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圭海四記
-
2 # 衝上雲霄2015
福建江西廣東都非常重視祠堂,江西是普遍生活水平沒法和福建比,但是每個村還是以祠堂為中心辦理各種祭拜和喜事喪事,沒那個經濟能力把祠堂搞得太豪華,但也是很大,不過裝修沒法跟福建的比。各種祭拜活動也因為經濟條件差沒法搞得福建這裡隆重奢侈
-
3 # 黃雲強5
閩南、閩北客家文化對祖宗祭祀十分重示並建立宗廟,特別閩南地區汀江水源流入粵東、粵西客家建立宗祠等如下
①閩北邵武和平黃峭山公宗祠,每年來自世界各地黃氏宗親回邵武老家祭拜祖先……邵武和平早被國家級傳統村落旅遊景點及去年中央電視臺4頻道錄製《記綠鄉愁》走進和平、黃峭山公宗祠。②原閩南汀州府客家黃氏從汀江水源走入粵東又遷入粵西賀州客家和梧州白話黃氏在明朝賀州(臨賀)建立黃氏宗祠,現多省市黃氏來賀州(賀街)一年一度古歷十月初十,紀念黃氏南陸公祭祖文化活動。賀街古城是二十多個姓氏宗廟也是湘粵桂交界文化交流、經商、祭祖等中心及現國家級古蹟文化遺產保護單住和旅遊景點……
-
4 # 廣東vlog
中國真真切切的有歷史教科書、史書記載,河洛話閩南語漢人古代南下遷移路線圖片:1,古代洛水流域、河洛地區漢人,東晉五胡亂華古代洛陽南下的人------2,河南固始光州地區晚唐安史之亂,南下福建莆田-----3,宋末、跟蒙古族打仗-南下活下來宋朝官民後裔在廣東湛江市雷州半島閩南語地區------------4,還有一部分跟鄭成功抵抗清女真族、福建莆田、泉州市漳州市閩南語地區,南下廣東湛江市閩南語雷州話區後裔。-------------5,清朝移民政策,古代莆田地少人多-移莆田填雷州半島(大概潮汕人,海陸豐汕尾人也是這些後裔)----------------------------我們村父系吳王夫差後裔,我母系商朝比干九牧林後裔(我父親是姓陳的人養大)。古代跟蒙古人打仗,宋末福建莆田下來廣東湛江市的。我看汕尾那邊遠古!遠古可能也是跟我們一起莆田下來廣東那邊移去的?小時讀歷史聽老師好象講過?。廣東省沒有黎族,黎族古代被趕下去海南省了。學姥=河洛,古代洛河流域洛陽市居民。古代跟外族打仗 一直下來的漢人。全國河洛話閩南語人都是兄弟姐妹!因為近代史上千年被外族三番兩次入侵,導致我們這些多災多難的漢人,所以我們性格比較能忍。低調。經受痛苦與憂傷越多的我們,越是能忍耐-窮卻益堅不墮青雲之志!----------所有河洛話閩南語人都是一家人。廣東少數民族差不多沒有,廣東很少少數民族的。都是跟蒙古人女真人打仗,下來的漢人,然後下來的漢人趕少數民族過去廣西省跟海南省----------------------------------------------------湛江市閩南語區雷州半島雷州話、海話、黎話,祖籍都是福建莆田,我們村老人常年回去莆田清明節掃墓祭祖。崖山海戰活下來南宋軍民後裔,抵抗蒙古軍下來的漢人後裔。閩南語分支雷州話跟臺灣話完全一模一樣,閩南人是最正宗的漢人,古代洛陽漢人、唐朝洛陽漢人,活動於古代洛水-洛河流域。經常被稱為河洛人(學佬人)。----------------閩南人是最正宗的漢人,古代洛陽漢人,活動於洛河流域。經常被稱為河洛人----------<<過吳江有感>> -吳偉業 落日松陵道,堤長欲抱城。 塔盤湖勢動,橋引月痕生。 市靜人逃賦,江寬客避兵。 廿年交舊散,把酒嘆浮名。 閩南語區臺灣省、福建省的廈門、泉州、漳州3市莆田市、福清市、,廣東的汕頭、潮州、 揭陽、汕尾4市和雷州半島、雷州、霞山、麻章、徐聞、電白、遂溪、海南省的漢族地區,溫州閩南地區等。此外,浙江、廣西、江 西、江蘇等省區,也分佈有講閩南方言的分散縣、鎮、村,香港、澳門還有近200萬人使用 閩南方言。在中國境內操閩南方言(包括它的分支)者總共約有5000多萬人,佔漢族人口的 4.6%左右。 語言專家們都肯定,閩南系方言是現存最古老的漢語方言之一,它融合了華夏古漢語、古吳 語、古楚語、上古中原漢語等各種成分 2004《新財富》華商100富人排行榜中,臺灣籍(包括祖籍福建)佔24人,財產290.3億美 元;潮汕籍19人,財產230.3億美元;閩南籍14人,財產149.6億美元;海南籍1人,財產 15.0億美元。整個泛閩南地區入榜57人,財產682.5億美元,分別佔總人數57%,總財產 52.4%。 宋朝明朝被邊境的番人蒙古族女真族,親眼目睹宋明漢人衰亡,本打算一輩子過著流浪的生活。 但是到了後來,成為元清子民。漢人悲嘆自己,沒有氣節堅持初衷,而侍奉番邦番人女真人胡人所感慨。 而古洛陽河洛話最正宗的漢人閩南人-身為漢族的後代,必定同感吳偉業的心情。明朝被邊 境的女真族滅了之後,漢族承受了極大的痛苦。