建的陣地交戰雙方都很難突破。時間越脫越久,雙方都加固陣地,戰壕變成縱橫交錯的塹壕,鐵絲網密佈,雙方陣地之間成為無人區。最血腥的塹壕戰英法甚至一天死傷四、五萬人。交戰雙方的血都在埑壕戰中流盡了,直到英華人首次使用坦克才打破僵局。

  • 2 # 靜夜史

    這是雙方不得已而為之的局面。

    一戰之所以從運動戰發展到塹壕戰,是由雙方的實力和策略決定的。

    作為一戰的發起國,奧匈帝國可以說充分發揮了豬隊友的角色。本來奧匈帝國在歐洲中南部面積和實力數一數二,被德國寄予厚望,是完全可以和德國相互配合,打出一個好開局的。但是奧匈帝國太過著急,不等德國完成外交佈局,就匆忙藉口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向塞爾維亞宣戰,這讓英法俄意等國找到了開戰的藉口。

    一戰前,歐洲的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殖民地爭奪)、法德矛盾(阿爾薩斯、洛林歸屬)以及英俄矛盾(東方權益的爭奪)、俄奧矛盾(斯拉夫民族領土和民族歸屬)、意奧矛盾(地中海及領土爭端)等,此時的俾斯麥早已經退出德國政壇,德國的外交形勢再次惡化起來。

    德國在完成統一後,軍備迅速擴張,參與到歐洲和全球的爭霸之中,由於地處歐洲十字路口,德國的周邊形勢相當危險,因此德國將周邊安全的希望寄託於東南部的奧匈帝國和南部的義大利。雖然德國在統一過程中曾打敗奧地利,將其逐出德意志民族範圍,但作為德國近親,兩國關係依然密切。

    德國的設想是:留出足夠多的時間加強軍備,同時挑唆國際爭端,為德國贏得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由於有英國這一共同的敵人,德國謀求和俄國媾和,同時德國將自己的東部安危寄託於奧匈帝國。一旦德俄撕破臉,德國不至於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中。

    斐迪南大公遇刺後,奧匈帝國急於宣戰,德國被迫站隊,隨之而來的是英法俄的站隊,因為德意奧的結盟,英法俄結成新的同盟,一戰爆發。

    此時的同盟國陣營除了德意奧,還有奧斯曼帝國,這個奄奄一息的帝國寄希望於利用戰爭翻盤,可惜最後輸得一敗塗地。

    戰爭初期,德國按照預定戰略,大舉向西進攻,由於德國準備充分,且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功,德國軍事力量遠遠強於陳腐的殖民帝國英法。所以德軍得以迅速推進,英法節節敗退。

    但是此時,德國的隊友們扛不住了。先是奧匈帝國打不過沙俄,雖然沙俄相比於英法更落後,但是地緣優勢決定了沙俄可以源源不斷地向奧匈帝國發起進攻,而奧匈帝國則缺乏戰略縱深。

    而土耳其一方,雖然擊退了沙俄的進攻,但經不住英法聯軍從海上的進攻,同盟國東部戰線岌岌可危。

    德國被豬隊友拖入無底洞。

    二戰德國又被坑了一次。而一戰中豬隊友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德國西部戰線的進攻大受影響。在東部戰線危急的情況下,德國不得不從西部抽調軍隊到東線禦敵。這樣,英法得以在戰場上遲滯住德軍的進攻。德軍和英法軍隊形成了對峙局面。

    本來西歐地區以大平原為主,非常適合搞大規模的運動戰,但是由於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最後達到了平衡,因此戰線得以固定。為了防禦對方進攻,雙方在戰線兩側修築大量塹壕,這成為一戰中後期的鮮明特色。

    同時,對於兩線作戰的德國,塹壕戰是儲存實力的有效辦法,事實也證明了,德軍依靠塹壕戰成功撐過了四年。在海戰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德國依然撐到了最後,而且在東線胖揍沙俄軍隊,直接導致了沙俄倒臺和十月革命。

    1918年11月,柏林工人起義,推翻了皇帝,宣佈和英法等國媾和,一戰宣告結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3 # Hein7

