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肇英

    中、晚唐時藩鎮產生“驕兵”問題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在於“藩鎮軍隊的地方化”。

    隨著各個藩鎮開始相對穩定的長期存在下來,各個藩鎮的軍隊自然也就開始漸次“地方化”起來了——當地人成為了藩鎮軍隊的軍事核心,以及主要的兵士來源。兵士和中、下級軍官之中,因此大量充斥著終身在籍(軍籍),甚至父子、兄弟相襲的例子。他們所形成的勢力,即所謂“地方武人集團”,“盤根錯節”於許多藩鎮,在一部分藩鎮甚至掌握了地方上的實權。而既已形成“集團”,那麼他們必然也就會擁有一些共同的經濟訴求與政治訴求了。

    題主所說的“藩鎮兵士們動輒發生騷亂與譁變”,正是這些訴求的一種體現。

    或者為了謀求額外的、更多的賞賜【1】;或者只是為了從節度使那裡爭取被剋扣的、本屬於自己的衣糧軍餉【2】——總之,為了維護自身(合法或非合法)的利益,騷動、譁變、叛亂,以至圍攻幕府、逐殺將帥,便成了“藩鎮驕兵”們常用的手段了。

    注2:藩鎮兵士作為僱傭兵,其僱傭待遇,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不同藩鎮,有著很大的區別。

    “藩鎮驕兵”們作為不事生產的寄生階層,在他們本職工作上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恐怕亦是有限的。何況,他們的存在往往會在攪亂地方軍、政秩序的同時,進一步(甚至大大地)增加地方財政負擔【3】。故而在朝廷,以及多數藩鎮節帥們看來,當然是應該解決的問題。不過,在部分藩鎮“鐵打計程車兵,流水的將帥”的情況下,既有心、又有力去解決“驕兵”問題的節度使,著實不多。於是,“藩鎮驕兵”問題也就長期存在了下去……

    注3:最終承受這些負擔的,必然是各地的百姓——這不僅會造成百姓的日益貧困,亦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 2 # 攀登的岩羊

    是因為唐玄宗,揚貴妃崇寵安祿山,使安祿山做大,造成安史之亂,使皇權落空,各方節度使各自為戰,逐步成為一方勢力,在藉助外族平叛,使國內更加混亂,各蕃鎮不聽皇命,自封自賞,都成為自己地盤的土皇帝,父死兒繼,鞏固自己權威,皇帝也無能為力,只能聽之認之,最後加劇了唐朝毀滅。

  • 3 # 半俠

    我覺得就是中央的權威性削弱,地方軍隊的自主化。

    唐朝能有那麼大的面積,國力空前強盛,靠的就是軍隊自主化,畢竟國土那麼大,又不像現在有電話,一個電話就知道當地發生了什麼,可能當地發生叛亂,幾個月後中央才知道,然後派遣軍力鎮壓,幾個月千里迢迢才走到,拋開千里奔襲人困馬乏不利因素,當初的叛亂誰知道發展到多大了,鎮壓軍力還夠不夠?所以,中央排軍不現實,只有當地養軍,養軍要糧草吧,要錢吧,誰給?只有當地供養咯,這樣軍隊就有了軍權,財權,這就是節度使。唐朝前期靠著這樣得制度,拓地萬里。曾經就有個例子,唐朝的宿敵吐蕃內亂,一個唐人振臂一呼,自己帶著一群熱血分子重新打下河西走廊,然後上報朝廷,朝廷封官,接受地盤。就這樣,朝廷沒出一分錢,就收回了吐蕃佔據多年的河西地帶。那個唐人封官蔭子,朝廷得土地,雙方都豈不是美滋滋。所以這樣的制度才有了唐朝強大。

    但是這是一柄雙刃劍,所以有了安祿山這種野心家,當實力超過或者與中央持平時,他就會叛亂,唐朝中央為了平叛,就會督促其他節度使平叛,就要給他們好處,叛亂是平了,但是各個節度使尾大不掉的時態行成,然後這就是個死迴圈。直到滅亡。

  • 4 # 在野武將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造成驕兵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然而很多學者都沒有注意到。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概括來講就是:

    舉個例子,張三和李四都生活在中晚唐的魏博,這裡是唐代著名的藩鎮。他們兩個人,家裡世世代代是鄰居,從小一起玩耍。後來,因緣際會,張三一家都成為了魏博藩鎮計程車兵,張三的爸爸、哥哥到他,都是職業士兵。李四則繼續在村裡,他的爸爸、哥哥和他一起努力種地,家裡的女人採桑織布。

