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晗晗聊保險
-
2 # 使用者名稱道法自然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印同為文明古國,在幾千年來中國和印度再經濟上彼此都有過接近或者領先對方。印度人在商業上的天賦與生俱來。印度在軟體IT產業領域的才華世界聞名。印度人口年輕化,人口第二大國,市場開放私企為主,外部壓力要比中國小得多,這些都是印度的優勢。政治再莫迪的帶領下逐漸趨於穩定。印度人嚐到了經濟發展帶來的甜頭更加珍惜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短期的波動不會影響長期的告訴增長,就像二十年前的中國,印度比二十年前的中國外部環境更好。基礎設施落後這給印度利用基礎建設推動經濟增長多一條選擇。又加上莫迪的領導相信印度會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
3 # 錦繡中源
確實,根據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印度經濟增速僅為5.8%,連續跌破7%、6%兩道關口,已經低於中國一季度6.4%的增速。近年來印度經濟年均增速能夠達到7%以上,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當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如今跌破6%,是否意味著印度經濟高速增長就此終結?小編認為未必。
印度經濟發展其實不穩定,容易大起大落,前兩年曾因廢鈔令的影響,2017年印度的經濟增速也只有6%高一點,重新被我們國家反超,但之後它還是回升了,印度經濟高速增長能夠走的多遠?確實是一個難以預料的一個問題。
當然也不可否認,印度的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以它的體量,未來還有可能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前三大經濟體。
中國和印度近幾年高速發展的經濟讓世界的目光重新回到了亞洲, 國際社會出現了一股“中印比較熱”, 但是一樣的高速發展的背後,確有著兩 種不同的發展模式。中國和印度在經濟結構上形成鮮明對比,中國以製造業為核心,印度靠服務業帶動。中國與印度的經濟發展潛力比較主要體現在 GDP、 人均 GDP、 貿易總量和 FDI 等方面,進而對中國和印度經濟進行了全面比較。但印度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其問題所在, 如種姓制度、宗教、私有制都會限制其高速的發展和增長。1.1 GDP 及人均 GDP 方面以IMF 公佈預測世界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11年),印度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系。若以美元為貨幣單位的GDP 計算(2011年估計為1.676萬億美元),印度是世界第十一大經濟體,到2050年印度將成為僅次於中國、美國之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主要經濟體中,印度的經濟增長名列第二,僅次於中國。印度人口龐大,人口可能在2020~2030年間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不過其人均收入(2011年估計數字)僅為$3,694美元(以PPP 計算)或$1389美元(名義人均收入)。在 GDP 方面,中國的增長速度長期保持在 7%以上,但自從 90 年代後期, 增長速度已經放緩;印度1992年至1996年實現經濟年均增長6.2%。“九五”計劃(1997年至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5.5%。1999年起實行第二階段經濟改革。2001年,出臺“十五”計劃(2002年至2007年),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十五”計劃期間,GDP 分別增長3.8%、8.5%、7.5%、9.4%、9.6%,年均增長7.8%,高於“九五”計劃的5.5%。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國民收入、財政收支狀況和基礎設施建設均有改善。但農業增長緩慢,通膨壓力加大。2008至2009財年經濟增幅從此前高於9%的增速下滑到6.7%。2010至2011財年(截至2011年3月31日)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5%。在增長速度的永續性問題上,很多人都認為印度可以像中國一樣,保持長時間的高速增長。與 中國相比,印度有優勢也有劣勢。印度的 IT 產業非常發達,並且對國民經濟的 增長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金融系統和制度基礎都比較穩健,這是優勢。劣勢 是印度的農業受季風的影響很大,而農業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發展的不確 定性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印度整個經濟的發展。在人均 GDP 方面,中國要優於印度,中國是在 900-1000 美元左右,印度在 600-700 左右。高盛有調查報告預測:“從2007~2020 年間, 印度人民的GDP 將會翻倍”, 且在2043 年經濟成長將會超越美國. 儘管有如此高的成長速度, 但該報告仍指出,如果達到預期的成長率, 未來數十年印度仍會維持低收入, 但可以做為“世界經濟的動力”而存在.1.2 在貿易和 FDI 方面據印度商工部發布的資料,2010 年印度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 5392.2 億美元,較上年增長 27.7% 。其中,出口 2142.6 億美元,增長 29.9%; 進口 3249.7 億美元, 增長 26.3%; 貿易逆差 1107.1 億美元, 增加 20.0%。 與金融危機爆發前的 2008 年曆史峰值相比,2010 年印度進出口總值增長 4.5%, 其中出口增長 10.0%,進口增長 1.2%,逆差減小 12.3%。主要出口商品為:製成品主要包括紡織品、珠寶、機械產品、化工產品、皮革、手工藝品等;初級產品主要包括農產品和礦產品;石油類產品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產品等。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產品,電子產品,金銀,機械,化工產品。美國是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貿易伙伴包括德國、阿聯酋、沙特、新加坡、英國、瑞士、法國、伊朗、日本、香港等。 據中國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釋出的初步資料,2010 年中國貨物貿 易進出口總值為 29727.6 億美元,較上年增長 34.7%。其中,出口 15779.3 億美 元,增長 31.3%;進口 13948.3 億美元,增長 38.7%;貿易順差 1831.0 億美元, 減少 6.4%。與金融危機爆發前的 2008 年曆史峰值相比,2010 年中國進出口總值 增長 16.0%,其中出口增長 10.3%,進口增長 23.2%,順差減少 38.6%。 2010 年,印度進出口總值相當於中國的 18.1%,比 2009 年下降 1.0 個百分 點,比 2008 年下降 2.0 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值相當於中國的 13.6%,比 2009 年下降 0.1 個百分點,與 2008 年持平;進口總值相當於中國的 23.3%,比 2009 年下降 2.3 個百分點,比 2008 年下降 5.0 個百分點。 因此可知,在貿易和 FDI 方面,中國有更大的優勢。2.2 經濟發展模式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工手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印度憑藉資訊科技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援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製造業、製藥、生物科技、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十分龐大。