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史以明智

    漢武帝是知道司馬遷寫了史記這部史書的,他受到宮刑出獄之後,在漢武帝身邊當了一箇中書令的官。史記主要是司馬遷在獄中寫的,他在獄中給朋友謝了一封信,叫《報任安書》,裡面提到已經完成了史記130篇,後來司馬遷出獄後將史記給漢武帝看過。

  • 2 # 一名吉利

    漢武帝應該是知道的。理由如下:

    《三國志·王朗傳》裡,魏明帝曹叡和王朗的兒子王肅有過一段辯論,原文如下:帝嘗問曰:"漢桓帝時,白馬令李雲上書言:"帝者,諦也。是帝欲不諦"。當何得不死?"肅對曰:"但為言失逆順之節。原其本意,皆欲盡心,念存補國。且帝者之威,過於雷霆,殺一匹夫,無異螻蟻。寬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廣德宇於天下。故臣以為殺之未必為是也。"帝又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後遭李陵事,遂下遷蠶室。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

    大體意思是說,皇帝認為,“司馬遷這人吧,因為受了腐刑而心懷怨恨,寫《史記》時夾帶私貨,貶斥漢武帝,實在讓人恨的牙根兒疼!”王肅反駁:“司馬遷寫史不浮誇虛美,也不隱藏醜惡,後期的劉向、揚雄等人都服他,認為他的史書可稱為‘實錄’。您啊讀書不夠細心,真相是這樣的,漢武帝聽說司馬遷在寫《史記》,所以老開心地把他爹和自己的本紀要過來,想看看司馬遷怎麼誇他們爺倆的,結果看完差點兒沒把鼻子氣歪,嚴令毀掉這兩部本紀。所以今天這兩部本紀有目錄,但沒有正文。這起事件之後,司馬遷才因為李陵事件遭了宮刑。這分明是武帝懷恨在心,夾帶私貨,馬遷公冤啊!”

    所以說,漢武帝還是知道司馬遷寫了史記,並且還看了。

  • 3 # 追尋4976

    司馬遷和漢武帝是同時代的人,而且是修史的史官,因替李陵開脫罪責,說李陵五千人對付匈奴幾萬步騎兵,衝不出重圍,才選擇投降的,激怒了漢語帝,用腐刑懲處,司馬遷受此奇恥大辱,本想自殺了之,但看到案頭的史料,自己的歷史任務還沒完成,決心忍辱負重把史記完成,多年以後完成了史記,要求覲見漢武帝,告知已完成了史記,漢武帝把書留下,漢代的書都是竹簡一部史記得用好多竹簡,打發走司馬遷之後,漢武帝用很長時間,看完了這部煌煌鉅著,對司馬遷充滿敬意,召其入宮,跟他暢談,對他說史記傳說都很詳實,文筆也好,但說到本朝你對我的作為很是挑剔嚴苛呀,好象我是個不學無數,不明事理的昏君暴君,司馬遷回答,我只是真實記錄了你的言行功過,皇上你說自己好壞也沒用,後世會給你的功績作評價的。漢武帝也深以為然,能封住當世的嘴,封不住後世的嘴,歷史功過只能後人評說,於是史記一字沒改,留傳至今。從這裡可知漢武帝是個有道明君。然後又問,當你被用了腐刑之後,不怪罪朕嗎?司馬遷回答,對我是奇恥大辱,可我作為史官,史記沒完成我就不能死,人活著有生重於泰山,有生輕於鴻毛,我知肩上重任,我死了就沒人能做出史記了,皇上把這個重擔交給我,我就要不避艱險去完成,個人榮辱不能顧及了。漢武帝深深為之感動,為司馬山忍辱負重而悔恨,也為人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的價值觀深深折服,由衷地對司馬遷心生敬意。這就是歷史上悲愴又感人的君臣佳話。講起來,讀起來令人心思沉重。

  • 4 # 15140436571

    謝悟空邀請。漢武帝不知道還有《史記》的存在,司馬遷寫出的《史記》,在書中貶低了漢武帝的功勞,漢武帝看了氣的吐血,便把史記燒掉了。也把司馬遷判了死刑。司馬遷的《史記》還有手稿,藏在了家裡,這一點漢武帝是不知道的,如果知道了,司馬遷的家人也會受累了吧。