    本來,張三的軍餉不多,一家勉強能吃飽,有衣穿;李四的收成也一般,一家勉強能吃飽,有衣穿。

    但後來,農業技術進步了,有了新的稻種,有了新的農具等等,李四一家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他們可以養雞吃肉了,也有了綾羅綢緞可以穿。然而,張三的軍餉還是沒有變化,一家人勉強吃飽,沒有肉,沒有綾羅綢緞。那張三就要不高興了:憑什麼李四在家種地,都有肉吃?我出生入死當個兵,反而生活水平還不如了呢?張三就會要求漲軍餉,提高待遇。

    平常,士兵可能就會提出這樣的要求,但史料中我們很難看到,藩鎮好好的,為什麼要漲他們的工資?增加自己的開支?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訴求,往往就是集體抗命,甚至直接兵變,殺死節度使,另立新帥。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沒有自己的工會,本來又都是粗人。談一談,談崩了就動手。總之,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待遇。

    過去,很多人會講,這些人就是很貪婪了。手裡有了武器以後,就想要更多。這固然不錯。但是,就像《老子》說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人心不是自然而然亂的,而是看到社會在發展,從事別的行業的人,越賺越多了,自己當了兵,反而待遇不如了。所以,士兵譁變的問題,到了宋代還是很常見,因為人均生活水平在提高。他們不爭取,軍餉就不會漲。

  • 5 # 歷史哨聲

    為什麼有安史之亂?唐朝藩鎮割據時期為什麼出現驕兵問題?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隋唐時期開始的中國北方的胡化問題。

    對於隋煬帝,很少人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和周邊地區派去最多使者的皇帝,連李世民都不如。

    李淵太原起兵入關中路過的賈胡堡,研究表明,當時山西北部基本上已經是慄特人的定居地,那裡成為了慄特人釀造葡萄酒的區域。

    李世民擊敗突厥和鐵勒後,被推薦為天可汗,宣佈公平對待漢、突厥等各族,胡人更自由進入中原地帶。

    李隆基時為了抗衡關隴世家的勢力,採納李林甫的提拔立功的漢人庶族和胡人以對抗世家的政策。安史之亂的發生本身就是因為不滿不被提拔的河北胡人勢力起兵。安史之亂的平定,是朔方等西部胡人建立軍功。安史之亂的本質,不過是以西北胡人擊敗河北胡人。

    安史之亂後到黃巢起兵前的藩鎮割據主要分為四個型別:

    1、河朔割據型藩鎮,這些基本上都是按時之亂後的投降者,其根基是當地的胡化,主要是魏博、成德、盧龍三鎮,也是主要的動亂源頭;

    2、中原防遏型藩鎮,這些主要是在中原地區設立的以鎮壓叛亂為目的而存在的藩鎮。這些藩鎮既是平定叛亂的主要力量,也是亂兵發生之地;

    3、邊疆防禦型藩鎮,這些藩鎮主要是在西北和西南的邊疆;

    4、東南財源型藩鎮,這些藩鎮主要是在東南地區,特點是兵力寡弱和財富豐厚。

    除了河朔等藩鎮是割據型藩鎮之外,其他的中原防遏型、邊疆防禦型、東南財源型藩鎮都不是割據型藩鎮。也就是說,所謂唐朝藩鎮割據,真正割據的地方,其實就是安祿山所管轄的地區和擊敗安祿山的朔方地區。

  • 6 # 小格格爸比

    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皆為至理,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天下才會安定,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土地了,這大概也是中國農民對於土地的感情真摯的原因了。大亂必有大治,唐朝給老百姓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社會局面,百姓安居樂業,然而好景不長,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百姓流離失所,淪為流民,或成為地主階級的附庸或軍隊服役,說到這,唐朝得以強盛立國的府兵制已經名存實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

    募兵是需要花大把的錢的,不然誰會跟著你過著刀頭舔血的日子,中央政府財政也是連年赤字,也就預設各地藩鎮自行籌集錢糧,權力的牢籠打開了,一頭猛虎出世了。地方軍有錢有糧有人,中央軍則是無錢無糧無人,局面顛倒過來了,強枝若干,聽調不聽宣也就經常發生了。同樣在地方軍派系中,也是山頭林立,城頭不斷變換大王旗。

