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燃燒的島群
-
2 # 雙馬尾班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包括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以及義大利王國。但是除了德國擁有工業化程度較高,充滿活力的農業和輕工業體系,其他國家都可以視為傳統的二流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像是民族戰爭
奧匈帝國雖強,但民族問題極大的限制了奧匈帝國的整體發展和工業化程序,義大利和奧斯曼帝國更不用說,一個背叛了同盟協議,另一個連沙俄的黑海艦隊都打不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還把德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對手美國拉入了同盟國的陣營當中。可以說,德國完全是一帶三坑。
德國表示:完全帶不動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擁有歐洲訓練最有素組織最為嚴密的軍隊,然而,這次最精銳的部隊卻要頻頻的幫助盟友救火,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幫助奧匈帝國在東線的防禦,還是在二戰中幫助義大利入侵希臘以及防守北非,德國可謂是為這幫小弟操碎了心,這甚至直接影響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程序。
德國和日本在利益上互不侵犯
而相對的,三個世界一流強國英國法國和蘇聯(沙俄)總是站在一起,美國也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加入了英國為首的陣營。德國不僅地理位置上受到了夾擊,總體實力也遠遠落後於美蘇英法。甚至是加上曾經的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義大利王國和日本,德國陣營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整體實力也不如美國一家,從根本上,還是德國的地理位置因素,假如德國有更好的地理位置,也不會在領土問題上與英法蘇之間產生矛盾,也不至於選擇弱小或者在地球另一端的國家加入自己的陣營。
-
3 # 海盜旗wyn
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戰敗國,給世界帶來了極大傷害,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德國軍隊在兩次世界大戰的表現令人津津樂道,還是傳統的鐵血普魯士風格,但說起德華人的隊友則是槽點滿滿,一戰義大利倒戈,奧匈帝國成事不足,拿艘戰巡換來的土耳其則是純屬被協約國吊打的貨;二戰義大利毫無鬥志,日本遠水解不了近渴順便還招惹了美國。當然,德國對自家盟友的表現應該是有所預料的,畢竟作為一個曾經志在星辰大海的民族,要是沒有這點基礎知識就太說不過去了,但即使德華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家盟友是個啥戰鬥力,但也是無能為力,華人講究聽其言觀其行,德華人在兩次大戰中沒有強力盟友加盟,正是因為其定下的戰略目標和前後外交政策的失誤造成的。
說起德國的歷史就不得不說德國的地理位置,德意志地區作為歐洲舞臺的中心,從來不缺強國在周圍折騰,蒙古人來過,俄羅斯、瑞典、法國、丹麥、奧地利、波蘭,這些國家歷史上就不是善茬 ,日子過得可以說相當刺激。德國發家就是靠著陸軍在泥裡玩命,無論平時小打小鬧打著玩,還是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德意志地區就沒怎麼消停過,幾乎和所有的鄰國都發生過戰爭。更悲傷的是,在一二戰前,德國東西兩側的俄羅斯和法國,一個是坐擁世界最大領土註定不能忽視的巨人,另一個是擁有廣袤殖民地的傳統強國,德國強則兩家都在防備德國,德國弱則兩家說不定就把德國瓜分了或是在德意志地區來一場熱烈的問候(類比蘇德之間的波蘭和德法之間的低地國家)。下面說說德華人打仗沒朋友的兩方面原因。
原因一:德國沒有挑選盟國的資本和條件。