  • 5 # 考古軍中馬前卒

    先抖個機靈,漢武帝肯定是不知道世上有一部叫《史記》的書的,因為《史記》剛出來的時候,名叫《太史公書》。。。

    言歸正傳,漢武帝究竟知不知道司馬遷寫了這部皇皇鉅著呢?其實一直都存在爭議。

    認為漢武帝看過《史記》的,主要的文獻依據是東漢人衛宏在《漢書舊儀注》中的一段記載:

    “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

    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

    可見,王肅也認為漢武帝看過《史記》,並且對其中的部分章節進行了刪改。

    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也出現了漢武帝閱讀《史記》之後找司馬遷算賬的情節。

    不過,這個說法是否可信,是值得探討的。按照衛宏的說法, 早在李陵之禍以前,司馬遷就寫了《史記》,至少也是寫好了一部分,包括《景帝本紀》。按照王肅的說法,還要再算上寫漢武帝本人的《孝武本紀》,這才讓漢武帝懷恨在心。因此後來藉著司馬遷為李陵開脫之事,新賬舊賬一起算。

    司馬遷有一封著名的書信流傳至今,即他寫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在這份信中,他說自己要寫一部通史,“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緊接著,他解釋了自己為何當初寧可接受嚴重侮辱人格的宮刑,也不願意自殺成仁——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司馬遷的目標很宏大,是要立言的。而著作沒寫完就遭受了這個重大的變故,假如自殺,那麼就無法完成既定目標,所以他坦然接受了宮刑。

    由此可見,在李陵之禍時,司馬遷壓根還沒有完成《史記》。漢武帝是不是有機會在此之前就得知司馬遷偷偷寫史呢?答主覺得,以司馬遷的謹慎性格,恐怕很難在草創未就時就貿然散佈訊息。他自己心裡也明白,書中很多內容會引起漢武帝的不適,所以不會冒失到在書沒完成時就讓漢武帝看到《景帝本紀》或者《孝武本紀》。即便後來寫完了,他也是準備了一套副本,怕的就是被朝廷毀書。

    李陵之禍發生在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有學者考證《報任安書》寫於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或者稍晚,當時發生了戾太子造反之事,任安因為“坐觀成敗”而被下獄,司馬遷也就是在此時給他寫信的。

    這兩件事兒中間有8、9年的間隔,在此期間,司馬遷完成了《史記》。他在《報任安書》裡說了,“僕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可見在寫信時,他應該是已經完成了這部著作。

    漢武帝死於公元前87年,也就是說,從司馬遷完成寫作,到漢武帝去世,中間也就是4年的時間了。漢武帝如果看了《史記》,最有可能就是在這四年中。

    但是,在班固的《漢書·司馬遷傳》中,一點兒也沒有提到此事,而司馬遷的晚年實在是缺乏資訊,所以班固也沒有交代司馬遷的卒年。根據《漢書》裡的有關記載,在司馬遷死後,《史記》就湮沒無聞,只保留在他女兒手裡。後來到了漢宣帝的時候,才由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將其公佈出來。

  • 6 # 奧德修斯蛇夫座聖鬥士

    漢武帝對司馬遷根本不重視。他也不知道手下有一個寫歷史的人,被後來的史家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這麼一個人。他只知道窮兵黷武打匈奴!也許他唯一能記得就是:這個人替李陵求情,結果被處以宮刑給割了小雞雞。

  • 7 # 開涮歷史

    個人傾向漢武帝是知道《史記》(即《太史公書》)的存在,司馬遷的不幸遭遇,修史是禍首,為李陵辯護不過是導火索,而且《史記》的漢景帝、漢武帝本紀記載缺失,不可能是司馬遷不寫,只可能是有人故意銷燬,而這個人最有可能就是漢武帝。司馬遷遭遇宮刑之後,漢武帝反而重用他,升遷為中書令,漢武帝的本意或許是對修史的司馬遷的一種籠絡,希望他“筆下留情”。

    而且這種說法是有史料依據的。我們在撥開歷史的煙塵,探探這樁歷史公案。

    衛宏《漢書舊儀注》記載:"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 為李陵兵敗投降諫言幾句,怎麼會是"誣上",漢武帝是借題發揮嗎?

    天漢二年(公元前99)李陵自請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武帝聞訊震怒,滿朝文武都選擇袖手旁觀,甚至落井下石,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站出來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哪知竟觸了逆鱗,司馬遷當即被下獄,他的罪名是“誣上”,即“誣陷皇上”。

    這是哪跟哪?

    這罪名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司馬遷為李陵即便是說情,跟“誣上”也沒有什麼關係呀!他也沒有針對漢武帝說什麼,再說在朝堂上,在百官面前,司馬遷他敢說什麼?