    誰的軍隊多,誰的拳頭大,誰就可以左右朝政,地方軍作為一支不容忽視的朝局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中央政府想要平叛,就要引進一支地方軍(東漢末年的董卓西涼兵進京一個道理),其實這無異於引狼入室,久而久之就會尾大不掉,若想除去這支力量就要再引進一支新的力量,這就陷入了一個死迴圈:拉攏—打壓—拉攏。一支軍隊的興盛,意味著可以攫取更多的資源,士兵也因此有更多的獲利,士氣也會高昂,也就是驕兵的根源所在,更多生產資料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驕兵。

  • 7 # 南頭松樹

    唐朝中後期的驕兵悍將問題確實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有趣現象,這一現象綿延時間之長,也是歷代所未有。唉,先不說悍將,光是驕兵的問題,各路節度使也是有苦難言,我覺得這一現象有它特定的歷史環境和體制因素所造成的,當然,特定的人為因素也參與其中。不過,隨著整個國家體制的衰弱,崩潰,最後這種現象必然也會減弱乃至不存。

  • 8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筆者既然就任魏博鎮節度使,就以魏博鎮來作為唐朝後期“驕兵”的典範好了。

    首先要說明的是的,魏博鎮這個藩鎮的由來。安祿山死後,安祿山手下的大將田承嗣割據河北的魏博等地,形成了魏博鎮。駐守魏博等地的軍隊就是安史的叛軍。

    在最開始的時候,魏博鎮也未必就是驕兵的存在。當田承嗣和中央政府撕破臉的時候,政府的圍剿大軍是有可能一鼓作氣滅掉魏博的。但是,因為當時發生的各種原因,讓田承嗣逃出生天。然而,就本節度使看來,唐朝皇帝才是讓魏博“驕兵”產生的一類人。

    在軍事行動失敗後,唐朝皇帝赦免了田承嗣等人的罪行。希望藉此安撫和控制魏博鎮。之後,田承嗣去世,藩鎮的繼承人是田承嗣的侄子田悅。在田悅上臺後,應該來說,朝廷是可以控制魏博鎮的,朝廷派來的人,裁掉了魏博鎮中的被認為多餘的四萬軍隊。這些軍人在脫下軍裝的那一刻,不是喜極而泣,而是放聲大哭。

    這些軍人在心理認為自己是職業軍人,要當一輩子的兵。就像現在一些軍人離開部隊會哭一樣。那些士兵知道自己要告別營房後,痛哭流涕。這時候,田悅出來圓場了。他說軍人們一旦離開軍營,就沒有辦法謀生,他也不忍心。田悅後來自出家財 ,(其實是拿了田承嗣的遺產才對)。讓這些軍人各回營房。自此,這些軍人或者說藩鎮開始怨恨朝廷了。以至於後來中央政府的大軍準備消滅田悅的時候,那些被裁掉的軍人挺身而出,幫助田悅守城。打退了唐軍的進攻,之後唐朝又赦免藩鎮的罪責。

    這還不算“驕兵”的由來。田悅後來田承嗣的兒子殺死。田承嗣的子孫繼承了魏博鎮節度使的位子。但是這些繼承人不少縱情聲色,驕奢淫逸。在壯年去世的也不少。去世後,留下不會講話的兒子當節度使的事情也有。

    而這時候,藩鎮計程車兵也是類似的情況,父子相承,婚姻聯絡,甚至可能是左鄰右舍都是魏博鎮的鎮兵。或者該叫牙(衙)兵了。後來節度使自己招募計程車兵,被稱為牙兵也是可以的。田承嗣和田悅開啟了牙兵亂政的歷史。以至於後來有人說到唐末的牙兵牙將。“那些傢伙在孃胎裡就是牙兵了”。

    當魏博鎮計程車兵和將領們發現新節度使是個小孩子的時候,認為自己處境不妙,就殺了控制小孩子的男保姆蔣士則一夥人。然後到田承嗣另一個侄子田弘正家門口,希望他來做節度使。田弘正希望歸屬朝廷,魏博鎮計程車兵們也同意了。而後來事實表明,這個事情的後果影響極大。在魏博鎮又一次“歸順”朝廷後。皇帝沒有過多追究那些牙兵牙將的責任,以至於在田弘正離開後,魏博鎮又殺了現任節度使。