    首先是對戰爭準備和估計不足,其實戰爭情況一直如此,二戰爆發前大多數人覺得還是一個一戰的翻版。一戰前德國當時的工業能力並沒有優於英法,根據資料顯示,德國從開戰第一年就出現彈藥缺乏的情況,但是作為後起之秀,德國優秀的鐵路和公路建設為快速運兵和補給前線提供了優勢,使得在德國國境範圍內隨時可以集結優勢兵力打擊,但是一旦超出德國國境,兵力調運和補給就要完全依靠畜力人力,所以當戰線抵達法國境內時,德軍的銳氣被徹底打住。但是對面的英法境況也沒有多少好轉,法國也一樣缺乏兵力和補給輸送的工具,只能同樣依靠人力和畜力,以凡爾登為例,德軍在後期的凱撒行動中雖然一度突破法軍陣地,但是一旦超出大炮射程,步兵的攻勢銳減。而法軍同樣依靠僅有的兩條鐵路輸送兵力,勉強維持防線不被攻破。這種雙方都無力前進的局面,迫使最終變成了互相消耗的陣地戰,以期望對方回到談判桌上來。其次就是指揮上的保守,實際上德軍在毛奇做總參很早就計劃出打擊法國的作戰計劃,但是一直缺乏配套的武器和兵員,甚至是奧地利軍隊先發明瞭步兵炮,俄國先發明瞭迫擊炮,義大利先發明瞭輕機槍這類武器,最終德國才發明了衝鋒槍,有了這種突擊型武器,才徹底打破人海衝鋒的局面。但是衝鋒槍發明太晚已經改變不了大局。

  • 4 # 嫻妹談兵

    總的來說,一戰是現代軍事理論發展的起點,也是新舊夾雜的時期。一方面,飛機,坦克,輕機槍等新武器投入了戰爭,另一方面,軍隊的指揮,作戰,後勤體系仍然停留在19世紀。

    一戰打成塹壕戰其背後的原因也揭示了許多戰爭中的基本原則。

    一戰總體分為三個階段,在開戰後,德國在1914-1915這一年根據戰前施裡芬制定的計劃,在西線北段低地國家發動攻勢(如今比利時荷蘭一帶)

    於是英法聯軍與德軍在瓦茲河,加萊海峽一帶互相迂迴穿插,最後的結果就是互相迂迴到了海邊,結果到1915-1916年,雙方在陸地上打成了均勢。

    在海上,日德蘭海戰中英國雖然損失了多於德國公海艦隊的艦船與水兵,在戰術上失敗,但是也粉碎了德國公海艦隊企圖突破英國艦隊封鎖的嘗試,英國得以封鎖德國海上交通線,獲得了戰略上的勝利,此時的戰略主動權差不多已經被英法掌握了。

    從戰略上講,因為俄羅斯在東線對德國的進攻,一定程度上牽制住了德國,使其在西線沒有能夠投入理想的兵力執行施裡芬的計劃,致使德國速戰速決的想法破滅,轉入塹壕戰。

    但是很大程度上來講,一戰之所以打成塹壕戰,和當時的技術水平有很大的關係。

    在當時,摩托化,機械化的概念還沒有誕生,總的來說,陸軍只有2個兵種:步兵和炮兵。

    然而一戰和以往戰爭最大的區別在於:彈藥消耗量。

    19世紀的普法戰爭的6個月中,平均每一名步兵僅開槍56次。而在一戰中,平均每名德國士兵每週就要開槍60次。這還不算完,自動武器的出現使得武器的彈藥消耗量激增。無論是步兵,還是炮兵,彈藥消耗量相比以往都大很多,結果就是對後勤的壓力相當大。

    在1914年,平均每個英軍步兵師一天消耗27個火車皮的物資,而到了1916年,物資的消耗量將增加5倍以上。

    但是人能夠攜帶的物資是有限的,在當時後勤完全只能依靠以鐵路為基礎節點的火車。結果就是步兵部隊在進攻性軍事任務中其補給和作戰能力將被迅速消耗。而任何脫離鐵路交通線的進攻任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說的簡單點,也可以說是當時的後勤體系支撐不起機動作戰所需要的補給消耗量。

    事實上一戰之後,英法德俄等國都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多麼精銳的步兵部隊在未來的戰爭中,都將組織起有效的進攻性軍事行動,陸軍的進攻矛頭將由坦克帶領的機械化部隊組成。”

    塹壕和鐵絲網,僅僅只是表象,問題的根源在於:後勤系統由什麼組成。

    鐵路能夠支援的僅僅只是陣地戰,機動作戰的前提是機動的補給線。

    坦克難道真的終結了塹壕嗎?不僅僅是這樣。齊格菲防線和馬奇諾防線證明了塹壕防禦體系的有效性。

    終結塹壕戰的是日益成熟的摩托化後勤體系以及坦克為矛頭的機動部隊支撐起來的機動作戰理念。

    從軍事角度看,進攻方需要相比防守方更強的實力。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孫子

    然而在一戰早期,在一線作戰的是什麼?是步兵,且只有步兵。

    如此一來,自然難以達成五則攻之所需要的優勢,直到坦克這樣一個工具的誕生。

    坦克擁有良好的防護,火力,以及機動性,同時相比於步兵,坦克是昂貴的,這意味著任何一支攻守兼備的部隊都不可能全部裝備坦克,這樣一來,以坦克為矛頭的機械化部隊就具備了相比步兵的優勢,也就有了打破僵持所需要的實力。