    因此只有一種推測,為李陵辯解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索,極有可能是司馬遷私家著史,已經流傳開,引起漢武帝的不滿。

    漢武帝深知文化鉗制的重要性,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為了實現思想統一。 自古就有"孔子《春秋》出,亂臣賊子懼",歷史是非功過評述,所站的立場很重要,因此修史官方應該會很重視的。但是司馬遷寫《史記》卻純粹是他個人行為。

    《漢舊儀注》所記載"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說的就是司馬遷先是因為寫《史記》揭漢景帝和漢武帝的短,剛好遇到李陵這事,漢武帝借題發揮了。

    因言獲罪,還像司馬遷這樣被冠以重罪,實在少見。按說漢武帝雖然暴戾,但是不至於是一個容不得別人直言的皇帝,御史大夫汲黯經常直言納諫,沒少頂撞他,也沒有這樣因為幾句中肯的勸諫就被處以重罪。

    兩個月工資就能贖罪免除宮刑,司馬遷和漢武帝究竟是誰在較勁?

    漢代被處以刑罰是可以出錢贖罪的。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自己因為家貧出不起錢,親朋好友也不願意幫忙,只能屈辱的接受刑罰,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據漢代具律規定:腐刑的贖罪金額為金一斤四兩(摺合一萬二千五百錢)。

    我們再看看司馬遷的工資是多少?

    《史記索隱》記載:"太史令茂陵顯武裡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

    咱們算算,司馬遷一年工資600石,等於840斛,月工資:840*12=70斛,1斛按當時的物價是70到80錢,司馬遷一月工資摺合約4900錢到5600錢左右,這樣算下來,這筆贖金大約也就司馬遷兩個月的工資,即便物價膨脹,就按半年工資來算也不多。

    但是這不太合常理,司馬遷出了這樣的事,家裡即便再窮也會傾家蕩產替他贖罪,而且司馬家族世代為太史令,即便是個清水衙門,門楣也不低,你看司馬遷的女兒嫁給了楊敞,後來楊敞官至宰相,因此怎麼說,這筆錢司馬遷家都是可能湊出來的,為什麼不出錢贖罪?

    《報任安書》司馬遷對此也多有抱怨,"因為誣上,卒從吏議。 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

    而最終司馬遷被處宮刑,最大的可能就是漢武帝不想饒恕司馬遷,說白了不讓他贖罪,家裡人不告訴司馬遷,或者司馬遷自己故意隱去這一點。

    巫蠱之禍餘波震盪,仁安身陷囹圄即將處斬,司馬遷為何要投書飛蛾撲火?

    徵和二年(公元前92年)發生了著名的衛太子巫蠱案,牽連司馬遷的好友任安下獄。

    任安向當時在漢武帝身邊任事的司馬遷求救。司馬遷在任安要被處斬時,給獄中的他寫了一封信《報任安書》,用相當激憤的言辭闡述了自己的冤屈,以及受了刑以後所忍受的屈辱和痛苦,控訴了對漢武帝的不滿。

    有人猜測這封信可能為司馬遷招來了殺身之禍。這也可能是司馬遷寫完《史記》後,將書藏之深山,再沒有可以顧忌的,他以這樣的方式來展現自己不畏死的高尚氣節。

    大部分學者比較認可司馬遷與漢武帝死於同一年。即後元二年即漢武帝末年,有人向漢武帝奏報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漢武帝隨即下令將獄中關押的犯人處死,也可能司馬遷就是在這次濫殺中去世的。

    現在流傳下來的《史記》據史料記載是有缺失的,缺了十篇,最重要的是《漢景帝本紀》《漢武帝本紀》這兩篇,據記載是因為司馬遷接這兩位皇帝的短,被削去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漢景帝本紀》取自《漢書》,《漢武帝本紀》截取了《封禪書》的一部分。足以證明漢武帝是知道《太史公書》的存在。

    而且司馬遷修史用了兩代人的努力,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準備,司馬遷更是耗費了整整13年時間,不可能世人會完全不知道。

    司馬遷寫《報任安書》將修史行為公諸天下。

    《漢書音義》曰“十篇缺,有錄無書”。張宴曰“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等十篇。 《史記索隱》記載:“《景紀》取班書補之,《武紀》專取《封禪書》·······”“報任投書,申李下獄”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微控制器透過一個l298驅動智慧小車的4個12V的減速電動機?