    這可以說是開啟了藩鎮驕兵的歷史,或者說,又是一個“驕兵”的例子。此前,淮西鎮士兵驅逐了主將李忠臣。由李忠臣的侄子李希烈當節度使。更早的時候,平盧鎮計程車兵殺掉節度使,士兵們推舉侯希逸為平盧鎮的最高長官。還是淮西,李希烈在造反反唐的時候,被大將陳仙奇毒死,不久,陳仙奇又被淮西將領吳少誠殺死。

    但像魏博鎮做的那麼絕的是不多見的。後來在唐朝即將滅亡的時候,控制魏博鎮的羅紹威這個節度使也是父死子繼。可是羅紹威知道魏博鎮的歷史傳統,魏博鎮真主的主人是那些數不清名字的牙兵牙將。他害怕自己被那些兵將殺掉,就引朱溫入魏博,朱溫大殺魏博牙兵,離開魏博後的朱溫建立了後梁政權。

    但是朱溫做夢也沒想到的是,他死後,後梁繼承人認為魏博的實力太強,應該將魏博鎮一分為二來管理。應該來說,這個建議是正確可行的。但這下開啟了後梁滅亡倒計時了。當聽說要把魏博鎮一分為二的時候,魏博鎮計程車兵和他們的家人嚎啕大哭。

    魏博鎮計程車兵有那樣的話,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城裡,現在是要我們骨肉分離。不如造反!魏博鎮造反後,投降到了後唐皇帝李存勖的麾下。拿到河北土地的李存勖,在公元923年,滅掉了後梁王國。

    史官對這種現象有那麼一個形容,如果藩鎮勢力強大,就會違抗朝廷的命令,如果士兵們驕橫,就會趕走,甚至殺掉藩鎮的將領。

    也就是說,在藩鎮內部正好是那麼一個怪圈,藩鎮將領用軍隊來和朝廷對峙。在唐朝權威沒有下降太多的時候,一旦士兵們發現自己的頂頭上司對自己不好的時候,為了投靠朝廷,就會殺掉將領邀功請賞。或者是造成既成事實,讓朝廷無法追究責任。這才是“驕兵”存在達一百多年的原因。

  • 9 # 肇英

    中、晚唐時藩鎮產生“驕兵”問題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在於“藩鎮軍隊的地方化”。

    隨著各個藩鎮開始相對穩定的長期存在下來,各個藩鎮的軍隊自然也就開始漸次“地方化”起來了——當地人成為了藩鎮軍隊的軍事核心,以及主要的兵士來源。兵士和中、下級軍官之中,因此大量充斥著終身在籍(軍籍),甚至父子、兄弟相襲的例子。他們所形成的勢力,即所謂“地方武人集團”,“盤根錯節”於許多藩鎮,在一部分藩鎮甚至掌握了地方上的實權。而既已形成“集團”,那麼他們必然也就會擁有一些共同的經濟訴求與政治訴求了。

    題主所說的“藩鎮兵士們動輒發生騷亂與譁變”,正是這些訴求的一種體現。

    或者為了謀求額外的、更多的賞賜【1】;或者只是為了從節度使那裡爭取被剋扣的、本屬於自己的衣糧軍餉【2】——總之,為了維護自身(合法或非合法)的利益,騷動、譁變、叛亂,以至圍攻幕府、逐殺將帥,便成了“藩鎮驕兵”們常用的手段了。

    注2:藩鎮兵士作為僱傭兵,其僱傭待遇,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不同藩鎮,有著很大的區別。

    “藩鎮驕兵”們作為不事生產的寄生階層,在他們本職工作上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恐怕亦是有限的。何況,他們的存在往往會在攪亂地方軍、政秩序的同時,進一步(甚至大大地)增加地方財政負擔【3】。故而在朝廷,以及多數藩鎮節帥們看來,當然是應該解決的問題。不過,在部分藩鎮“鐵打計程車兵,流水的將帥”的情況下,既有心、又有力去解決“驕兵”問題的節度使,著實不多。於是,“藩鎮驕兵”問題也就長期存在了下去……

    注3:最終承受這些負擔的,必然是各地的百姓——這不僅會造成百姓的日益貧困,亦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 10 # 攀登的岩羊