燦爛的文化跟文物全都被破壞,深感遺憾。 漢人被胡人入侵,而且被滅。經歷了痛苦還有恥辱的歲月,身為漢人的悔恨。 番邦番人胡人女真人蒙古人控制了中國建立了政權在了中央跟中原中心地區,之後。將居住在中原的 人古洛陽河洛話的閩南語漢族全部都趕下來了福建閩南地區去了。。。。。。而被趕下去福 建閩南地區的漢族人,個個都成了現在在中國大地包括東南亞歐美日韓(馬化騰,黃光裕, 李嘉誠,阿里巴巴最大股東孫正義,珠江新城蘇萌,茂德公陳宇,天地壹號陳生,劉鑾雄, 林百欣,蔡志明,萬科姚振華,朱孟依,郭鶴年,林紹良,黃惠祥、黃惠忠,施至成,)地 區都呼風喚雨的富商。 當你們進去古洛陽洛水流域的閩南語漢人區,的任何一個角落,漢族的傳統文化,都找不到 蒙古人女真人胡人的痕跡。有的只是漢人的傳統文化,宋朝,明朝的漢人傳統文化的陶瓷和 書籍。而且村村都保持做傳統文化,家家戶戶牆壁上面牆壁都是道家佛家所有的壁畫。 身為古洛陽洛水流域地區的漢人,對宋朝跟明朝有著深深地懷念。 ---------------------------------------------------- 公元前355年,楚滅越之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雷州半島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 歷史: 雷州話古時被稱為“東語”或“客語”。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的《海康縣誌》,在“民俗志·言語”一節中記載:“有東語,亦名客語,與漳潮大類,三縣九所鄉落通談此。”[2] 雷州話脫胎自古代閩南語。南宋末年,元兵攻陷臨安,益王趙昰在陸秀夫、張世傑等大臣輔佐下在福建稱帝。後來因元兵攻打福建,南宋朝廷逃到廣東。陳若水、陳八宣、陳汝楫等人,在興化府(今福建省莆田市)組織了民兵30多萬人隨行保駕。南宋在崖山之戰中滅亡後,陳若水、陳汝楫等人率莆田籍民兵逃亡到雷州半島,定居於此。隨時間推移,逐漸產生具有自己特色的雷州話。
-
5 # 咱厝泉州
泉州比較有名!歷史悠久的宗祠!
泉州吳氏大宗祠
泉州吳氏大宗祠是一處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東觀西臺坐落於鯉城區塗門街西段,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原是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進士吳龍徵的府第,因其官至東觀侍讀、西臺御史,其第因而得名。
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晉江人吳魯(肅堂)殿選狀元,泉州吳氏宗親共議興建府級吳氏大宗祠,吳龍徵九世孫吳朝銓慨然以其第之前三進改建為泉府五縣吳氏大宗祠。東觀西臺是泉州市現存的少有的四進五開間明清建築。該建築佔地近1700平方米,規模宏大,結構嚴謹,記憶體多方清代重要碑刻,是泉州僅存的明代官邸和清代規模較大的府級宗祠建築,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宗祠是凝聚漢民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1992年經市政府論證,該建築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泉州吳氏大宗祠
地 區
泉州
列 為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類 型
漢族祠堂
東觀西臺
觀西臺坐落於鯉城區塗門街西段,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原是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進士吳龍徵的府第,因其官至東觀侍讀、西臺御史,其第因而得名。