從英國獨立後,印度奉行社會主義的經濟路線,嚴格限制私營公司、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不過,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減少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控制。縱然面對政治爭議,印度政府逐步將公營機構私營化以及開放部分行業予私營和外資參與。印度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到基本自給,工業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發展迅速,佔GDP 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印度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在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電子技術等高科技領域都已達到較高水平。中國當年透過引進外資,建立強大的、能給為數 眾多的農業人口提供工作的工業部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粗放式增長。 因此,中國正處於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程序中,工業在 GDP 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而印度則相反,它重視的是服務業。印度的服務行業在 GDP 佔 50%以上,而工業 和農業則分別只佔 26%和 22.8%。另外印度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中央和地方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地方兩級債務累積佔GDP 的80%。2.3 對外經濟戰略在對外貿易政策上,由於印度長期實行保護國內市場的內向型進口替代經濟發展戰略,對國內市場實行高度保護, 導致印度進出口貿易發展緩慢,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狀態,外貿對國內生產總值的 貢獻率也很低, 最終影響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 中國則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以來, 就致力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在東南沿海實行了外向型經濟。 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的貿易額與 GDP 之增長 70%以上。 而印度的貿易額與 GDP 之比只增長 23%。 此外,在吸引外資方面,與印度相比,中國在股權、投資領域、稅收等方面 政策優惠得多。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對要大一些。印度由於民族、教派 矛盾複雜、非政府組織影響大,制約了政府的利用外資政策,而現在,印度政府 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資的力度。另外世界銀行提供的報告中,有二份報告,極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銀行專家在2010-4月17日公佈的關於印度經濟狀況的報告中指出,印度經濟增長是符合窮人的利益的經濟增長。第二份是世界銀行專家12月1日宣佈的分析報告:在2001年至2003年間,中國經濟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長,但13億人口中最貧窮的 10%人群實際收入卻下降了2.4%。第一份報告讓人震撼,是讓人們知道,有一種經濟增長,叫“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什麼叫“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這好像是個新名詞.下面為大家解釋印度的經濟增長,開始於2001年。從2001年至2006年,年均增長速度約7%,經濟總量增加了70%。然而,印度的工資和人均收支卻增加了 500%,扣除通脹後,人均收入實際的增長,超過了300%。八年間,印度的人均實際工資和人均實際收入的增長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長速度,高出二倍。印度的老百姓,實實在在地分享了經濟增長的成果。當下,印度人平均月工資25112盧比,約合人民幣3650元。其中孟買和班加羅爾人均工資最高,目前人均約4.6萬盧比,摺合人民幣6700元;與中國接壤的東北部首都地區最低,月均工資在22000至 28000盧比(人民幣3200至3360元)之間。實際工資增長大大超過GDP的增長速度,只是印度人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印度聯邦和各聯邦主體、地方政府,將三分之一的財政支出,用於教育、醫療、救濟等社會領域的。從而建立和維持了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讓退休、失業、兒童、學生等等弱勢人群,也紮紮實實地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所以,如果現在的華人還用那種老眼光認識印度,肯定會大吃一驚。印度,因為報道管制,華人對其近年來的發展並不清楚,還是停留在那種“落後,殖民時代”的原始印象。我想,如果用此文中的資料來比較的話,可以看出中國和印度的巨大差異,而且這種差異會越來越大。印度的人口世界第二。國土面積比中國小。隨著經濟增長,印度各地每一個季度都調整“人均最低生活標準”,也就是“貧困線”。最低生活標準每一季度由印度各聯邦主體制定,用於評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為制定補助金、補償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項。印度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標準為月11000盧比(折人民幣每月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費確定為每人每月448元,僅為印度最低生活費標的 26%),有勞動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標準為 12000盧比,退休人員8000盧比,兒童是10000盧比。與中國西藏接壤的阿魯納恰爾邦邊疆區,今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低生活費標準定為月9300盧比(折人民幣每月1450元),與之接壤的雲南省昆明市市現行居民,最低生活費保障標準是1997年制訂的,市區每人每月200元,曲靖市、保山市、大理縣和普洱縣為117元,有勞動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費指數為10800盧比,退休人員8800盧比,兒童9700盧比。由於“貧困線”的標準特別高,全印度平均計算,相當於人均GDP的40%,而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最大一塊,就用在醫療、教育、補貼、救濟等社會保障體系上。以孟買市 2007年預算兒童補貼專案為例,全市明年財政預算,用於有子女家庭社會支援款項總額750億盧布(108億人民幣),生育二胎及更多孩子的家庭所獲一次性補助金額將增加4倍,從5000至1.6萬盧比不等;每個兒童的月津貼數額將增加1至1.5倍;多子女家庭的年度校服補貼從1000盧比增至7000盧比;因在家照顧3歲以下殘障兒童,而不能外出工作的父母將獲得每月7500盧比(1300人民幣);撫養三歲以下兒童的大學生家庭,每月的食品補貼將增加兩倍,從550盧布增至1650盧比;為預防社會孤兒出現及發展家庭教育方式,發放給監護人用於撫養被監護人的資金數額,將從4500盧布提高到8000盧比。(注:最新匯率10盧比=1.453 人民幣)可以這樣說,今日的印度,“貧窮”是相對的,從絕對意義上,已經沒有窮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