    是因為唐玄宗,揚貴妃崇寵安祿山,使安祿山做大,造成安史之亂,使皇權落空,各方節度使各自為戰,逐步成為一方勢力,在藉助外族平叛,使國內更加混亂,各蕃鎮不聽皇命,自封自賞,都成為自己地盤的土皇帝,父死兒繼,鞏固自己權威,皇帝也無能為力,只能聽之認之,最後加劇了唐朝毀滅。

  • 11 # 半俠

    我覺得就是中央的權威性削弱,地方軍隊的自主化。

    唐朝能有那麼大的面積,國力空前強盛,靠的就是軍隊自主化,畢竟國土那麼大,又不像現在有電話,一個電話就知道當地發生了什麼,可能當地發生叛亂,幾個月後中央才知道,然後派遣軍力鎮壓,幾個月千里迢迢才走到,拋開千里奔襲人困馬乏不利因素,當初的叛亂誰知道發展到多大了,鎮壓軍力還夠不夠?所以,中央排軍不現實,只有當地養軍,養軍要糧草吧,要錢吧,誰給?只有當地供養咯,這樣軍隊就有了軍權,財權,這就是節度使。唐朝前期靠著這樣得制度,拓地萬里。曾經就有個例子,唐朝的宿敵吐蕃內亂,一個唐人振臂一呼,自己帶著一群熱血分子重新打下河西走廊,然後上報朝廷,朝廷封官,接受地盤。就這樣,朝廷沒出一分錢,就收回了吐蕃佔據多年的河西地帶。那個唐人封官蔭子,朝廷得土地,雙方都豈不是美滋滋。所以這樣的制度才有了唐朝強大。

    但是這是一柄雙刃劍,所以有了安祿山這種野心家,當實力超過或者與中央持平時,他就會叛亂,唐朝中央為了平叛,就會督促其他節度使平叛,就要給他們好處,叛亂是平了,但是各個節度使尾大不掉的時態行成,然後這就是個死迴圈。直到滅亡。

  • 12 # 在野武將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造成驕兵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然而很多學者都沒有注意到。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概括來講就是:

    舉個例子,張三和李四都生活在中晚唐的魏博,這裡是唐代著名的藩鎮。他們兩個人,家裡世世代代是鄰居,從小一起玩耍。後來,因緣際會,張三一家都成為了魏博藩鎮計程車兵,張三的爸爸、哥哥到他,都是職業士兵。李四則繼續在村裡,他的爸爸、哥哥和他一起努力種地,家裡的女人採桑織布。

    本來,張三的軍餉不多,一家勉強能吃飽,有衣穿;李四的收成也一般,一家勉強能吃飽,有衣穿。

    但後來,農業技術進步了,有了新的稻種,有了新的農具等等,李四一家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他們可以養雞吃肉了,也有了綾羅綢緞可以穿。然而,張三的軍餉還是沒有變化,一家人勉強吃飽,沒有肉,沒有綾羅綢緞。那張三就要不高興了:憑什麼李四在家種地,都有肉吃?我出生入死當個兵,反而生活水平還不如了呢?張三就會要求漲軍餉,提高待遇。

    平常,士兵可能就會提出這樣的要求,但史料中我們很難看到,藩鎮好好的,為什麼要漲他們的工資?增加自己的開支?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訴求,往往就是集體抗命,甚至直接兵變,殺死節度使,另立新帥。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沒有自己的工會,本來又都是粗人。談一談,談崩了就動手。總之,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待遇。

    過去,很多人會講,這些人就是很貪婪了。手裡有了武器以後,就想要更多。這固然不錯。但是,就像《老子》說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人心不是自然而然亂的,而是看到社會在發展,從事別的行業的人,越賺越多了,自己當了兵,反而待遇不如了。所以,士兵譁變的問題,到了宋代還是很常見,因為人均生活水平在提高。他們不爭取,軍餉就不會漲。

  • 13 # 歷史哨聲

    為什麼有安史之亂?唐朝藩鎮割據時期為什麼出現驕兵問題?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隋唐時期開始的中國北方的胡化問題。

    對於隋煬帝,很少人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和周邊地區派去最多使者的皇帝,連李世民都不如。

    李淵太原起兵入關中路過的賈胡堡,研究表明,當時山西北部基本上已經是慄特人的定居地,那裡成為了慄特人釀造葡萄酒的區域。

    李世民擊敗突厥和鐵勒後,被推薦為天可汗,宣佈公平對待漢、突厥等各族,胡人更自由進入中原地帶。

    李隆基時為了抗衡關隴世家的勢力,採納李林甫的提拔立功的漢人庶族和胡人以對抗世家的政策。安史之亂的發生本身就是因為不滿不被提拔的河北胡人勢力起兵。安史之亂的平定,是朔方等西部胡人建立軍功。安史之亂的本質,不過是以西北胡人擊敗河北胡人。