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晉江人吳魯(肅堂)殿選狀元,泉州吳氏宗親共議興建府級吳氏大宗祠,吳龍徵九世孫吳朝銓慨然以其第之前三進改建為泉府五縣吳氏大宗祠。東觀西臺是泉州市現存的少有的四進五開間明清建築。該建築佔地近1700平方米,規模宏大,結構嚴謹,記憶體多方清代重要碑刻,是泉州僅存的明代官邸和清代規模較大的府級宗祠建築,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1992年經市政府論證,該建築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觀西臺歷經數百年風霜,受自然與人為的一系列破壞,破損至為嚴重,與改造後的塗門街鬧市通衢很不相稱。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倡議下及海內外宗親的熱心支援下,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於破土重修,並於日前完工透過驗收。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復,修復後的東觀西臺基本上保持原有面貌,仍為四進五開間木構古建築,總面積1180平方米。在修復過程中,有關部門曾在吳氏大宗祠舊址上發現一口元代古井,並發現若干文物。
吳龍徵:明·萬曆十一年癸未(1583年)進士、 翰林庶吉士、監察御史,因其官任東觀侍讀、西臺御史,故稱“東觀西臺”,明、清沿襲為地名。清代狀元吳魯亦居此。
晉代衣冠南渡,中原吳氏南來散居晉江一帶很多,支脈繁多(據現在初步調查散居泉州境內吳氏人口達30多萬人)。
清·光緒年間,泉州各地吳氏宗親共議興建府級合族吳氏大宗祠,吳龍徵的九世孫吳朝詮慨然將“東觀西臺”第宅前三進獻出,留後一進自居。於是族人在1890年4月開始改建,由於清末民不聊生,籌建工作進展緩慢,歷時5年。
當建至第4年,晉江錢頭村人吳魯(字肅堂)以光緒庚寅一甲一名進士殿選狀元,為閩南吳姓千百年來所未有,族人額手稱慶,遂加速完成宗祠建築,並於祠前豎起狀元旗杆。
由於吳魯從翰林院修撰,典試陝西,後又督安徽學政,稽延5年,至1895年才衣錦還鄉,於是狀元大會族親,並在大宗祠舉行春祭典禮。而後吳狀元親自為大宗祠撰書《溫陵合族吳氏祠堂記》,經刊刻後與原有由西埔村清光緒乙丑恩科舉人吳拱震所作《溫陵吳氏大祠堂記》、進士吳增作文吳拱震書寫的《東觀西臺族史和吳氏大宗祠》三碑並立於大宗祠內。
宗祠正廳有一匾額《狀元宰相》係為南宋·狀元吳潛所立。吳潛以四子分四溪後裔散居南安、晉江一帶。吳潛是南宋大詞人,著有《履齋集》等。卒後墓葬在南安境內,由此吳氏大宗祠為其立匾紀念。
-
6 # 傑280080713
閩南宗祠比較宗嚴,不讓外人進入。以前牌位需要族人評定,歷史要清白,不能犯罪,教育好子女的人才能進宗祠。有汙點不能進。因為這樣,才會引起族內,衝突,械鬥。現在只要想進,有錢就能進不象以前嚴格。祭祀,祠堂不能亂祭,要在特定日子。一般在自己的祖廳祭拜祖先。|
回覆列表
閩南人,是國內在祖先崇拜方面表現的最為虔誠的民系之一,幾乎每一個村落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每逢元宵、清明、冬至、春節等節日都有規模不等的祭祀活動。作為一個宗族的核心,宗祠必然是當地村落和姓氏民居中最為豪華靚麗的建築,其富麗堂皇的程度簡直可以用窮盡奢侈予以描述,而每一位宗族子弟在衣錦還鄉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為宗祠貢獻自己一份心意,或力量或金錢。
圭海君走過一些地方,也看過不少各地宗祠的攝影作品,在印象中,能令我久久不敢忘懷、且記憶猶新的宗祠,她不在泉州,也不在漳州和廈門,更不是國內的臺灣、潮汕,而是千里之隔的南海彼岸,馬來西亞。她位於馬來西亞印度洋側,馬六甲海峽的北面,檳榔嶼,也稱檳城,是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之一。
她就是龍山堂邱公司,雖稱公司,但卻不是企業,而是宗祠的閩南語音譯用詞。
龍山堂,其實便是邱氏宗祠,也兼具廟宇功能,主祀謝安。宗祠的建立者及受眾,曾經是檳城的第一大姓邱氏,位列檳城福建籍五大姓之首,全部來自閩南,即今天的廈門海滄新陽街道的新垵村,是大陸單一村落姓氏的南洋聚集地。新垵邱氏算是中國地方誌中記載的最早移民南洋的閩南沿海姓氏群體之一,最早在嘉靖年間便有人移民汶萊國,之後多移民菲律賓和沙撈越。
大概從乾隆年間開始,邱氏中的一部分開始遷往檳城開墾,並隨著英華人的到來而開始壯大並演變成當地第一大姓,而今日我們看到的世界非遺建築龍山堂,大概是從1835年開始建設的,現在已形成規模宏大的宗祠系列建築,是整個東南亞地區最富麗堂皇的中國式建築群。龍山堂的雄偉壯麗,圭海君從網上尋找了一些圖片,供大家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