    然而在當時,摩托化的後勤體系仍未建立,坦克剛剛誕生,在這個防大於攻的時期,打成塹壕戰並不讓人意外。

  • 5 # 達o芬奇密碼

    很簡單的問題卻被複雜化。一戰大量使用機槍。但是卻沒有坦克衝鋒。凡爾登絞肉機一天殺死6萬人。根本衝不上去,最後變成塹壕戰。沒有坦克怎麼衝鋒?向一秒鐘打十發子彈的機槍衝上去就是找死。

  • 6 # 環球快資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開打,到1918年11月結束,主要參戰國分為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參戰總人數達到6500萬人,死傷人數超過3000萬,最終協約國取得了勝利。廣闊平坦的西歐並沒有像二戰一樣,被德國迅速佔領,相反大家都打起了塹壕戰消耗戰。四年戰爭對哪方來說打得都很艱難"磨蹭",開戰僅一年後的1915年,參戰國就由激烈的運動戰變成了塹壕戰,而作戰形式轉變最根本的原因是雙方實力的變化。

    一方是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發展起來綜合國力國防實力都明顯提高的德國,一方是險些被工業革命拋棄,已暴露出陳腐衰微跡象的老牌強國英法,所以在戰爭開始德華人還是希望憑藉自己的優勢速戰速決,其早在戰前就制定了施裡芬計劃,試圖炮兵掩護步兵衝鋒快速向法國腹地進攻,從而打垮敵人。剛開始法軍確實不太適應這種打法,但隨著德華人的失誤逐漸增加英法聯軍的奮起抵抗,企圖進攻巴黎時,德軍在馬恩河戰役中被打敗,速戰速決就此破產了。

    更為嚴重的是德國的盟友撐不住了,奧匈帝國對俄國屢戰屢敗,土耳其也快被強大的英國海軍打敗。德國東線面臨危機,其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兵力支援東線,回過神來的英法得以阻止住德華人的進攻鋒芒。而且兩軍的後勤保障物資運輸等都存在較大的問題,甚至人力畜力還起著重要作用,在彈藥消耗巨大的戰場,補給遲遲跟不上,敵我雙方都不能轉入攻勢。所以西線的兩軍都沒有一口吃掉對方的絕對優勢,為防禦敵人偷襲。他們只得修建起許多壕溝堡壘進入長達兩年的相持階段。所以,兩軍沒有在廣闊的平原上集團衝鋒運動,而是修建戰壕對峙,也成為一戰中後期鮮明的特點。

    【小成】

  • 7 # 崎峻戰史

    說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印象最為強烈的非塹壕戰莫屬。一張展示了交戰雙方法國北部阿登地區塹壕情況的航拍照片,攝於1917年7月22日。圖片左上方為英國陸軍所構築的塹壕,而右側則是德國陸軍的塹壕,從空中看去,雙方的塹壕如同將大地割裂一般清晰可見。正是這些如同迷宮一般的塹壕,在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吞噬了數百萬士兵的生命。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工業技術的發展使步兵在自動武器面前顯得不堪一擊,而大量的鐵路也使進攻一方難以在戰略機動性上超越守軍。二者相加,終於使塹壕戰成為了一種貫穿整場大戰的戰爭形式。一挺架在塹壕裡的機槍有時甚至可以造成上千名士兵傷亡,讓步兵對配有機槍的塹壕衝鋒也成為了一種無異於集體自殺的愚行,於是乎,開戰不到兩個半月,戰線就完全陷入膠著狀態。硬衝衝不過,所以統帥們急也沒用。

    一戰開戰後不久,德國部隊便在防線上挖掘了大量塹壕,當時的塹壕相當簡易,只不過是在地面上挖出的淺溝,站在裡面計程車兵有大半軀幹會露在地面以上,最初的塹壕可以說是相當簡陋的。然而,在德軍阻止協約國反擊的過程中,原先的簡陋壕溝很快便演變成了精心打造的堅固工事。塹壕內的平常生活極為無聊,在保持士兵警惕性的同時,如何打發時間也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當然,即使是在相對平穩的時期,小規模的襲擊也是家常便飯。而且,對方炮兵也經常會對陣地較為暴露之處進行轟擊。因此在塹壕生活時,儘管沒有什麼正式的作戰行動,士兵們也必須時刻提防死神降臨。最終,宛如抽象藝術畫般複雜而系統的“死亡迷宮”出現在了戰場上,吞沒了兩軍總共數百萬條生命,成了名符其實的“絞肉機”。

    ■ 描繪1915年左右英國陸軍典型塹壕結構的彩繪,畫面最遠方為前線方向。其中射擊壕(1)與支援壕(2)這兩條平行塹壕為整個陣地的核心,而大量交通壕(3)則對二者加以連線。在陣地中還擁有大量機槍陣地(4)、迫擊炮陣地(5)、以及用於士兵短時間休養生息的掩蔽所(6)。在整個陣地前方還設定有警戒壕(7)以及鐵絲網(8),更遠方則是德軍塹壕(10)以及兩軍之間的無人地帶(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黃磊和海清搭檔的新作《小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