在一戰前的歐洲,日常打仗不過是常規操作,普魯士憑藉著在戰場上玩命和相對靠譜的政治站隊,跟在幾個大佬後面分贓起家,日子過得艱難了些但也算是混進上游社會了。但殖民地屬於高階玩家的擴充套件包,百分百的高風險投機行為,國家整合的比較早的國家才會有閒錢投進去。而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來晚了,滑鐵盧戰役是1815年,之前的十年被法國按在地上摩擦,1866年才打贏奧地利獲得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一直到打贏普法戰爭正式建立德意志帝國都已經是1871年了,等有點閒錢尋思殖民的事情,推行世界政策,開始大建海軍已經是威廉二世繼位的1888年以後了。歷史到了這個時間點,好地方早就被先行者瓜分完了,剩下的邊邊角角送溫暖的地方鬼都懶得搭理,德華人耍耍嘴皮子或是繼續跟著大佬分贓的老辦法是不可能給自己要來地盤了,你沒看見幾個大戶人家都已經開始動刀子了麼。
接下來的邏輯線就很簡單了許多,德華人要搶殖民地,要領導歐洲,肯定會與既得利益者衝突,英法首當其衝,肯定不會跟德國一起瘋,像是比利時、荷蘭這些小殖民者本身實力就已經很難保全自家地盤了,也不會與虎謀皮。這就像一個有錢人肯定不會陪著一個窮光蛋搶劫當土匪,會去的一定也是窮光蛋,故而之前發達起來的國家本來就對德國謀劃的事情不感冒,自然是不願意幫忙了。
而德國又不像美國,有沒有盟友都能打仗,美西戰爭一次性搞定加勒比海和菲律賓,他周圍是俄羅斯、法國、奧匈帝國,前兩個都是有名有姓的強國,後一個是自家弟兄,歐洲那些小而強的國家自然也不願意陪著德國挑戰這麼高難度的任務。
一戰爆發前主要國家殖民地分佈
二戰爆發前主要國家殖民地分佈
原因二:德國神一般的外交操作
德國因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利益衝突找不到盟友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對歐洲那地方你得有個基本的印象,大部分時間裡都可類比中國春秋時期,突出一個貴圈真亂,今天咱倆打仗明天咱倆組團去打仗的事情一點都不意外。再者,國家之間哪有那麼多情懷,更多的就是利益,中國面對美國封鎖還是能搞到足夠的聯合國票數接過了安理會席位,蘇聯更是從日本那裡搞到精密機床(東芝事件),但放到德國這邊,憑啥你這麼優秀,把周圍強國都搞成敵人呢。
問題主要出現在一戰,可以說德皇威廉二世對外交這件事總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理解。奧匈帝國擁有一部分德語區,天然有結盟傾向;於法國之間因為普法戰爭、爭奪Continental領導權結下樑子,是天然的敵對勢力;英國就是個攪屎棍,從來沒有真正與誰結盟過,這三家還算明確,但最失敗之處在於俄羅斯。在俾斯麥當政的時期,德國、奧匈帝國、俄國組建三皇同盟,即孤立法國,又能安撫俄國,在德國和俄國之間建立起一個比較靠譜的安全互信,減少了一個戰略方向上的敵人,另一方面俄華人向印度洋方面的擴張勢頭本就與控制印度的英華人看不對眼,而英國是當時法國最大外援。但就這麼一個血賺的協議,威廉二世居然搞砸了,於是乎,俄國法國都感到備受威脅,於是聯合起來,英國不想德國獨大,於是轉而與俄法結盟。這樣,德國在陸地上面對東西兩面夾擊,在海上還有皇家海軍一票戰艦圍堵,最後造成一戰的崩潰,但其實,他們完全可以與俄羅斯先行合作,免除自己東部的威脅甚至可以依託俄羅斯獲取資源來支撐戰爭。
甚至到薩拉熱窩刺殺發生時,引發的也僅僅是德奧與俄國之間的矛盾,英法當時也已經承諾不干涉德俄之間發生的戰爭,畢竟當時英華人最看重的是儲存法國的實力,並不打算為了俄國與德國開戰。可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卻不這麼想,根據施利芬計劃的思想,戰爭伊始趁著俄國軍隊集結速度慢的劣勢,先集中力量進攻法國,逼迫法國投降之後,掉頭與俄國作戰,所以小毛奇要求先打法國後打俄國。好吧,正常人也覺得在這個情況下應該是軍隊服從政治安排,集中力量與俄國作戰,但奇葩就奇葩在,威廉二世在聽聞俄國開始集結部隊之後,立即同意了小毛奇的想法,馬上打法國,打完法國去打俄國。而據之後的瞭解,俄國集結部隊只是打算嚇一下奧匈帝國,而德國的表現確實出乎常人意料,結果生生把英法拖進一戰。
至於二戰時期,德國則是遇上了與自己臭味相投的日本--這個比自己還要晚的國家--一起打仗,但對於自己來說還是沒什麼改觀,一戰時期的那些問題也都在,東西腹背受敵,海上碰上皇家海軍更打不過了,義大利倒是參戰了,但還不如老老實實不參戰的好。即使是看上去最靠譜的日本,也完美繼承了德國一戰時期的作死精神,招惹了美帝還白捱了兩顆核彈,實際上遠不如像羅馬尼亞這樣的僕從國的作用大。
作為一個形成比較晚的國家,德國能夠在19世紀迅速崛起自然說明他們足夠優秀,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遭遇也說明了他們還是欠缺一些東西,如果他們的地理位置足夠好,處理外交的手段足夠靈活,也許世界會是另一個樣子吧。