    安史之亂後到黃巢起兵前的藩鎮割據主要分為四個型別:

    1、河朔割據型藩鎮,這些基本上都是按時之亂後的投降者,其根基是當地的胡化,主要是魏博、成德、盧龍三鎮,也是主要的動亂源頭;

    2、中原防遏型藩鎮,這些主要是在中原地區設立的以鎮壓叛亂為目的而存在的藩鎮。這些藩鎮既是平定叛亂的主要力量,也是亂兵發生之地;

    3、邊疆防禦型藩鎮,這些藩鎮主要是在西北和西南的邊疆;

    4、東南財源型藩鎮,這些藩鎮主要是在東南地區,特點是兵力寡弱和財富豐厚。

    除了河朔等藩鎮是割據型藩鎮之外,其他的中原防遏型、邊疆防禦型、東南財源型藩鎮都不是割據型藩鎮。也就是說,所謂唐朝藩鎮割據,真正割據的地方,其實就是安祿山所管轄的地區和擊敗安祿山的朔方地區。

  • 14 # 小格格爸比

    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皆為至理,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天下才會安定,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土地了,這大概也是中國農民對於土地的感情真摯的原因了。大亂必有大治,唐朝給老百姓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社會局面,百姓安居樂業,然而好景不長,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百姓流離失所,淪為流民,或成為地主階級的附庸或軍隊服役,說到這,唐朝得以強盛立國的府兵制已經名存實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

    募兵是需要花大把的錢的,不然誰會跟著你過著刀頭舔血的日子,中央政府財政也是連年赤字,也就預設各地藩鎮自行籌集錢糧,權力的牢籠打開了,一頭猛虎出世了。地方軍有錢有糧有人,中央軍則是無錢無糧無人,局面顛倒過來了,強枝若干,聽調不聽宣也就經常發生了。同樣在地方軍派系中,也是山頭林立,城頭不斷變換大王旗。

    誰的軍隊多,誰的拳頭大,誰就可以左右朝政,地方軍作為一支不容忽視的朝局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中央政府想要平叛,就要引進一支地方軍(東漢末年的董卓西涼兵進京一個道理),其實這無異於引狼入室,久而久之就會尾大不掉,若想除去這支力量就要再引進一支新的力量,這就陷入了一個死迴圈:拉攏—打壓—拉攏。一支軍隊的興盛,意味著可以攫取更多的資源,士兵也因此有更多的獲利,士氣也會高昂,也就是驕兵的根源所在,更多生產資料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驕兵。

  • 15 # 南頭松樹

    唐朝中後期的驕兵悍將問題確實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有趣現象,這一現象綿延時間之長,也是歷代所未有。唉,先不說悍將,光是驕兵的問題,各路節度使也是有苦難言,我覺得這一現象有它特定的歷史環境和體制因素所造成的,當然,特定的人為因素也參與其中。不過,隨著整個國家體制的衰弱,崩潰,最後這種現象必然也會減弱乃至不存。

  • 16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筆者既然就任魏博鎮節度使,就以魏博鎮來作為唐朝後期“驕兵”的典範好了。

    首先要說明的是的,魏博鎮這個藩鎮的由來。安祿山死後,安祿山手下的大將田承嗣割據河北的魏博等地,形成了魏博鎮。駐守魏博等地的軍隊就是安史的叛軍。

    在最開始的時候,魏博鎮也未必就是驕兵的存在。當田承嗣和中央政府撕破臉的時候,政府的圍剿大軍是有可能一鼓作氣滅掉魏博的。但是,因為當時發生的各種原因,讓田承嗣逃出生天。然而,就本節度使看來,唐朝皇帝才是讓魏博“驕兵”產生的一類人。

    在軍事行動失敗後,唐朝皇帝赦免了田承嗣等人的罪行。希望藉此安撫和控制魏博鎮。之後,田承嗣去世,藩鎮的繼承人是田承嗣的侄子田悅。在田悅上臺後,應該來說,朝廷是可以控制魏博鎮的,朝廷派來的人,裁掉了魏博鎮中的被認為多餘的四萬軍隊。這些軍人在脫下軍裝的那一刻,不是喜極而泣,而是放聲大哭。