-
4 # xiaocao2084
至少就二戰看
這個話是不對的
不是所謂的盟國拖累的德國而是德國害了盟友
標準的一般公認的豬隊友義大利墨索里尼
其實並不是一個像希特勒那麼壞的人
並沒有直接挑戰人類文明底線的打算和決心
如果沒有德國發動二戰
墨索里尼做一個佛朗哥式人物
善終絕對沒問題
結果被希特勒半推半就拖下了水
其他幾個所謂盟友本身也不想打仗也是被逼的
結果戰敗
喪師失地都要怪德國
再看一戰
沒有奧匈帝國土耳其幫忙德國一年都堅持不了的
-
5 # 使用者5770541302
其實這麼說是不太恰當的,主要是德國的外交政策確實一直是一個硬傷,往往需要面對數個強大的敵國組成的聯盟,而其實很多時候,這些盟友帶來的幫助要比麻煩大多了,這也是很多人一直忽視的一個問題。
在一戰中,德皇威廉二世並未聽從俾斯麥的建議,外交政策和行動過於激進,直接導致了英法俄結盟,這就導致德國被迫面臨兩線作戰的尷尬局面。而戰爭爆發後,雖然奧匈帝國等國軍隊戰鬥力較差,但是對於吸引敵軍主力,分擔德軍壓力還是很有幫助的。而沒有了這些看似弱小的盟國,德國將會面臨更加難以應付的局面。
而在二戰中也是如此,二戰中很多人稱義大利是德國的豬隊友,但實際上這個豬隊友可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義大利本身是不希望參加德國的戰爭的,但是在德國的威逼利誘下,最終參加了二戰,沒有戰爭準備的義大利表現十分糟糕。但是對德軍卻有很大的意義,比如北非德軍的補給基本都要依靠義大利海軍幫助護航,同時德國二戰後期也正是依靠義大利的幫助,組織起了防禦,才避免了三線作戰的處境。
而像羅馬尼亞等這些盟友,給德國帶來的幫助也很大。首先是普羅耶什蒂油田,其就是二戰德軍燃料供應的心臟。此外當德軍兵力不足無法組織足夠的防線時,很多時候依靠的也是這些盟友的軍隊,有時甚至讓這些盟友墊背掩護德軍自己的撤離。
-
6 # 歷史有知社
提起兩次世界大戰,總讓人覺得德國是孤軍作戰。一戰的時候,德國有兩大盟友--義大利與奧匈帝國。可是,義大利在大戰之際,就被對方陣營誘惑而變換了門庭。而奧匈帝國,雖為歐洲傳統五強國之一(英國、法國、德國、奧匈、沙俄),其疆域僅次於沙俄,為歐洲第二大國(近70萬平方公里),人口位居歐洲第三(位居沙俄、德國之後)。且奧匈帝國的工業基礎也不弱,並擁有當時歐洲第二大軍工廠。
但是,奧匈帝國在一戰中的表現卻著實不讓人滿意,雖擁有戰場近距離優勢,卻與沙俄爭奪巴爾幹半島不利,並在加利西亞戰役中慘敗給沙俄。最終,德國不得不分重兵增援奧匈帝國,使得德國既要在西線與英、法、比等國鏖戰,還要在東線抵抗沙俄軍隊,而陷入對德國極為不利的局面。
在二戰的時候也是如此,德國也有兩個盟友--義大利與日本。可是,義大利始終“爛泥扶不上牆”,出征巴爾幹,想欺負一下小國希臘,結果反被希臘打得抱頭鼠竄;在北非戰場,更是被英軍揍得找不到爹孃,最終還得找德國哥哥收拾殘局。
日本雖在亞洲戰場上很是猖獗,但從日本兩次挑釁蘇聯(諾門坎事件、張鼓峰事件)以及太平洋戰爭中的日美軍人傷亡比例來看(日美軍人傷亡比例大致是7:1,而在歐洲戰場,德軍對蘇軍、英軍大致為1:2,德軍後期對美軍傷亡比例大致為1:1)。從中可以看出,日本的戰鬥力與德、蘇、美等國相比,不在一個檔次。且日本不但沒有達到在遠東地區牽制蘇聯的作用,還把美國拉入了戰爭,徹底改變了雙方的力量比,而決定了戰爭的最終走向。
那為何德國總與二流強國結盟,而不找實力相匹配一些的強國結盟呢?其實,這是由德國的地緣政治決定的,並不是德國想與二流強國結盟,而是沒得選擇。德國是歐洲後崛起國家,其強盛崛起改變了歐洲的勢力版圖,就如同拿破崙時期的法國一樣。一旦Continental地區出現了某國獨霸的局面,將不利於歐洲局勢的穩定,更直接威脅到了其他歐洲國家的利益與安全。
英法俄等國,從自己的國家利益出發,都不願意德國過於強大,而挑戰自己的霸權與海外利益,當然也就不願意與德國結盟。德國只能選擇也比較失意的二流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日本結盟,對比當初歐洲諸強群毆拿破崙的局面,德國能找到小盟友已經算不錯了,實在沒法挑挑揀揀了。
回覆列表
因為歐洲沒有強大的盟國願意與德國一起。日耳曼兄弟只有奧地利永遠是兄弟,法國是死對頭,英國更不可能坐視德國變強,俄國更希望歐洲無強國,歐洲的分裂是羅馬帝國輸掉了條頓堡森林之戰後就失去了統一的機會,更搞笑的是,兩千年前剛好就是日耳曼人在條頓堡森林阻止了羅馬人北上征服中北歐,最後讓蠻族坐大,反虐了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