    這些軍人在心理認為自己是職業軍人,要當一輩子的兵。就像現在一些軍人離開部隊會哭一樣。那些士兵知道自己要告別營房後,痛哭流涕。這時候,田悅出來圓場了。他說軍人們一旦離開軍營,就沒有辦法謀生,他也不忍心。田悅後來自出家財 ,(其實是拿了田承嗣的遺產才對)。讓這些軍人各回營房。自此,這些軍人或者說藩鎮開始怨恨朝廷了。以至於後來中央政府的大軍準備消滅田悅的時候,那些被裁掉的軍人挺身而出,幫助田悅守城。打退了唐軍的進攻,之後唐朝又赦免藩鎮的罪責。

    這還不算“驕兵”的由來。田悅後來田承嗣的兒子殺死。田承嗣的子孫繼承了魏博鎮節度使的位子。但是這些繼承人不少縱情聲色,驕奢淫逸。在壯年去世的也不少。去世後,留下不會講話的兒子當節度使的事情也有。

    而這時候,藩鎮計程車兵也是類似的情況,父子相承,婚姻聯絡,甚至可能是左鄰右舍都是魏博鎮的鎮兵。或者該叫牙(衙)兵了。後來節度使自己招募計程車兵,被稱為牙兵也是可以的。田承嗣和田悅開啟了牙兵亂政的歷史。以至於後來有人說到唐末的牙兵牙將。“那些傢伙在孃胎裡就是牙兵了”。

    當魏博鎮計程車兵和將領們發現新節度使是個小孩子的時候,認為自己處境不妙,就殺了控制小孩子的男保姆蔣士則一夥人。然後到田承嗣另一個侄子田弘正家門口,希望他來做節度使。田弘正希望歸屬朝廷,魏博鎮計程車兵們也同意了。而後來事實表明,這個事情的後果影響極大。在魏博鎮又一次“歸順”朝廷後。皇帝沒有過多追究那些牙兵牙將的責任,以至於在田弘正離開後,魏博鎮又殺了現任節度使。

    這可以說是開啟了藩鎮驕兵的歷史,或者說,又是一個“驕兵”的例子。此前,淮西鎮士兵驅逐了主將李忠臣。由李忠臣的侄子李希烈當節度使。更早的時候,平盧鎮計程車兵殺掉節度使,士兵們推舉侯希逸為平盧鎮的最高長官。還是淮西,李希烈在造反反唐的時候,被大將陳仙奇毒死,不久,陳仙奇又被淮西將領吳少誠殺死。

    但像魏博鎮做的那麼絕的是不多見的。後來在唐朝即將滅亡的時候,控制魏博鎮的羅紹威這個節度使也是父死子繼。可是羅紹威知道魏博鎮的歷史傳統,魏博鎮真主的主人是那些數不清名字的牙兵牙將。他害怕自己被那些兵將殺掉,就引朱溫入魏博,朱溫大殺魏博牙兵,離開魏博後的朱溫建立了後梁政權。

    但是朱溫做夢也沒想到的是,他死後,後梁繼承人認為魏博的實力太強,應該將魏博鎮一分為二來管理。應該來說,這個建議是正確可行的。但這下開啟了後梁滅亡倒計時了。當聽說要把魏博鎮一分為二的時候,魏博鎮計程車兵和他們的家人嚎啕大哭。

    魏博鎮計程車兵有那樣的話,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城裡,現在是要我們骨肉分離。不如造反!魏博鎮造反後,投降到了後唐皇帝李存勖的麾下。拿到河北土地的李存勖,在公元923年,滅掉了後梁王國。

    史官對這種現象有那麼一個形容,如果藩鎮勢力強大,就會違抗朝廷的命令,如果士兵們驕橫,就會趕走,甚至殺掉藩鎮的將領。

    也就是說,在藩鎮內部正好是那麼一個怪圈,藩鎮將領用軍隊來和朝廷對峙。在唐朝權威沒有下降太多的時候,一旦士兵們發現自己的頂頭上司對自己不好的時候,為了投靠朝廷,就會殺掉將領邀功請賞。或者是造成既成事實,讓朝廷無法追究責任。這才是“驕兵”存在達一百多年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猶太人沒有共同居住的土地,沒有軍隊都復國了。難道庫爾德人就不能獨立並建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